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简史:第八日,揣测婴儿期

前言:

无法否认的是,对婴儿期行为及心理解释,一切都是以猜想为前提的。因为我们已然无法让自己回到那个时期,以那个时候的感官、感受、经验去呈现世界的模样。对那个时期的【回忆】、解释它们的【理论】,虽然都有着相当的事实基础,但也存在扭曲。而且这种扭曲是无法避免的:一者对死亡的恐惧,让感知者在体验的一切本能的被扭曲;第二,旁观毕竟不是亲历,猜测不等于真实,由角度带来的偏差是必然的。

下面的一切,试图以众所承认的婴儿时期基础生理状况,结合死亡恐惧,去揣测婴儿时期的行为、心理概况。


揣测一:婴儿与世界

  往前的文章说过,藉由感官感知能力,形成了感知者意识。而于【感知者】自身而言,它通过自身的感官感知,得以产生【存在】的认知。婴儿也如此。
  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以感官感知为边界,分化出了两部分的存在认知:一者是关于自身【我】的存在,一者是关于客体的客体世界的存在。
  而于初生婴儿而言,这种分化认知是还没有的。直接来讲,经由感官感知呈现的一切,于婴儿而言,是【一】的存在,没有物、我之分。
  或者说,一切的呈现,都是我,都属于我的一部分。
  也即精神分析上的看法:婴儿是活在原始的合一中,自己和世界完全合而为一。

  如果婴儿与世界处于【一】的【存在】状态,可以尝试着做出如下一些推断:
  也许处于好奇,也许只是生物都具有的本能,婴儿原始的自我意志,开始了对为【一】的世界纯粹的、没有明确预期的探索:伸展自身的意志。
  1、回应,是【生】的体验。是世界【存在】对婴儿意志的接纳、肯定。也是婴儿对自身【存
在】的接纳、肯定。
  2、无回应,是【死亡】体验。是世界【存在】对婴儿意志的拒绝、否认。也是婴儿对自身【存在】的抗拒、否认。
  3、回应的方式,是世界【存在】接纳婴儿意志的方式,是婴儿对如何在世界中寻得【生】的认知。
  4、对【存在】回应、无回应的【记忆】与【认知】,塑造了婴儿伸展自身意志的方式。


揣测二:孕期婴儿的认知与记忆

  可以确定的是,在怀孕期间,婴儿完成了从原始生物对环境的应激能力,到具备基础的感观感知能力的过渡。婴儿得以【主观】意识去感知、认知、并应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最后才在怀胎十月后得以离开母体。

  而在作为胎儿的期间,婴儿是通过类似心灵感应的方式,还是通过对母体分泌荷尔蒙的变化来感应母体情绪、身体状态的变化,就不是这里探讨的范围了。

  婴儿在母体期间,母体这个时期内在的情绪、身体状态,就是婴儿所感知、面对的世界的基本状态。也是婴儿对世界的最初的认知、记忆。

  如上面简单的认知,和下面的一些基本的事实,可以尝试做出一些推断:
  1、当遭遇死亡体验时,不是每一个人都清晰的看见自己当下的情绪、身体状态。
  2、知道,或不知道自己处于负面状态,不等于拥有承载负面状态的能力。
  3、不被看见、不被承载的负面情绪,不等于不存在。
  4、母体内在的负面状态,于母体而言,是一次死亡体验的结果。于婴儿而言,是一次死亡体验的初始。
  5、在整个过程中,婴儿与母体【感同身受】。

注:【承载】是个人的用词,意指在看见负面情绪时,承认负面情绪,允许它的存在,却又不为其所驱使、驱动的,与情绪同在的能力。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大概来说,是对死能量的看见与接纳。而【转化】这个自我防御本能行为的背后,往往是死亡恐惧。


  世界的变化,即母体内在的状态,及内在状态的的变化,会被婴儿感知,并成为婴儿最初的认知、记忆。如此做出如下一些推断:
  1、母体内在的负面状态,成为婴儿的死亡体验的源头。【出生后婴儿对母亲真实情绪感知的源头?】
  2、婴儿经历一次与母体内在负面状态相同的体验。
  3、如母体【无视】自身内在状态,则婴儿全然经验这一次死亡体验,以【死亡恐惧】的本能方式应对,并【记忆】下来。
  4、当不是出于【无视】的情况下,在母体与其内在负面状态的相处方式、过程中,婴儿在经历死亡体验的同时,也得到了与之如何相处的方式的认知、记忆。
  5、这一切的【认知】、【记忆】,无论它们是正负结果导向的,是一个人底层的对【世界】的认知,也是与【世界】、与【死亡体验】相处方式的最初来源。

  从形成上来说,这些【认知】、【记忆】及其细微,却又因为它属于一个感知者【婴儿】最原始的记忆、认知,是感知者之后,乃至离开母体,继续伸展自身意志时,认知世界、与世界相处的基础所在:是其伸展意志的过程中,一系列生理过程与联想过程的根源所在。

