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员何去何从之二:走管理路线

 在大多数开发人员看来,管理型的发展路径是最好理解的,在我们这样一个官本位的国家里,所谓学而优则仕,应该说这也是一种跨行业的主流认知,在我接触的候选人当中,至少有八成到九成的人认为自己应该走这条路,这条路的路径很容易描述:

    初级开发工程师-〉中级开发工程师-〉项目经理-〉部门经理-〉技术总监

   

    以孔老夫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左右着中国二千多年的发展,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在这样一种环境之下,职业对于中国人来说,含义更加丰富,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的手段,更是自我社会价值甚至是家族荣誉的一种体现。软件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更是一个以理性思维为主导的产业,一个对个性最具包容性的产业,但在职业观的问题上,仍然是很难摆脱传统的束缚,继而形成一种简单的惯性思维。因此在这条职业路径上,每天都在上演着一个又一个壮观,甚至有些惨烈的职场竞争场面,真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更为不幸的是,在这种惨烈的角逐中,一个原本需要积累和沉淀的行业却被认为是吃青春饭的,工作顶多五年,就技术技术跟不上潮流了,领导领导也没有当上,一脸的迷茫,想退休又还没有挣到钱,不退休吧,自己的位置早被别人占上了…..

在这里,我并不想对这种职业观发表太多的感慨,只想谈谈我对这条路径的一些认识,为大家在做职业选择的时候提供必要的参考。

1) 成就管理型路径的外部条件

    中国式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离不开政治,而中国人是最擅长政治的,政治是讲出身,讲背景,讲机遇的。如果你想走这条路,这点必须要了解。

一般来说,国内的软件企业多以应用性项目为主,技术含量普遍不是很高,对技术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因此,当一名开发人员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一般是二到四年之间),提拔成为项目经理是一种顺利成章的选择。一来是公司培养新人的需要,二来也是公司顺应社会认知,留住人才的一种手段。但我要提醒个人的是,这个时候并不代表你一定已经走到管理岗位上了。你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你的核心还是一名技术人员,这才是最关键的。我看到有不少人在这个时候就开始逐渐远离技术,潜心研究项目管理,同时更新自己的简历,觉得下一个工作就应该至少是部门经理,如果能够成为技术总监最好,这种洋洋得意的感觉在简历上一览无遗。事实上,作为人力资源人员而言,对这样的简历一般都会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在我们看来,很多人甚至连门都没有入。

 

    管理的确是需要资本的。有知名大公司的背景就是一种资本。就像政治讲出身,讲门第一样,在职场上更多的就反映在你所就职的公司背景上。越大的公司,尤其是大外企,你只需要多熬几年,出来就很容易成为“有身份”的人。举个例子,我认识一位上海交通大学的高才生,毕业后就职于某知名大外企,作软件开发工程师,工作期间非常活跃,成为公司内部小有名气的金牌讲师,四年后被猎头挖到某国内知名企业做高级部门经理,一年以后再次跳槽至另外一家知名企业作技术总监,又过了一年,充分感受到国内企业的政治文化之后,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外企,找回了一份轻松,但职位已经明显高于两年前了,薪水也翻了倍,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可以达到四万了。还有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唐俊,作为技术出身的微软中国的CEO,似乎天生就是做高管的材料,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还是非常多的。

当然也有不需要借助一个“外”字发展的,如果说前一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空降兵”,那么这一种则是土生土长的管理者,数量可能更多一些。我们看到目前比较成功的软件企业,不管大小,他们的管理层基本是由两类人组成的,一类就是高薪聘过来的空降兵,空降兵前面提到了,当然是来自比他们更大的企业;另一类则是一起打拼的原始团队成员。对于后一种而言,遇到一个好领导,赶上好的商业机遇也是一种资本

 

