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图论期末考试复习
date: 2020-08-17 09:01:09
tags:
文章目录
- title: 图论期末考试复习 date: 2020-08-17 09:01:09 tags:
- 引言
- **第一章 图的基本概念**
- 图与简单图
- 完全图偶图与补图
- 定理1:若n阶图G是自补图,则有:![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00821152034295.png#pic_center)
- 顶点的度与图的度序列
- **定理2 握手定理** 图G= (V, E)中所有顶点的度的和等于边数m的2倍,即:
- 图的度序列及其性质
- 定理3 非负整数组(d1,d2,…., d n)是图的度序列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序列中元素总和为偶数。
- 图序列及其性质
- 定理4 非负整数组
- 定理5 (厄多斯1960) 非负整数组
- 定理6 一个**简单图**G的n个点的度不能互不相同.
- 定理7 一个n阶图G和它的**补图有相同的频序列**。
- 作业 P29—P30 8, 9, 10, 11
- 子图与图运算
- 子图的相关概念
- 定理1 简单图G=(n, m) 的所有生成子图个数为2^m.
- **图运算**
- 路与连通性
- 路与圈的相关概念
- 连通性相关概念
- 偶图的判定定理
- 定理2 一个图是偶图当且当它不包含奇圈。
- 作业 P29—P30 13, 14, 20, 22
- 最短路及其算法
- 图的代数表示及其特征
- 图的邻接矩阵
- 定理1 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00821170719510.png#pic_center),则a ij (k)表示顶点vi到顶点vj的途径长度为k的途径条数。
- 图的关联矩阵
- 极图
- 邻接谱、邻接代数与图空间
- 托兰定理
- 定理6 若n阶简单图G不包含Kl+1,则G度弱于某个完全 l 部图 H,且若G具有与 H 相同的度序列,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00821174340874.png#pic_center)
- 定理7(Turán)若G是简单图,并且不包含 K l + 1 K_{l+1} Kl+1,则:
- **第二章 树**
- 树的概念与性质
- 定理1 每棵非平凡树至少有两片树叶。
- 定理2 图G是树当且仅当G中任意两点都被唯一的路连接。
- 定理3 设T是(n, m)树,则: m = n − 1 m = n - 1 m=n−1
- 推论1 具有k个分支的森林有n-k条边。
- 定理4 每个n阶**连通**图的边数至少为n-1.
- 定理5 任意树T的两个不邻接顶点之间添加一条边后,可以得到**唯一圈**。
- 定理6 设S={d1,d2,…,dn}是n个正整数序列,它们满足:d1≧d2≧…≧dn ,∑di=2(n-1).则存在一颗树T,其度序列为S。
- 树的中心与形心
- 定理7 每棵树的中心由一个点或两个相邻点组成。
- 定理8 每一棵树有一个由一个点或两个邻接的点组成的形心。
- 作业 P43 习题2 : 1,2,3,4,5,6
- 生成树
- 生成树的概念与性质
- 生成树的计数
- 凯莱递推计数法
- 定理2 (**Cayley**) 设e是G的一条边,则有: τ ( G ) = τ ( G − e ) + τ ( G e ) \tau (G) = \tau (G - e) + \tau (Ge) τ(G)=τ(G−e)+τ(Ge)
- 关联矩阵计数法
- 定理3 设Am是连通图G的基本关联矩阵的**主子阵**,则Am**非奇异**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相应于Am的列的那些边构成G的一棵生成树。
- 矩阵树定理
- 定理4 (矩阵树定理) 设G是顶点集合为V(G)={v1,v2,…,vn},的图,设A=(aij)是G的邻接矩阵,C=(cij)是n阶方阵,其中:
- 回路系统简介
- 定理4 设T是连通图G=(n, m) 的一棵生成树,C1, C2,…,Cm-n+1是G对应于T的基本回路组。定义:1.Gi=Gi , 0.Gi=Φ,Gi是G的回路。则G的回路组作成的集合对于该乘法和图的对称差运算来说作成数域F={0,1}上的m-n+1维向量空间。
- P43 习题2 : 12, 14, 15
- 最小生成树
- 克鲁斯克尔算法
- 管梅谷的破圈法
- Prim算法
- 根树简介
- 定理2 在完全m元树T中,若树叶数为t , 分支点数为i , 则: ( m − 1 ) i = t − 1 (m - 1)i = t - 1 (m−1)i=t−1
- P43 习题2 : 16, 17, 18
- **第三章 图的连通度**
- 割边,割点和块
- 割边及其性质
- 定理1 边 e 是图G的割边当且仅当 e 不在G的任何圈中。
- 推论1 e为连通图G的一条边,如果e含于G的某圈中,则G-e连通。
- 割点及其性质
- 定理2 G**无环且非平凡**,则v是G的割点,当且仅当 ω ( G − v ) > ω ( G ) \omega (G - v) > \omega (G) ω(G−v)>ω(G)
- 定理3 v 是树T的顶点,则v是割点,当且仅当v是树的分支点。
- 定理4 设v是无环连通图G的一个顶点,则v是G的割点,当且仅当V(G-v)可以划分为两个非空子集V1与V2,使得对任意x ∈V1, y ∈V2, 点v在每一条x y路上。
- 块及其性质
- 定理5 若|V(G)|≧3,则G是块,当且仅当G无环且任意两顶点位于同一圈上。
- 定理6 点v是图G的割点当且仅当v至少属于G的两个不同的块。
- P65---66 习题3 : 1, 2, 3,5,7,8
- 连通度
- 连通度的概念与性质
- 点连通度与边连通度的概念
- 连通度的性质
- 定理1 (惠特尼1932) 对任意图G,有:
- 定理2 设G是**(n, m)连通图**,则: k ( G ) ≤ ⌊ 2 m n ⌋ k(G) \le \left\lfloor {{{2m} \over n}} \right\rfloor k(G)≤⌊n2m⌋
- 哈拉里图:涉及可靠性通信网络构建
- 定理3 设G是(n, m)单图,若$\delta (G) \ge \left\lfloor {{{\rm{n}} \over {\rm{2}}}} \right\rfloor $,则G连通。
- 定理4 设G是(n, m)单图,若对任意正整数k ,有: δ ( G ) ≥ n + k − 2 2 \delta (G) \ge {{n + k - 2} \over 2} δ(G)≥2n+k−2则G是k连通的。
- 定理5 设G是n阶单图,若 δ ( G ) ≥ ⌊ n 2 ⌋ \delta (G) \ge \left\lfloor {{n \over 2}} \right\rfloor δ(G)≥⌊2n⌋则有: λ ( G ) = δ ( G ) \lambda (G) = \delta (G) λ(G)=δ(G)
- P66---67 习题3 : 1 2, 13, 14, 20
- 描述连通性的其它参数简介(内容拓展)
- 敏格尔定理
- 定理1 (敏格尔1902---1985) (1) 设x与y是图G中的两个不相邻点,则G中分离点x与y的最少点数等于独立的(x, y)路的最大数目;
- 定理2 (惠特尼1932) 一个非平凡的图G是k (k≧2)连通的,当且仅当G的任意两个顶点u与v间,至少存在k条内点不交的(u ,v)路。
- 定理3 (惠特尼1932) 一个非平凡的图G是k (k≧2)边连通的,当且仅当G的任意两个顶点间至少存在k条边不重的(u ,v)路。
- 推论 对于一个阶至少为3的无环图G,下面三个命题等价。
- 应
- 第一次上交作业
- **第四章 欧拉图与Hamilton图**
- 欧拉图及其性质
- 欧拉图的性质
- **定理一** 下列陈述对于**非平凡连通图G**是等价的
- **推论1** 连通图G是欧拉图**当且仅当**G的**顶点度数为偶。**
- **推论2** 连通非欧拉图G存在欧拉迹当且仅当G中**只有两个顶点度数为奇数**。
- **例题**:
- 其他性质:
- **例题3** **(未弄懂)
- Fleury(夫勒里)算法 (求一条具体欧拉环游的方法)
- 中国邮路问题
- Hamilton图
- 哈密尔顿图的概念
- 性质与判定
- **定理1(必要条件)** 若G是**H图**,则对于V的每个非空真子集S,均有 ω ( G − S ) ≤ ∣ S ∣ ω(G-S)≤|S| ω(G−S)≤∣S∣ 。
- **定理2** 若图G包含**哈密尔顿路**,则对V(G)的每个真子集S, ω ( G − S ) ≤ ∣ S ∣ + 1 。 ω(G-S) ≤ |S|+1。 ω(G−S)≤∣S∣+1。
- **定理3(充分条件)** **(Dirac 1952)** 对于n≥3的**简单图**G,如果G中有: δ ( G ) ≥ n / 2 \delta (G) \geq n/2 δ(G)≥n/2 则G是H图
- **定理4(充分条件)** **(Ore 1962)** 对于n≥3的简单图G,如果G中的任意两个不相邻顶点u与v,有: d ( u ) + d ( v ) ≥ n d(u)+d(v)\geq n d(u)+d(v)≥n 则G是H图
- **闭图与闭包基本概念**
- **邦迪——闭包定理(充要条件)** 图G是H图**当且仅当**它的闭包是H图。
- **定理5(Chvátal——度序列判定法)** 设简单图G的度序列是(d1,d2,…,dn), 这里,d1≦d2≦…≦dn,并且n≧3.若**对任意的m
引言
第一章 图的基本概念
图与简单图
图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
- 定义1:一个图是一个序偶,记为G=(V,E),其中:
- (1) V是一个有限的非空集合,称为顶点集合,其元素称
- 为顶点或点。用|V|表示顶点数;
(2) E是由V中的点组成的无序对构成的集合,称为边集,
其元素称为边,且同一点对在E中可以重复出现多次。用
|E|表示边数。
- 相关概念
- 有限图:顶点集和边集都有限的图称为有限图。
- 平凡图与空图:只有一个顶点的图称为平凡图;只有点
没有边的图称为空图。
- n阶图:顶点数为n的图,称为n阶图。
- (n, m) 图:顶点数为n的图,边数为m的图称为(n, m) 图。
- 边的重数:连接两个相同顶点的边的条数称为边的重
数;重数大于1的边称为重边。
- 环:端点重合为一点的边称为环。
- 简单图:无环无重边的图称为简单图;其余的图称为
复合图。
- 顶点u与v相邻接:顶点u与v间有边相连接(u adjv);其中
u与v称为该边的两个端点。
- 顶点u与边e相关联:顶点u是边e的端点。
- 边e1与边e2相邻接:边e1与边e2有公共端点。
图的同构
- 定义2:设有两个图G1=(V1,E1)和G2=(V2,E2),若在其顶点
集合间存在双射,使得边之间存在如下关系:u1,v1$ \in $ V1,
u2,v2$ \in V 2 , 设 u 1 ↔ u 2 , v 1 ↔ v 2 , ; u 1 v 1 V2 ,设u1↔u2,v1↔v2,; u1v1 V2,设u1↔u2,v1↔v2,;u1v1 \in $E1 当且仅当u2v2 $ \in E 2 , 且 u 1 v 1 与 u 2 v 2 的 重 数 相 同 。 称 G 1 与 G 2 同 构 , 记 为 : E2, 且u1v1与u2v2的重数相同。称G1与G2同构,记为: E2,且u1v1与u2v2的重数相同。称G1与G2同构,记为: G 1 ≅ G 2 {G_1} \cong {G_2} G1≅G2$
- 1、图同构的两个必要条件: (1) 顶点数相同;(2) 边数相同。
- 例3 下面两图同构吗?请给出证明。
- 证明:作映射f : vi ↔ ui
- 容易证明,对 ∀ \forall ∀vi v j $ \in E ( ( a ) ) , 有 f ( v i , v j ) = u i u j E ((a)),有f (v i ,vj) = uiuj E((a)),有f(vi,vj)=uiuj \in $E ((b))
作业题P29—P30 3, 4, 5, 6
完全图偶图与补图
定理1:若n阶图G是自补图,则有:
顶点的度与图的度序列
- 定义5 G的顶点v的度d (v)是指G中与v关联的边的数目,每个环计算两次。
定理2 握手定理 图G= (V, E)中所有顶点的度的和等于边数m的2倍,即:
- 推论1 在任何图中,奇点个数为偶数。
- 推论2 正则图的阶数和度数不同时为奇数 。
- 例3 Δ与δ是简单图G的最大度与最小度,求证:
- 证明:握手定理
图的度序列及其性质
- 定义6 一个图G的各个点的度d1, d2,…, dn构成的非负整数组
(d1, d2,…, dn)称为G的度序列。
- 1、一个图的度序列与序列中元素排列无关;
定理3 非负整数组(d1,d2,…., d n)是图的度序列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序列中元素总和为偶数。
- 证明:
- 必要性: 握手定理
- 充分性: 构造法(若di为偶数,则在与之对应的点作di/2个环;对于剩下的偶数个奇数,
顶点画dj-1/2个环。该图的度序列就是已知数组。)
图序列及其性质
- 定义7 一个非负整数组如果是某简单图的度序列,我们称
它为可图序列,简称图序列。
定理4 非负整数组
是图序列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是图序列。
定理5 (厄多斯1960) 非负整数组
π = ( d 1 , d 2 , ⋯ , d n ) , d 1 ≥ d 2 ≥ ⋯ ≥ d n , ∑ i = 1 n d i = 2 m \pi = ({d_1},{d_2}, \cdots ,{d_n}),{d_1} \ge {d_2} \ge \cdots \ge {d_n},\sum\limits_{i = 1}^n {{d_i} = 2m} π=(d1,d2,⋯,dn),d1≥d2≥⋯≥dn,i=1∑ndi=2m
是图序列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 图的频序列及其性质:
- 定义8 设n阶图G的各点的度取s个不同的非负整数
d1,d2,…, ds。又设度为di的点有bi个 (i = 1,2,…,s),则 故非整数组(b1,b2,…, bs)是n的一个划分,称为G的频序列
定理6 一个简单图G的n个点的度不能互不相同.
- 注:一个简单图频序列中 至少有一个元素大于或等于2。
- 证明: 因为图G为简单图,所以:△(G)≤n-1。 鸽笼原理。
定理7 一个n阶图G和它的补图有相同的频序列。
- 证明: 设图G的任一顶点v的度数为k,则该顶点在补图中的度数为n-1-k。因此:在G中有b个度数为k的顶点,则在补图中就有b个度数为n-1-k个顶点。
作业 P29—P30 8, 9, 10, 11
- 9、证明:若k正则偶图具有二分类V= V1∪V2,则 | V1| = |V2|。
- 证明: 由于G为k正则偶图,所以,k |V1| =m = k|V2| >> |V1|= |V2|。
- 12、证明:若δ≥2,则G包含圈。
子图与图运算
子图的相关概念
- 子图
- 生成子图 定义3 如果图G的一个子图包含G的所有顶点,称
该子图为G的一个生成子图。
定理1 简单图G=(n, m) 的所有生成子图个数为2^m.
图运算
- 图的删点、删边运算
- 删点 在G中删去v中的顶点和G中与之关联的所有边的操作,称为删点运算
- 删边
- 注:删点要删关联的边,删边不删关联的点!
- 图的并运算 G 1 ∪ G 2 G1 \cup G2 G1∪G2
- 点和边 均取交集
- 如果G1,G2不相交(没有公共顶点),称它们的并为直接并,可以记为: G 1 + G 2 G1 + G2 G1+G2
- 图的交运算
- 图的差运算
- 设G1,G2是两个图,G1与G2的差是指从G1中删去G2中的边得到的新图。记为G1-G2.
- 图的对称差运算(或环和运算)
- 设G1,G2是两个图,G1与G2的对称差定义为:
- 图的联运算
- 设G1,G2是两个不相交的图,作G1+G2,并且将G1中每个顶点和G2中的每个顶点连接,这样得到的新图称为G1与G2的联图。记为 :
- 图的积图
- 图的合成图
- “超立方体”
- n立方体的构造:
- n方体Q n的顶点可用一个长度为n的二进制码来表示。Q n的顶点数目正好等于2n个。
- 由n-1方体Q n-1构造Q n的方法是:将Q n-1拷贝一个。将原Q n-1每个顶点的码前再添加一个零,将拷贝得来的n-1方体每个顶点的码前面再添加一个1。然后在两个n-1方体之间连线:当且仅当两个顶点码只有一位对应位数字不同时,该两点连线。如此得到的图即为n方体
路与连通性
路与圈的相关概念
- 图中的途径
- G 的一条途径(或通道或通路)是指一个有限非空序列:
w= v0 e1 v1 e2 v2…ek vk,它的项交替地为顶点和边,使得ei的端点是vi-1和vi.(1≤i≤k).
- 途径中边数称为途径的长度;v0,vk分别称为途径的起点与终点,其余顶点称为途径的内部点。
- 图中的迹 边不重复的途径称为图的一条迹。
- 图中的路 顶点不重复的途径称为图的一条路。
- 1、路是途径,也是迹,迹是途径;
- 2、起点与终点重合的途径、迹、路分别称为图的闭途径、闭迹与圈。闭迹也称为回路。长度为k的圈称为k圈,k为奇数时称为奇圈,k为偶数时称为偶圈。#
连通性相关概念
连通性性质
定理1:若图G不连通,则其补图连通。
偶图的判定定理
定理2 一个图是偶图当且当它不包含奇圈。
- 证明:
- 必要性: 一来一回
- 充分性:
- 在G中任意选取点u, 定义V的分类如下:
- X = {x | d (u, x) 是偶数,x ∈V (G)}
- Y = {y | d (u, y) 是奇数,y ∈V (G)}
- 下面证明:对X中任意两点v与w , v与w不邻接即可!
- 注: P − 1 Q P^{-1}Q P−1Q为偶,如果vw邻接,则 P − 1 Q u v P^{-1}Quv P−1Quv为奇圈
作业 P29—P30 13, 14, 20, 22
- 13、 证明:若G是简单图且δ≥2,则G包含长至少是δ+1的圈。
- 14、G的围长是指G中最短圈的长;若G没有圈,则定义G的围长为无穷大。证明:
- (1) 围长为4的k的正则图至少有2k个顶点,且恰有2k个顶点的这样的图(在同构意义下)只有一个。
- (2) 围长为5的k正则图至少有k2+1个顶点
分析: k正则图 \delta = k = \Delta,2m=kn
围长: 用邻点集合来分析
- 20、证明:若G的直径大于3,则G的补图的直径小于3。
考虑G中任意两点u,v
- u,v 相邻
- u,v 不相邻
- 若在V(G)中任意顶点至少和u,v之一相连,>>G的直径大于3,矛盾
- 所以 存在一点w,使得uw,wv ∉ \notin ∈/E(G)
- 22.证明:若G是至少有三个点的简单连通图但不是完全图,则G有三个顶点u, v和w,使得 uv, vw∈E,而uw ∉ \notin ∈/E。
由于G是非完全连通图,所以在G中必然存在不邻接的两点
最短路及其算法
最短路应用
- 状态转换问题(最少的状态转换次数)
- 例2 某两人有一只8升的酒壶装满了酒,还有两只空壶,分别为5升和3升。求最少的操作次数能均分酒。
- 例3 在一河岸有狼,羊和卷心菜。摆渡人要将它们渡过河去,由于船太小,每次只能载一样东西。由于狼羊,羊卷心菜不能单独相处。问摆渡人至少要多少次才能将其渡过河?