  【感知者】,即婴儿,其离开母体,也脱离了母体内在状态的直接影响,从此以上面的【记忆】、【认知】为基础,伸展自身的意志,并面对随之而来的死亡体验。


揣测三、婴儿的死亡体验

  当婴儿来到世间,而感官感知也让他发现了比在母体时更大的【存在】,从而以自身意志开始了探索【存在】的旅程。
  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是身体生理过程中的不适:饥饿感、疼痛感、痒、痛……也可以是感官感知到某种场景,如母体的消失,不受控制的、【敌意】的某种【存在】,乃至整个【存在】世界,而引发的恐怖想象。这一切,都会让婴儿经历一次死亡体验。
  而毫无自主行动能力的婴儿,是无法单凭自身的意志而采取一些有效的行为,去处理造成不适感的因素,从而经历一次死亡体验。直到这个因素、【存在】的消失、变化,婴儿才能从死亡体验中脱离出来。

  如此,尝试着对期间可能发生的事做出一些推论、推断:
  1、于处于【一】的存在状态的婴儿而言,他的感知,也是世界的感知,他的意志,也是世界的意志。
  2、在不适中,婴儿的意志是:我、即世界这个【存在】,去处理造成自身不适,或敌意的【存在】部分。
  3、当世界的【存在】,未能及时按婴儿的意志去处理死亡因素时,婴儿会有如下的认知:世界的存在不接纳我的意志,我的意志是不被我所允许、接纳的。于是,婴儿经历一次死亡体验,和形成关于这次死亡体验的【认知】、【记忆】。
  4、死亡体验的时间越长,【认知】、【记忆】越深,其中的恐惧越大。
  5、如世界的【存在】开始处理不适感的因素时,婴儿会有如下关于【生】的认知:世界的存在接纳了我的意志,我允许、接纳了我的意志。于是,婴儿得以回归【生】,也形成关于这次回归【生】的【认知】、【记忆】。
  6、关于死亡体验的认知、记忆,是婴儿不安感的来源。而关于【生】的体验的认知、记忆,是婴儿安全感的根基所在。也是之后的安全感的根基所在。
  7、一个是关于【死】的认知、记忆,一个是关于【生】的认知、记忆。而于婴儿来说,两者的多寡、深浅,决定了婴儿对为【一】的存在整体关系认知:【我】是被世界接纳、允许的,是被自己接纳、允许的,还是被世界所抗拒、拒绝的,被自己所抗拒、拒绝的。

  8、以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前者在后期容易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内聚性自我】,而后者很难,或者干脆没有。


揣测四:关于这段时期的影响

  在这里一直所探讨的婴儿期,婴儿除了基本的感官感知能力外,所具备的是身体的生理过程、大脑的初级思维过程。而语言、文字,和基于它们而产生的次级思维过程,婴儿是不具备的。而这,也是婴儿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所处的状态。
  这种状态,导致了这个时期的【认知】、【记忆】,是无法用语言去描述的。而与【死亡体验】有关的【认知】与【记忆】,因死亡恐惧的驱使,更是深埋在黑暗的深处,从而可以不去看见。

  于是,当身为【感知者】的婴儿长大成人,往往所能看到的,只是已经固定的行为与信念。而塑造了成人的行为方式及信念的【认知】与【记忆】。犹如隐没在黑暗之中的背景噪音一般,自然而然地存在着,自然而然的被以认同,或者被无视着,然后让人自然而然【本能】地做出一些习惯性的行为、言语。坚信着自己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合理的,看不见这些正确、合理的行为、言词背后限制着自己,却隐藏在黑暗之处的【认知】与【记忆】,和对它们的死亡恐惧。


踹测五:世界的分化

  以感观感知为边界,感知者把世界【存在】分为了两个部分,一是感官感知中,可直接体验、影响其感知内容的存在部分,划分为【我】;而这之外的存在部分,则是客体,并称之为客体世界。
  以上世界的分化,从心理学上来说,当一个婴儿可以【我】这个词来表示自己时,分化就从心智认知上已经完成。而另一个情感上的分化,却因为如下的一些原因:身体的生理过程和初级思维过程中留存的【一】的认知、记忆;婴儿与父母间的依赖、依恋关系;婴儿与父母的死亡恐惧;这三者,让情感上的分化在刚开了个头时,就步履维艰,而什么时候可完成情感上的分化,也就遥遥而不可知了。
  而那些所谓的共生、巨婴,都是未完成情感分化的存在,他们被限制在由死亡体验、死亡恐惧而形成的【认知】、【记忆】所构造的【现实】中。



上一章: 第七日,【它】的世界

下一章:第九日,路在何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死简史:第八日,揣测婴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