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骄阳下的小木马
对于印度电影的印象,除了一言不合就载歌载舞之外,最深刻的或许就是他们对于印度社会现象问题的揭露与探究了。
随着一部分优质印度影片被引进,让我们也对印度这个国家的社会状态多少有了一些了解,2009年《三傻大闹宝莱坞》探究体制下填鸭式教育的悲剧,三个小时的片长一点也不觉得枯燥,2017年《起跑线》聚焦更低年龄段的上学难,与中国观众产生了一波共鸣。
2018年4月4日在大陆上映的《起跑线》
而在这些“现象级”影片中更为社会大众所关注的,莫过于印度女性的生存现状。有报道显示在印度,每22分钟就会发生一起针对女性的暴力事件,童妻、强奸、暴力伤害更是平常不过,甚至大部分女婴在被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之前就已经被残忍处决了,想到这些都会让人不寒而栗。
2016年《摔跤吧!爸爸》中虽然体育竞技的部分占据了极大篇幅,可也却无时不刻的透露着女性因性别带来的身不由己;2017年《神秘巨星》更是把这一严峻的问题直接放到了台前,在一个印度家庭中男人成了天,而妻子和女儿只是附属,可以随意打骂处置,任意剥夺其作为人的自由意志。
“印度国宝”阿米尔汗团队带来的《神秘巨星》
可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应该有反抗,不是吗?2018年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印度电影《厕所英雄》来到了中国北京电影节,从印度传统文化中的“露天如厕”入手,展开一场以爱为名的厕所革命,看似荒诞无稽,“爱情”和“厕所”难道是可以放在同一天平上衡量的吗?实在太可笑了,但这又偏偏是印度人民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难题。
2012年印媒报道了新娘安妮塔·纳利不堪忍受新婚丈夫家中没有厕所,而自己要到户外如厕,在新婚的第四天,就从夫家出走,并声称如果没有独立厕所就绝不回去。最终一家慈善机构为这位新娘修建了一个厕所,这就是影片中科沙夫和加娅的故事原型。
讲真,《厕所英雄》从译名开始到影片的前40分钟都充斥着难以抹去的粗俗的劣质感,典型的无道理可讲的印式爱情,让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主加娅,瞬间就爱上了她一直看不惯的年近40的大叔科沙夫,两人相识与火车的厕所之外,相爱于混沌的印度农村,难得的自由恋爱最终也因为男方家中没有“厕所”而面临土崩瓦解的危机,甚至引得的社会各方的关注,离婚俨然已经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一场血雨腥风的战争。
《厕所英雄》试图探究印度社会根深蒂固的腐朽观念,以及其对女性的不公和危害所在,呼吁女性应得到的社会地位。影片中对于科沙夫要为妻子修建厕所的请求,村民都报以嘲笑的态度,疑惑为什么不能在旷阔的露天方便,疑惑家中建厕所难道不会弄脏了家;政府告知其实每家都铺设了下水管道,但是村民不愿利用的无奈;科沙夫的父亲甚至联合村民砸毁了科沙夫费劲心力建好的厕所。不再露天如厕成了不尊重印度文化或传统或仪式。
随手在网页上搜索,就能看到很多对于印度“露天如厕”的报道,可笑的是,这种观念源自印度人传承下来的关于“洁净”的文化,矛盾的是貌似最喜洁净的印度,变成了世人口中“世界上最大的户外厕所”,信仰被扭曲化,恶习演化成了文化。在我们看来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却在电影中变成一场匪夷所思的斗争。
影片中,女主加娅在新婚的第二天凌晨就受到了来自同村妇女的邀请,为了规避夜幕下出行解手的危险,她们三五成群的组成了“妇女联合会”,可是即便如此,还是避不开偶然经过的男人,更有品行恶劣的会用车灯晃她们取乐,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和他人谈及“我看到了某个人,只是不知道是谁”;甚至在某个凌晨加娅实在难忍之时,还在郊外遇上了出门的公公,然后尴尬至极的忍受公公云淡风轻的一句:“没关系,她不是遮住了自己的脸么!”
