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资治通鉴》—02072017

2017年2月7日札记——谢炎芳

*司马光

我知道天子职责功最重要的事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事区分地位,区分地位 中最总要的事匡正名分。礼教是什么?就是法纪。区分地位是什么?就是君臣有 别。名分是什么?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有别

礼教

在于分辨贵贱,将亲疏区别开来,裁决万物,处理日常事务。没有一定的名为, 则不能显扬;没有器物,则不能体现。只有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 志,然后上下才能井然有序。这就是礼教的根本。如果名位、器物都没有了,那 礼教又如何能单独存在呢!当年仲叔于溪对卫国有功,他谢绝了赏赐的封地,却 请求允许他享用贵族才应有的马饰。

《夏书》

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一个人多次犯错误,所仇怨岂能在明处,应该在它还没有表现时就小心防备。 ”君子能够谨慎地处理小事,所以不会招致大祸

《周书》

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要打败敌人,一定要暂且服从他;要夺取敌人的利益,必须先给他一些好处”

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得统帅。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 胜过才称为君子;德不如才称为小人。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 对喜爱的人容易亲近,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治国治家如果能审察才与德, 并且知道才德重要性不同,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李科说”“卑不谋尊,疏不谋戚”“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 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

看人,闲居之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之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之时看他所推荐的 ,穷困之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之时看他所不取的。这五条,就足以判断一个人 的好坏。

*孔伋

1、说:圣人任命官员,就好像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因此一根 合抱的良木,只有几尺朽烂处,高明的工匠不会扔掉它

2、“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 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已,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荣,谄媚盛焉。君暗 臣谄”

孔伋说卫侯:“君自以为是,便听不进众人的意见。即使事情处理正确没有听取 众议,也是未采纳了众人意见,更何况现在众人都附和错误见解而助长邪恶呢! 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喜欢听别人赞扬自己,是无比的昏暗;不判断事情是否有理 而一味阿谀奉承,是无比的谄媚。军昏暗而臣谄媚,这样居于百姓之上,老百姓 是不会同意的”

*齐威王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说你不好的话传来 。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良好,百姓丰足,官府相安无事,东方 因而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便封赐即 墨大夫享一万户俸禄。齐威王又召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打阿地镇守,每 天都有称赞你的话传来。但我派人去查看阿地,之间天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 当初找过攻打,你不去营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 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美言”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曾经替他美 言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毛骨悚然,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 治,称为天下最强大的国家

*卫鞅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约:“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公孙鞅想变法改革,秦国贵族都不赞同。他对秦孝公说:“对一般人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共享成功的喜悦。讲论至高道德的人与凡夫俗子同俗,要成大业不能去与众人谋划。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不一定要因循旧传统。”大夫甘龙反驳说:“不对,按照旧章治理,才能使官员熟悉规矩而百姓安定。公孙鞅说“普通人只知道安于旧习,学者往往被所知限制不能有所开创。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谋划旧章之外开创大业的事。聪明的人制定法规政策,愚笨的人只能受制于人;贤德的人随着情况的变化改变礼法制度,无能的人死守成法。”

*孙膑

田忌准备率兵前往找过,孙膑说:“想使正在打架的人分开,不能用拳脚将他们打开,不能上手扶持一方帮着打。因势利导,乘虚而入,紧张的形势受到阻禁,就自然化解了。

司马光

孔伋说:“仁义原本就是利益,上不仁,则下无法安分。”用利益安顿人民,以弘扬道德。这些都是说明利益的重要性

司马光说:孔伋、孟子的话,道理都是一样。只有仁义的人才知道仁义为大利,不仁义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孟子对魏惠王直接宣扬仁义,不谈利,是因为他在跟不同的对象谈话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资治通鉴》—020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