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82再读《论语》

旅游行程安排得如同“快充”,从江苏同里到上海浦东,再到浙江乌镇,一路走马观花,没有任何时间驻足观赏思考,我的笔记也因此呈现出空白状态。

从东方明珠出发,大约十几分钟车程,到达96广场,与分别20年的同屋老友王君荣新一家欢聚。久别重逢的欢愉按下不表,先说说途中与出租车司机的交谈。

少年时读书,我爱的施蛰存先生与鲁迅先生分属京派与海派两个文化阵营,海派作家组成“鸳鸯蝴蝶派”,张恨水缠缠绵绵的言情小说,启蒙我的情窦初开,似乎从那时起,两个地域的文化就开始分流,直到今天。

出口,投资,消费,被称为经济增长的三套马车,我将上海经济的三套马车归纳为航运业,金融业和服务业。出租车司机是本地土著,据他所言,他的两个儿子都就读研究生,分别从事金融业和实体经济,但他对上海的实体经济表示担忧。

第一,上海实施深度改革,去产能化,将重型工业制造企业整体迁往内地,造成城市“空心化”,首先受到冲击的是就业。对于上层,金融业高端岗位稀缺,空间有限,不足以吸纳更多的就业岗位。对于中层,大批制造和轻工企业的整体迁出,有使中层就业岗位被大幅压缩。而服务业作为创造就业岗位最多,体量最大的经济体,除了面临提档升级的压力之外,上海本地人从事服务业者并不多见,因为文化原因,上海本地人认为服务业终究是低人一等的职业。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商业经济意识深入人心,每个人都在近乎迫切地追求金钱财富,横亘在眼前的物质欲望,近在咫尺的参照对比,让每个人在狭小的同类项中进行类比,因此很难静下心来,不计人生成本地专注于一事。

有人说,大城市让人成功,小城市让人成就。

上海,不是个读书的地方,至少不是读古书的地方。

上海就像一个体量巨大的体制,与我所在的中原油田有着相同的心态,她有着足以支撑骄傲的宏大资本,她以高贵的姿态俯瞰所有前来瞻仰的外地人,物质与意识保持高度一致的骄傲,让外来文化很难在这片土地上生长。

除了这个短暂交流的出租车司机,五天年时间我几乎没有见到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这大热的天,顶着毒辣辣的日头,哪个上海人会有闲情在外滩被烧烤呢,我没有机会走进石库门的小巷,没有机会走进土著上海人的内心,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谈。我是飘荡在这座城市上空的流云,无法接触她最真实的土地。

导游是江苏人,戏称上海陆家嘴著名的三栋建筑为注射器、开瓶器和打蛋器,很形象。我站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体会什么叫高山仰止,楼群中四处涌动着毫无方向感的风,酷热急促而短暂,我坐下吸烟,半眯着眼睛,用皮肤的褶皱为不断涌出的汗水疏通一条流淌的河道。

这是我不太愿意书写的文字,因为心境不宁,但又不愿意再继续空白日子,于是,写下一些杂乱的感想吧。留给未来。

0582再读《论语》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0582再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