- 某公司在六个城市C1,C2,C3,C4,C5,C6中有分公司,从Ci到Cj的直接航程票价记在下述矩阵的(i, j)位置上,∞表示没有直接航程。制作一张任意两城市间的最便宜的路线表。
作业 P29—P30 16
最短路算法求解时,终止条件变为所有顶点被遍历到
图的代数表示及其特征
图的邻接矩阵
- 定义1 设G为n阶图,V={v1, v2, …, vn}, 邻接矩阵 A(G)=(aij),其中:
- 邻接矩阵的性质
- (1)非负性与对称性。
- (2) 同一图的不同形式的邻接矩阵是相似矩阵。
- (3) 如果G为简单图,则A(G)为布尔矩阵;行和(列和)等于对应顶点的度数;矩阵元素总和为图的总度数,也就是G的边数的2倍。
- G连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G)不能与如下矩阵相似:
- 证明:
- 必要性:vi (1≤i≤k)与vj (k+1≤i≤n)不邻接
- 充分性:设G1与G2是G的两个不连通的部分,并且设
V(G1)={v1,v2,…,vk}, V(G2)={vk+1,vk+2,…,vn}, 如果在写G的邻接矩阵时,先排V(G1)中点,再排V(G2)中点,则G的邻接矩阵形式必为:
- 这个性质说明:非连通图的邻接矩阵一定能够写成准
对角矩阵形式。
定理1 设 ,则a ij (k)表示顶点vi到顶点vj的途径长度为k的途径条数。
图的关联矩阵
- 定义2 若G是(n, m) 图。定义G的关联矩阵:
- 关联矩阵的性质
- (1) 关联矩阵的元素为0,1或2;
- (2) 关联矩阵的每列和为2;每行的和为对应顶点度数.
极图
邻接谱、邻接代数与图空间
- 图的邻接谱
- 定义1:图的邻接矩阵A(G)的特征值及其重数,称为G的邻接谱。
- Kn的邻接谱为:
- 定义2 若两个非同构的n阶图具有相同的谱,则称它们是同谱图。
- 邻接谱的两个性质
- 定理1 设单图A(G)的谱为: 则
- 证明:
- 定理2 设λ是单图G = (n, m)的任意特征值,则:
- 图的邻接代数
- 定义3:设A是无环图G的邻接矩阵,则:对于矩阵的加法和数与矩阵的乘法来说作成数域C上的向量空间,称该空间为图G的邻接代数。
- 定理3:G为n阶连通无环图,则:
- 图空间
托兰定理
-
l 部图的概念与特征
- 定义4 若简单图G的点集V有一个划分:且所有的Vi非空,Vi内的点均不邻接,称G是一个l 部图。
-
定理5 n阶l部图G有最多边数的充要条件是G ≌ T l , n T_{l,n} Tl,n。
-
度弱 设G和H是两个n阶图,称G度弱于H,如果存在双射μ:V(G)→V(H),使得:
定理6 若n阶简单图G不包含Kl+1,则G度弱于某个完全 l 部图 H,且若G具有与 H 相同的度序列,则:
定理7(Turán)若G是简单图,并且不包含 K l + 1 K_{l+1} Kl+1,则:
仅当
-
不含Kl+1的极值图是完全l几乎等部图。
-
托兰定理应用:工兵排雷问题
第二章 树
树的概念与性质
- 树的概念
- 定义1 不含圈的图称为无圈图,树是连通的无圈图。
- 定义2 称无圈图G为森林。
- 注: (1)树与森林都是单图;
- (2) 树与森林都是偶图。
定理1 每棵非平凡树至少有两片树叶。
- 证明 设P=v1v2…vk是非平凡树T中一条最长路,则v1与vk在T中的邻接点只能有一个,否则,要么推出P不是最长路,要么推出T中存在圈,这都是矛盾!即说明v1与v2是树叶。
定理2 图G是树当且仅当G中任意两点都被唯一的路连接。
- 证明:
- “必要性” 若不然,设P1与P2是连接u与v的两条不同的路。则由这两条路的全部或部分将构成一个圈,这与G是树相矛盾。
- “充分性” 首先,因G的任意两点均由唯一路相连,所以G是连通的。其次,若G中存在圈,则在圈中任取点u与v,可得到连接u与v的两条不同的路,与条件矛盾。
定理3 设T是(n, m)树,则: m = n − 1 m = n - 1 m=n−1
- 证明:对n作数学归纳。
- 由定理1 T中至少有两片树叶,设u是T中树叶,考虑
T1=T-u,则T1为k阶树,于是m(T1)=k-1, 得m(T)=k。
推论1 具有k个分支的森林有n-k条边。
定理4 每个n阶连通图的边数至少为n-1.
- 证明:
- 如果n阶连通图没有一度顶点,那么由握手定理有: m ( G ) = 1 2 ∑ v ∈ V ( G ) d ( v ) ≥ n m(G) = {1 \over 2}\sum\limits_{v \in V(G)}^{} {d(v)} \ge n m(G)=21v∈V(G)∑d(v)≥n
- 如果G有一度顶点。对顶点数作数学归纳。
- n=1
- n=k
- n=k+1 设u是G的一度顶点,G-u为具有k个顶点的连通图。
- 若G-u有一度顶点,则由归纳假设,其边数至少k-1,于是G的边数至少有k条;
- 若G-u没有一度顶点,则由握手定理: m ( G ) = 1 2 ∑ v ∈ V ( G ) d ( v ) ≥ n m(G) = {1 \over 2}\sum\limits_{v \in V(G)}^{} {d(v)} \ge n m(G)=21v∈V(G)∑d(v)≥n
- 所以G至少有k+1条边。
定理5 任意树T的两个不邻接顶点之间添加一条边后,可以得到唯一圈。
- 证明: 路的唯一 到圈的唯一
- 例8 设G是树且Δ≧k,则G至少有k个一度顶点。
- 证明: 反证:握手定理+树的性质
- 例9设G是森林且恰有2k个奇数顶点,则在G中有k条边不重合的路P1, P2 ,…, Pk,使得: E ( G ) = E ( P 1 ) ∪ E ( P 2 ) ∪ ⋯ ∪ E ( P k ) E(G) = E({P_1}) \cup E({P_2}) \cup \cdots \cup E({P_k}) E(G)=E(P1)∪E(P2)∪⋯∪E(Pk)
- 证明:对k作数学归纳。
- 当k=1时,G只有两个奇数度顶点,此时,容易证明,G是一条路;
- 设当k=t时,结论成立。令k=t+1
- 在G中一个分支中取两个一度顶点u与v,令P是连接该两个顶点的唯一路,则G-P是有2t个奇数顶点的森林,由归纳假设,它可以分解为t条边不重合的路之并,所以G可以分解为t+1条边不重合的路之并。
定理6 设S={d1,d2,…,dn}是n个正整数序列,它们满足:d1≧d2≧…≧dn ,∑di=2(n-1).则存在一颗树T,其度序列为S。
- 证明:对n作数学归纳。
- 当n=1和2时,结论显然。
- 假设对n=k时结论成立。设n=k+1
- 首先,序列中至少一个数为1,否则,序列和大于2k,与条件相矛盾!
- 所以,dk+1=1.我们从序列中删掉d1和dk+1,增加数
d* =d1-1放在它应该在的位置。得到序列S1.该序列含k个数,序列和为2(k-1),由归纳假设,存在树T1,它的度序列为S1.
- 现在,增加结点v,把它和T1中点d*相连得到树T。树T为所求。
树的中心与形心
- (1)图的顶点的离心率 e ( v ) = max { d ( u , v ) ∣ u ∈ V ( G ) } e(v) = \max \left\{ {d(u,v)\left| {u \in V(G)} \right.} \right\} e(v)=max{d(u,v)∣u∈V(G)}
- (2)图的半径 r ( G ) = min { e ( v ) ∣ v ∈ V ( G ) } r(G) = \min \left\{ {e(v)\left| {v \in V(G)} \right.} \right\} r(G)=min{e(v)∣v∈V(G)}
- (3)图的直径:最大离心率。
- (4)图的中心点:离心率等于半径的点。
- (5)图的中心:中心点的集合。
定理7 每棵树的中心由一个点或两个相邻点组成。
- 证明:对树T的阶数n作归纳证明。
- 当n=1或2时,结论显然成立。
- 设对n
- 容易知道:删掉T的所有叶,得到的树T1的每个点的离心率比它们在T中离心率减少1。又因T的叶不能是中心点,所以T的中心点在T1中。这样,若点u的离心率在T中最小,则在T1中依然最小,即说明T的中心点是T1的中心点,反之亦然。
- 因为T1的阶数
- 树的形心概念与性质
- 设u是树T的任意一个顶点,树T在顶点u的分支是指包含u作为一个叶点的极大子树,其分支数为顶点u的度数;树T在u点的分支中边的最大数目称为点u的权;树T中权值最小的点称为它的一个形心点。全体形心点的集合称为树T的形心。
定理8 每一棵树有一个由一个点或两个邻接的点组成的形心。
作业 P43 习题2 : 1,2,3,4,5,6
- 2.1 证明:非平凡树的最长路的起点和终点均是 1 度的。
- 2.2 证明:每棵恰有两个1 度顶点的树均是路。
- 2.3 若G 是树且最大度 >= k ,则G 至少有k个 1 度顶点。
- 2.4 见例题9
- 2.5 证明:正整数序列1 2 ( , , , ) k d d d 是一棵树的度序列当且仅当度数和为2(n-1)
- 证明:
- 必要性: m=n-1
- 充分性: 对n作数学归纳 (见定理6)
- 2.6 设T 是有k 1个顶点的任意一棵树。证明:若G 是简单图且 δ ≥ k \delta\geq k δ≥k,则G 有一个
子图同构于T 。
- 证明:对k进行归纳。
- 当k=1时,结论显然成立
- k=n 显然成立
生成树
生成树的概念与性质
- 定义1 图G的一个生成子图T如果是树,称它为G的一棵生成树;若T为森林,称它为G的一个生成森林。
- 生成树的性质
定理1 每个连通图至少包含一棵生成树。
- 证明:如果连通图G是树,则其本身是一棵生成树;若连通图G中有圈C,则去掉C中一条边后得到的图仍然是连通的,这样不断去掉G中圈,最后得到一个G的无圈连通子图T,它为G的一棵生成树
- 推论 若G是(n, m)连通图,则m≧n-1
生成树的计数
凯莱递推计数法
- 定义2 图G的边e称为被收缩,是指删掉e后,把e的两个端点重合,如此得到的图记为G.e
- 用τ(G)表示G的生成树棵数。
定理2 (Cayley) 设e是G的一条边,则有: τ ( G ) = τ ( G − e ) + τ ( G e ) \tau (G) = \tau (G - e) + \tau (Ge) τ(G)=τ(G−e)+τ(Ge)
- 证明:对于G的一条边e来说,G的生成树中包含边e的棵数为τ(G.e ),而不包含e的棵数为τ (G-e).
- 例题
关联矩阵计数法
- 定义3 :n×m矩阵的一个阶数为min{n, m}的子方阵,称为它的一个主子阵;主子阵的行列式称为主子行列式。
- 显然,当n C m n C_m^n Cmn个主子阵。
定理3 设Am是连通图G的基本关联矩阵的主子阵,则Am非奇异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相应于Am的列的那些边构成G的一棵生成树。
- 该定理给出了求连通图G的所有生成树的方法:
- (1) 写出G的关联矩阵,进一步写出基本关联矩阵(选一个点,去掉该点对应的行),记住参考点; (因为m=n-1)
- (2) 找出基本关联矩阵的非奇异主子阵,对每个这样的主子阵,画出相应的生成树。
矩阵树定理
定理4 (矩阵树定理) 设G是顶点集合为V(G)={v1,v2,…,vn},的图,设A=(aij)是G的邻接矩阵,C=(cij)是n阶方阵,其中:
则G的生成树棵数为C的任意一个(代数)余子式的值。
- 定理中的矩阵C又称为图的拉普拉斯矩阵,又可定义为: C = D ( G ) − A ( G ) C = D(G) - A(G) C=D(G)−A(G)其中,D(G)是图的度对角矩阵,即主对角元为对应顶点度数,其余元素为0。A(G)是图的邻接矩阵。
- 例4 证明τ(Kn)=nn-2(教材上定理7)
回路系统简介
- 定义4 连枝 树枝 设T是连通图G的一棵生成树,把属于G但不属于T的边称为G关于T的连枝,T中的边称为G关于T的树枝。
- 定义5 基本回路 设T是连通图G的一棵生成树,由G的对应于T一条连枝与T中树枝构成的唯一圈C,称为G关于T的一个基本圈或基本回路。若G是(n, m)连通图,把G对应于T的m-n+1个基本回路称为G对应于T的基本回路组。记为Cf…
- 基本回路的性质:
定理4 设T是连通图G=(n, m) 的一棵生成树,C1, C2,…,Cm-n+1是G对应于T的基本回路组。定义:1.Gi=Gi , 0.Gi=Φ,Gi是G的回路。则G的回路组作成的集合对于该乘法和图的对称差运算来说作成数域F={0,1}上的m-n+1维向量空间。
- 说明: 连通图G的所有回路作成子图空间的一个子空间,该空间称为回路空间或回路系统。
- 例5 求下图G的回路空间的一个基底和它的全部元素。
P43 习题2 : 12, 14, 15
- 2.12 求K3,3的生成树数量
- 2.14 证
- 2.15
分析:
最小生成树
克鲁斯克尔算法
管梅谷的破圈法
- 破圈法求最小生成树的求解过程是:从赋权图G的任意圈开始,去掉该圈中权值最大的一条边,称为破圈。不断破圈,直到G中没有圈为止,最后剩下的G的子图为G的最小生成树。
Prim算法
- 对于连通赋权图G的任意一个顶点u,选择与点u关联的且权值最小的边作为最小生成树的第一条边e1;
- 在接下来的边e2,e3,…,en-1 ,在与一条已经选取的边只有一个公共端点的的所有边中,选取权值最小的边。
- 反证法可以证明该算法。即证明:由Prim算法得到的生成树是最小生成树。(证明略)
根树简介
- 定义2:一棵树T,如果每条边都有一个方向,称这种树为有向树。对于T的顶点v来说,以点v为终点的边数称为点v的入度,以点v为起点的边数称为点v的出度。入度与出度之和称为点v的度。
- 定义3 根树:一棵非平凡的有向树T,如果恰有一个顶点的入度为0,而其余所有顶点的入度为1,这样的的有向树称为根树。其中入度为0的点称为树根,出度为0的点称为树叶,入度为1,出度大于1的点称为内点。又将内点和树根统称为分支点。
- 定义4:对于根树T,顶点v到树根的距离称为点v的层数;所有顶点中的层数的最大者称为根树T的树高。
- 定义5:对于根树T,若规定了每层顶点的访问次序,这样的根树称为有序树。
- 注:一般次序为从左至右。有时也用边的次序代替顶点次序。
- 定义6:对于根树T,由点v及其v的后代导出的子图,称为根树的子根树。
- 定义7:对于根树T,若每个分支点至多m个儿子,称该根树为m元根树;若每个分支点恰有m个儿子,称它为完全m元树。
定理2 在完全m元树T中,若树叶数为t , 分支点数为i , 则: ( m − 1 ) i = t − 1 (m - 1)i = t - 1 (m−1)i=t−1
-
证明:一方面,由树的性质得: m ( T ) = ( i + t ) − 1 ⋯ ( 1 ) m(T) = (i + t) - 1 \cdots (1) m(T)=(i+t)−1⋯(1)
-
另一方面,由握手定理得:
-
2 m ( T ) = t + m + ( i − 1 ) ( m + 1 ) ⋯ ( 2 ) 2m(T) = t + m + (i - 1)(m + 1) \cdots (2) 2m(T)=t+m+(i−1)(m+1)⋯(2)
-
例5 一台计算机,它有一条加法指令,可以计算3个数的和。如果要求9个数的和,问至少执行多少次加法指令?
-
对于一棵有序树,常要转化为二元树。方法是:
- (1) 从根开始,保留每个父亲同其最左边儿子的连线,撤销与别的儿子的连线;
- (2) 兄弟间用从左至右的有向边连接;
- (3) 按如下方法确定二元树中结点的左右儿子:直接位于给定结点下面的儿子,作为左儿子,对于同一水平线上 与给定结点右邻的结点,作为右儿子,依此类推。
-
二元树的遍历问题
-
最优二元树
-
定义8 设T是一棵二元树,若对所有t片树叶赋权值wi(1≦i≦t),且权值为wi的树叶层数为L(wi),称:
W ( T ) = ∑ i = 1 t w i L ( w i ) W(T) = \sum\limits_{i = 1}^t {{w_i}} L({w_i}) W(T)=i=1∑twiL(wi)
为该赋权二元树的权。而在所有赋权为wi的二元树中
W(T)最小的二元树称为最优二元树。
-
哈夫曼算法:
- (1) 初始:令S={w1,w2,…,wt};
- (2) 从S中取出两个权值最小者wi与wj ,画结点vi ,带权wi,画结点vj,带权wj,画vi与vj的父亲v,连接vi与v,连接vj与v,令v带权wi + wj ;
- (3) 令S = (S-{wi ,wj})∪{wi+wj};
- (4) 判断S是否只含一个元素,若是,停止,否则转2).
