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乐队学院柏林爱乐夏隆教学期室内乐音乐会

柏林爱乐是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乐团成员组成的室内乐重奏组也是乐迷的最爱。成立已超过36年的柏林爱乐夏隆室内乐团这几年都跟上音密切合作,每年会来上课,演出,带领上海乐队学院的青年演奏家们学习成长。虽然今年由于疫情关系,国外的演奏家们无法亲临上海,但上海乐队学院的学生们还是在线上得到了老师们一对一的指导,为我们带来了这场精彩的室内乐音乐会。

室内乐被很多人认为曲高和寡,其实它是最能体现作曲家才华和思想的创作形式。因为精炼需要有很高的概括力,就像短篇小说在有限的容量中表达丰富深刻的内涵。这不仅需要作曲家在音乐写作上技法娴熟,还要有很强的架构能力和表现能力。由于室内乐表演的场地通常比交响乐小,观众与演奏家的近距离接触能够更好地感受他们的音乐气息和情绪,所以听现场音乐会,室内乐演奏是具魅力的,当然对演奏者的要求也会更高。

今晚的第一首曲目是莫扎特的《C大调第十九弦乐四重奏,K. 465》(选段)这是莫扎特献给海顿的作品。作为弦乐四重奏的开山鼻祖,海顿确立了这种演奏形式,并将这一体裁的创作带向成熟。莫扎特的这首曲子里出现的“不和谐音”曾被赞助者们认为是誊写错误退还过乐谱,还有人试图改得“完美”,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它成为古典弦乐四重奏的巅峰之作。第一小提琴李泉帅,第二小提琴靳宜澹,中提琴司南洋,大提琴曹诗婷的演奏很快把我们带到莫扎特的时代。

接着是一首贝多芬的《降E大调七重奏,作品20》(选段)。由小提琴孙揽月,中提琴何沁,大提琴吴孟錡,低音提琴王海宁,单簧管吴品瑢,大管赵思弘和圆号顾问演奏。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年创作的室内乐作品,丰富的配器让音乐呈现出多样的色彩。让听众如同游走在华丽的音乐之都维也纳。

第三是是作曲家普朗克的《为圆号、小号和长号奏鸣曲》(FP33a)也被称为“铜管三重奏”。这首曲子是作者送给好朋友雷蒙德·里诺西耶的,首演后深受听众好评。因为其中有舞蹈性的乐章,对管乐器演奏难度很高,今晚张赫的圆号,凌煜培的长号以及龚敬业,林逸舲两位的小号表现都很出色。

下半场的第一首是克卢格哈特的《木管五重奏,作品79》。这位作曲家以前没有听到过,查了一下,他热衷创作旧式的交响曲和室内乐作品,受“新德意志乐派”作曲家的影响较多。乐曲采用传统的曲式结构,四个乐章中规中矩,比较喜欢活泼的谐谑曲和典雅的小步舞曲。五位演奏者分别是圆号曾嘉妍,大管赵思弘,单簧管吴品瑢,双簧管杨荻繁,长笛杨家语和吴士君。

小提琴罗畅,中提琴王冠,大提琴吴孟錡带来的潘德列茨基《弦乐三重奏》将音乐会带入现代音乐的氛围。这首乐曲将新浪漫主义和早期现代主义风格的结合,带着强烈直接的冲击性。大提琴深沉的声响拉开音乐的序幕,小提琴和中提琴依次加入,交相竞奏互答,三件乐器各自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情绪,狂热,野性,神秘,在极端边缘恣意游走,又时不时来点抒情叙事……这首曲子在现代音乐中算比较好听的,乐手的演绎也很到位。

接下来两位长笛手让我们回到了古典的乐声中。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长子也就是人称“魏玛巴赫”的威廉·弗里德曼·巴赫写的《为两支长笛而作的F大调第四二重奏》。范佳颖和修哲两位吹奏的长笛温暖委婉,悦耳动听。

最后一首是小提琴那蕊,王惠,中提琴司南洋,大提琴曹诗婷带来的海顿《b小调弦乐四重奏,Op. 33》第一首(选段),这套弦乐四重奏又称为“俄罗斯四重奏”,是题献给当时的俄罗斯大公保罗的。第一首是六首中唯一的小调作品。在海顿古典韵味十足的音乐中,感受恬淡的愉悦,真的是至高享受。

今晚能够看到这么多青年音乐家的精彩表现,真是非常欣喜。 对他们而言,不平凡的庚子年反而是一个机遇,有更多舞台实践的机会,能够让演奏技巧更加纯熟,音乐表现力更强。这段时间可能对每一个默默努力的人来说都是很好的沉淀,机会总是给勤奋付出的人。期待来年看到他们更多,更精彩的演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海乐队学院柏林爱乐夏隆教学期室内乐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