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如萤火 辉耀日光”——两强并肩,碰撞精益管理的思想火花

“善如萤火 辉耀日光”——两强并肩,碰撞精益管理的思想火花_第1张图片

仍在持续的新冠肺炎疫情,必将给全球医疗卫生行业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对于中国的公立医院而言,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在宏观经济形势变动下,如何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在面临各种被动局面时赢得医院发展的主动,成为全行业正在作答的一道考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武汉“战场”的中流砥柱;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出人出枪”驰援武汉同济医院的中坚力量。同济医院&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两家医院在抗疫中结下的深厚友谊持续升华,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教学、科研、医疗、管理等多方面展开全方位的合作。近日,在健康报社主办的“医院精细化管理思考云论坛”上,两家医院的管理者、临床专家共同走进直播间,在“善如萤火 辉耀日光”的主题下,共同向全行业分享在疫情防控、人才培养、精细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思考。

“善如萤火 辉耀日光”——两强并肩,碰撞精益管理的思想火花_第2张图片 “善如萤火 辉耀日光”——两强并肩,碰撞精益管理的思想火花_第3张图片


武汉同济医院党委书记吴菁:



华中大同济医院党委书记吴菁开场致辞说:抗疫期间,两家医院团结合作,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特别是合并并发症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精细化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未来,在以同济医院为主体,建设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的过程中,双方将开展更多、更好的合作。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院长 张学文:



携手抗新冠 联合谋发展


新形势下,医院如何加强精细化管理,向成本管控要效益,是我们管理中要特别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作为委属委管医院,吉大二院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面前,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作为吉林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委单位、吉林省呼吸病研究所,今年年初,医院先后派出3批医疗队、168人驰援武汉,奋战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可谓尽锐出战,“重症+呼吸”专业的医疗队员占比达70%,仅科主任就达5人。 吉大二院、武汉同济并肩奋战72个日夜,3批医疗队参与救治重症及危重症新冠患者 276 例,治愈出院率97%。吉大二院援鄂医疗队获得了“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6名队员荣获“先进个人”称号。 在吉林省内,作为吉林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单位、吉林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医院积极参与新冠肺炎患者诊疗工作,充分落实院感质控中心责任,完成省内援鄂人员、院内医务人员应急救治防护培训,累计培训90余场、近千人次。5月中旬,医院再次选派30人医疗队支援吉林市、舒兰市的咽拭子采集工作。 在院内,医院全力做好疫情预案、预判及落实部署,努力做到预案在胸、落实在行动。第一时间成立医院疫情防控指挥部并下设5个工作组,各临床科室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疫情防控小组,建立疑似病例处置流程,健全防治体系及制度,全院上下联动上下一盘棋。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医院在深入推进复工复产的同时,全面保障患者就医需求,全面抓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 新形势下,医院如何加强精细化管理,向成本管控要效益,是我们管理中要特别重视和思考的问题。未来的医院建设和科室发展要考虑平战结合,着力提升疑难危重症救治能力,健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防控救治体系。加快“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延长服务半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打造一批优秀的学科群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充分发挥优势学科、品牌学科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依托优势学科群带动医院整体发展。 未来,两家医院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医学发展、学科建设、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医院管理等更多领域开展实质性交流,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在医疗方面,探索高精尖技术,定期开展交流,突出学科医疗特色;建立专病技术联盟,共同探讨疑难特色病例交流;优化学科评估体系,促进学科快速发展。 科研教学方面,挖掘临床大数据,打造数据共享平台,加强平台建设。整合资源,联合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探索教学研究改革,不断寻找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发挥教学名师引领作用,共同培养青年骨干教师。 医院管理方面,交流精细化管理及医院评价体系,提升内涵建设。探索智慧医院建设,不断完善信息化进程。开展文化建设交流,凝聚医院发展合力。探索平安医院建设,努力构建和谐医院关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党委副书记 廖家智:



认真思考未来发展的变与不变


在医院的发展观方面,我们应该一如既往坚持质量为本的原则,技术引领、制度体系保障不应受到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给我们公立医院的内部治理能力、运营管理模式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空间。从超常规防控转向常态化防控,未来医院的发展路径要坚持哪些变与不变,值得医院管理者认真思考。 在医院的发展观方面,我们应该一如既往坚持质量为本的原则,技术引领、制度体系保障不应受到影响。比如,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每一个环节,坚持合理的精准诊疗模式,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坚持运营为先,强化精益管理理念,向绩效管理要效益,将成为医院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医院应该对经济运行的抗击打能力有自己的评估,资金筹措渠道是否完善畅通,捐赠机制是否优化规范,经济运转是否留有余地,都要做到心中有底。 公立医院的管理观,应该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下院长负责制的主导作用,真正让党委有领导力、组织力和号召力,同时院长又能够明形势、敢担当、能负责。此次抗疫过程中,无论是把发热门诊扩大50倍,还是向国家医疗队开放中法新城院区、光谷院区,让40支国家医疗队有战场,这都是充分发挥了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优势。在实际工作中真正体现党委负责制的优势,还要考虑在专科层面能不能做好,同济医院坚持科主任负责制、支部书记责任制、核心小组决策制,三驾马车共同推进的机制,科主任负责组织协调,支部书记保证心理状态,核心小组把具体工作做到位,使科室党支部真正成为疫情防控中的战斗堡垒。 坚持正确、良好的研究观,要求公立医院的临床研究要迅速反应、还要依法依规。抗疫期间,同济医院启动了“战时”线上医学伦理审核,保障临床研究快速启动;抗疫后期迅速抓住机会,向湖北省发改委申报并获得批复,光谷院区成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疑难危急重症救治中心,中法新城院区也成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空地一体化急救中心及配套设施建设单位。此外,临床研究还要善用第三方力量,与大型企业合作,助力临床科研发展。 未来,公立医院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要紧跟国家政策的指挥引导,围绕“创新链”展开“产业链”。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信技术,抓住国家倡导新基建时代的重要时机,在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实现全面提升和迭代升级。在推动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的背景下,以武汉同济医院为主体设置的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成功获得批复,医院将打造集预防、预警、救治、管理、教学、研究等一体化医学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胡俊波:



人才储备是医院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


能够在疫情防控中堪此重任,同济医院人才储备的厚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热门诊累计接诊4.2万多人次,累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3500多人,武汉战疫期间,不管是接诊人数、开放重症床位数,还是收治及出院危重症患者数量,同济医院在各医疗机构中都居于前列。能够在疫情防控中堪此重任,同济医院人才储备的厚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济医院以创建国际一流医院为发展目标,坚持内培外引,积极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人才的环境。以中科院院士陈孝平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丁教授领衔的人才队伍,分为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骨干人才、基础人才四类,有国家级人才项目973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6名、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20名等。截至目前,全院医师数量为2194人,占全院职工数量的26%;护理人员4370人,占比53%;医师平均年龄为37岁,40岁以下医师占比超过60%。人才配置合理、梯队良好,但高层次人才还需补充;关键核心技术人才、重点平台人才需进一步壮大,各类后备人才需要集中资源扶持。 由党政领导牵头,同济医院成立了人才工作委员会及人才工作小组,医院人事处下设人才办,专职负责专家级人才管理与服务。人才引进向领军人才团队倾斜,针对领军人才的培养,由医院人才工作委员会制定个体化培养计划、方案,设立学科建设专项经费,每人每年200万元,连续资助3年。为吸引海外人才,医院已连续举办两届海外青年学者论坛,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和海外人才库,由人才办负责定期联系,5年来已引进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海外人才23名,到岗后组织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骨干人才是医院的核心力量,医院为此专门设置了国际交流专项基金,每年拨款几百万元,用于自主中青年骨干人才赴海内外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科研临床进修,每年资助40人左右。针对这些骨干人才的培养,医院还设置了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在成功申请国家项目前,优先资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近5年来,在回国人员启动基金的支持下,大批骨干人才拿到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开展了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此外,对骨干人才注重临床新技术新业务的学习,鼓励各学科联合组建临床业务学习小组,资助他们赴国际一流医院开展临床学习。 对基础性人才的培养,实行培训选留制培养制度,所有在编新职工入职,首次合同期为三年,培训期满考核结果,进行二次选留。选留通过者与医院签订五年期聘用合同,实行在编人事代理制管理。目前,这一制度已经顺利执行了近十年时间,有效促进了医院新员工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整体提升了核心岗位员工的各项能力和素质,为医院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支持。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秦彦国:



时代背景下思考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已经让全社会深刻认识到,单靠传统意义的医学已经无法满足疾病防治需求。


