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柏林

街景之神圣化

1.

1月的柏林,太阳不睁眼,两个星期见阳光的时间加起来不足半小时,经常是风雨雪交加,湿冷沉郁。

身在他人眼中的远方,也是自己心目中曾经的远方,但当有一天走进却发现,这里并不是我的梦想之地。

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德国。对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地方,每个人的体验不同。对同一个国家和地方,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的体验也会不同。

曾经心驰神往的远方还不如脚下的一亩三分地美好。但是,不要因为对某一地失望,就对所有的远方不再怀揣期待和向往,远方需要不断地瞄准、校正,人生就是经事,识人的过程,经历后获得的认知才最接近真实和清晰,才最接近自己的内心。

从德国小城到首都柏林,几百公里的地理距离,两个星期的体验,击碎了我对德国大城市的向往,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

从公司所在的市中心下班,天色已黑。等待两条线路的公交车分别用了20多分钟,不知道公交车为什么晚点,尽管柏林高峰时段堵车并不严重。从午饭后到晚上7点,6小时过去了,饿得心里发慌,但也飞不回去,只能继续无望地等待。一个多小时后回到暂住的4层老式砖楼。早上8点多出门,晚上7点多回来,日子像钟摆一样,简单重复。

公司距离著名的柏林墙和总理府不远,但近地无风景,没有时间参观也无心游览。

毫无生气的居民楼

2.

公交车到站,下车穿过窄窄的两车道马路,昏黄的路灯下停满车辆。此时已饥肠响如鼓。用钥匙开楼门之前,必先仰头望望楼上房间里是否有灯光。如果有光亮,顿时感觉心里暖暖的,那说明租住在这里的小博士已经回来。诺大的城市,三百多万人口、数不清的住宅楼、格子间,其中有一盏灯亮着,那灯光和我有关,其他的都与我不相干。城市越大、人越多,越感到孤单,身在闹市无人问的寂寥时时袭来。

面包、鸡蛋没有了,明天早上还不知道吃什么,没有时间去超市。每天早出晚归,11到12个小时在外,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私人时间。生活内容就是上班下班,吃饭睡觉;周六周日睡懒觉,去超市,再无其他。因为不管做什么,都要花费成本,一个不折不扣的城市贫民、月光族,哪里有那么多闲钱娱乐游览?不敢想像,这样像机器一般的日子能坚持多久。

如果我先回来,只要楼道里响起脚步声,便竖起耳朵听,希望是小博士回来了。短暂两周,我们像母子俩相依为命,相互照顾。他努力学做饭,我尽力多教,让他速成。我们经常是边做饭边谈论一天的经历和见闻。都是初来乍到,面对的都是陌生的人、事和环境。

我一边切菜,一边烧水。柏林的中国人家庭、公司里,大多备有过滤水壶。没想到柏林的水质如此差,烧过的过滤自来水,水壶里依然白花花的,每次烧完水都需要清洗开水壶。温开水的味道有些酸涩,不放茶叶难以下咽。令人惊奇的是,这里的垃圾不分类,纸张、塑料包装袋、餐厨垃圾统统混装在塑料垃圾袋里。我所居住的德国小城,家家户户有五六种颜色的垃圾箱,分类严格,错分或者不分类会收到罚单。看来人口众多的大城市,“严谨”的德国人也不再严谨,不再遵守垃圾分类的规定。莫非也像国内一样,法不责众?


沉闷阴郁的街道

3.