P43 习题2 : 16, 17, 18
第三章 图的连通度
割边,割点和块
割边及其性质
- 定义1 边e为图G的一条割边,如果 ω ( G − e ) > ω ( G ) \omega (G - e) > \omega (G) ω(G−e)>ω(G)
定理1 边 e 是图G的割边当且仅当 e 不在G的任何圈中。
推论1 e为连通图G的一条边,如果e含于G的某圈中,则G-e连通。
- 例1 求证: (1) 若G的每个顶点的度数均为偶数,则G没有割边; (2) 若G为k正则二部图(k≧2),则G无割边。
割点及其性质
- 定义2 在G中,如果E(G)可以划分为两个非空子集E1与E2,使G[E1]和G[E2]以点v为公共顶点,称v为G的一个割点。
- 注: 环的点算割点
定理2 G无环且非平凡,则v是G的割点,当且仅当 ω ( G − v ) > ω ( G ) \omega (G - v) > \omega (G) ω(G−v)>ω(G)
定理3 v 是树T的顶点,则v是割点,当且仅当v是树的分支点。
- 证明:
- 例2 求证:无环非平凡连通图至少有两个非割点
- 例3 求证:恰有两个非割点的连通单图是一条路。
- 例4 求证:若v是单图G的割点,则它不是G的补图的割点。
定理4 设v是无环连通图G的一个顶点,则v是G的割点,当且仅当V(G-v)可以划分为两个非空子集V1与V2,使得对任意x ∈V1, y ∈V2, 点v在每一条x y路上。
块及其性质
- 定义3 没有割点的连通图称为是一个块图,简称块;G的一个子图B称为是G的一个块,如果(1), 它本身是块;(2), 若没有真包含B的G的块存在。
定理5 若|V(G)|≧3,则G是块,当且仅当G无环且任意两顶点位于同一圈上。
定理6 点v是图G的割点当且仅当v至少属于G的两个不同的块。
P65—66 习题3 : 1, 2, 3,5,7,8
连通度
连通度的概念与性质
点连通度与边连通度的概念
- 定义1 给定连通图G,设 V ′ ⊆ V ( G ) V' \subseteq V(G) V′⊆V(G),若G -V’ 不连通,称V’为G的一个点割集,含有k个顶点的点割集称为k顶点割。G中点数最少的顶点割称为最小顶点割。
- 定义2 在G中,若存在顶点割,称G的最小顶点割的顶点数称为G的点连通度;否则称n-1为其点连通度。G的点连通度记为k(G), 简记为k。若G不连通,k(G)=0。
- 定义3 在G中,最小边割集所含边数称为G的边连通度。边连通度记为λ(G) 。若G不连通或G是平凡图,则定义λ(G) =0
- 定义4 在G中,若k (G)≧ k, 称G是k连通的;若λ(G)≧k,称G是k边连通的。
连通度的性质
定理1 (惠特尼1932) 对任意图G,有:
k ( G ) ≤ λ ( G ) ≤ δ ( G ) k(G) \le \lambda (G) \le \delta (G) k(G)≤λ(G)≤δ(G)
定理2 设G是**(n, m)连通图**,则: k ( G ) ≤ ⌊ 2 m n ⌋ k(G) \le \left\lfloor {{{2m} \over n}} \right\rfloor k(G)≤⌊n2m⌋
哈拉里图:涉及可靠性通信网络构建
- 1962年,数学家哈拉里构造了连通度是k,边数为$m = \left\lfloor {{{nk} \over 2}} \right\rfloor $
的图Hk, n ,称为哈拉里图。
定理3 设G是(n, m)单图,若$\delta (G) \ge \left\lfloor {{{\rm{n}} \over {\rm{2}}}} \right\rfloor $,则G连通。
定理4 设G是(n, m)单图,若对任意正整数k ,有: δ ( G ) ≥ n + k − 2 2 \delta (G) \ge {{n + k - 2} \over 2} δ(G)≥2n+k−2则G是k连通的。
定理5 设G是n阶单图,若 δ ( G ) ≥ ⌊ n 2 ⌋ \delta (G) \ge \left\lfloor {{n \over 2}} \right\rfloor δ(G)≥⌊2n⌋则有: λ ( G ) = δ ( G ) \lambda (G) = \delta (G) λ(G)=δ(G)
P66—67 习题3 : 1 2, 13, 14, 20
描述连通性的其它参数简介(内容拓展)
敏格尔定理
- 定义1 设u与v是图G的两个不同顶点,S表示G的一个顶点子集或边子集,如果u与v不在G-S的同一分支上,称S分离u和v。
定理1 (敏格尔1902—1985) (1) 设x与y是图G中的两个不相邻点,则G中分离点x与y的最少点数等于独立的(x, y)路的最大数目;
定理2 (惠特尼1932) 一个非平凡的图G是k (k≧2)连通的,当且仅当G的任意两个顶点u与v间,至少存在k条内点不交的(u ,v)路。
- 例1 设G是k连通图,S是由G中任意k个顶点构成的集合。若图H是由G通过添加一个新点w以及连接w到S中所有顶点得到的新图,求证:H是k连通的。
定理3 (惠特尼1932) 一个非平凡的图G是k (k≧2)边连通的,当且仅当G的任意两个顶点间至少存在k条边不重的(u ,v)路。
推论 对于一个阶至少为3的无环图G,下面三个命题等价。
- (1) G是2连通的;
- (2) G中任意两点位于同一个圈上;
- (3) G无孤立点,且任意两条边在同一个圈上。
- 证明:
应
第一次上交作业
- 习题1 : 4,5, 11,12, 17,18.
- 习题2 : 1,9, 16.
- 习题3 : 1,3, 7, 12,13.
第四章 欧拉图与Hamilton图
欧拉图及其性质
- 基本概念
- 定义一(欧拉图与欧拉回路) 对于连通图G,如果G中存在经过每条边的闭迹,则称G为欧拉图,简称G为E图。欧拉闭迹又称为欧拉环游,或欧拉回路。
欧拉图的性质
定理一 下列陈述对于非平凡连通图G是等价的
- G是欧拉图
- G的顶点度数为偶数
- G的边集合能划分为圈
- 定理一 证明:
1 >> 2
: 一进一出
2 >> 2
: 减圈法
3 >> 1
: 拼圈法
推论1 连通图G是欧拉图当且仅当G的顶点度数为偶。
推论2 连通非欧拉图G存在欧拉迹当且仅当G中只有两个顶点度数为奇数。
例题:
- 例题1 证明: 欧拉图 G G G与欧拉图 H H H的乘积 G × H G \times H G×H仍然是欧拉图.
- 先证明d((u,v)) = d(u) + d(v) [邻点 ( u , w ) (u,w) (u,w), w w w有 d ( u ) d(u) d(u)种,邻点 u ( x , v ) u(x,v) u(x,v), x x x有 d ( v ) d(v) d(v)种]
- 证明 G × H G\times H G×H是连通的 (u1,v1)与(u2,v2) 连通
( u 1 , v 1 ) > > ( u 1 , v 2 ) > > ( u 2 , v 2 ) (u1,v1)>> (u1,v2) >> (u2,v2) (u1,v1)>>(u1,v2)>>(u2,v2)
- 一笔画问题: 欧拉迹存在问题
- 几笔画问题: 添加几笔成为欧拉图
其他性质:
- 欧拉图不存在割边
- 欧拉图举例
- 完全图 K n K_n Kn,n为奇时为欧拉图
- n立方体 Q n Q_n Qn,n为偶数为欧拉图
- 完全二部图 K a , b K_{a,b} Ka,b, a , b a,b a,b 均为偶数时为欧拉图
- 例题2若G是非平凡的欧拉图,则G的每个块也是欧拉图。
- 证明: 对于任一块,欧拉回路跨越两个块,必然经过割点,按割点分割的欧拉回路,是每个块的欧拉回路。
例题3 **(未弄懂)
- 设G是非平凡的欧拉图,且v∈V(G)。证明:G的每条以v为起点的迹都能扩展成G的欧拉回路** 当且仅当 G‒v是森林。
- 必要性: 非B >> 非A:
- 充分性:
Fleury(夫勒里)算法 (求一条具体欧拉环游的方法)
- 基本思想:尽可能避割边行走
- 算法:
- 任意选择一个顶点 v 0 v_0 v0,置 w 0 = v 0 w_0 = v_0 w0=v0
- 假设迹 w i = v 0 e 1 v 1 . . . e i v i w_i = v_0e_1v_1...e_iv_i wi=v0e1v1...eivi 已经选定,按一下要求从剩余边集合种选取下一条边 e i + 1 e_i+1 ei+1:
- e i + 1 e_i+1 ei+1 与 v i v_i vi 相关联
- 除非没有的边可选择,否则 e i + 1 e_i+1 ei+1 不能是 G i = G − e 1 , . . . , e i G_i = G - {e_1,...,e_i} Gi=G−e1,...,ei 的割边
- 迭代第二步,直至无边可选
- 例题4 证明 若 G G G 有 2 k > 0 2k>0 2k>0个奇数顶点,则存在k条边不重的迹 Q 1 , Q 2 , … , Q k Q1,Q2,…,Qk Q1,Q2,…,Qk,使得: E ( G ) = E ( Q 1 ) ∪ E ( Q 2 ) ∪ . . . ∪ E ( Q k ) E(G) = E(Q_1) \cup E(Q_2) \cup ... \cup E(Q_k) E(G)=E(Q1)∪E(Q2)∪...∪E(Qk)
- 证明: ( v i , v i + k v_i,v_i+k vi,vi+k间)加边 >> 欧拉图 >> 圈的集合 >> 去边 >> 迹的集合
中国邮路问题
- 问题:每条街道至少走一次,如何用最少路程,回到邮局。
求最优环游:
-
欧拉图, 最优环游为欧拉回路
-
对一般图,解法: 添加重复边 以使得 G 成为欧拉图 G*,并使得添加的重复边的边权之和为最小,再求G* 的欧拉回路:
- 用每条边最多添一次的方法任意添一些重复边使图G成为一个欧拉多重图G′。
- 考查G′的圈,若存在圈C,其中重复边的总权值大于该圈权值的一半,则在圈C上交换重复边和不重复边得到一个新的欧拉多重图。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得到一个图G*,使得图G*中每个圈上重复边的总权值不大于该圈权值的一半。
- 用Fleury算法求G*的Euler回路。
-
定理2(管梅谷) 若W是包含图G的每条边至少一次的闭途径,则W具有最小权值当且仅当下列两个条件被满足:
- (1) G的每条边在W中最多重复一次;
- (2) 对于G的每个圈上的边来说,在W中重复的边的总权值不超过该圈非重复边总权值。
-
定理2 证明
- 必要性:(奇度点对之间的路上的边改为2重边) >> 欧拉图G1 >> 删去重数
>2
的边 >> 欧拉图G2 >> 假定不满足(1)(2) 可得更优 w。(没看太懂)
- 充分性:略
-
非欧拉图,求最优环游:
- 奇度点配对
- 奇度间找条路 路上添加重复边
- 按照定理2修改 修改到最优:
- 考查G′的圈,若存在圈C,其中重复边的总权值大于该圈权值的一半,则在圈C上交换重复边和不重复边得到一个新的欧拉多重图。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得到一个图G*,使得图G*中每个圈上重复边的总权值不大于该圈权值的一半。
- 求 G ∗ G^* G∗ 的欧拉环游
-
例题5 求最优欧拉环游
-
例6 如果一个非负权的边赋权图G中只有两个奇度顶点u与v,设计一个求其最优欧拉环游的算法。
- 算法设计:
- (1)、 在u与v间求出一条最短路P; (最短路算法)
- (2)、 在最短路P上,给每条边添加一条平行边得G的欧拉母图G*;
- (3)、 在G的欧拉母图G* 中用Fleury算法求出一条欧拉环游。
- 证明:重复边的权值和 ≥ 任意路 ≥ 最短路
Hamilton图
哈密尔顿图的概念
- 定义
- 经过图中每个点的路称为Hamilton路,简称H路。
- 经过图中每个点的圈称为Hamilton圈,简称H圈。
- 存在Hamilton圈的图称为Hamilton图,简称H图。
- 思考
- Hamilton图举例
- 正十二面体图
- n > = 3 n>=3 n>=3的完全图 K n K_n Kn
- n > = 2 n>=2 n>=2,n立方体 Q n Q_n Qn
- 完全二部图 K a , b K_{a,b} Ka,b当 a = b > = 2 a=b>=2 a=b>=2时
- 是否存在一个具有奇数个顶点的连通图既是二部图,又是Hamilton图
- 二部图G是Hamilton图(二部划分为X,Y) 须满足 |X|=|Y|(必要条件)
- 例题1 若G1和G2是H图,则G1×G2是H图。
性质与判定
定理1(必要条件) 若G是H图,则对于V的每个非空真子集S,均有 ω ( G − S ) ≤ ∣ S ∣ ω(G-S)≤|S| ω(G−S)≤∣S∣ 。
-
证明: ω ( G − S ) ≤ ω ( C − S ) ≤ ∣ S ∣ ω(G-S)≤ω(C-S)≤|S| ω(G−S)≤ω(C−S)≤∣S∣ 其中 C C C为 G G G的 G G G圈
-
例题2 **(未看)**彼得森图不是H图,但满足定理中的条件
-
例题3 证明:若连通图不是2-连通的,则G不是Hamilton图
- 存在割点, ω ( G − v ) ≥ 2 > 1 = ∣ v ∣ ω(G-v)≥2>1=|{v}| ω(G−v)≥2>1=∣v∣ 不满足必要条件
- 推论 Hamilton图一定不存在割点
定理2 若图G包含哈密尔顿路,则对V(G)的每个真子集S, ω ( G − S ) ≤ ∣ S ∣ + 1 。 ω(G-S) ≤ |S|+1。 ω(G−S)≤∣S∣+1。
- 证明: ω ( G − S ) ≤ ω ( P − S ) ≤ ∣ S ∣ + 1 。 ω(G-S) ≤ ω(P-S) ≤ |S|+1。 ω(G−S)≤ω(P−S)≤∣S∣+1。
- 例题4 若图G是哈密尔顿图且不是圈,则G至少包含2个度数不小于3的顶点。
- 证明:反证 : 若只有一个度不小于3的顶点,则该点为割点
- 几个判定定理
定理3(充分条件) (Dirac 1952) 对于n≥3的简单图G,如果G中有: δ ( G ) ≥ n / 2 \delta (G) \geq n/2 δ(G)≥n/2 则G是H图
- 证明:(反证法)
- 极大非H简单图 G ′ G' G′:任意添加边uv都成为H图
- G ′ G' G′ 的H路 P = v 1 v 2 . . . v n P = v_1v_2...v_n P=v1v2...vn
- S = { v i ∣ v 1 v i + 1 ∈ E ( G ) } S=\{v_i|v1v_{i+1}\in E(G)\} S={vi∣v1vi+1∈E(G)} T = { v i ∣ v n v i ∈ E ( G ) } T=\{v_i|v_nv_i\in E(G)\} T={vi∣vnvi∈E(G)}
- S ∩ T = ∅ S\cap T = \empty S∩T=∅ 否则存在Hamilton圈
- $d(v_1)+d(v_n) = |S| +|T| < n 则 与 则与 则与\delta (G) \le n/2$ 矛盾
定理4(充分条件) (Ore 1962) 对于n≥3的简单图G,如果G中的任意两个不相邻顶点u与v,有: d ( u ) + d ( v ) ≥ n d(u)+d(v)\geq n d(u)+d(v)≥n 则G是H图
闭图与闭包基本概念
- 闭图定义 在n阶简单图G中,若对d(u)+d(v)≥n的任何一对点u和v都是相邻的,则称G是闭图。
- 定理 若G1和G2是同一个点集V的两个闭图,则 G = G 1 ∩ G 2 G=G1∩G2 G=G1∩G2是闭图。
- 证明: d G ( u ) + d G ( v ) > = n d_{G}(u)+d_{G}(v)>=n dG(u)+dG(v)>=n 则 d G 1 ( u ) + d G 1 ( v ) > = n d_{G_1}(u)+d_{G_1}(v)>=n dG1(u)+dG1(v)>=n + d G 2 ( u ) + d G 2 ( v ) > = n d_{G_2}(u)+d_{G_2}(v)>=n dG2(u)+dG2(v)>=n ,容易知道u,v在G1,G2邻接所以在G中也邻接
- 闭包定义 若一个与G 有相同点集的闭图 Ĝ,使 G ⊂ G ^ G \subset Ĝ G⊂G^,且对异于Ĝ的任何图H,若有 G ⊂ H ⊂ G ^ G \subset H \subset Ĝ G⊂H⊂G^,则H不是闭图,则称Ĝ是G的闭包。(G的闭包是包含G的极小闭图)
- 图G的闭包唯一
- 对于单图G,如果G中有两个不相邻顶点u与v,满足: d ( u ) + d ( v ) ≥ n d(u)+d(v)≥n d(u)+d(v)≥n,那么G是H图当且仅当G + u v是H图 。
- 闭包的构造: 如果G本身是闭图,则其闭包是它本身;如果G不是闭图,则由定义可以通过在度和大于等于n的不相邻顶点对间加边来构造G的闭图。
邦迪——闭包定理(充要条件) 图G是H图当且仅当它的闭包是H图。
- 推论1: 设G是n≧3的单图,若G的闭包是完全图,则G是H图。
- 推论2: 设G是n≧3的单图。若δ(G)≧n/2,则G是H图 (Dirac定理)。
- 推论3: 若对于G中任意不相邻顶点u与v,都有d(u)+d(v)≧n,则G是H图.(Ore定理)
定理5(Chvátal——度序列判定法) 设简单图G的度序列是(d1,d2,…,dn), 这里,d1≦d2≦…≦dn,并且n≧3.若对任意的mm,或有dn-m ≧ n-m,则G是H图。【可以证明,满足条件的图的闭包是完全图】(另一种表述: 存在m)
非哈密尔顿图与TSP问题
非Hamilton图特征
- 定义1 图G称为度极大非H图,如果它的度不弱于其它非H图。
- 定义2 对于 1 ≦ m < n / 2 1≦ m 1≦m<n/2, C m , n C_{m,n} Cm,n图定义为: C m , n = K m ∨ ( K ‾ m + K n − 2 m ) C_{m,n} = K_m \vee (\overline K_m + K_{n-2m}) Cm,n=Km∨(Km+Kn−2m)
引理1 对于1≦m C m , n C_{m,n} Cm,n是非H图。
- 证明: 取 S = K m S = {K_m} S=Km , w ( G − S ) = m + 1 > m = ∣ S ∣ w(G-S)=m+1>m=|S| w(G−S)=m+1>m=∣S∣(不符合H图的必要条件)
定理1 (Chvátal,1972) 若G是n≧3的非H单图,则G度弱于某个 C m , n C_{m,n} Cm,n图。
- 证明:
推论1 n(≥3)阶单图若度优于 C m , n C_{m,n} Cm,n 图族中所有图,则G是H图。
- 例1(证明题) 设G是度序列为(d1,d2,…,dn)的非平凡单图,且d1≦d2≦…≦dn。证明:若G不存在小于(n+1)/2的正整数m,使得:dm
- 证明:( G 1 = G ∪ v G1 = G \cup v G1=G∪v) >> 度序列判定G1为H图 >> $ G = G1 - v$ 存在H路
例2(应用题) 一只老鼠吃 3 ∗ 3 ∗ 3 3*3*3 3∗3∗3立方体乳酪。其方法是借助于打洞通过所有的27个$111 $的子立方体。如果它从一角上开始,然后依次走向未吃的立方体,问吃完时是否可以到达中心点?
