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结束申请时和朋友打电话,她明显有点崩溃:“我妈总数落我申了个综合排名不高的学校,每次在同事和同学那里说起,人家不但没听过,就连拿来撑场面的综排都拿不出手。”
实际上,那所学校的专业,全美第一。
虽然现在申请完对排名可以不屑一顾,但回想起申请季的刚开始,我给自己放的狠话,似乎也是“一定要上TOP20/30”,而不是“一定要上XXX大学”。排名在不知不觉中,对申请中的每一个决定,为之努力的每一天,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但排名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排名的理想意义
排名本身意味着一种调查评估,以“全方位”为目的,用一些大众认为重要的 ”好大学” 的构成因素,为大众展示出一些较好的平台,大众则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各取所需。正如us news和qs的排名经常大不相同,是因为包含着不一样的而权重,而这些因素,的确是大众中比较关注的部分,所以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偏好。有人说的“选择好的美国的顶尖大学能改变人的一生”,可能就是从这些评估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因素,机遇,和平台。
排名也在某些程度上代表着大学在国内的知名度。大部分人想查排名的时候,多数会去查综合排名,因此综排排在前面的大学是一定拥有更高的知名度的。这点符合所有大众。多数企业面对海归学生的时候,除非专业性非常强,也多以排名作为门槛。
曲解的排名的现实意义
我们会失去什么
如果排名真的只停留在它的初衷,一种较为客观的参照,那它就不会一直为人诟病。排名这个概念一直多为人否认,不是因为这个排名本身有问题,只是这个参照性的坐标轴被过分地、错误地运用到了别的上面,甚至越俎代庖,成为了唯一的衡量标准。当我们用这种以偏概全看待申请的时候,我们又会忽略掉哪些方面,失去些什么呢?
错过宝藏学校
且不说用来折射展示所谓“教学成果”的计算方法是否能真正展现出其能力,当各个榜单中有学校排名相差巨大时,大家开始倾向于把其中一个榜单奉为绝对标准,从心底里相信该榜并摒弃另外的榜单,认为水、不靠谱,这所学校就是配不上那么高的排名。
US NEWS, QS,THE,ARWU你们几个打一架吧......
或者觉得只有排在第一名的学校才是好的(真的会有同学认为,我普林斯顿一日是第一,尔等终究是妃上不了台面的)。
但实际上,深信不疑的“标准排名”也不是绝对权威:有同学到了高师资力量评分的学校,崩溃地发现自己的professor并不回邮件,作业很多,上课一样水课,经济资源能够造假,而“学术声誉”万万没想到是靠问卷问出来的。
综排的确能反应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校友圈的质量,但单以排名定性是对大学不公平,也会错过一些宝藏学校。
排名的影响因素是有选择性的,因此展现给大众的特质总是片面的。比如雪城,地处小镇但设施齐全,攀岩泳池电脑房冰场一应俱全,周围也便利,但因为多元化和地理位置都列入了评选,导致了“先天”不占优势,也是很容易被漏过的宝藏学校。这样的综排之于大学,甚至比分数之于评判学生更加不靠谱。
失去真正属于自己的目标校
因为排行榜的数字太令人在意了。它不仅限于学术界,而在职业市场上也有现实意义,也让更多考虑到未来就业的同学和家长害怕因学校知名度不高,难找工作,从而成为排名的坚决拥护者。
我在找中介的时候曾经也对他们打出的“保录前三十大学”广告十分动心,后来才发现他们是因为完全洞察了市场上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即对排名的渴望,也非常了解他们并没有明确的目标院校,能完全听从于中介的安排,哪怕最后只是随随便便给他们塞一个排名卡在承诺目标上的学校,他们也不会有多大的异议。
我ED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前二十里面找到了一所专业还不错的学校,然后在youtube反反复复观看各种它的vlog,真真正正 “爱”上了它。但申请完之后回过头来发现,我不太喜欢它的地理环境,并且因为所处的州不大,飞一趟多次转机可能要快30个小时。我说不清是真的喜欢这所学校,还是强制让自己爱上了这所排名高、能让我有面子的学校。
所以若是只着眼于排名上的数字,往往就不会花时间思考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学校,不会自己做school research,也失去了申请季很重要的一大体验:拥有切实适合、喜欢、愿意为之努力的真正的梦校。
失去自我价值
对排名的绝对依赖很容易产生,因其源于不了解,并广泛应用于快速基本了解世界大学情况,转而让其渗透进衡量留学生实力的方方面面,久而久之便让大家接受了新的排名实际意义:申请到的学校排名高低完全代表了学生是否有出息。
虽然这条逻辑在辩论的时候肯定会被揪着打,但却已经成为了社会中大多数人,家长用来评判学生的标准,甚至成了有些同学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扎实依据。
好朋友的家长,因为好朋友申请策略不太妥当而没有去排名很高的学校,直呼“后悔送她来国际部”。也许是对于西方“全面衡量学生”的理念的绝对信任,才会说出“比成绩比不过别人,现在全面衡量的美国好大学都不要你,你确实不行”的言论。这也一度让这位好朋友十分沮丧,感觉真的很对不起家长的心血,感觉自己很没用。但实际上,她情商极高,做事也很周全,很有领导力,而她去的学校,商科专排真的很高。
对排名的偏执其实很怪。在以分数为唯一标准衡量学生能力的时候,大多数人嗤之以鼻;在申请大学这种不确定因素很多、其实更加主观的排名衡量法的时候却深信不疑。有家长甚至把年级里各班的录取数据全部整理了出来,并讨论哪个班的孩子最出息,俨然用录取学校的排名代替了学生本身。
诚然,留学的选拔标准比单靠成绩更全面,但也关乎更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如招生官心情、本身政治立场与事件看法、学校风格等)。分数排名不能定性一个学生,所申请的大学排名也不能。如果想用录取学校的排名去定义一个学生的能力,那必将失去学生本身最难得的价值。
排名可以是工具,但绝不是信仰
排名是有它本身的现实意义的,所以写这篇文章不是让大家从此完全摒弃排名。追求排名高一点的学校并不是什么为人不齿的事,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大家充满干劲,冲过申请季。但在冲的时候一定要清楚,这样的排名不能完全真实的反应大学是不是一个适合你的好平台,也不能反应你是不是一个成功的人。
申请季之所以意义重大,不仅仅是因为要给自己找一个大学,而是看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要专业与学术,那么综排在最后选校的占比可能会小一点;想要的就是回国工作的知名度,综排重要程度就稍微大一点;想要体验小的师生比,就去看排名里师生比的具体数据……可以把排名作为让自己初步筛选大学的工具,从中提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但绝对不要奉排名为申请信仰。因为排行榜上的数字而爱一个学校,真的不值得。
排名年年都更新,数字一旦有了变化,你是否还会继续爱它?
最后
在申请季开始前,希望大家都能找寻到自己所愿,可以用排名为茫然不知所措的选校缩小一点范围,但一定尽可能多的做一些school research,真真切切全方位的了解这个学校。
希望你对梦校的爱,不仅限于排行榜上的那一个数字。
本文系授权发布,By 排名路人粉,From TD北美留学进化论,微信号:testdaily,From Testdaily,北美留学考试自媒体,有干货,有陪伴,有进步。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INSIGHT视界 诚意推荐
本期推荐阅读:
后台回复关键词【教育】,阅读文章《这部豆瓣9.1、全球5亿人看过的恐怖片,拆穿了中国教育的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