start with why 灵魂拷问“你为了什么存在?”

《Start With Why》是无意中在《the product manager book》里面推荐的一本书。每个产品人在设计之前,总会拷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而这本书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start with why,为了什么存在?

操纵增长的怪圈,你在里面吗?

  • 降价&促销吸引用户。不少公司不愿意打价格战,可他们还是这么干了,因为他们深知其效果极好,以至于诱惑大得令人把持不住。但价格战的成本惊人,而且会给公司带来严重的两难困境。对卖方来说,依赖价格做销售,就好比吸毒一样。短期的感觉很爽,可你这么干的次数越多,就越难戒掉。一旦买方习惯了以低于平均水平的价格购买产品或服务,你就很难再让他们多付钱了。
  • 煽动性的言辞。“六步拥有幸福生活。”“锻炼腹肌,拥有完美身材!”“短短六周就能致富。”这些信息都在操纵人。它们用我们渴望拥有的东西、渴望成为的样子来诱惑我们。言辞本身是积极的,它对这样的人最有效:自律能力不强,或是心里总纠结着恐惧和不安全感,认为自己没能力靠自己实现梦想的人。我常开玩笑说,你可以用煽动性的话说服一个人买健身卡,可要是想让他每周去锻炼三次,就得用点鼓舞和激励的能力了。生活方式健康、有运动习惯的人不会对“六步快速瘦身法”动心;
  • 同侪压力。某个销售员想卖给你一套“办公解决方案”,他说,你的竞争对手70%都在用,那你为什么不用呢?可是,要是那70%的竞争对手都是傻瓜,怎么办?也有可能这70%的竞争对手得到了很多附加好处,或是价格低得让他们没法拒绝,这又该怎么办?销售员设计这套说辞,目的只有一个:给你施加压力,让你作出购买决定。他想让你感觉到,你错过了好事,人人都知道,只有你还蒙在鼓里。最好随大流,是不是?
  • 追求新奇。1970年代,高露洁(Colgate)只生产两种牙膏。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高露洁的销量开始下滑。因此,公司推出了具备新功能的新产品,比如含氟牙膏。然后一项接着一项:美白的、抗牙垢的、彩条的。每项创新当然都提升了销量,起码在一段时间之内。于是,循环继续下去了。你猜猜看,今天的高露洁有多少种牙膏可供选择?32种。如同现在各式各样的手机。

上面4种都属于操纵——它的代价是高昂的
每一种操纵手段的确都能影响顾客的行为,都能给公司带来不少好处。但是它们中没有一个能培养出客户忠诚。收益只是短期的,随着时间流逝,代价会越来越大。不少企业用操纵让客户重复购买,但是这样换来的重复购买真的等于客户忠诚吗?饿了么有大红包时,我用它,现在红包变小了,我把它卸了。

操纵管用,它能带了增长数字,但是未必等于正确。


另一种做法:激励 黄金圈法则

为了鼓舞众人,少数领导者会选择“激励”,而不是操纵。如同苹果、哈雷摩托车、西南航空,不管他们是有意为之,还是出于无心,他们的思维方式都符合一个自然生成的模式,作者称之为“黄金圈”。
图片描述

做什么:世界上每个公司和个人都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无论规模大小、行业为何,每个人都能轻松地说出公司卖什么产品、提供什么服务,或者自己在公司里是做什么的。

怎么做:有些公司和个人知道自己是“怎么做”的。称他们是“差异化的价值主张”也好,“独特的销售模式”也罢,“你是怎么做的”,通常说的是某样东西为什么跟别的不一样,或者为什么会更好。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像“做什么”那么明显,很多人认为这个问题是决策的驱动因素,是造成差异的根本原因。但是,如果你认为有了这一条就足够,那你就错了。因为还有一个细节因素你没考虑到,那就是“为什么做”。

为什么:极少有人或公司能够说清楚“为什么我要这么做”。这个“为什么”,指的不是赚钱,赚钱只是结果。我的意思是,你行动的原因是什么,你的本质目的是什么,你的信念是什么,你的公司为什么存在,你每天清晨为了什么而起床,别人为什么要重视你的想法。
举个栗子:
如果苹果像大多数公司一样,他们的营销信息会是从外到内的。第一句先说这家公司是做什么的;然后是自己哪里跟对手不一样,或是哪里比对手强,然后说句号召性的话,鼓励人们采取行动,它的营销信息多半是这样:

我们生产的电脑特别棒。
它们的外观特别漂亮,操作起来很简单,而且很人性化。
想不想买一个?