解:H路存在性问题:
- 图建模 >> 偶图 划分为13:14
- |X| != |Y| (加边(起点-中心点)后)不能存在圈( w ( G 1 − Y ) = 14 > ∣ Y ∣ = 13 w(G1-Y)=14>|Y|=13 w(G1−Y)=14>∣Y∣=13) >> 原图不能存在H路
TSP问题(旅行售货员问题)
边交换技术[有权完全图](求近似最优哈密尔顿圈)
- 在赋权完全图中取一个初始H圈 C = v 1 v 2 , … , v n v 1 C = v1v2,…,vnv1 C=v1v2,…,vnv1;
- 如果存在下图中红色边,且 w ( v i v i + 1 ) + w ( v j v j + 1 ) ≧ w ( v i v j ) + w ( v i + 1 v j + 1 ) w(v_iv_{i+1})+ w(v_jv_{j+1})≧w(v_iv_j)+ w(v_{i+1}v_{j+1}) w(vivi+1)+w(vjvj+1)≧w(vivj)+w(vi+1vj+1),则把C修改为:$ C1=v1v2,…,vivj…vi+1vj+1…,vnv1$;
- 反复修改,直到不能修改为止。最后圈为近似最优哈密尔顿圈。
- 例3 采用边交换技术求赋权完全图的一个近似最优H圈。
赋权完全图中最优H圈下界估计
- (1) 在G中删掉一点v(任意的)得图G1;
- (2) 在图G1中求出一棵最小生成树T;
- (3) 在v的关联边中选出两条权值最小者e1与e2.
- 若H是G的最优圈,则: W ( H ) ≥ W ( T ) + W ( e 1 ) + W ( e 2 ) W(H)\geq W(T)+W(e_1)+W(e_2) W(H)≥W(T)+W(e1)+W(e2)
超Hamilton图与超可迹图
超H图与超可迹图
- 定义1 若图G是非H图,但对于G中任意点v,都有G-v是H图,则称G是超H图。
- 定义2 若G中没有H路,但是对G中任意点v,G-v存在H路,则称G是超可迹的。
- 一些研究
- 普鲁默猜想:每个2连通图的平方是H图。
- 图的平方 原图 G G G中距离小于等于2的点 在 G 2 G^2 G2中邻接
定理:每个3正则H图至少有3个生成圈。
E图与H图的关系
线图
- 定义3 设G是图,G的线图L(G)定义为: V ( L ( G ) ) = E ( G ) , ( e 1 , e 2 ∈ E ( L ( G ) ) ) ↔ 在 G 中 有 : e 1 , e 2 邻 接 V(L(G))=E(G),(e_1,e_2\in E(L(G))) \leftrightarrow在G中有:e_1,e_2邻接 V(L(G))=E(G),(e1,e2∈E(L(G)))↔在G中有:e1,e2邻接
- 特别地,定义G的n次迭线图Ln(G) 为: L n ( G ) = L ( L n − 1 ( G ) ) L^n(G) = L(L^{n-1}(G)) Ln(G)=L(Ln−1(G))
- 线图的性质
- (1) 线图L(G)顶点数等于G的边数;若e=u v是G的边,则e作为L(G)的顶点度数为: d ( e ) = d ( u ) + d ( v ) − 2 d(e)=d(u)+d(v)-2 d(e)=d(u)+d(v)−2.
- (2) 若G=(n, m), 则线图L(G) 边数为:$m(E(L(G)) = - m + \frac{1}{2}\sum\limits_{v \in V(G)}^{} {{d^2}(v)} $
- (3) 一个图同构于它的线图,当且仅当它是圈。
- (4) 若图G和G1有同构的线图,则除了一个是K3而另一个是K1,3外,G和G1同构。(证明比较复杂)
- 从线图考察E图与H图
- 定义4 称Sn是图G的n次细分图,是指将G的每条边中都插入n个2度顶点。
- L n ( G ) = L ( S n − 1 ( G ) ) {L_n}(G) = L({S_{n - 1}}(G)) Ln(G)=L(Sn−1(G))
定理3 (1)若G是E图,则L(G) 既是E图又是H图。 (2)若G是H图,则L(G)是H图。
定理4 一个图G 是E图的充要条件是L3(G)为H图
定理5(Chartarand)若G 是n个点的非平凡连通图,且不是一条路,则对所有m≥n-3,Lm(G) 是H图。
习题4 : 1, 2, 3, 7, 8, 9
- 习题4 : 1, 3, 4, 7,8, 11, 15.
- 4.1 一笔画问题: 是否存在欧拉迹,即 最多只能有两个奇度顶点
- 4.2 几笔画问题:奇点数除以二便可算出此图需几笔画成
- 4.3 画图举例 —— Hamilton圈与Euler闭迹:
- 4.4 设n阶无向简单图G有m条边。证明:若m≥(n-1 2) +2,则G是哈密尔顿图。
- 4.7 证明:若G没有奇点,则存在边不重的圈C1, C2,…, Cm,使得,E(G) = E(C1)∪E(C2)∪…∪E(Cm)。
- 去圈法
- 4.8 证明:若G有2k>0个奇点,则存在k条边不重的迹Q1, Q2,…, Qk,使得,E(G) = E(Q1)∪E(Q2)∪…∪E(Qk)。:
- 加边 >> 欧拉图 >> 圈集合 >> 去边 >> 迹集合
- 4.9 同例题3
- 4.11 证明 定理2 若图G包含哈密尔顿路,则对V(G)的每个真子集S, ω ( G − S ) ≤ ∣ S ∣ + 1 。 ω(G-S) ≤ |S|+1。 ω(G−S)≤∣S∣+1。
- 4.15 同第二次作业题9
第五章
偶图的匹配问题
图的匹配与贝尔热定理
偶图
- 定义:所谓具有二分类(X, Y)的偶图(或二部图)是指一个图,它的点集可以分解为两个(非空)子集X和Y,使得每条边的一个端点在X中,另一个端点在Y中.
- 性质
- 偶图不能有环,偶图可以有重边;
- 【判定定理】 图G是偶图当且仅当G不含奇圈。
- k-正则偶图
- 对称差运算
图的匹配
- 匹配 M— 如果M是图G的边子集(不含环),且M中的任意两条边没有共同顶点,则称M是G的一个匹配或对集或边独立集。
- 饱和点 如果G中顶点v是G的匹配 M中某条边的端点,称它为M饱和点,否则为M非饱和点。
- 最大匹配M — 如果M是图G的包含边数最多的匹配,称M是G的一个最大匹配。特别是,若最大匹配饱和了G的所有顶点,称它为G的一个完美匹配。
- 区分
- 一个图G不一定存在完美匹配;
- 一个图G的完美匹配若存在,不一定唯一;
- 一个图G的最大匹配不一定唯一。
- M交错路与M可扩路— 如果M是图G的匹配,G中一条由M中的边和非M中的边交错形成的路,称为G中的一条M交错路。特别地,若M交错路的起点与终点是M非饱和点,称这种M交错路为M可扩路。
贝尔热定理
- 定理1 (贝尔热,1957) G的匹配M是最大匹配,当且仅当G不包含M可扩路。
- 证明:
- 必要性:非B >> 非A , 若存在M可扩路,可得更多边的匹配
- 充分性: (没看懂):
偶图的匹配与覆盖
偶图匹配存在性判定——Hall定理
- 定理2 (Hall定理)设G=(X, Y)是偶图,则G存在饱和X每个顶点的匹配(存在由X到Y的匹配(X选Y))的充要条件是: ∀ S ⊆ X , ∣ N ( S ) ∣ ≥ ∣ S ∣ ⋯ ( ∗ ) \forall S \subseteq X,\left| {N(S)} \right| \ge \left| S \right| \cdots (*) ∀S⊆X,∣N(S)∣≥∣S∣⋯(∗)
- N(S)为S的邻接顶点的集合
- 证明:
- 必要性:X的每个顶点,在Y中至少有一个邻接点(A>>B)
- 充分性:(反证)假设B下有非A,然后退出非B 矛盾: 存在不饱和X的顶点u,设Z为关联u的M交错路, S = X ∩ Z , T = Z ∩ Y S=X∩Z , T=Z∩Y S=X∩Z,T=Z∩Y, S-{u}中点与T中点在M*下配对,$|N(S)| = |T| = |S| -1< |S| $
- Hall定理也可表述为:设G=(X,Y)是偶图,如果存在X的一个子集S,使得|N(S)| < |S| ,那么G中不存在由X到Y的匹配。
- 又称“婚姻定理” :在一个由r个女人和s个男人构成的人群中,1≦r≦s。在熟识的男女之间可能出现r对婚姻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对每个整数k(1≦k≦r),任意k个女人共认识至少k个男人。(女挑选男)
- 推论 若G是k (k>0)正则偶图,则G存在完美匹配。
- 证明: k ∣ X ∣ = k ∣ Y ∣ → ∣ X ∣ = ∣ Y ∣ ; k|X|=k|Y| \rightarrow |X| = |Y|; k∣X∣=k∣Y∣→∣X∣=∣Y∣; 对于X的任一非空子集S, 设E1与E2分别是与S和N(S)关联的边集,显然有 E 1 ⊆ E 2 {E_1} \subseteq {E_2} E1⊆E2则 ∣ E 1 ∣ = k ∣ S ∣ ≤ ∣ E 2 ∣ = k ∣ N ( S ) ∣ \left| {{E_1}} \right| = k\left| S \right| \le \left| {{E_2}} \right| = k\left| {N(S)} \right| ∣E1∣=k∣S∣≤∣E2∣=k∣N(S)∣
- 例题2
- (1) 证明:每个k方体都有完美匹配(k大于等于2)
- 证法一:按坐标之和 的 奇 和 偶 两部分 [k方体有 2 k 2^k 2k个顶点,每个顶点可以用长度为k的二进制码来表示,两个顶点连线当且仅当代表两个顶点的二进制码只有一位坐标不同。] >> k正则偶图 >> 存在完美匹配
- 证法二:构造法(举例法):
- 一些结论: k方体是k正则偶图。
- (2) 求 K 2 n K_{2n} K2n和 K n , n K_{n,n} Kn,n中不同的完美匹配的个数。
- K 2 n = ( 2 n − 1 ) K 2 n − 2 K_{2n} = (2n-1)K_{2n-2} K2n=(2n−1)K2n−2 >> ( 2 n − 1 ) ! ! (2n-1)!! (2n−1)!!
- K n , n = n ∗ K n − 1 , n − 1 K_{n,n} = n * K_{n-1,n-1} Kn,n=n∗Kn−1,n−1 >> n ! n! n!
- 例3 证明树至多存在一个完美匹配。
- (反证+对称差)假设存在连个匹配 M 1 , M 2 M1,M2 M1,M2, M 1 Δ M 2 ≠ Φ M1ΔM2≠Φ M1ΔM2=Φ, T [ M 1 Δ M 2 ] T[M1ΔM2] T[M1ΔM2]每个非空部分顶点度数为2( ∣ M 1 ∣ = ∣ M 2 ∣ |M1|=|M2| ∣M1∣=∣M2∣),即它存在圈,矛盾。
点覆盖与哥尼定理
- 点覆盖的概念与性质
- 定义1 图的点覆盖 G的一个顶点子集K称为G的一个点覆盖,如果G的每条边都至少有一个端点在K中。G的一个包含点数最少的点覆盖称为G的最小点覆盖,其包含的点数称为G的覆盖数,记为α(G).
- 定理2(点覆盖与边匹配互为上下界) 设M是G的匹配,K是G的覆盖,若|M|=|K|,则M是最大匹配,而G是最小覆盖。
- 证明:由匹配和覆盖定义有:|M*|≦|K*|。(M每条边取点,得到的点集 不一定能点覆盖(少于最小点覆盖))
哥尼定理(哥尼,1931) 在偶图中,最大匹配的边数等于最小覆盖的顶点数。
- 证明:反证法
最小点覆盖 K ∗ = ( X − S ) ∪ T K* =(X-S)∪T K∗=(X−S)∪T 最大边覆盖 M ∗ 为 红 边 集 合 M*为红边集合 M∗为红边集合 可证[ K ∗ = M ∗ K*= M* K∗=M∗](M上的每条边选一个不饱和顶点)
- 例4 矩阵的一行或一列称为矩阵的一条线。证明:布尔矩阵中,包含了所有“1”的线的最少数目,等于具有性质“任意两个1都不在同一条线上的1的最大数目”。
- 分析: 布尔矩阵 >> 行,列分为两部分(X表示行点集合,Y表示列点集合) (0/1表示是否有边)>> 偶图 >> 哥尼定理 >> 证之
图的因子分解
托特定理(图的完美匹配存在定理)
- 托特定理 (托特定理,1947) 图G有完美匹配当且仅当对V的任意非空真子集S, 有: o ( G − S ) ≤ ∣ S ∣ o(G - S) \le \left| S \right| o(G−S)≤∣S∣
- 注: o ( G − S ) ≤ ∣ S ∣ o(G - S) \le \left| S \right| o(G−S)≤∣S∣ 表示奇分支数目.(奇分支:顶点数为奇数)
- 例1 证明:一棵树G有完美匹配当且仅当对所有顶点v ∈V(G),有:o (G - v)=1。
- 证明:
- 必要性:(A >> B) 完美匹配 >> 托特定理 >> o(G - v)≤1;完美匹配 >> G 为偶阶树 >> o(G-v)≥1
- 充分性: (B>>A) 对所有顶点v ∈V(G),有:o (G - v)=1 >> 与奇分支关联的边选为匹配边(M={e(v):它是由v连到G-v的奇分支的边,v ∈V(G) })
- 推论 (彼得森定理) 没有割边的3正则图存在完美匹配。
- 证明:
- 假设设S为任意分支,mi为S与第i个奇分支连接的边数目(0
- (mi = Gi在G中总度数 - Gi总度数) m i = 3 ∣ V ( G i ) ∣ − 2 ∣ E ( G i ) ∣ {m_i} = 3\left| {V({G_i})} \right| - 2\left| {E({G_i})} \right| mi=3∣V(Gi)∣−2∣E(Gi)∣ >> m i m_i mi为奇数
- 无割边 >> m i ≥ 3 m_i \geq 3 mi≥3 则 $k \le {1 \over 3}\sum\limits_{i = 1}^k {{m_i}} $
- 对于S有, ${1 \over 3}\sum\limits_{i = 1}^k {{m_i}} \le {1 \over 3}\sum\limits_{v \in S}^{} {d(v)} $
- 于是 o ( G − S ) = k ≤ 1 3 ∑ i = 1 k m i ≤ 1 3 ∑ v ∈ S d ( v ) ≤ 1 3 ⋅ 3 ∣ S ∣ = ∣ S ∣ o(G - S) = k \le {1 \over 3}\sum\limits_{i = 1}^k {{m_i}} \le {1 \over 3}\sum\limits_{v \in S}^{} {d(v)} \le {1 \over 3} \cdot 3\left| S \right| = \left| S \right| o(G−S)=k≤31i=1∑kmi≤31v∈S∑d(v)≤31⋅3∣S∣=∣S∣
- 利用托特定理得证
图的一因子分解
基本概念
- 所谓一个图G的因子Gi,是指至少包含G的一条边的生成子图。
- 所谓一个图G的因子分解,是指把图G分解为若干个边不重的因子之并。
- 所谓一个图G的n因子,是指图G的n度正则因子。
- 如果一个图G能够分解为若干n因子之并,称G是可n因子分解的。
- 问题:
- 能否分解 如何分解
- 图的一因子分解
- 一因子实际上就是图的一个完美匹配的导出子图。一个图能够作一因子分解,也就是它能够分解为若干边不重的完美匹配的导出子图之并。
定理1 K 2 n K_{2n} K2n可一因子分解。
- 证明:(给出分解方法) 轮换法 2n-1个边不重的一因子(每个拥有n条边)
- 例2 证明:每个k (k>0)正则偶图G是一可因子分解的。
- 证明: G存在完美匹配 >> G存在至少一个一因子 >> 设Q为G的一个一因子,G-Q仍位正则偶图 >> 递推
定理2 具有H圈的三正则图可一因子分解。
- 证明: 抽取H圈,剩下的边构成一个一因子 >> 三正则图(奇度点数目为偶数(握手定理)),H圈为偶圈,可分解为两个一因子。
定理3 若三正则图有割边,则它不能一因子分解。
- 反证 假设能分解,有三个一因子,任意减去一个一因子,剩下的必然为圈之并(均为偶点,存在欧拉回路),即不能有割边
图的二因子分解
- 如果一个图可以分解为若干2度正则因子之并,称G可以2因子分解。
- 注意:G的一个H圈肯定是G的一个2因子,但是G的一个2因子不一定是G的H圈。2因子可以不连通。
定理4 K 2 n + 1 K_{2n+1} K2n+1可2因子分解
- 证明:(给出分解方法)
- 顶点集 V ( K 2 n + 1 ) = { v 1 , v 2 , ⋯ , v 2 n + 1 } V({K_{2n + 1}}) = \left\{ {{v_1},{v_2}, \cdots ,{v_{2n + 1}}} \right\} V(K2n+1)={v1,v2,⋯,v2n+1}
- 作路(0 P 1 = v 1 v 6 v 2 v 5 v 3 v 4 {P_1} = {v_1}{v_6}{v_2}{v_5}{v_3}{v_4} P1=v1v6v2v5v3v4) P i = v i v i − 1 v i + 1 v i − 2 v i + 2 v i − 3 ⋯ v i − n v i + n {P_i} = {v_i}{v_{i - 1}}{v_{i + 1}}{v_{i - 2}}{v_{i + 2}}{v_{i - 3}} \cdots {v_{i - n}}{v_{i + n}} Pi=vivi−1vi+1vi−2vi+2vi−3⋯vi−nvi+n
- 生成圈Hi为v2n+1与Pi的两个端点连线。
定理5 K 2 n K_{2n} K2n可分解为一个1因子和n-1个2因子之和。
- 证明:给出分解方法:作n-1条路 P i = v i v i − 1 v i + 1 v i − 2 v i + 2 v i − 3 ⋯ v i − n − 1 v i + n − 1 {P_i} = {v_i}{v_{i - 1}}{v_{i + 1}}{v_{i - 2}}{v_{i + 2}}{v_{i - 3}} \cdots {v_{i - n - 1}}{v_{i + n - 1}} Pi=vivi−1vi+1vi−2vi+2vi−3⋯vi−n−1vi+n−1
- 下表按模2n-1计算,然后把v2n和Pi的两个端点连接,可以得到n-1个2因子,剩余为一因子。
定理6 每个没有割边的3正则图是一个1因子和1个2因子之和。
- 证明:没有割边的三正则图 存在完美匹配M, 显然G-M为2-因子
**定理7 ** 一个连通图可2因子分解当且仅当它是偶数度正则图。
图的森林因子分解
- 把一个图分解为若干边不重的森林因子的和,称为图的森林因子分解。
- 荫度 图G分解为边不重的森林因子的最少数目问题,称这个最少数目为G的荫度,记为σ(G)。
- 定理8 图G的荫度为:$\sigma (G) = \mathop {\max }\limits_s \left\lceil {{{{m_s}} \over {s - 1}}} \right\rceil $ 其中s是G的子图Hs的顶点数,而: m s = max s { E ( H s ) } {m_s} = \mathop {\max }\limits_s \left\{ {E({H_s})} \right\} ms=smax{E(Hs)}
- 定理9 完全图的荫度 σ ( K n ) = ⌈ n 2 ⌉ \sigma ({K_n}) = \left\lceil {{n \over 2}} \right\rceil σ(Kn)=⌈2n⌉ 完全偶图的荫度 σ ( K r , s ) = ⌈ r s r + s − 1 ⌉ \sigma ({K_{r,s}}) = \left\lceil {{{rs} \over {r + s - 1}}} \right\rceil σ(Kr,s)=⌈r+s−1rs⌉
完全图的森林因子分解
- 对于K2n,将其分解为n条路Pi = vivi-1vi+1vi-2vi+2…vi-nvi+n,脚标按模2n计算。
- 对于K2n+1,先作n条路Pi = vivi-1vi+1vi-2vi+2…vi-nvi+n,脚标按模2n计算。在每条路外添上点v2n+1的n个森林因子;然后,v2n+1与v1,v2,…,v2n分别相连接得一星图,这是G的最后一个森林因子。(n条路 + 星图)
- 例8 证明:若n为偶数,且δ(G)≥n/2+1 ,则n阶单图G有3因子。
- 证明: 存在H圈 >> n为偶数,H圈可分解出一个一因子Q >> G-Q 满足δ(G)≥n/2 >> G-Q仍
存在H圈C >> C ∪ Q C \cup Q C∪Q为一个三因子
作业题
P117—118 习题4 : 3, 4, 5,6,7,8,9
P97—99 习题4 : 1, 3, 4, 7,8, 11, 15.
