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侃先秦5、变故

       当勤劳的非子一族在秦邑一边田园牧歌,一边金戈铁马的奋斗时,周王室也没有闲着,或者说也没太平。

       满怀雄心的周孝王还没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就歇菜了,在位时间仅仅六年(一说九年)。刚休息了一阵子的诸侯们又一次踏上了吊唁的路途。

       大部分诸侯都很是哀伤的,至少看上去是,而另一部分则很紧张。

       诡异的氛围笼罩在王都上空,这注定又是一次不平凡的白事。

       本来按照程序,大家哭完嚎完吃完,就该收工回家了。

       但这一次出幺蛾子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像电视剧里面那样有人喊了句“且慢!”,反正剧情出现了转折。

       所有人还不能走!

       不走,留下加班吗?诸侯们大眼瞪小眼,这唱的是哪一出啊?

       确实是加班,留下来讨论继承人!

       真是平地起惊雷啊!大部分诸侯都愣了,然而仅仅是一会儿,大家都露出了会意之色。

       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中华文明一部浩瀚二十五史,那简直就是一本权力斗争的流水账。而在这几千年的权利游戏中,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永远是一对主要矛盾。


我侃先秦5、变故_第1张图片

       其实这也是国家发展的必然结果。

       比如原来你有一块地,方圆两里,你一个人管理起来轻轻松松。后来这块地扩到了二十里,你管起来就有点吃劲了,于是你雇了两个人帮忙照看。后来,不得了,这块地又扩到了两百里,你只得把这块地化为好几块区域,每个区域指派一个负责人,让负责人再招人管理。

       最终,这块地扩到了两千里。下面区域的每个负责人即使每天只上报很少的一些问题,也使你不堪重负。而且随着疆域的扩大,你与下层实际越来越脱节,即使报告给你,你也无法一一解决。于是你便要求下面的负责人自己处理自己区域的日常事务,自己只负责制定规章制度和拍板决策。

       再后来,这块地再次扩大。各地情况变得更为复杂,不稳定的因素越来越多。而且随着疆域扩展到如此程度,联络成本变得越来越高,而时效性却越来越紧迫。不得已,你只能把一部分决策权也下放下去,自己只掌握原则性章程和大政方针的制定、重大事务的决策调度。

       总而言之,随着疆域的扩大,地方的权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具体。而中央的权力则会相应缩水,不断虚化。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中央的决策也会变得越来越原则化、纲领化、方针化。而带来的结果就是地方会有意无意把上级决策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解释,使得中央对下层的掌控力进一步减弱,地方权力进一步加强。形成所谓“尾大不掉”的局面。

       于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中央隔三差五就要敲打敲打地方,为的其实就是让地方乖乖的,不要闹的太过分。同时也是把权力收回一部分,以保证中央对地方的全面压制。

       周孝王继位之初,接手的是个地方势力(诸侯)日益膨胀,中央权威不断下滑的朝廷。而周孝王本身则是个有想法有干劲的君主。

       想干事儿就得手里有权,而权力这份大锅饭本来就那么多,你想多吃别人就得少吃。所以说,孝王和诸侯之间是注定无法一起愉快的玩耍的,虽然诸侯在继位时支持过他。

       而孝王的手段也是狡猾狡猾的。说好听点叫“借力打力”,说难听点叫“借刀杀人”。具体是这么操作的:

       先爆兵,数量差不多之后就去打外族。当然,天子都撸胳膊上了,诸侯不能光看着啊,于是诸侯也得上。

       好!这时候就让诸侯打先锋,自己的部队压阵。于是一场仗打下来,诸侯的军队死的多,外族也被打得不行,而自己的部队搭便车刷到了经验。既用诸侯的刀解决了外族,又用外族的刀削弱了诸侯,顺便自己练了兵,真是一石三鸟,算盘打得那叫一个响。

       当然,事后的安抚还是很重要的。战利品什么的,诸侯们那么幸苦,就全拿去分了吧。不过,一帮游牧民族的穷鬼,能有什么值钱的货色?有时候自掏腰包给诸侯发点钱也是需要的,这是个姿态问题。反正是要让诸侯们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到最后,枪杆子硬了,后面的也就好弄了。直接把什么周武王啊、周公啊、周成王啊做的规章制度、奖惩标准拿出来重申一下。祖宗家法在这里,以前的事儿咱也就不计较了,今后咱还得按规矩来。谁有意见?

       啥!你有!来人啊,拖下去枪毙五分钟。谁还有意见?

       没有就好,散会。


我侃先秦5、变故_第2张图片

       要是按这么个流程下来,诸侯们滋润的小日子就一去不回头了。只能老老实实的给周王室当长工,福利待遇还得看老板的心情。

       可惜,老天没给周孝王这份时间。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悲哉!悲哉!