这算不上强有力的营销,可绝大多数公司都这么做,这很正常。
然而苹果并没有,他们从为什么开始

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在挑战现状。我们热爱标新立异。
我们挑战现状的方法是,采用漂亮的外观设计,让产品操作起来很简单,而且很人性化。
我们生产的电脑特别棒。
想不想买一个?

这次的信息完全不一样了,没耍花招,没有操纵,没有免费礼品,没有煽动性的话语,也没有明星代言。
但是,我更愿意买它,而不是其他品牌的电脑。

戴尔、微软、联想都生产电脑,但是在乔布斯时代,没有那个品牌能有像信徒般的顾客,紧紧追随苹果。并不因为他们的产品功能,而是乔布斯告诉了世界为什么,而他的一举一动,苹果所有的产品,iPod、app store、itunes等等,都体现了他要挑战现状。
苹果的“为什么”在1970年代末公司创立的时候就成型。无论他们推出什么产品,涉足什么行业,公司的“为什么”依然保留了原样。

  • 作为电脑公司,他们为个人电脑行业重新制定了方向。
  • 作为小型电子设备公司,他们挑战了传统的巨头,比如索尼和飞利浦。
  • 作为手机厂商,他们迫使大佬们——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重新检视自己的业务。

无论苹果做的是什么产品,我们都知道它为什么存在。但对苹果的竞争对手来说,就不是这样了。尽管这些公司都曾经在某个时间清楚地知道“为什么”,可渐渐地,他们都忘记了答案。如今,所有这些公司都用“我是做什么的”来定义自己:我们是做电脑的。他们从“有理念的公司”变成了“卖产品的公司”。价格、质量、服务、产品特性等因素就变成了推动人们作出购买决定的主要动力。从这一刻起,公司和产品明显都变成了无差异的商品,面目模糊地在市场中竞争。


人类决策的核心

“为什么”的威力并非来自看法和观念,它来自生物学。如果你看看人类大脑的沟通,你会发现,从外到内,黄金圈的三个层次是与大脑的三个皮层精确对应的。
图片描述

人类大脑最外部的是新皮层,它对应“做什么”,负责理性思维、分析和语言。
中间的两层叫作边缘脑,负责我们的情感,比如信任和忠诚。它更负责着所有的人类行为和决策过程。

当我们说我们是做什么时,触发的是从外到内的沟通,人们需要理解大量的复杂信息,比如事实和特性,可这不会触发人的情感,很难触动人们采取行动。
但是,如果我们从为什么开始沟通,触发的是从内到外的沟通,我们是在直接对着控制决策的脑区进行说话,然后决策脑区做完决策后,再告诉新皮层,理由是什么。

如同爱情,当被问起什么要跟身边这个人结婚时,我们绕来绕去,想为爱情找到理由。“她很风趣,很聪明”,我们找到了词汇。可世上风趣又聪明的人多了去了,我们并不爱他们,也不想跟他们结婚。显然,爱上一个人的原因,远不止是欣赏对方的性格和能力。理智上,我们知道这个解释并不是真正的答案。真正的原因是,身边的爱人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感觉,可这种感觉真的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实在逼急了,我们可能会说“她让我变得完整”,可这话是什么意思呢?你如何找到这样的人,然后谈婚论嫁?这就是爱的奇妙之处,只有当我们找到爱情的时候,我们才会知道,因为“感觉是对的”。

啰啰嗦嗦说了很多书中企业的栗子,不剧透了,里面有更多精彩的研究,想知道为什么的可以去看。

再回来现实,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思考自己为什么而存在,为了什么自己每天可以满怀期待地起床,精疲力尽忙活一天后,依然感到无比充实和荣耀?是挑战自己的决心,是突破自己的成就感,以及帮助别人解决难题的满足。活着,真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设计,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