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动机重要吗?听东野圭吾讲述《恶意》

杀人动机重要吗?听东野圭吾讲述《恶意》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每当看完一本东野圭吾的小说,我总会发出这样一句毫无新意的感慨,“我的天哪,侦探悬疑小说竟然可以写成这个样子!”又是一部不流于俗的作品,《恶意》中的加贺警官仅仅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就找寻到了真凶。

若在寻常作品中,凶手浮出水面之时,便是真相大白之日,小说可以就此完结了。然而在这里,精彩才刚刚开始。留恋此类题材的读者都知道,除了作案手法、凶器和尸源,作案动机的确定往往也是破案的关键。这正是警察调查死者人际关系的原因所在。

据公安部门统计,凶杀案多为熟人作案,无论是激情谋杀,还是蓄意谋杀,总是需要一个动机。排除报复社会的变态,通常没有人会无缘无故的杀害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陌生人,因此跟死者有过矛盾的人总是警方的重点怀疑对象。

这便是《恶意》不同寻常的地方,明明凶手已经伏法,却没有人知道他的作案动机。在凶手貌似不经意的引导之下,警方自以为看透了一切,却没想到这只是另外一个局。真正的动机又是什么呢?我不喜欢提前预知结局,自然也不会主动剧透……

看这种书就应该一气呵成,当一页页翻到最后,我把书扔在一边,在床上静静地躺了一会儿,才开始动笔。说是五味杂揉毫不过分,作品名译为《恶意》也实在是贴切,虽然没有切身体会过,但这二百多页纸的确带来了深深的恶意。

也许我涉世尚浅,对书中的恶意抱有一丝怀疑,真的会这样吗?人性真的能够可怕成这样吗?死并不是终结,还要身败名裂,死后也不得安宁。

书中凶手跟被害人的职业都是作家,凶手充分利用了自己的长处来误导警察的思路,这一长处就是性格刻画。每一部优秀的小说总会有那么几个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鲜明的性格功不可没。提起王熙凤,就会想到雷厉风行;提起猪八戒,无非是好吃懒做;提起吝啬小气,恐怕首先想到葛朗台。

本案凶手深谙此道,对人物性格的拿捏更是恰到好处。在拿给警方的手记中,一字一句,无不经过精心策划。通过一件不起眼的杀猫事件,确立了被害人冷酷无情的性格特点,为后面发生的剧情奠定了基础。

是不是很像中学试卷阅读理解中的经典答案,事实证明,人类在阅读中的惯性思维确实如此。所以,古人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中的真真假假还需要自己来判断。

剧情到此为止,以下是我在书中学到的一点学习写作的方法。没办法,没有专业老师教授,只能自学成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用没用,试过再说。

我们学习书法的时候,讲究临摹。临即是描红,学习字形;摹就是模仿,体会字意。学习写作是否也可以临摹呢?抄写为临,仿写为摹。

学生时代,语文老师总会让每个人准备一个抄写本,把书中的好词好句好段抄写下来,化为己用。那时候为了凑足八百字的作文,总是喜欢背些无病呻吟的华丽辞藻,原因很简单,放到哪篇作文里都可以无缝拼接,简直凑字利器。

后来,竟喜欢上了写作,那种自己可以掌控一个世界的感觉实在太爽。这时才发现,原来返璞归真才是小说文笔的真实体现。不需要繁多四字成语的堆砌,只用简单常用的字词就能描绘出生动的画面,这才是大师所为。

第一次写书评,想哪写哪,似乎有些跑题,就当写了一篇读后感吧。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写作训练第80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杀人动机重要吗?听东野圭吾讲述《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