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三):宿舍

那些年(三):宿舍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接上篇

我们才被招进厂时,厂里的团委书记在容纳一千多人的厂俱乐部给我们开了动员大会,用她那美妙动听的女高音,向我们诵读了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工作场景。其中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我们这个大家庭团结奋进和睦相处、我们的工作环境冬暖夏凉四季如春……

我们上班时正值十二月,外面冰天雪地,车间里酷热难耐。而去更衣室得经过长长的车间大道,到车间外的一栋楼的二层。经过车间就是经过一个大弹坊,在里面走就象在扬尘和飞絮里打了个滚。大部分人不愿麻烦,直接在家穿好工作服,外面罩件棉衣就来上班。

几个运转班下来,先前的激情亢奋被击个粉碎。工作的脏累、上夜班的不适应、才走进社会这个大染缸的胆怯和厌恶,让我们这几个适应能力差的人有了逃回农村的想法。

回到家向父母诉苦,抹着眼泪说出了不干了的话。在农村生活了半辈子的父母长吁短叹,把亲戚朋友和能说上话的都数算了一遍,也没有找到一个能帮上忙找到更好工作的人。

几天后,母亲红着眼睛劝诫:爹妈没有本事,也攀不上有权有势的亲戚朋友,昨晚你那老实本分的爹掉了半宿眼泪。要不先干着吧,以后有机会再说。

那个年代县城就几家国营企业,也就棉纺厂大量招人,别的单位没有关系也去不了。

看到父母为难,也惭愧于自己没能考上大学,只能硬着头皮咬着牙关坚持了。

从那以后,回到家再不提苦累的话,遇到村里婶子大娘来串门,称颂着我们的好命和想象中工人的悠闲,我也只是笑笑,不予解释。

一块上班的一个姐姐,原来做过代课老师。听从于父母的话,认为代课老师终不是长久之计,也跟着我们一起招进了工厂。

半月后,她不顾父母的反对,重新回到乡中学去当代课老师,离开她称作“炼狱”的工厂。(现在看来,她的选择无比正确。因为若干年后,无论代课还是民办,都转成了正式教师。)

还有一个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隐瞒了年龄上班的大姐,在丈夫的支持下,也在一个月之后离开,自己去外地贩卖服装,后来有了自己的服装店,生意兴隆。

大多数人因为没有更好的出路,也只能安下心来,老老实实地做了下去。

分班后,我们也从厂娱乐室搬了出来,按班次分了宿舍。

厂里给单职工准备的宿舍有四栋,一栋男职工,三栋属于女职工。每栋楼三层,每层有十五个房间,每个房间有五个上下铺的铁床,住十个人。

人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十个不同家庭环境,不同素质修养的女人每天都生活在一个三十多平的房间里,好戏连连。

我们十个人中,佳佳的父母都在东北,她回来投奔她姐,平时只有上夜班下中班在宿舍睡一会儿,平时都去她姐家。

小荣和海燕家在县城,和佳佳一样,平时也不住宿舍。

剩下的我们七个人,慢慢地分成两派,在日积月累的小摩擦小争斗中,矛盾越来越深。


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年(三):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