P117—118 习题5 : 1, 2, 3, 4,10, 11, 12, 19.
匈牙利算法与最优匹配算法
匈牙利算法(偶图中寻找完美匹配)
- 基本问题:偶图中寻找完美匹配 (|X|=|Y|)
- 基本思想:从任一初始匹配 M 0 M_0 M0出发,通过寻求一条 M 0 M_0 M0可扩路P,令 M 1 = M 0 Δ E ( P ) M_1=M_0ΔE(P) M1=M0ΔE(P), 得到比 M 0 M_0 M0更大的匹配 M 1 M_1 M1(近似于迭代思想)。
- M可扩路寻找方法—交错树方法
- Edmonds首先提出: 用扎根于M非饱和点u的M交错树的生长来求M可扩路。
- 定义1 设G=(X, Y), M是G的匹配,u是M非饱和点。称树H是G的扎根于点u的M交错树,如果:
-
- u ∈V(H); 2) 对任意v ∈V(H), (u, v)路是M交错路。
- H是G的扎根于点u的M交错树的情形分类讨论
匈牙利算法流程【寻找完美匹配】
- 初始设置:设M是初始匹配。H是扎根于M非饱和点u的交错树。令:S=V(H)∩X, T=V(H)∩Y。
- (a) 、若M饱和X所有顶点,停止。否则,设u为X中M非饱和顶点,置S={u},T=Φ;
- (b) 、若N(S)=T, 则G中不存在完美匹配。否则设 y ∈N(S) – T.
- © 若y为M饱和点,且y z ∈M, 置S=S∪{z}, T=T∪{y},转(b)。否则,设P为M可扩路(u, y),置M1=MΔE§,转(a).
- 匈牙利算法复杂度 O ( ∣ X ∣ 3 ) O(|X|^3) O(∣X∣3)
-
- 、最多循环|X|次可以找到完美匹配;
-
- 、初始匹配最多扩张|X|次可以找到完美匹配;
-
- 、每次生长树的生长至多2|X|-1次。
寻找偶图最大匹配
- 设M是G=(X, Y)的初始匹配。
- (1) 置S=Φ, T=Φ;
- (2) 若X-S已经M饱和,停止;否则,设u是X-S中的一非饱和顶点,置S=S∪{u}。
- (3) 若N(S)=T,转(5);否则,设y ∈N(S)-T。
- (4) 若y是M饱和的,设yz ∈ M,置S=S∪{z}, T=T∪{y},转(3);否则,存在(u, y)交错路是M可扩路P,置M=MΔE§,转(1).
- (5) 若X-S=Φ,停止;否则转(2).
最优匹配算法
- 问题定义: G=(X, Y)是边赋权完全偶图,求G一个具有最大权值的完美匹配
可行顶点标号与相等子图
- 可行顶点标号: 设G=(X, Y), 若对任意的x ∈X, y ∈Y,有: l ( x ) + l ( y ) ≥ w ( x y ) l(x) + l(y) \ge w(xy) l(x)+l(y)≥w(xy)
则称 l 是赋权完全偶图G的可行顶点标号。
- 初始标号:对于任意的赋权完全偶图G,均存在G的可行顶点标号。事实上,设:
则 l 是G的一个可行顶点标号。
- 定义3 相等子图: 设 l 是赋权完全偶图G=(X, Y)的可行顶点标号,令: E l = { x y ∈ E ( G ) ∣ l ( x ) + l ( y ) = w ( x y ) } {E_l} = \left\{ {xy \in E(G)\left| {l(x) + l(y) = w(xy)} \right.} \right\} El={xy∈E(G)∣l(x)+l(y)=w(xy)}称 G l = G [ E l ] G_l = G [E_l] Gl=G[El]为G的对应于l 的相等子图。
- 举例
最优匹配
- 定理 设 l 是赋权完全偶图G=(X, Y)的可行顶点标号,若相等子图Gl有完美匹配M*,则M*是G的最优匹配。
- 证明: 设M*是Gl的完美匹配,则:
w ( M ∗ ) = ∑ e ∈ M ∗ w ( e ) = ∑ v ∈ V ( G ) l ( v ) w(M*) = \sum\limits_{e \in M*} {w(e)} = \sum\limits_{v \in V(G)} {l(v)} w(M∗)=e∈M∗∑w(e)=v∈V(G)∑l(v)
- 又设M是G的任一完美匹配,则:
w ( M ) = ∑ e ∈ M w ( e ) ≤ ∑ v ∈ V ( G ) l ( v ) w(M) = \sum\limits_{e \in M} {w(e)} \le \sum\limits_{v \in V(G)} {l(v)} w(M)=e∈M∑w(e)≤v∈V(G)∑l(v)
- 所以,w (M*)≥w (M)。即M*是G的最优匹配。
Kuhn最优匹配算法(第二步 重新开始是指??)
- 给一初始顶点标号l ,在Gl中任选一个匹配M。
- (1) 若X是M饱和的,则M是最优匹配。否则,令u是一个M非饱和点,置:S={u},T=Φ。
- (2) 若 N G l ( S ) ⊃ T {N_{{G_l}}}(S) \supset T NGl(S)⊃T,转(3)。否则,计算
给出新的可行顶点标号,在新标号下重新开始。(算新的相等子图)
- (3) 在 N G l ( S ) − T N_{Gl}(S)-T NGl(S)−T中选择点y。若y是M饱和的,yz ∈M,则置S=S∪{z},T=T∪{y}转(2)。否则,设P是Gl中M可扩路,置M=MΔE§,转(1).
匹配在矩阵中的应用
- 矩阵与偶图
- detA和GA=(X, Y)之间关系 (不做要求)
- 例2 证明: K 6 n − 2 K_{6n-2} K6n−2有一个3因子分解。
- 证明:可以分解为6n-3个边不重的一因子之和,一因子三三组对,得到2n-1个3因子
习题(第二次作业)
P97---99 习题4 : 1, 3, 4, 7,8, 11, 15.
P117---118 习题5 : 1, 2, 3, 4,10, 11, 12, 19.
P117---118 习题4 : 13
习题5:
-
- 证:k立方体都有完美匹配: k正则偶图
-
- 求K2n, kn,n的完美匹配个数 : 递推
-
- k>1 举例没有完美匹配的k正则图距离: 三角形 (k=2,n为奇数(奇圈))
4(未解决)证明: k4有唯一的一个一因子分解,并给出K8的一个一因子分解
-
- 求K3,3 和 K6的一因子分解的数目
-
- 证K2n 一因子分解的数目 ( ( 2 n ) ! ) / ( 2 n ∗ n ! ) ((2n)!)/(2^n*n!) ((2n)!)/(2n∗n!)
-
- 若n是偶数,且 σ ( G ) ≥ n 2 + 1 \sigma (G) \ge {n \over 2} + 1 σ(G)≥2n+1,则n阶图G有3-因子。: H圈
-
- 证明 K>0
- 每个k正则偶图是1-可因子分解: 正则偶图存在完美匹配 递推
- 每个2k正则偶图是2-可因子分解:参考解法: 证存在H圈,不断减H圈
- 12 一棵树G有完美匹配当且仅当对所有顶点v ∈V(G),有:o (G - v)=1。
- 19
第六章 平面图
平面图的概念和性质
- 问题引入: 电路板设计问题 导线不交叉
- 定义1 如果能把图G画在平面上,使得除顶点外,边与边之间没有交叉,称G可以嵌入平面,或称G是可平面图。可平面图G的边不交叉的一种画法,称为G的一种平面嵌入,G的平面嵌入表示的图称为平面图。
- 定义2
- (1) 一个平面图G把平面分成若干连通片,这些连通片称为G的区域,或G的一个面。G的面组成的集合用Φ表示。
- (2) 面积有限的区域称为平面图G的内部面,否则称为G的外部面。
- (3) 在G中,顶点和边都与某个给定区域关联的子图,称为该面的边界。某面 f 的边界中含有的边数(割边计算2次)称为该面 f 的次数, 记为deg ( f )。(环算一次)
定理1(次数公式) 设G=(n, m)是平面图,则: ∑ f ∈ Φ deg ( f ) = 2 m \sum\limits_{f \in \Phi } {\deg (f)} = 2m f∈Φ∑deg(f)=2m
- 证明:对G的任意一条边e, 如果e是某面割边,那么由面的次数定义,该边给G的总次数贡献2次;如果e不是割边,那么,它必然是两个面的公共边,因此,由面的次数定义,它也给总次数贡献2次。于是有: ∑ f ∈ Φ deg ( f ) = 2 m \sum\limits_{f \in \Phi } {\deg (f)} = 2m f∈Φ∑deg(f)=2m。
平面图的欧拉公式
定理2(欧拉公式) 设G=(n, m)是连通平面图,ф是G的面数,则: n − m + ϕ = 2 n - m + \phi = 2 n−m+ϕ=2
- 证明:
- G 是树 : m = n-1
- G不是树:
- 断言 G不是树,存在非割边e。G-e是连通平面图,边数为m-1, 顶点数为n, 面数为ф-1。
-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递推式: n − ( m − 1 ) + ( ϕ − 1 ) = 2 n - (m - 1) + (\phi - 1) = 2 n−(m−1)+(ϕ−1)=2 >> n − m + ϕ = 2 n - m + \phi = 2 n−m+ϕ=2
推论1 设G是具有ф个面k个连通分支的平面图,则: n − m + ϕ = k + 1 n - m + \phi = k + 1 n−m+ϕ=k+1
- 证明: ∑ i = 1 k ϕ i = ϕ + k − 1 \sum\limits_{i = 1}^k {{\phi _i}} = \phi + k - 1 i=1∑kϕi=ϕ+k−1
推论2(必要条件) 设G是具有n个点m条边ф个面的连通平面图,如果对G的每个面f ,有:deg (f) ≥ l ≥3,则 m ≤ l l − 2 ( n − 2 ) m \le {l \over {l - 2}}(n - 2) m≤l−2l(n−2)
推论3 设G是具有n个点m条边ф个面的简单平面图,则: m ≤ 3 n − 6 m \le 3n - 6 m≤3n−6
- 证明:
- G连通,G是简单图,所以每个面的次数至少为3 有推论2
- G不连通,对于不少于3个点的连通分支成立mi<= 3ni-6,同时对于少于3个点的连通分支有 mj<=3nj, 则 mi+mj <= 3 ni + nj -6
- 例2,证明:K5是非可平面图。
推论4 设G是具有n个点m条边的连通平面图,若G的每个圈均由长度是 l 的圈围成,则:
m ( l − 2 ) = l ( n − 2 ) m(l - 2) = l(n - 2) m(l−2)=l(n−2)
推论5 设G是具有n个点m条边的简单平面图,则: δ ≤ 5 \delta \le 5 δ≤5
定理3 一个连通平面图是2连通的,当且仅当它的每个面的边界是圈。
- 证明: (未看懂)
- 必要性: 假设A >> 设非B 推出矛盾:
- 充分性: 每个
推论6 若一个平面图是2连通的,则它的每条边恰在两个面的边界上。
图的嵌入性问题简介
定理4 G可球面嵌入当且仅当G可平面嵌入。
定理5(三维空间嵌入) 所有图均可嵌入R3中。
- 证明:
对处于曲线 l 上的任意4个相异顶点,它们对应的参数值分别为:t1,t2,t3,t4。4点不共面。
凸多面体与平面图
- 凸多面体的一维骨架:把一个凸多面体压缩在平面上,得到一个对应的平面图,该平面图称为该凸多面体的一维骨架。
定理6 存在且只存在5种正多面体:它们是正四、六、八、十二、二十面体。
特殊平面图与平面图的对偶图
特殊平面图
极大平面图及其性质
- 定义1 设G是简单可平面图,如果G是Ki (1≦i≦4),或者在G的任意非邻接顶点间添加一条边后,得到的图均是非可平面图,则称G是极大可平面图。
- 引理 设G是极大平面图,则G必然连通;且若G的阶数大于等于3,则G无割边。
定理1 设G是至少有3个顶点的平面图,则G是极大平面图,当且仅当G的每个面的次数是3且为单图。
- 证明:反证
- 推论:设G是n个点,m条边和ф个面的极大平面图,且n≥3.则:(1) m=3n-6; (2) ф=2n-4.
- 注:顶点数相同的极大平面图并不唯一。
- **定义2 极小不可平面图 **如果在不可平面图G中任意删去一条边所得的图为可平面图,则称G为极小不可平面图。
- 定义3 外可平面图 若一个可平面图G存在一种平面嵌入,使得其所有顶点均在某个面的边界上,称该图为外可平面图。外可平面图的一种外平面嵌入,称为外平面图。
- 注:对外可平面图G来说,一定存在一种外平面嵌入,使得G的顶点均在外部面的边界上。这由球极投影法可以说明。
- 定义4 极大外可平面图 设G是一个简单外可平面图,若在G中任意不邻接顶点间添上一条边后,G成为非外可平面图,则称G是极大外可平面图。极大外可平面图的外平面嵌入,称为极大外平面图。
- 引理 设G是一个连通简单外可平面图,则在G中存在度数至多是2的顶点。(证明略)
定理2 设G是一个有n (n≥3)个点,且所有点均在外部面上的极大外平面图,则G有n-2个内部面。
- 证明: 数学归纳法 :G-u(u为度为2的点(极大外平面图一定存在))
定理3 设G是一个有n (n≥3)个点,且所有点均在外部面上的外平面图,则G是极大外平面图,当且仅当其外部面的边界是圈,内部面是三角形。
- 证明:
- 必要性:
- 外部面 >> 必须闭迹(不然存在割边,不满足极大性) >> 非圈的闭迹可添加边 >> 必须是圈
- 内部面 >> 必须是圈(外部面是生成圈,G是2连通的)(简单图圈长必须大于等于3) >> 假设某个面边大于3,z则可添边 >> 必须小于等于3
- 充分性: B >> A :假设B,如果不是极大,则可添边 >> 内部,外部添边不可性 >> 是极大
定理4 每个至少有7个顶点的外可平面图的补图不是外可平面图,且7是这个数目的最小者。
平面图的对偶图(面 映射到 点)
- 定义4 对偶图 给定平面图G,G的对偶图G*如下构造:
- (1) 在G的每个面fi内取一个点vi作为G的一个顶点;
- (2) 对G的一条边e, 若e是面 fi 与 fj 的公共边,则连接vi与vj,且连线穿过边e;若e是面 fi 中的割边,则以vi为顶点作环,且让它与e相交。
- 平面图的对偶图也是平面图
- 应用
- 对偶图的性质
-
- G*的顶点数等于G的面数;
-
- G*的边数等于G的边数;
-
- G*的面数等于G的顶点数;
-
- d (v*)=deg( f )
定理5 平面图G的对偶图必然连通
- 证明:
- 证明连通性:在G中任意取两点vi与vj*。我们证明该两点连通即可!
- (G*)*不一定等于(同构于)G;
- G是平面图,则 ( G ∗ ) ∗ ≅ G (G*)* \cong G (G∗)∗≅G,当且仅当G是连通的。(习题第26题)
- 证明:
- 必要性: G* 连通 >> (G*)* 连通 >> G 连通
- 充分性: 映射
- 由对偶图的定义知,平面图G与其对偶图G*嵌入在同一平面上,当G连通时,容易知道:G*的无界面 f **中仅含G的唯一顶点v,而除v外,G中其它顶点u均与G*的有限面形成一一对应,于是,G中顶点和G**顶点在这种自然对应方式下一一对应,且对应顶点间邻接关系保持不变
- 辨析:
P143—146 习题5 :3,4,5,6,8, 25, 26,27。其中 25,26,27结合课件学习。
- 5.25 证明:
- (1) B是平面图G的极小边割集,当且仅当 { c ∗ ∈ E ( G ∗ ) ∣ c ∈ B } = C ∗ \left\{ {c* \in E(G*)\left| {c \in B} \right.} \right\} = C* {c∗∈E(G∗)∣c∈B}=C∗ 是G*的圈。(!!搞不懂)
- (2) 欧拉平面图的对偶图是偶图。
- 因欧拉图的任意边割集均有偶数条边。于是由(1),G*中不含奇圈。所以G*是偶图。
- 5.26 见定理5 证明
- 5.27 设T是连通平面图G的生成树, E ∗ = { e ∗ ∈ E ( G ∗ ) ∣ e ∉ E ( T ) } E* = \left\{ {e* \in E(G*)\left| {e \notin E(T)} \right.} \right\} E∗={e∗∈E(G∗)∣e∈/E(T)}证明:T*=G*[E*]是G*中的生成树。(!!放弃)
- 证明:
- 情形1,如果G是树。
- 情形2,如果G不是树。
- 因G的每个面必然含有边e不属于E(T),即G*的每个顶点必然和E*中的某边关联>>T*必然是G*的生成子图。
- T*中没有圈
平面图的判定与涉及平面性不变量
平面图的判定
- 方法
- 观察法
- 利用相关特性 1. m <= l(n-2)/(l-2) (deg(f)>=l)
- 定义 2度顶点内收缩 在图G的边上插入一个2度顶点,使一条边分成两条边,称将图在2度顶点内扩充;去掉一个图的2度顶点,使关联它们的两条边合并成一条边,称将图G在2度顶点内收缩。
- 定义2 同胚 两个图G1与G2说是同胚的,如果 G 1 ≅ G 2 {G_1} \cong {G_2} G1≅G2,或者通过反复在2度顶点内扩充和收缩后能够变成一对同构的图。
定理1 (库拉托斯基定理) 图G是可平面的,当且仅当它不含K5和K3,3同胚的子图。
- 等价 库拉托斯基定理:图G是非可平面的,当且仅当它含有K5或K3,3同胚的子图
- 定义3 基础简单图 给定图G, 去掉G中的环,用单边代替平行边而得到的图称为G的基础简单图。
定理2 (1) 图G是可平面的,当且仅当它的基础简单图是可平面的;(2) 图G是可平面图当且仅当G的每个块是可平面图
- 证明:
- (1)显然
- (2) 充分性显然, 必要性: 数学归纳法,前k-1块成立, k块也成立
- 定义4 初等收缩 设uv是简单图G的一条边。去掉该边,重合其端点,再删去由此产生的环和平行边。这一过程称为图G的初等收缩或图的边收缩运算。
定理2 (瓦格纳定理):简单图G是可平面图当且仅当它不含有可收缩到K5或K3,3的子图。
定理3 至少有9个顶点的简单可平面图的补图是不可平面的,而9是这个数目中的最小的一个。
- 例4 找出一个8个顶点的可平面图,使其补图也是可平面的。
- 例5 设G是一个简单图,若顶点数n≥11,则G与G的补图中,至少有一个是不可平面图 (要求用推理方法).