    当然前两种走不通,独立本户也是一种选择,有的人索性放弃全职的工作,有人则机智地通过SOHO的方式给自己积累资本。所以我经常可以听到很多人跟我说他有一个团队可以做兼职的项目或者正在开发一个产品。但不管怎么说,如果希望通过这条路实现自己职业梦想的话,是否有足够的人脉资本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不管是把自己的事业进行到底,还是借助自己的事业为自己换来更好的前途,从有这个想法的第一天起就要开始积累自己的人脉关系了,这是个并不比公司里面勾心斗角省心的差事,这个心理准备时一定要有的。

 

    总之,如果把退休作为职业生涯的重点,那么在管理这个路径上,为自己找一个大一些的平台稳定下来都是必要的,不管是打工,还是把自己的企业做大,还是用自己的事业为自己在另外一个大的平台上换取一个立足之地。目标明确了,在过程中的选择也就有章可循了。在此我想告诫一直在很小的公司,后来又选择创业的朋友们,执着的把自己的企业做好比花心思找工作更有价值,如果犹豫,不如及早抽身。

 

2) 管理型路径从业人员的个性特征

    本人曾经深入对个体的职业满意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有两种类型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职业倾向,我把他们定义为职业中心型和企业中心型:

  • 组织中心型:看重组织的人文环境;与组织有较强的情感依赖;注重团队合作和人际关系;对组织的满意度来源于组织的品牌,组织文化,组织管理和人际环境;认为对组织的忠诚度是一种道德的表现;推崇长期就职于一家公司的做法。
  • 职业中心型:看重组织的职业环境;对组织的满意度来源于在组织中个人的发展空间和组织的职业化程度;一旦组织不能满足个体职业发展的需要,会毫不犹豫地尝试新的选择;认为事业是最终的目标,组织只不过是服务于自身职业发展的一部分,因此跳槽被认为是与道德无关的一种自然行为。

    通过对近百名高级技术管理人员的访谈和调查,发现具有组织中心型特点的个人比较适合管理型发展路径。尽管在软件技术领域,具有这样特征的个体似乎并不占大多数。

 

3) 技术总监这个词不宜轻易滥用

    我经常能够在简历中看到技术总监这个词,也可以听到很多人说自己已经工作快十年了,最有可能应聘的职位,非技术总监莫属。但对我而言,这个词用在很多人身上似乎总会使人感觉到一些不够谦逊的感觉。

 

    暂且不说工作背景,就工作年限来说,如果达不到十到十五年,就说自己可以做技术总监,都会给人一种刺眼的感觉。在这里可能有人要跟我较真了,有人说我现在就是做技术总监的,难道换工作还要降至不成?我倒想问一问,你现在的技术总监你觉得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总监吗?在此我也想劝告一些在大公司做项目经理,工作经验五六年,具有很有学习和工作背景,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都比较强的候选人,千万不要轻易为了某公司所谓技术总监这样的一个职位而换工作,考察这个公司的发展发展前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确实有发展,那确实是个机会,如果不是,不如暂且踏踏实实的做项目经理,耐心等待和思考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因为如果一旦你迈出了这一步,搞不成低不就的窘境可能很快就要来到,因为如果你在想换工作的时候,没有哪个公司会愿意招聘一个技术总监来做项目管理,更少有公司会选择如此公开和简单的方式为自己公司招聘技术总监,而你呢,技术已经荒疏,业务不够精通,技术总监这个头衔将会将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在有我建议大家在写简历或者投递简历的过程中最好不要不加掩饰的显示自己对技术总监这个职位的高度渴望。有时候这会让看简历的人感受到一种浮躁,更为可笑的事,我经常在一些工作五六年的技术人员的简历中看到这样的表述:目前工作职位:技术总监,期望薪资8000-10000。尤其当学历背景不是很出众,所在公司又不很没有名气的情况下,这种表述真可谓滑天下之大稽,你也太小看我们软件行业技术总监这个职位的技术含量了吧!因此不可不慎重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