过去十余年间,我国建立起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体系,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但相对我国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尚显滞后,但新冠肺炎疫情也让我们看到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尚需健全等不足。 在公共卫生体系中,长期以单一学科发展为主,难以发挥医学的综合优势,而公共卫生领域的教育和科研又落后于临床体系。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已经让全社会深刻认识到,单靠传统意义的医学已经无法满足疾病防治需求。 未来,应通过多学科交叉整合、临床与公卫相结合,助力相关高端医疗设备研发、P4实验室等科研资源建设,促进公共卫生体系的科学发展。要针对临床医学、护理医学、基础医学等,进行医疗相关学科的整合;再将医疗与公共卫生进行大医学学科内部整合,提出针对后续发展的相应需求。综合生物材料学、信息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融合,来对疾病进行分析、预测,构建防治体系,3D打印、5G通信、人工智能,都是未来需要仰仗的技术手段。 大数据在流调管控方面的作用,人工智能在患者诊断方面的作用,都已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得到了具体体现。未来,在重症医学方面,通过深度学习的算法对基础生命体征数据进行学习,开发人工智能产品实现生命体征自动监测,通过5G通信技术的传输支持,将数据传输至医疗体服务器,在一定区域内探索建立远程ICU病房,也是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一种创新探索。 学科交叉整合的重点不单纯在技术层面,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储备更为重要。针对医疗卫生实践中的痛点提出具体需求,需要培养更多熟悉通信技术、新兴材料、计算机等领域的卫生人才,这就给我们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应该发挥各学科的技术优势,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公共卫生人才,加强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建立产学研联合攻关机制,集中力量快速响应,实现基础研究与临床一线科研成果以及产业落地之间的协调一致,才能在引领医学发展、应对重大突发疫情中发挥更好的效果。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

主任 尹永杰:



“战时”成绩离不开平时积累


良好的专业素养是战胜疾病的前提。扎实做好 “三基”训练的同时,积累临床经验,锤炼思维方式。


2月6日晚,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命令后,医院连夜组建了132人的援鄂国家医疗队,包括30名医生、100名护理人员,其中半数为重症医学科医生,重症医学及相关专科重症护理人员也占半数以上。医疗队出征后,重症医学科只留了5名医生“看家”,他们还承担着省内、院内危重患者及元产妇患者的救治任务。 抵达武汉后,吉大二院援鄂国家医疗队工作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9东病区。2月8日晚,秦彦国、尹永杰到病区实地踏查发现,这里非常干净整洁,但是缺少治疗危重患者必需的医疗设备。没有设备,医疗队治病救人的能力就大大受损,怎么办?向后方协商申请,把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设备调过来。两台ECMO、两台有创呼吸机、两台床旁血滤机,还有移动呼吸机、血气分析仪、除颤仪等,价值2000多万元的医疗设备,跨越2000多公里增援武汉。尹永杰坦言,前线医生的想法非常单纯,但后方医院做出这样的决定,则需要顶着相当大的压力。2月12日晚,B9东病区23床的患者,就用上了来自吉大二院的ECMO。 良好的专业素养是战胜疾病的前提。在扎实做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基”训练的同时,还要做好临床经验的积累,锤炼重症医学的思维方式。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就医时间不同、身体基础条件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疾病表现,医生要从不同的角度、高度、维度思考临床问题。不同专业背景的医生,对同一个疾病会有不同的认识,不能针对某一个医疗措施简单地评判对错,而是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判断利弊。 在武汉期间,吉大二院援鄂国家医疗队创下了ECMO救治患者的最大年龄记录,完成了重症患者ECMO带机转运,这些战时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平时规范诊疗的经验积累。即使是处在“战时”状态,医疗队也坚持探索特殊条件下的规范管理,坚持特殊情况下必要的医患沟通,坚持特殊诊疗操作向相关部门报备,坚持实施危重症两小时零报告制度,通过微信坚持执行查房和交接班制度。这些都是医疗队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的制度保障。





武汉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主任赵建平:



在临床实践中探寻科学治疗路径


激素治疗有利有弊,临床使用激素掌握平衡的原则十分重要。


总体而言,针对新冠肺炎的抗病毒治疗,部分药物可能是有效的,但目前并未找到特效药物。正因如此,我们对于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措施是有限的,最主要的手段是及时发现并处理,依靠对症支持治疗,尽量减少轻症患者转成重症,让患者渡过2周~3周的危险期、产生抗体、细胞恢复,最终是病情得到缓解。 治疗病毒性肺炎是否使用激素,这个医学界一直难有定论的话题,在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中再次引起了广泛的临床讨论。有关激素治疗病毒性肺炎是利是弊,以往分别都有一些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但这些循证医学证据大部分都是回顾性研究,可比性差、证据等级不足。 发生病毒感染时,人体的CD4、CD8等T淋巴细胞升高,对病毒性肺炎其保护性作用,而使用激素则会对淋巴细胞产生影响,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但使用激素可以控制患者的过度炎症反应,所以临床使用激素掌握平衡的原则十分重要。欧美学者对使用激素多持反对意见,我们通过国际学术期刊,将小剂量使用激素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武汉经验”,与国外同行进行分享讨论,促使国外学者展开随机双盲多中心对照研究,明显降低了机械通气患者、氧疗患者的死亡率,欧美也据此对激素做出了有条件使用的推荐。







文:健康报首席记者 刘志勇

编辑:管仲瑶

审核:曹政 闫龑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

你可能感兴趣的:(“善如萤火 辉耀日光”——两强并肩,碰撞精益管理的思想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