- 例6 设Gi是一个有ni个点,mi条边的图,i=1,2。证明:若G1与G2同胚,则: n 1 + m 2 = n 2 + m 1 {n_1} + {m_2} = {n_2} + {m_1} n1+m2=n2+m1
涉及平面性的不变量 [了解性内容]
- 问题引入:如何刻画一个非可平面图与平面图之间的差距。
P143—146 习题5 :6,7,8,11、12。
平面性算法
涉及算法的相关概念
平面性的判定
- (1) 对于简单图G=(n, m),如果m>3n-6,则G是非可平面的;
- (2) 对于简单连通图G=(n, m),如果每个面次数至少为l≥3,且m>(n-2)l /(l-2),则G是非可平面的;
- (3) 库拉托斯基定理:G是可平面的当且仅当G不含有与K5和K3,3同胚的子图;
- (4) 瓦格纳定理:G是可平面的当且仅当G不含有能够收缩成K5和K3,3的子图;
相关概念
- 定义1 二元关系~ 设H是G的一个子图,在E(G)-E(H)中定义一个二元关系“ ~”: ∀ e 1 , e 2 ∈ E ( G ) − E ( H ) , e 1 ∼ e 2 \forall {e_1},{e_2} \in E(G) - E(H),{e_1} \sim {e_2} ∀e1,e2∈E(G)−E(H),e1∼e2 当且仅当存在一条途径W,使得:
- (1) e1与e2分别是W的始边和终边,且
- (2) W的内点与H不能相交。
- 注: e4 ~ e4
- 等价关系
- 定义2 桥 设B是E(G)-E(H)关于二元关系“ ~” 的等价类在G中的边导出子图,则称B是G关于子图H的一座桥。桥与H的公共顶点称为桥B在H中的附着顶点。
- 定义3 容许 设H是图G的可平面子图, H ~ \tilde H H~是H的一种平面嵌入。若G也是可平面图,且存在G的一个平面嵌入 G ~ \tilde G G~,使得: H ~ ⊆ G ~ \tilde H \subseteq \tilde G H~⊆G~。称 H ~ \tilde H H~是G容许的。
- 定义4 可画入 设B是G中子图H的任意一座桥,若B对H的所有附着顶点都位于 H ~ \tilde H H~的某个面 f 的边界上,则称B在面 f 内可画入,否则,称B在面 f 内不可画入。
- 定义 F ( B , H ~ ) = { f ∣ f 是 H ~ 的 面 , 且 B 在 f 内 可 画 入 } F(B,\tilde H) = \left\{ {f\left| {f是\tilde H的面,且B在f内可画入} \right.} \right\} F(B,H~)={f∣∣∣f是H~的面,且B在f内可画入}
定理1(可平面的必要条件) 设 H ~ \tilde H H~是G容许的,则对于H的每座桥B: F ( B , H ~ ) ≠ Φ F(B,\tilde H) \ne \Phi F(B,H~)=Φ
- 证明:
- 注:定理1实际上给出了一个图是可平面图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存在G的一个可平面子图H,使得对于某桥B,有 F ( B , H ~ ) = Φ F(B,\tilde H){\rm{ = }}\Phi F(B,H~)=Φ,那么,G是非可平面的。
平面性算法(DMP算法)
- 设G是至少三个顶点的简单块。
- (1) 取G的一个圈H1,求出H1的一个平面嵌入 H 1 ~ \tilde{H_1} H1~。置i=1;
- (2) 若E(G)-E(Hi)=Φ,则停止;否则,确定G中Hi的所有桥,并对每座桥B,求出 F ( B , H ~ i ) F(B,{\tilde H_{\rm{i}}}) F(B,H~i)
- (3) 若存在桥B,使得:$F(B,{\tilde H_{\rm{i}}}) = \Phi , 则 停 止 ( G 不 可 平 面 ) ; 否 则 , 在 H i 的 所 有 桥 中 确 定 一 个 使 得 ,则停止 (G不可平面) ;否则,在Hi的所有桥中确定一个使得 ,则停止(G不可平面);否则,在Hi的所有桥中确定一个使得\left| {F(B,{{\tilde H}_{\rm{i}}})} \right|$最小的B,并取 f ∈ F ( B , H ~ i ) f \in F(B,{\tilde H_i}) f∈F(B,H~i)。
- (4) 在桥B中取一条连接Hi中两个附着顶点的路Pi, P i ⊆ B i {P_i} \subseteq {B_i} Pi⊆Bi,置Hi+1=Hi∪Pi,把Pi画在 H ~ i {\tilde H_{\rm{i}}} H~i面 f 内,得到 H ~ i + 1 {\tilde H_{{\rm{i + 1}}}} H~i+1
- (5) 置i=i+1转(2)。
第六章习题
- P143—146 习题5 :6,7,8,11、12。
- P143—146 习题5 :3,4,5,6,8, 25, 26,27。其中 25,26,27结合课件学习。
- 6.1 判断图6-38所示的七个图是否可平面图?为什么?
判定问题:
- 根据性质判定:(一般可以判定是非可平面图)
- (1) 对于简单图G=(n, m),如果m>3n-6,则G是非可平面的;
- (2) 对于简单连通图G=(n, m),如果每个面次数至少为l≥3,且m>(n-2)l /(l-2),则G是非可平面的;
- (3) 库拉托斯基定理:G是可平面的当且仅当G不含有与K5和K3,3同胚的子图;
- (4) 瓦格纳定理:G是可平面的当且仅当G不含有能够收缩成K5和K3,3的子图;
- 用平面性算法,求出一种平面嵌入
- 6.2
- 6.3 设G是有n个点ф个面的简单连通平面图,n≥3。证明:ф≤2n-4。
- 6.4 设G是一个有n(n>3)个点m条边ф个面的极大平面图,则
(1) m = 3n-6;
(2) ф= 2n-4;
(3) κ(G)≥3;(未解决)
(4) δ(G)≥3; (未解决)
(5) G中至少有4个顶点的度不超过5。
解:
(1) 极大平面图 每个面的次数为为3 次数公式 + 欧拉公式 >> m = 3n - 6
(2) 次数公式
(3) 定义法??(未解决): n>3的G为极大平面图,每个面由三条边组成,且每个顶点v由d(v)>=3,对于G中任一顶点或者子图,至少与三个领点与之相邻,要使得G中任意一个分支或点分离(w(G-H)>w(G)),需要至少去掉三个点,即K(G)>=3.
- 6.5 设G是一个有n个点m条边的简单连通可平面图,且满足m = 3n-6,则G是极大可平面图。
证明: 思路:(非B 推出 非A): 假设G不是极大可平面图,则存在e使得,G+e仍是可平面图,G+e的边数未m+1 > 3n -6 则G+e不满足可平面图的条件,矛盾,假设不成立。
- 6.6 对一个n阶极大平面图G。试证:
(1) 若δ(G) = 4,则n≥6,且G中至少有6个顶点的度不超过5;
(2) 若δ(G) = 5,则n≥12,且G中至少有12个顶点的度为5。
解: 反证法
(1) 握手定理 + 欧拉 >> n>=6, 假设至多5个顶点度不超过5,则 2m = 度数和 >= 5*5 +(n-5)*6 则 m > 3n -2.5 > 3n - 6
(2) 同(1)
- 6.7 试证:在有6个顶点、12条边的简单连通平面图中,每个面均由3条边围成。
证法一: 若存在某个面由4条边组成,则该面中可添加一条边使得G+e仍为平面图,而G+e的边数为13> 3n-6 = 12,矛盾,假设不成立
证法二:根据欧拉定理:n-m+r= 2 则r = 8(8个面),若存在面的次数大于3,则根据次数公式 2m = 面次数之和 > 3r,即 24 > 24 ,矛盾,假设不成立。
- 6.8 证明:
(1)证明:若G是点数n≥4的极大平面图,则G中每个点的度数至少为3。
(2)证明:若G是点数n≥3的简单连通平面图,则G中至少有三个度数小于等于5的点。
(3)证明:若G是点数n≥4的简单连通平面图,则G中至少有四个度数小于等于5的点。
(1)(未解决)
(2)反证
(3)反证
- 6.9 试证:若G是连通平面图,且所有顶点的度数不小于3,则G至少有一个面f,使得deg(f)≤5。
反证 次数公式 + 欧拉公式 + 握手定理 导出矛盾
- 6.10 用平面性算法判定图6-42中图G1 ,G2和G3的平面性。
- 6.11 n>=11 则G与G的补图至少一个为不可平面图
- 6.12 图的厚度相关问题
- 6.25 证明:
(1) B是平面图G的极小边割集,当且仅当 { c ∗ ∈ E ( G ∗ ) ∣ c ∈ B } = C ∗ \left\{ {c* \in E(G*)\left| {c \in B} \right.} \right\} = C* {c∗∈E(G∗)∣c∈B}=C∗ 是G*的圈。(!!搞不懂未解决)
(2)欧拉平面图的对偶图是偶图
(1) 证明:
- 必要性: 数学归纳法
- 充分性:反证法
- (2) 欧拉平面图的对偶图是偶图。
- 因欧拉图的任意边割集均有偶数条边。于是由(1),G*中不含奇圈。所以G*是偶图。
- 6.26 见定理5 证明
证明:
- 证明连通性:在G中任意取两点vi与vj*。我们证明该两点连通即可!
- (G*)*不一定等于(同构于)G;
- G是平面图,则 ( G ∗ ) ∗ ≅ G (G*)* \cong G (G∗)∗≅G,当且仅当G是连通的。(习题第26题)
- 证明:
- 必要性: G* 连通 >> (G*)* 连通 >> G 连通
- 充分性: 映射
- 由对偶图的定义知,平面图G与其对偶图G*嵌入在同一平面上,当G连通时,容易知道:G*的无界面 f **中仅含G的唯一顶点v,而除v外,G中其它顶点u均与G*的有限面形成一一对应,于是,G中顶点和G**顶点在这种自然对应方式下一一对应,且对应顶点间邻接关系保持不变
- 6.27 设T是连通平面图G的生成树, E ∗ = { e ∗ ∈ E ( G ∗ ) ∣ e ∉ E ( T ) } E* = \left\{ {e* \in E(G*)\left| {e \notin E(T)} \right.} \right\} E∗={e∗∈E(G∗)∣e∈/E(T)}证明:T*=G*[E*]是G*中的生成树。(!!放弃)
证明:
- 情形1,如果G是树。
- 情形2,如果G不是树。
- 因G的每个面必然含有边e不属于E(T),即G*的每个顶点必然和E*中的某边关联>>T*必然是G*的生成子图。
- T*中没有圈
第七章 图的着色
图的边着色
相关概念
- 问题引入:
- 排课表问题:m位教师,n个班级,教师与班级连线代表要上这个班的课,怎样并行安排使得节次最少 >> 边色数
- 定义1 边着色 设G是图,对G的边进行染色,若相邻边染不同颜色,则称对G进行正常边着色。如果能用k种颜色对图G进行正常边着色,称G是k边可着色的。
- 定义2 边色数 设G是图,对G进行正常边着色需要的最少颜色数,称为G的边色数,记为 χ ′ ( G ) \chi '(G) χ′(G)
- 注:对图的正常边着色,实际上是对G的边集合的一种划分,使得每个划分块是G的一个边独立集(无环时是匹配);图的边色数对应的是图的最小独立集划分数。 图的边着色,本质上是对应实际问题中的“划分”问题或“分类”问题。在对G正常边着色时,着相同颜色的边集称为该正常着色的一个色组。
几类特殊图的边色数
偶图的边色数
定理一 完全偶图 $\chi '({K_{m,n}}) = \Delta $
- 证明 设Δ=n
- 证: χ ′ ( K m , n ) ≤ n \chi '({K_{m,n}}) \le n χ′(Km,n)≤n, 给出一种着色方案:
∀ x i y j ∈ E ( K m , n ) , π ( x i y j ) = ( i + j ) ( m o d n ) \forall {x_i}{y_j} \in E({K_{m,n}}),\pi ({x_i}{y_j}) = (i + j)(\bmod n) ∀xiyj∈E(Km,n),π(xiyj)=(i+j)(modn)
对任意邻边都有 π ( x i y j ) ≠ π ( x i y k ) \pi ({x_i}{y_j}) \neq \pi ({x_i}{y_k}) π(xiyj)=π(xiyk)
- χ ′ ( K m , n ) ≥ Δ = n \chi '({K_{m,n}}) \ge \Delta = n χ′(Km,n)≥Δ=n显然
- 则 $\chi '({K_{m,n}}) = \Delta $
- 定义3 缺色 设п是G的一种正常边着色,若点u关联的边的着色没有用到色i,则称点u缺i色。
定理2 (哥尼,1916)若G是偶图,则边色数为最大度,即 χ ′ ( G ) = Δ \chi '(G) = \Delta χ′(G)=Δ
- 证明: 数学归纳法 (对G的边数m做数学归纳)
- m=1 成立
- 考虑 G 1 = G − u v G1=G-uv G1=G−uv有符合条件的着色方案,则 χ ′ ( G 1 ) = Δ ( G 1 ) ≤ Δ ( G ) \chi '({G_1}) = \Delta ({G_1}) \le \Delta (G) χ′(G1)=Δ(G1)≤Δ(G)
- G 通过G1的着色方案后,仍有
uv
未着色(未解决)
- 情形1
u,v
可缺同一种颜色i, 对u,v
着i色, χ ′ ( G ) = Δ ( G 1 ) = Δ ( G ) \chi '({G}) = \Delta ({G_1}) = \Delta (G) χ′(G)=Δ(G1)=Δ(G)
- 情形2
u,v
缺不同的颜色,u
缺·但v
不缺,v
缺·但u
不缺:
PPT思路
做局部调整:设H (i, j) 表示G1中由i色边与j色边导出的子图。因v缺色j, 但不缺色i,H(i ,j)中含v的分支是一条路P。P不含点u(如果P含有点u, 那么P必然是一条长度为偶数的路),可以交换P中着色,而不破坏G1的正常边着色。但交换着色后,u与v均缺色i, 于是由情形1,可以得到G的Δ正常边着色.
个人理解
添新色: 若u,v
是最大度点(因为u,v
不能缺同一种颜色,所以u,v
一定有一个是最大度点),则新增色k
,uv
着k
色, χ ′ ( G ) = Δ ( G 1 ) + 1 = Δ ( G ) \chi '({G}) = \Delta ({G_1})+1 = \Delta (G) χ′(G)=Δ(G1)+1=Δ(G)
其他思路
见例题6: Δ \Delta Δ 正则偶图 >> Δ \Delta Δ个匹配 >> 可 Δ \Delta Δ边着色 >> 原图可 Δ \Delta Δ作色
一般简单图的边色数
引理:设G是简单图,x与y1是G中不相邻的两个顶点,п
是G的一个正常k边着色。若对该着色п
,x,y1以及与x相邻点均至少缺少一种颜色(没有要求同一种颜色),则G+xy1是k边可着色的。
定理3 (维津定理,1964) 若G是单图,则: χ ′ ( G ) = Δ 或 χ ′ ( G ) = Δ + 1 \chi '(G) = \Delta 或 \chi '(G) = \Delta {\rm{ + 1}} χ′(G)=Δ或χ′(G)=Δ+1
- 证明:只需证明 χ ′ ( G ) ≤ Δ + 1 \chi '(G) \le \Delta {\rm{ + 1}} χ′(G)≤Δ+1
- 对G的边数m作数学归纳
- m= 1成立
- 设 G 1 = G − x y G1=G-xy G1=G−xy成立,即 χ ′ ( G 1 ) ≤ Δ ( G 1 ) + 1 ≤ Δ ( G ) + 1 \chi '({G_1}) \le \Delta ({G_1}){\rm{ + 1}} \le \Delta {\rm{(G) + 1}} χ′(G1)≤Δ(G1)+1≤Δ(G)+1
- 存在G1的Δ(G)+1正常边作色п。显然G1的每个顶点都至少缺少一种颜色。根据引理知G1+xy是Δ(G)+1可着色的。即证明: χ ′ ( G ) ≤ Δ ( G ) + 1 \chi '(G) \le \Delta (G){\rm{ + 1}} χ′(G)≤Δ(G)+1
三类特殊简单图的边色数
定理4 设G是单图且Δ(G)>0。若G中只有一个最大度点或恰有两个相邻的最大度点,则:
χ ′ ( G ) = Δ ( G ) \chi '(G) = \Delta (G) χ′(G)=Δ(G)
- 证明: 维津定理: χ ′ ( G ) ≤ Δ + 1 \chi '(G) \le \Delta {\rm{ + 1}} χ′(G)≤Δ+1
- 只有一个最大度点,设未u: u与任意邻点v有边uv,则G-uv(最大度减一)显然可 Δ \Delta Δ着色, 由于u的其他邻点(度小于 Δ \Delta Δ)显然缺色,则由引理可知,添加uv仍可 Δ \Delta Δ着色。
- 恰有两个相邻的最大度点,设为u,v,显然,由维津定理,G-uv(最大度减一)可 Δ \Delta Δ着色,u的每个邻点(度小于 Δ \Delta Δ)缺色,则添加uv仍可 Δ \Delta Δ着色。
定理5 设G是单图。若点数 n = 2 k + 1 n=2k+1 n=2k+1且边数 m > k Δ m>kΔ m>kΔ,则: χ ′ ( G ) = Δ ( G ) + 1 \chi '(G) = \Delta (G) + 1 χ′(G)=Δ(G)+1
- 证明:设п是G的Δ(G)正常边着色方案,对于G的每个色组来说,包含的边数至多(n-1)/2=k(一条边配两个顶点,又n为奇数所以减一)。这样: m ( G ) ≤ Δ k m(G) \le \Delta k m(G)≤Δk,与条件矛盾。
定理6 设G是奇数阶Δ正则单图,若Δ>0,则: χ ′ ( G ) = Δ ( G ) + 1 \chi '(G) = \Delta (G) + 1 χ′(G)=Δ(G)+1
- 证明: 定理5 可证
- 例4 n= 2k+1 : χ ′ ( C n ) = 2 + 1 = 3 \chi '({C_n}) = 2 + 1 = 3 χ′(Cn)=2+1=3 , χ ′ ( K n ) = ( n − 1 ) + 1 = n \chi '({K_n}) = (n - 1) + 1 = n χ′(Kn)=(n−1)+1=n
- 例5 求出彼得森图的边色数。
例题6 证明偶图的边色数为最大度
(1) 设G=(X, Y)是一个最大度为Δ的偶图,求证,G是某个Δ正则偶图 G*的子图。
(2) 用(1) 证明:偶图的边色数等于其最大度。
- 证:
- (1)构造法:两部分(X+Y与Y+X) 当 d(xi)<Δ且d(yi)<Δ时,连接xi,yi
- (2)由(1) 对于任意最大度为Δ的偶图G,均存在G的Δ正则母图G*。又由于正则偶图存在1因子分解,所以,G*可以划分为Δ个1因子,从而其边色数为Δ。这样G的边色数也为Δ。
- 例7 证明:每个哈密尔顿3正则图都有泰特(Tait)着色。3正则图的正常3边着色称为泰特着色。
- 证明:设G是3正则H图,C是G的一个H圈,则C是偶圈,所以C是2可正常边着色的。因G-C是G的一个1因子,所以,可1正常边着色。因此,G是可以3边正常着色的,即G有泰特着色。
边着色的应用
例1 (排课表问题)
在一个学校中,有7个教师12个班级。在每周5天教学日条件下,教课的要求由如下矩阵给出:
其中,pij表示xi必须教yj班的节数。求:
(1) 一天分成几节课,才能满足所提出的要求?