       当然,对周孝王而言,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而对诸侯们而言,那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被恶整了好几遍的诸侯终于在王室和自己的力量要发生逆转的最后时刻,在郁闷与无奈中收到了孝王驾崩的消息。对于大多数诸侯来说,那真是幸福来得太快,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大多数没反应过来,但一小数已经反应过来了,趁你病,要你命!所谓继承人的议案就是这么个目的。

       要说诸侯那可都不是什么好鸟,这种落进下石的事儿更是一点就通。不多会儿所有人就都明白了,并且对议题进行了及时跟进。

       最后在和平和谐的氛围下,诸侯一致同意立周懿王的儿子姬燮为新的天子。

       老实说,周孝王生育能力是没问题的,不存在没有儿子继承的问题。何况王位已经转到了孝王这一系,孝王的儿子继承的合法性是要高过懿王的儿子的。毕竟王位不是白菜,不可能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不过这些对诸侯们来说都不是个重点,重点是怎么做才能打击王室权威,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只要满足了这个标准,哪怕立个猪头三,诸侯们也不会介意的。

       于是在一众诸侯的刻意操作下,姬燮继位。这个当年自己亲爹都觉得不成器,又被诸侯和辟方联手赶到角落里画圈圈的懿王长子终于实现了人生的华丽逆转,史称“周夷王”。

       经常看历史书的朋友一定知道,史书对帝王的称谓(谥号、庙号)一般可大致看出此君的牛逼或怂逼程度。

       敢用“文、武、太”等字的自不必说,要么有开创之功,要么有开拓之功,绝对能打架会杀人。至于什么昭、宣、景、穆、烈等等,也说明这个绝对是个狠角色,绝非什么好糊弄的主。至于惠、襄之类,前者暗指软弱无能,后者意指自作聪明,都不是什么好意思。

       不过,宋朝之后就不许用那些不好的字指代帝王了,算是人为作弊,那是后话。

       “夷”在这里面绝对不是什么讨人喜欢的字,所谓“克杀秉政曰夷;安心好静曰夷;隐居求志曰夷;失礼基乱曰夷”。而周夷王也确实名副其实,废柴的可以。

       当然,在诸侯们眼中这绝对不是个缺点。

       可再废的人也有表演欲,“宫心计”的大戏就此拉开了帷幕。

       而宫斗大戏怎么能少的了排除异己、党同伐异的桥段呢?

       于是,刚刚坐上王位的夷王立马就把眼光投向了自己叔叔孝王的一众心腹。他可没有忘记当年自己就是被他们的主子夺走了王位,然后流落到一个谁都不在意的角落,并在那里过了好些年如同老鼠般卑微的日子。

       是时候来算一算总账了。

       夷王很愤怒,但诸侯们更愤怒。你好歹也就是个缺少存在感,我们可是TM的糟心到死啊,比你还惨啊,有木有!

       于是,愤怒的夷王加上愤怒的诸侯,爆发出核反应般的能量,把整个朝廷都狠狠地“犁”了一遍。从后面的历史看,周王室成了这场“大乱斗”的最终输家。

       我前面说过:权力是份大锅饭,量是固定的,想吃的人却很多。

       除去唐太宗、明太祖这类的绝世猛人,众多帝王面对臣子时都是势单力薄的。但帝王也不是全无优势,他们掌握着“分饭”的权力,这个叫做“名份”。

       那么,问题来了:

       怎么用名份从臣子手中把“饭”扒拉到自己碗里呢?

       简单地说就要练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门功夫。

       首先一定要让下面的人掐起来,最起码也要相互不对付。而自己就站在他们之间做裁判,拉弱的,打强的,把每个臣子的力量都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同时保证他们之间相互的依赖性,都小于对自己的依赖性,永远不可能拧成一根绳。到时候不仅大权在握,还可以笑看风云,游刃有余,进退自如。

       此神功主要由挑事儿、搞平衡、和稀泥三套功法组成,招式随心,看个人领悟。

       从夷王继位后的一系列表现来看,他肯定没好好练功。毕竟亲爹死的早,孝王似乎也没做他后爸的打算。自小没人管教的孩子,你叫他自学成才,难度还真不是一点点的大。

       一阵狂风暴雨的扫荡后,诸侯们十分满意,而夷王却似乎还有点意犹未足。

       差不多可以了,你要是把人都搞死了,谁来干活?

       诸侯们可不傻,没谁想来当长工。当然,心里是这么想的,可话自然不能这么说,还是得从家国社稷、领导安危等等方面渲染一番,然后摆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模样,似乎一个个都是西周的焦裕禄、孔繁森。

       要是孝王看到这一幕,估计也就是笑一笑。

       可周夷王居然感动了,而且是深受感动。看到诸侯们如此劳心劳力地帮衬自己,自己真是无以为报啊。

       这时灵光乍现,夷王一拍脑门。

       有了!

       于是,周夷王决定,以后诸侯面见天子不用再在堂下朝拜了,我亲自下去和你们一起唠嗑,以显示我们天子诸侯鱼水情,君王臣子一家亲。

       历史证明,诸侯们虽然在孝王身上打了眼,但看夷王的目光确实神准。

       自古君王不下堂,这体现的是中央的权威,天子的威仪。后来宋太祖赵匡胤偷偷搬了宰相的椅子,让宰相站着奏事也是这么个意思。而夷王居然自降身份,与诸侯平起平坐,实在是太那啥了。

       当然这是我们的视角,落到诸侯眼中就变样了。

       咦!没想到装下忠臣还有意外收获唉!


我侃先秦5、变故_第3张图片

       本着“便宜不占,王八蛋”的宗旨。诸侯们最终“勉为其难”的收下了这份大礼。

       从整件事情来看,诸侯是最大的赢家,而周夷王则是被卖了还帮人数钱。自此,中央压制地方的日子一去不回头了,而诸侯盛、王室衰的格局已成必然。

       动乱的种子已经种下,总有一天会结出罪恶之果,剩下的仅仅是时间问题罢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侃先秦5、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