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让你达到高效深度工作

四步让你达到高效深度工作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忙忙到下班,各种邮件需要回复、工作任务计划书需要撰写、项目方面需要协调…但睡觉前想想也许一天下来,真正干的实事很少,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吴军老师在《见识》中谈到:

提高工作效率是成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很多人试图在短时间里完成很多工作,这其实是办不到的,唯一能够控制的就是少做一点事情。效率的高低不取决于开始了多少工作,而在于完成了多少。很多我们看上去非做不可的事情,其实想通了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它们是伪工作。所以,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在生活中,提高效率都需要从拒绝伪工作开始。

很多人都懂这些道理,但为什么还是无法做到高效深度工作呢?

在《深度工作》一书中,作者卡尔·纽波特认为有两个原因:

最小阻力原则

人在做事的过程中会本能地选择一个“最小阻力路径”,来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

例如,回复一封电子邮件或者微信信息 要比准备一份科研报告简单得多,你就会先回复电子邮件或者信息。虽然你明明知道,需要拿出一大块时间来准备科研报告,但是一收到邮件或者微信信息,还是忍不住点开看,马上回复。

根据最小阻力原则,如果人们长时间在低价值的工作中切换,再回到重要工作时,注意力很难集中。

这是因为任务切换耗散和任务混淆耗散,会使大脑的处理能力降低。

任务切换耗散——当你同时处理两个任务时,人脑的认知能力会在两个任务的切换时消耗掉。你看上去同时处理了两件事情,但对于每件事情所分配的注意力都比一次只做一件事情时要少得多。例如,我们一遍编代码一边刷微信朋友圈,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任务混淆耗散——人脑的认知从前一个任务切换到后一个任务之后,头脑中仍然会时不时地出现前一个任务的内容,这就会影响你进行第二个任务。例如,当我们刚逛完淘宝买了件衣服,之后开始写项目报告,刚切换任务时,我们的头脑中仍然会出现刚才买衣服的画面。这样一来,因为任务切换,你的脑力在不知不觉中就被一点点消耗了。所以你会感觉写报告这件事更难了。

认知偏差

很多人认为,忙碌代表生产力,只有忙碌才能有产出,才为公司创造了价值。这种认知偏见也会导致我们无法进行高效深度工作。

例如,在国企或者行政事业性单位中,人们往往比的是 谁最能熬夜、谁办公室的灯熄的最晚,领导办公室的灯不熄,那个部门都不敢下班,领导也常常说这样的话:“忙好啊,就怕不忙,你看那个谁,天天加班到深夜,工作多卖力”。这种观念偏差让人们更倾向于追求这种看得见的成果所带来的成就感。

怎样培养我们高效深度工作的习惯呢?

《深度工作》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四个步骤:

选择适合自己高效深度工作的模式

根据职业特征大概有4种深度工作模式,分别是:

节奏模式——是指你可以在每天固定的时间都固定做同一件事,形成节奏。适合深度工作入门新手。

例如,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利用的就是节奏模式,在固定的时间他要求自己每天创作10页,每页写400字。不管外界发生什么事情,他都会雷打不动地把这4000字写完。

双峰模式——这种模式要求你将个人时间分为两块,其中一段时间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其余时间完成浮浅工作。适合普通上班族或有固定休息时间的教师、创业者。

例如,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教授亚当·格兰特用的就是这种模式。他安排工作的时候,以年为单位,将教学工作集中到秋季学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并保证学生能够随时找到他。但是在春夏两季,他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工作,不接受任何打扰。

禁欲模式——切断一切与外界联系的媒介,将自己封闭在别人联系不到的地方。适合自律的自由职业者。

例如,如果你访问科幻作家斯蒂芬森的作者网站,会发现网站上没有任何电子邮箱和邮寄地址。因为他要留出大块的、不受任何人打扰的时间来写作小说。他用这种禁欲的方式来避免别人联络他,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到了文学创作当中。

记者模式——在日程安排中随时可插入深度工作的模式,也就是说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能立刻进入深度工作模式,苦心打磨产品。

这个模式的名称是对一名叫做沃尔特·艾萨克森的记者的认可,这位记者经常利用这种模式进行深度工作。他每天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做记者,到各地去报道。但一旦有空闲时间,他就能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在做记者的时间里,他同时完成了一本900页的书稿。

将工作内化成习惯

不要等灵感或者状态来的时候才开始工作,而是将工作变成每日固定的习惯和准则,降低过渡到高效深度工作状态的阻力。

怎样固化为习惯呢?

(1)确定执行深度工作的地点和时长;(2)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框架,在这个时间内只专注在目前的工作中。;(3)给自己的深度工作设置规则和程序。

像经商一样执行

让自己像商人一样,给自己找一个能够燃起欲望的目标,把所有关注点都放到这个最重要的事情上,然后用足够的精力去完成它。

找到关注点在哪里之后,接下来就要设置目标了。设置目标时抓住引领性指标,而不是滞后性指标

滞后性指标和引领性指标的差别是什么?

以减肥为例,滞后性指标就是说具体要减多少斤,也就是最终结果。而引领性指标是说,你为了达到你的目标体重,需要完成的阶段性目标。运用到减肥当中就是,每天摄取的食物热量值不能超过多少,或者每周进行多长时间的运动等等。

适当减少整体工作时间

也许很多人认为要做的事情那么多还要减少工作时间,怎么能高效深度工作?

其实,压缩工作时间后,会让人更加专注在重要的事情上,减少的只是各种会议、媒体干扰、网页浏览、办公室政治等无价值无意义的浮浅工作时间。

例如,2007年夏天,37 signals 软件公司做了这样一个决定:将每周 5 天工作制缩短成4天。实验结果是:尽管工作日少了一天,但员工还可以完成相同的工作量,而且在那4天内员工并没有疯狂加班,而是正常的工作8小时。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步让你达到高效深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