(2) 若安排出每天8节课的时间表,需要多少间教室?
问题分析:
一节课对应边正常着色的一个色组。(色组内的不同边代表并行(同时)存在) 。
由于G是偶图,所以边色数为G的最大度35。
这样,最少周总课时为35节课。平均每天要安排7节课。
如果每天安排8节课,因为G的总边数为240,所以需要的教室数为240/40=6 (教室数代表并行容量)
例2 (比赛安排问题)
Alvin (A)曾邀请3对夫妇到他的避暑别墅住一个星期。他们是:Bob和Carrie , David和Edith, Frank和Gena。由于这6人都喜欢网球运动,所以他们决定进行网球比赛。6位客人的每一位都要和其配偶之外的每位客人比赛。另外,Alvin将分别和David, Edith, Frank, Gena进行一场比赛。若没有人在同一天进行2场比赛,则要在最少天数完成比赛,如何安排?
问题分析:
用边连接关系表示两者需要进行比赛。
对图进行边着色,一个色组表示并行的比赛
度序列为{4,4,4,5,5,5,5} ,m=16 > ((7-1)/2) *5 则 需要边色数为6 即总共需要6个色组(6个场次(每个场次可同时进行多场))
每个色组平均有 m/6 <= 3。
没有人在同一天进行2场比赛,则每天安排1场次,总共6天
P187—190 习题7 :1----6
图的顶点着色
相关概念
- 问题引入:
- 课程安排问题:某大学数学系要为这个夏季安排课程表。所要开设的课程为:图论(GT), 统计学(S),线性代数(LA), 高等微积分(AC), 几何学(G), 和近世代数(MA)。现有10名学生(如下所示)需要选修这些课程。根据这些信息,确定开设这些课程所需要的最少时间段数,使得学生选课不会发生冲突。(学生用Ai表示)
- 分析:不会冲突 即 不会有学生想上的两门课在同一时段
- 建模:课程为顶点 有同学同时选的两门课程连线
- 定义1 设G是一个图,对G的每个顶点着色,使得相邻顶点着不同颜色,称为对G的正常顶点着色;如果用k种颜色可以对G进行正常顶点着色,称G可k正常顶点着色;对图G正常顶点着色需要的最少颜色数,称为图G的点色数。图G的点色数用 χ ( G ) \chi (G) χ(G) 表示。
- 奇圈的点色数为3,偶圈的为2
- 注:对图的正常顶点着色,带来的是图的顶点集合的一种划分方式。所以,对应的实际问题也是分类问题。属于同一种颜色的顶点集合称为一个色组,它们彼此不相邻接,所以又称为点独立集。用点色数种颜色对图G正常着色,称为对图G的最优点着色
- 定义2 k色图 色数为k的图称为k色图。
图的点着色的几个结论
定理1 对任意的图G,有: χ ( G ) ≤ Δ ( G ) + 1 \chi (G) \le \Delta (G) + 1 χ(G)≤Δ(G)+1
- 证明: 数学归纳法(对点数作数学归纳)
- n = 1时 显然成立
- 假设 G1= G -v 成立, 即 χ ( G 1 ) ≤ Δ ( G 1 ) + 1 ≤ Δ ( G ) + 1 \chi ({G_1}) \le \Delta ({G_1}) + 1 \le \Delta (G) + 1 χ(G1)≤Δ(G1)+1≤Δ(G)+1
- 设п是G1的一种Δ(G)+1正常点着色方案,因为v的邻点在п下至多用去Δ(G)种色,所以给v染上其邻点没有用过的色,就把п扩充成了G的Δ(G)+1着色方案。
G的Δ(G)+1正常点着色算法
- 设G=(V, E), V={v1,v2,…,vn},色集合C={1,2,…,Δ+1},着色方案为п。
- (1) 令п(v1)=1, i=1;
- (2) 若i=n,则停止;否则令: C ( v i + 1 ) = { π ( v j ) ∣ j ≤ i , 并 且 v j 与 v i + 1 相 邻 } C({v_{i + 1}}) = \left\{ {\pi ({v_j})\left| {j \le i,并且{v_j}与{v_{i + 1}相邻}} \right.} \right\} C(vi+1)={π(vj)∣j≤i,并且vj与vi+1相邻}
设k为C-C(vi+1)中的最小整数,令 π ( v i + 1 ) = k \pi ({v_{i{\rm{ + 1}}}}){\rm{ = }}k π(vi+1)=k
- (3) 令i=i+1,转(2)。
- 注:不能通过上面算法求出色数
- 优化(Welsh—Powell):最大度优先策略按顶点度数由大到小的次序着色。
定理2(布鲁克斯,1941) 若G是连通的单图,并且它既不是奇圈,又不是完全图,则:
χ ( G ) ≤ Δ ( G ) \chi (G) \le \Delta (G) χ(G)≤Δ(G)
- 定义3 次大度 设G是至少有一条边的简单图,定义:
其中N(u)为G中点u的邻域。称Δ2(G)为G的次大度。
- 如果[{V_2}(G) = \left{ {v\left| {v \in V(G),N(v)ud(u) \geqslant d(v)} \right.} \right}] 那么 Δ 2 ( G ) = max { d ( v ) ∣ v ∈ V 2 ( G ) } {\Delta _2}(G) = \max \left\{ {d(v)\left| {v \in {V_2}(G)} \right.} \right\} Δ2(G)=max{d(v)∣v∈V2(G)}
- 注:由次大度的定义知:Δ2(G)≦Δ(G)
定理3 设G是非空简单图,则: χ ( G ) ≤ Δ 2 ( G ) + 1 \chi (G) \le {\Delta _2}(G) + 1 χ(G)≤Δ2(G)+1
- 推论:设G是非空简单图,若G中最大度点互不邻接,则有: χ ( G ) ≤ Δ ( G ) \chi (G) \le \Delta (G) χ(G)≤Δ(G)
四色与五色定理
定理4 (希伍德) 每个平面图是5可着色的。
- 证明(了解性内容): 对顶点作数学归纳
- n=1 成立
- 假设n=k成立,考虑n=k+1的连通平面图G。因G是连通平面图,所以δ(G)≦5 (欧拉公式推论5)
- 设d(u)=δ(G)≦5。
- 令G1=G – u。由归纳假设,G1是5可顶点正常着色的。设п是G1的5着色方案。
- (1) 如果d(u)=δ(G)<5, 显然п可以扩充为G的5正常顶点着色;
- (2) 如果d(u)=δ(G) = 5, 分两种情况讨论。
- 情形1 在п下,如果u的邻接点中,至少有两个顶点着相同颜色,则容易知道,п可以扩充为G的5正常顶点着色;
- 情形2 在п下,设u的邻接点中,5个顶点着了5种不同颜色。
- 作局部调整:不失一般性,设п(xi)=i (1≦i≦5)。设H (i, j)表示着i和j色的点在G1中的点导出子图。
- 如果x1与x3属于H(1, 3) 的不同分支。则通过交换含x1的分支中的着色顺序,可得到G1的新正常点着色方案,使x1与x3着同色,于是由情形1,可以得到G的5正常顶点着色方案;
- 设x1与x3属于H(1, 3) 的相同分支。
在上面假设下,x2与x4必属于H(2, 4) 的不同分支。否则,将会得到H(1, 3) 与H(2, 4) 的交叉点。因此,п可以扩充为G的5正常顶点着色。
顶点着色的应用(重点)
例1 课程安排问题:
某大学数学系要为这个夏季安排课程表。所要开设的课程为:图论(GT), 统计学(S),线性代数(LA), 高等微积分(AC), 几何学(G), 和近世代数(MA)。现有10名学生(如下所示)需要选修这些课程。根据这些信息,确定开设这些课程所需要的最少时间段数,使得学生选课不会发生冲突。(学生用Ai表示)
A1: LA, S ; A2: MA, LA, G ; A3: MA, G, LA;
A4: G, LA, AC ; A5: AC, LA, S ; A6: G, AC;
A7: GT, MA, LA ; A8: LA,GT, S ; A9: AC, S, LA;
分析:
- 建模: 顶点着色问题:顶点>课程 连线>约束:找出冲突约束 (同一学生想上的课程不能在同一时段)
- 解题:
(1) 利用相关定理确定点色数的范围:
a. 下界: 找特殊子图如奇圈(3),完全图(Kn至少需要n色)等
b. 上界: 相关定理
(2) 求出着色方案
例2 交通灯的相位设置问题:
如图所示,列出了繁华街道路口处的交通车道L1,L2,…,L9。在此路口处安置了交通灯。当交通灯处于某个相位时,亮绿灯的车道上的车辆就可以安全通过路口。为了(最终)让所有的车辆都能够安全通过路口,对于交通灯来说,所需要的相位的最小数是多少?
分析:
- 建模: 顶点>>车道, 连线>>冲突约束:两个车道不能同时同行。
求解:最小相位数? 点色数(每个色组的车道可以同时通行)
(1) 利用相关定理确定点色数的范围:
a. 下界: 找特殊子图如奇圈(3),完全图(Kn至少需要n色)等
b. 上界: 相关定理
(2) 求出着色方案
P187—190 习题7 :7----9
与色数有关的几类图和完美图(考试 不做要求)
着色的计数色多项式
色多项式概念
- 所谓色多项式,就是给定标定图G和颜色数k,求出正常顶点着色的方式数。方式数用 P k ( G ) P_k(G) Pk(G)表示。可以证明:Pk(G)是k的多项式,称为图G的色多项式。
- 由点色数 χ ( G ) \chi (G) χ(G)和色多项式Pk(G)的定义可得:
- (1) 若 k < χ ( G ) k < \chi (G) k<χ(G),则Pk(G)=0 ;( χ ( G ) = min { k ∣ P k ( G ) ≥ 1 } \chi (G) = \min \left\{ {k\left| {{P_k}(G) \ge 1} \right.} \right\} χ(G)=min{k∣Pk(G)≥1})
- (2) 若G为空图(),则 P k ( G ) = k n P_k(G)=k^n Pk(G)=kn。
- (3) P k ( K n ) = k ( k − 1 ) … ( k − n + 1 ) Pk(Kn)=k(k-1)…(k-n+1) Pk(Kn)=k(k−1)…(k−n+1)。
色多项式的两种方法
递推计数法
定理1 设G为简单图,则对任意 e ∈ E ( G ) e \in E(G) e∈E(G)有: P k ( G ) = P k ( G − e ) − P k ( G e ) {P_k}(G) = {P_k}(G - e) - {P_k}(Ge) Pk(G)=Pk(G−e)−Pk(Ge)
- 证明: 设e=uv。则对G-e的着色方式数可以分为两部分:
- (1) u与v着不同颜色。此时,等于G的着色方式数;
- (2) u与v着同色。此时,等于G·e 的着色方式数;(要减去此种情况)
- 所以,得: P k ( G ) = P k ( G − e ) − P k ( G e ) {P_k}(G) = {P_k}(G - e) - {P_k}(Ge) Pk(G)=Pk(G−e)−Pk(Ge)
- 推论:设G是单图,e=uv是G的一条边,且d(u)=1,则: P k ( G ) = ( k − 1 ) P k ( G − u ) {P_k}(G) = (k - 1){P_k}(G - u) Pk(G)=(k−1)Pk(G−u)
- 证明:因为G是单图,e=uv, d(u)=1,所以G·e = G-u。
- 另一方面,Pk(G-e)=kPk(G-u)
- 所以 P k ( G ) = P k ( G − e ) − P k ( G e ) {P_k}(G) = {P_k}(G - e) - {P_k}(Ge) Pk(G)=Pk(G−e)−Pk(Ge) = k P k ( G − u ) − P k ( G − u ) = k{P_k}(G - u) - {P_k}(G - u) =kPk(G−u)−Pk(G−u) = ( k − 1 ) P k ( G − u ) = (k - 1){P_k}(G - u) =(k−1)Pk(G−u)
注:对递推公式的使用分析:
- (1) 当图G的边数较少时,使用减边递推法: P k ( G ) = P k ( G − e ) − P k ( G e ) {P_k}(G) = {P_k}(G - e) - {P_k}(Ge) Pk(G)=Pk(G−e)−Pk(Ge)
- (2) 当图G的边数较多时,使用加边递推法: P k ( G − e ) = P k ( G ) + P k ( G e ) {P_k}(G - e) = {P_k}(G) + {P_k}(Ge) Pk(G−e)=Pk(G)+Pk(Ge)
- 注:递推计数法的计算复杂度是指数型的。
理想子图计数法
- 定义1 理想子图:设H是图G的生成子图。若H的每个分支均为完全图,则称H是G的一个理想子图。用 N r ( G ) N_r(G) Nr(G)表示G的具有 r 个分支的理想子图的个数。
- 最大团 大小为2的匹配
- 例题
定理2 设q r (G)表示将单图G的顶点集合V划分为 r 个不同色组的色划分个数,则: q r ( G ) = N r ( G ˉ ) . . . . . ( 1 ≤ r ≤ ∣ V ∣ ) {q_r}(G) = {N_r}(\bar G).....(1 \le r \le \left| V \right|) qr(G)=Nr(Gˉ).....(1≤r≤∣V∣)
- 证明:(未解决)
- 一方面,设G的任一r色划分为:{V1,V2,…,Vr}。于是,对于1≦i≦r, G ˉ [ V i ] \bar G\left[ {{V_i}} \right] Gˉ[Vi]是 G ˉ \bar G Gˉ的完全子图。因为Vi∩Vj=Φ(i≠j),所以$\bigcup\limits_{i = 1}^r {\bar G[{V_i}]} 是 是 是\bar G$的理想子图。
- 另一方面,对于 G ˉ \bar G Gˉ的任一具有r个分支的理想子图,显然它唯一对应G中一个r色组。所以,我们得到: q r ( G ) = N r ( G ˉ ) . . . . . ( 1 ≤ r ≤ ∣ V ∣ ) {q_r}(G) = {N_r}(\bar G).....(1 \le r \le \left| V \right|) qr(G)=Nr(Gˉ).....(1≤r≤∣V∣)
- 用k种颜色对单图G正常着色,可以这样来计算着色方式数:色组为1的方式数+色组为2的方式数+…+色组为n的方式数。即有如下计数公式: P k ( G ) = ∑ i = 1 n N i ( G ˉ ) [ k ] i , 其 中 [ k ] i = k ( k − 1 ) ( k − 2 ) . . . ( k − i + 1 ) {P_k}(G) = \sum\limits_{i = 1}^n {{N_i}(\bar G){{[k]}_i}} ,其中{[k]_i} = k(k - 1)(k - 2)...(k - i + 1) Pk(G)=i=1∑nNi(Gˉ)[k]i,其中[k]i=k(k−1)(k−2)...(k−i+1)
- 定义2 :设G是单图,令Ni(G)=ri , [k]i=xi 。称$h(G,x) = \sum\limits_{i = 1}^n {{r_i}{x^i}} $为图G的伴随多项式。
于是,求Pk(G)就是要求出 G ˉ \bar G Gˉ的伴随多项式。
用理想子图法求Pk(G)的步骤:
- (1) 画出G的补图 G ˉ \bar G Gˉ
- (2) 求出关于补图的 r i = N i ( G ˉ ) , ( 1 ≤ i ≤ n ) {r_i} = {N_i}(\bar G),(1 \le i \le n) ri=Ni(Gˉ),(1≤i≤n)
- (3) 写出关于补图的伴随多项式$h(\bar G,x) = \sum\limits_{i = 1}^n {{r_i}{x^i}} $
- (4) 将 x i = [ k ] i {x^i} = {[k]_i} xi=[k]i代入伴随多项式中得到 P k ( G ) P_k(G) Pk(G)。
定理3 若G有t个分支H1,H2,…Ht,且Hi的伴随多项式为h (Hi, x), i=1,2,…,t, 则:
h ( G , x ) = ∏ i = 1 t h ( H i , x ) h(G,x) = \prod\limits_{i = 1}^t {h({H_i},x)} h(G,x)=i=1∏th(Hi,x)
- 该定理说明,在求 G ˉ \bar G Gˉ的伴随多项式时,可以分别求出它的每个分支的伴随多项式,然后将它们作乘积。
- 证明:(未解决)
- 分析:由伴随多项式定义: h ( G , x ) = ∑ k = 1 n N k ( G ) x k h(G,x) = \sum\limits_{k = 1}^n {{N_k}(G)} {x^k} h(G,x)=k=1∑nNk(G)xk
所以,我们只需要证明 N k ( G ) {N_k}(G) Nk(G) 等于 $\prod\limits_{i = 1}^t {h({H_i},x)} $的k次项系数即可。
- 设 ∣ V ( G ) ∣ = n \left| {V(G)} \right| = n ∣V(G)∣=n ∣ V ( H i ) ∣ = n i \left| {V({H_i})} \right| = {n_i} ∣V(Hi)∣=ni h ( H i , x ) = ∑ j = 1 n i a i j x j , i = 1 , 2 , . . . , t h({H_i},x) = \sum\limits_{j = 1}^{{n_i}} {{a_{ij}}} {x^j},i = 1,2,...,t h(Hi,x)=j=1∑niaijxj,i=1,2,...,t $\sum\limits_{i = 1}^t {{n_i} = n} $
- 一方面:$\prod\limits_{i = 1}^t {h({H_i},x)} = \prod\limits_{i = 1}^t {\sum\limits_{j = 1}^{{n_i}} {{a_{ij}}{x^j}} } $该多项式中 x k x^k xk 的系数rk为:
r k = ∑ i 1 + i 2 + ⋯ + i t = k a 1 i 1 a 2 i 2 ⋯ a t i t {r_k} = \sum\limits_{{i_1} + {i_2} + \cdots + {i_t} = k}^{} {{a_{1{i_1}}}{a_{2{i_2}}} \cdots {a_{t{i_t}}}} rk=i1+i2+⋯+it=k∑a1i1a2i2⋯atit
- 另一方面:设Mj是Hj中具有ij个分支的Hj的理想子图。当i1+i2+…+it=k时,M1∪ M2 ∪… ∪Mt必是G的具有k个分支的理想子图。在给定的i1,i2,…,it且i1+i2+…+it=k情形下,对应的G的具有k个分支的理想子图个数为: N i 1 ( H 1 ) N i 2 ( H 2 ) ⋯ N i t ( H t ) {N_{{i_1}}}({H_1}){N_{{i_2}}}({H_2}) \cdots {N_{{i_t}}}({H_t}) Ni1(H1)Ni2(H2)⋯Nit(Ht)所以,G的具有k个分支的理想子图的总个数为: N k ( G ) = ∑ i 1 + i 2 + ⋯ i t = k N i 1 ( H 1 ) N i 2 ( H 2 ) ⋯ N i t ( H t ) {N_k}(G) = \sum\limits_{{i_1} + {i_2} + \cdots {i_t} = k}^{} {{N_{{i_1}}}({H_1}){N_{{i_2}}}({H_2}) \cdots {N_{{i_t}}}({H_t})} Nk(G)=i1+i2+⋯it=k∑Ni1(H1)Ni2(H2)⋯Nit(Ht)
= ∑ i 1 + i 2 + ⋯ + i t = k a 1 i 1 a 2 i 2 ⋯ a t i t = \sum\limits_{{i_1} + {i_2} + \cdots + {i_t} = k}^{} {{a_{1{i_1}}}{a_{2{i_2}}} \cdots {a_{t{i_t}}}} =i1+i2+⋯+it=k∑a1i1a2i2⋯atit所以得: h ( G , x ) = ∏ i = 1 t h ( H i , x ) h(G,x) = \prod\limits_{i = 1}^t {h({H_i},x)} h(G,x)=i=1∏th(Hi,x)
色多项式的性质
定理4 n阶单图G的色多项式Pk(G)是常数项为0的首1整系数多项式,且各项系数符号正负相间。
- 证明:对边数作数学归纳 (借助定理一递推式)
例5 (单图色多项式Pk(G)中 k n − 1 k^{n-1} kn−1的系数是-m)
- (1) 用递推公式证明:设G=(n ,m)是单图,则在其色多项式Pk(G)中 k n − 1 k^{n-1} kn−1的系数是-m。
- (2) 不存在以k4-3k3+3k^2为其色多项式的单图。
- 证明: (1)数学归纳 (2)反证
- 例6 求证:下面图G1与G2非同构但具有相同的色多项式。
小结:
- 边着色
- 论证关系:
- 引理 >> 维津定理(数学归纳) >> 定理4, (定理5 >> 定理6)
- 证明题:
- 反证
- 数学归纳(递推 减边,删点等)
- 导出子图局部调整
习题7:
P187—190 习题7 :1----6 7----9
-
7.1 求边着色,与顶点着色问题:
- 求边着色:
- 将图分类
- 偶图: Δ \Delta Δ
- 一般简单图: χ ′ ( G ) = Δ 或 χ ′ ( G ) = Δ + 1 \chi '(G) = \Delta 或 \chi '(G) = \Delta {\rm{ + 1}} χ′(G)=Δ或χ′(G)=Δ+1
- 特殊简单图:
- 只有一个最大度或恰有两个相邻的最大度 : Δ \Delta Δ
- n=2k+1 且 m > k Δ m>k\Delta m>kΔ : Δ + 1 \Delta+1 Δ+1
- 奇数阶正则单图: Δ + 1 \Delta+1 Δ+1
- 其他:
- 如果他的所有圈有同样的奇偶性,则 χ ′ ( G ) = Δ ( G ) \chi '(G)= \Delta(G) χ′(G)=Δ(G)
- 若G中恰有一个点的度达到最大n-1,则 χ ′ ( G ) = Δ ( G ) = n − 1 \chi '(G) = \Delta(G) = n-1 χ′(G)=Δ(G)=n−1
- 尝试:如找圈,匹配,因子分解等
- 彼得森图 χ ′ ( G ) = 4 \chi '(G)=4 χ′(G)=4
- 求顶点着色
- 确定范围:
- 上界:
- 一般图: χ ≤ Δ ( G ) + 1 \chi \leq \Delta(G)+1 χ≤Δ(G)+1
- 连通单图,且既不是奇圈又不是完全图: χ ≤ Δ ( G ) \chi \leq \Delta(G) χ≤Δ(G)
- 非空简单图: χ ≤ Δ 2 ( G ) + 1 \chi \leq \Delta_2(G)+1 χ≤Δ2(G)+1
- 平面图: 每个平面图是5可着色的。
- 下界:
- 其他:
- 一个图是 可双色 当且仅当它没有奇圈
- G的任意两个奇圈都有一个公共顶点,则 χ ≤ 5 \chi ≤5 χ≤5。
- 彼得森图 χ = 3 \chi = 3 χ=3
- 着色:最大度优先着色
-
7.2 证明:若G是n阶非空的正则简单图,且n是奇数,则 χ ′ = Δ + 1 \chi ' = \Delta + 1 χ′=Δ+1 。
n = 2 k + 1 , m > k ∗ Δ n = 2k+1 , m>k*\Delta n=2k+1,m>k∗Δ
-
7.3 考虑一个不是奇圈的连通图G,证明:如果他的所有圈有同样的奇偶性,则 χ ′ ( G ) = Δ ( G ) \chi '(G)= \Delta(G) χ′(G)=Δ(G)
解:(未解决)
-
7.4 G为n阶简单图。证明:若G中恰有一个点的度达到最大n-1,则 χ ′ ( G ) = Δ ( G ) = n − 1 \chi '(G) = \Delta(G) = n-1 χ′(G)=Δ(G)=n−1
解:设该点为u, G1 = G -u( Δ ( G ) = n − 3 \Delta(G)= n-3 Δ(G)=n−3)一定可进行n-1着色,u 的邻点有n-1 个
情形1: 如果u的邻点着色种类数小于n-1,则u可在n-1种色种选一种不与邻点冲突的着色
情形2: 如果u的邻点都着不同的颜色(n-1色):
作局部调整?:
设H(i,j)为着i色与j色的点导出子图
- 如果H(i,j)中的i与j属于不同分支,则可以交换含i或j所在分支的颜色,使得i,j同色,则转为情形1;
- 如果i,j属于同一分支,(未解决)
-
7.5 证明Hamilton 3正则图可正常3边着色
H圈为偶圈,可2作色,剩余边为一种色
-
7.6 证明:一个图是 可双色 当且仅当它没有奇圈
解:(未解决)
- 必要性:(非B>>非A)存在奇数圈,必然需要至少3着色,则不可双色
- 充分性: (B>>A|| 非A>>非B) 假设G没有奇圈,可以通过深度优先的方式对G进行双着色:
- 给当前点着i色(如果有邻点已经着色,则着与其不同的颜色),并给下一邻点着j色,不断往下走,如果遇到已经作色的点,则必为偶圈,不会产生冲突。
- 给未着色的点进行上述深度优先的着色,直至所有点都着色
-
7.7 证明:若G的任意两个奇圈都有一个公共顶点,则 χ ≤ 5 \chi ≤5 χ≤5。
解:反证
若 χ ≥ 6 \chi \geq 6 χ≥6, 且假定在G上已有 χ \chi χ种颜色着色。令G1是G
中着1,2,3色的顶点在G中的导出子图,G2是G中着4,5,6色
的顶点在G中的导出子图。显然x(G1)>(G)=3, x(G)2=x-3>=3,
由于二分图的色数均为2,
故G1 G2均不是二分图,所
以在G1,G2中均含有奇圈且它们互不相交。这和假设矛
盾。故x≤5
-
7.8 证: G为简单图,则 χ ≥ n 2 / ( n 2 − 2 m ) \chi \geq n^2/(n^2-2m) χ≥n2/(n2−2m)
拉姆齐问题简介
教学的要求内容之一
独立集与覆盖的性质
- 定义1 独立 设G=(V ,E)是一个图。V的一个非空顶点子集V1称为G的一个点独立集,如果V1中的顶点互不邻接;G的一个包含顶点数最多的独立集称为G的最大独立集。最大独立集包含的顶点数,称为G的点独立数,记为α(G)。
- 定义2 覆盖 设G=(V ,E)是一个图。V的一个非空顶点子集K称为G的一个点覆盖,如果E中的每条边至少有一个端点在K中。G的一个包含顶点数最少的点覆盖称为G的最小点覆盖。最小点覆盖包含的顶点数,称为G的点覆盖数,记为β(G)
- 加莱恒等式
定理1 (加莱) 对任意不含孤立点的n阶图G,有:α(G)+ β(G)= n
- 证明:一方面,设V1是G的最大点独立集。因为G中每条边的端点最多一个在V1中,所以G中每条边的端点至少有一个在V-V1中。即V-V1构成G的一个点覆盖,于是有:
β(G)≦|V-V1|=n - α(G)
另一方面,设K是G的最小点覆盖。因为G中每条边的端点至少有一个在K中,所以G中每条边的端点至多有一个在V-K中。即V-K构成G的一个点独立集,于是有:
α(G) ≥|V-K|=n - β(G)
由上面两个不等式,得到:
α(G)+ β(G)= n
边独立集与边覆盖
-
定义3 边独立 设G=(V ,E)是一个图。E的一个边子集E1称为G的一个边独立集,如果E1中的边互不邻接;G的一个包含边数最多的边独立集称为G的最大边独立集。最大边独立集包含的边数,称为G的边独立数,记为 α‵(G) 。
-
注:单图的一个边独立集实际上就是图的一个匹配,一个最大边独立集就是其一个最大匹配。
-
定义4 边覆盖 设G=(V ,E)是一个图。E的一个边子集 L 称为G的一个边覆盖,如果G中的每个顶点均是L中某条边的端点。G的一个包含边数最少的边覆盖称为G的最小边覆盖。最小边覆盖包含的边数,称为G的边覆盖数,记为β‵(G) 。
定理2 (加莱) 对任意不含孤立点的n阶单图G,有:α‵(G)+ β‵(G)= n
- 证明:一方面, 设α‵(G)= k ,则G的最大匹配由k条边组成,且覆盖了2k个顶点。所以,余下的n-2k个顶点至多需要n-2k条边就可以被覆盖,于是: β‵(G)≦k+(n-2k)=n-k。
从F的每个分支中选取一条边,可作成G的一个匹配,所以α‵(G) ≥ n- β‵(G)。
定理3 设G是无孤立点的偶图,则G中最大点独立集包含的顶点数等于最小边覆盖所包含的边数。
- 证明:首先由两个加莱恒等式得:α(G)+ β(G)= α‵(G)+ β‵(G) 其次,由第5章中的哥尼定理得: α‵(G)= β(G) 所以得: α(G) = β‵(G) .定理得到证明。
点临界图与边临界图
- 定义5 设G=(V ,E)是一个图。v是G的一个顶点,e是G的一条边。若 β(G-v) < β(G) ,称v是G的β临界点;若β(G-e) < β(G) ,称e是G的β临界边。
定理4 点v是图G的β临界点当且仅当v含于G的某个最小点覆盖中。
-
证明
β ( G − v ) < β ( G ) \beta (G - v) < \beta (G) β(G−v)<β(G) 即点v是G的一个β临界点。
-
注:(1) 有β临界边的图必有β临界点。 (2) 有β临界点的图不一定有β临界边。
-
定义6 临界图 设G=(V ,E)是一个图。若G的每个顶点是G的β临界点,称该图是β 点临界图;若G的每条边均是G的β临界边,称该图是β 边临界图。
拉姆齐数r(m,n)
- 定义7 拉姆齐数 设m和n是两个正整数,如果存在最小的r(m ,n)阶的图G,使得G中或者有Km或者有n个顶点的独立集,则称正整数r(m, n)为(m, n)拉姆齐数。
- 如果用定义直接求r(m, n),一般是先恰当找出一个k阶图G1,说明它既不含Km,也不含n点独立集,得到r (m, n)>k;然后再找到一个k+1阶图G2,说明它或者包含Km或者含有n点独立集,得到r(m, n)≦k+1.
定理1 对于任意两个正整数m和n, 且m, n≥2,有: r ( m , n ) ≤ r ( m , n − 1 ) + r ( m − 1 , n ) r(m,n) \le r(m,n - 1) + r(m - 1,n) r(m,n)≤r(m,n−1)+r(m−1,n)并且,如果r (m, n-1)和r (m-1, n)都是偶数,则上面严格不等式成立。
有向图
有向图的概念与性质
基本概念
- 定义1 一个有向图D是指一个三元组(V(D) , E(D), фD)。其中,V(D)是非空的顶点集合,E(D)是不与V(D)相交的边集合,而фD是关联函数,它使D的每条边对应D的有序顶点对(不必相异)。
- 如果e是D的一条边,而u与v是使得фD(u,v)=e的顶点,那么称e是由u连接到v,记为e=。同时,称u为e的弧尾(起点), v为e的弧头(终点)。
- 定义2 在一个有向图D中,具有相同起点和终点的边称为平行边。两点间平行边的条数称为该两点间的重数。
- 定义3 在一个有向图D中,如果没有有向环和平行边,则称该图为简单有向图。
- 定义4 设D是有向图,去掉D中边的方向后得到的无向图G,称为D的基础图。又若G是无向图,给G的每条边加上方向后得到的有向图D称为G的一个定向图。
- 定义5 设D是有向图,v是D中顶点。以v为始点的边的条数称为点v的出度,以v为端点的一个自环算1度。点v的出度记为 d + ( v ) d^+(v) d+(v);以v为终点的边的条数称为点v的入度,以v为端点的一个自环算1度。点v的入度记为 d − ( v ) d^-(v) d−(v); 点v的出度与入度之和称为点v的度,记为d(v)。
- 例1 一个简单图有多少个定向图?
- 例2 求证:G存在一个定向图D,使得对任一点v,有 ∣ d + ( v ) − d − ( v ) ∣ ≤ 1 \left| {{d^ + }(v) - {d^ - }(v)} \right| \le 1 ∣∣d+(v)−d−(v)∣∣≤1
- 证明: 欧拉环游定向
- 不失一般性,设G是连通图。G中奇度顶点个数必然为偶数个,将偶数个奇数度顶点配对,然后在每一对配对顶点间连一条边得到欧拉图G1。在G1中用Fluery算法求出G的一欧拉环游C,然后顺次地在C上标上方向,由此得到C的定向图C1。在C1中,去掉添加的边后,得到G的定向图D.
性质
定理1 设D=(V, E)是有向图,则: ∑ v ∈ V ( D ) d + ( v ) = ∑ v ∈ V ( D ) d − ( v ) = m ( D ) \sum\limits_{v \in V(D)} {{d^ + }(v)} = \sum\limits_{v \in V(D)} {{d^ - }(v)} = m(D) v∈V(D)∑d+(v)=v∈V(D)∑d−(v)=m(D)
有向图的矩阵表示
- 定义6 设D=(V,E)是有向图,其中V={v1,v2,…,vn}E={e1,e2,…,em}
- (1) 称A(D)=(aij) n×n是D的邻接矩阵,其中aij是vi为始点,vj为终点的边的条数,1≦i≦n,1≦j≦n。
- (2) 若D无环。称矩阵M=(mij)n×m是D的关联矩阵,其中
有向图的连通性
相关概念
- (1) 有向途径(闭途径)、迹(闭迹)和路(圈)
- (2) 有向图中顶点间的连通性
- 定义7 设D=(V, E)是有向图,u与v是D中两个顶点。
-
- 若D中存在一条(u,v)路,则称u可达v,记为u→v。规定u →u。
-
- 若D中存在一条(u,v)路或(v, u)路,则称u与v是单向连通的。
-
- 若D中存在一条(u,v)路和一条(v, u)路,则称u与v是双向连通的或强连通的。
- 定义8 设D=(V, E)是有向图。
-
- 若D的基础图是连通的,称D是弱连通图;
-
- 若D的中任意两点是单向连通的,称D是单向连通图;
-
- 若D的中任意两点是双向连通的,称D是强连通图;
定理1: 有向图D=(V,E)是强连通的,当且仅当D中存在包含D中所有顶点的回路。
- 证明:
- 必要性: 设V(D)={v1,v2,…,vn}。由于D是强连通图,所以,对任意两点vi与vj, 都存在(vi, vj)路,同时也存在(vj ,vi)路。所以存在如下闭途径:v1→v2→…→vn→v1。这是一条包含D的所有顶点的回路。
- 充分性: 存在包含所有顶点的回路>>任意两点双向连通 >> G为强连通
- 例2 说明下图D是强连通图。
- 定义9 强(弱)连通分支 设D`是有向图D=(V, E)的一个子图。如果D`是强连通的(单向连通的、弱连通的),且D中不存在真包含D`的子图是强连通的(单向连通的、弱连通的),则称D`是D的一个强连通分支(单向连通分支、弱连通分支)。(极大的强连通子图——强连通分支)
- 例3 求下图D的强连通分支、单向连通分支。
- 分析:
- 强连通分支:先找出强连通分支的所有顶点(扩充法,扩充到不能扩充为止)[只有入度或出度的单点也算一个强连通分支] >> 对应的点导出子图
- 单向连通分支
定理2: 有向图D=(V,E)的每个点位于且仅位于D的某个强(弱)连通分支中。
图的定向问题
- 问题引入:
- 城市交通网设计问题: 一座城市为某种需要,要把所有街道改为单行道,使得人们在任意两个位置都可以相互到达。如何设计单行道方向?
- 定理3 强连通定向存在性 ( 罗宾斯,1939) 非平凡连通图G具有强连通定向当且仅当G是2边连通的。
强连通定向算法
- 该算法采用顶点标号方法给边标上方向。设G=(V, E)是2边连通图。
- (1) 在G中任取顶点w, 令l (w)=1, L={w},U=V-{w},A=Φ;
- (2) 在L中求点v, 使得l (v)最大且满足在U中存在其邻点u。然后作有向边。令l (u)=l (v)+1 , L = L∪{u},U=U-{u}且A=A∪{ };
- (3) 若L≠V,转(2); 否则转(4);
- (4) 对剩下的未赋予方向的边,按由标号值大的顶点指向标号值小的顶点赋予方向。
复习课件
重要概念
同构
补图与自补图
联图
积图
偶图
树,森林,生成树,最小生成树,根数,完全m元树
欧拉
Hamilton
- H圈是生成圈, 是二因子,反过来不一定
- 极大H图 存在H路 , H圈
匹配
图的着色
强连通图,单向连通图,弱连通图
重要结论
握手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