没错,对于这种恶劣的行为,女人们能做的却只是遮住自己的脸,装作若无其事的继续生活,而不着调的男人周而复始并以此为傲,这和那些印度无底线的律师为强奸犯辩护的言论行为如出一辙,他们声称强奸案的发生是因为女人穿裙子,或是深夜出门的引诱,影片中也明明白白的举出了邻村女孩因深夜出门如厕,被强奸并吊在树上的惨剧,17岁的花样年华就这样撒手人寰了。
对于一出场就代表着女性自由意识觉醒的加娅来说,这是不可以接受的,影片对于加娅追求男女平等的刻画自始至终,她霸气的应对无礼的男人,骑男士自行车,向往自由的爱情,力争自己应得的权益。
这样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与农村除她之外的无知妇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娅夫妇关于“厕所事件”的抗争升级了,从单纯的妻子无法接受露天如厕而回娘家,到揭露出多年前政府关于建造公厕的大型骗局,最终无奈选择离婚来寻求解决的办法,他们不仅仅是要对抗科沙夫父亲的执拗,或是村委会的顽固不化,更是那些在不公下逆来顺受的女人们。
男人不理解女人也就算了,可有句话说: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影片中迂腐的农村妇女形象觉得加娅不懂事,怨怪加娅居然因为夫家没有厕所而提出离婚,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冠以不守妇德的恶名;科沙夫的奶奶愤愤上门指责孙媳、指责娘家人没有管教好自己的女儿,导致丈夫为她锒铛入狱;最令人寒心的莫过于,就连加娅的母亲,本该是这世界上最心疼理解女儿的人,却也背道而驰的站在加娅的对立面,告诫她赶快回夫家尽妻子本分,斥责她将家事搞的人尽皆知让自己蒙羞。
故事发展到这里,还仅是男性强权社会对女人的压迫吗?恐怕更深层次的悲哀是女人们连站起来去反抗的想法都没有,性别歧视变成了一种常态,深根在女人心里,就像影片中科沙夫所说的“这个国家的妇女都不能够尊重自己”,像加娅父亲怒斥的“你们这些女人是自己的敌人”,让人细思极恐、毛骨悚然。
讽刺的是在应该绝对由女人为自己争取权益和保护的时候,加娅在影片中的分量却仅仅是引发,而具体的执行和对她的支持,却清一色的都是男性。为加娅出谋化策,寻求解决的是男人;找到的政府部门支持解决建造厕所的官员是男人;搜集现实露天如厕友多么不堪的证据的是男人;第一个报道这件事的是个男记者;就连家中支持她因厕所而离家甚至离婚的也是她的爸爸和叔公,也是因为他们的家庭教育,让加娅拥有不同于其他妇女的自由意识。
而此时应该行动起来的加娅,却销声匿迹般的隐藏在了娘家中给丈夫施压,就算忿然列数女人所遭到的种种不公却只能妥协,也因没有行动力而显得只是苍白无力的喊话而已,并不能改变什么。
更具代表性的男性角色是她的丈夫科沙夫,这个30好几的光棍,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听从父亲的一切要求,名副其实是传说中的“父宝”,就连父亲让他和水牛结婚这样荒诞的要求,他也欣然同意了。可是在老婆对厕所的要求上,他却一反常态的对抗所有人,一开始只是权宜之计的蒙混解决,后来为了老婆偷厕所被抓,对村委会提出要求,一层级一层级的寻求政府的帮助,舍弃事业为老婆建厕所等等的行为,逐渐的升级着事态,除了将这一切对抗归功于爱情,或许《厕所英雄》也想表达在女权主义、平权主义的道路上有意识觉醒的男性参与吧。
《厕所英雄》中的对抗是为了唤起,一个人的觉醒并不能拯救整个社会的盲目,少数人的努力并不能轻易教化“常态”,针对因厕所问题而导致的离婚事件,还是让一部分女人开始思考:难道自己的一生真的就要困在瓮中,毫无平等可言了吗?
于是影片中开始涌现大量因家中无厕所而站起来的女性,大规模的离婚风潮,媒体的介入报道,政府必须控制事态而突现的高效,让人总算有一丝欣慰。至少在着混乱的印度社会中,仍有科沙夫这样决定为了加娅而抵抗全世界的爱情,有哪怕是要离婚,也要坚守的男女平等的自由的社会意识。
《厕所英雄》和大部分印度现象级电影一样,从尖锐的社会问题入手,将沉重的题材以喜剧的形式轻快的表现,那些似乎在现实世界中千丝万缕、错乱如麻的难题在光影交错间、在笑声起伏中被缓和化解。
然而生活不是电影,生活要比电影艰难的多,印度社会的历史遗留问题并不会被轻易撼动,科沙夫和加娅的努力没有石沉大海反而制造了舆论,达成了合家欢式结局,戏剧转折效果的生硬成分颇大。
但至少这些影片中个人的圆满结局仍映射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那些正确的观念意识通过影像加速传播,哪怕是影响了很少一部分人,让他们开始思考要改变现状,让他们开始相信努力能够扭转不可能,对整个现实社会来说也是尽了一份绵力,毕竟聊胜于无!
文 | 骄阳下的小木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