小博士晚上十点多才回来,告诉我刚才在公交车上发生的一幕,让他很受刺激甚至愤怒。

在公交车站等了将近半小时才来车。一同上车的十几个人,只有他一个亚洲面孔。司机只查他的车票,其他人视而不见,且态度蛮横,语气生硬。小博士已花费80欧元购买了月票,并出示给司机。但司机查完票后好像余怒未消,嘴里依然说着听不懂的德语,表情还是那么气势汹汹,不知道哪儿来的怒气。

在柏林生活的一些中国人也有类似经历,比博士遇到的情况还要恶劣。明明有票,但没等出示,检票人员就已开出罚单。一些中国人说:这事在柏林很常见,检票人员专查亚洲人和非洲人。

小博士不明白:我有月票,但司机的态度像是对待逃票的,这是明显的歧视行为。

对外国人无礼,对本国人呢?柏林残疾人可以坐轮椅乘公交车,需要司机将车门地上的铁板翻到车外的地面上。司机一边用钩子翻动铁板,一边叨念着什么,好像很不情愿。当残疾人转动轮椅下车后,司机还在和残疾人你一言我一语地争吵,两个人互不相让。看来柏林人的怨气也不小。

联想到柏林第一天坐公交车,司机卖我一个人四张车票的经历,不得不猜想:柏林个别公交车司机的素养不高。如果想了解一个城市,其公交车上人群的所作所为,最能反映其基本素养。

小博士来柏林一周已很失望:从热闹、快节奏、物价可承受的国内,一下子掉进沉闷、保守、慢节奏的德国,来之前对德国“严谨、先进、高效率”的印象,几天就被刷新、颠覆,大有上当之感。国内的日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知柴米贵,到德国后在大学食堂吃了两三次饭,贵且难吃,花欧元肉疼,生硬的米饭让他胃疼,每天处于半饥饿状态。

大学对面的德国著名研究机构到了周五下午一两点,已经人去楼空,哪里像他所在的国内著名大学,研究人员总是那么争分夺秒,办公楼经常是灯火通明。

来柏林不足十天,他就发现到这里的天气沉闷,德国人的工作效率低下、无聊;物价、交通费用等比国内高数倍、房子难找,柏林生活的方便程度远不如国内二三级城市。尤其到了周日商店全部关门,无处可去,无聊到让人发疯………

“你刚来德国,以后可能会改变想法。”

但他坚定地说:“毕业后肯定立马回国,一天也不想多呆。因为在这里呆久了,学术上可能会赶不上国内的研究水平。”出国前国内导师这样告诫,但没出过国的学子们,对导师的话将信将疑。现在,小博士已经开始相信国内导师的经验之谈。他也渐渐明白,为什么那些在德国拿到博士学位的师兄师弟,80%回了国。

短暂的柏林生活,让小博士更清晰地看到德国的另一面,“保守、落后、效率低”,而不是国内媒体宣传的“先进、严谨、高效率”。也让他感慨:国内的宣传和自己的认知反差如此之大,对德国的崇拜是如此盲目。我们对人对事、对一个国家的看法,非常需要见识的过程。羡慕和崇拜源自不了解,仰视、俯视都不是客观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需要平视。来德国几天,让小博士看待问题的视角发生着变化。

生活也是一座围城。来到心驰神往的远方,却发现与自己的想像和期待相差甚远。德国小城的生活品质、居住环境等比大城市好很多,距离大自然更近,但工作机会相对少;向往心仪的工作,对大城市的生活品质就不能要求太高,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得到手心看不到手背,得到这个意味着失去那个,不可能在一时一地得到所有,满足对生活的所有期待。

柏林一行,让我更清楚自己内心的需求。外面的世界很大,或许精彩,但很多与我不相干。

离开柏林那天早上在车站等车,依然是个阴天,飘着似有似无的雨丝。凳子上,一个人的身躯和脑袋蜷缩在破旧的睡袋里,从睡袋里传来打呼噜的声音;椅子下面躺着一个敞开盖子的酒瓶。这时的气温只有一两度,晚上零下三四度。

有人喜欢柏林,说它自由、开放、消费低。相比德国其他大城市,消费相对低的柏林,还有这么多无家可归的穷人、流浪汉。据说柏林地铁里的流浪汉更多、更集中,毕竟那里比外面温暖。

公交车由远而近。站在车厢望着车站棚子下的睡袋渐渐远去,变成一个点,最后模糊不清……

柏林在我心目中也渐行渐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沉郁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