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明末小品文

    一代一潮流。每个历史阶段, 都有其独特的时兴, 文壇亦如此。明朝末叶的文人,爱好写小品文, 三言两语不入文章范围。但是在轻言浅谈中,句句珠玑, 道出世故, 暗喻哲理, 教化渡人。影响颇大, 成为很多人的枕边书。

    在高高的书堆里,明朝洪应明的《菜根谭》最负盛名。现抽两则来读读:"桃李虽艳,何如松苍柏翠之坚贞; 梨杏虽甘,何如橙黄桔绿之馨冽。信乎浓夭不如淡久, 早秀不如晚成." 该则小品, 以轻松的对仗手法,骈散相间来写。上分句似上联, 下分句象下联,接下两句又独自对仗接续, 这是唐体骈文的风格。影响和启迪后来清朝文人改作长联。

    另一则:"千金难结一时之欢,一饭竟致终身之感。盖爱重反为仇, 薄极翻成喜也。"这是八言及六言偶句的排比形式, 意思递进,能以语气作节奏, 波扬起伏。虽然字数不多,但里面隐含许多史料或典故。没有一点文化知识看不懂。借题三国时期,曹孟德为了收买关羽, 三日一小宴, 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 下马一提银。换来的却是关云长闯五关, 斩六将而去。爱重反为仇!而另一面韓信, 少年落魄, 受人一饭之恩, 后来拜将封侯,千金报答还恩。薄极翻成喜也!写小品文字少, 反而难落笔,轻视不得。看厌了诗体的工整, 又会感觉小品的奇巧。

    不妨再看多一则:"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 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这种写法很常见, 一对又一对的偶句排比而出, 实属骈句而矣!然而很具深度,在当时颇为流行。现在读来也受益良多,对以后的写作很有启发邦助。

  《小窗自记》是明朝吴从先写的。把小品文集成一本, 很有趣:"传神之语, 贵于清远, 着意摹拟, 反致失真。王弇州曾集诸词人, 赋绿牡丹。争写连篇累牍, 总未及其韵,一人忽投一绝, 结云:雨后卷帘看霁色,却疑苔影上花来。众皆自失。此盖以清远敌摹拟也." 小品文象日记任由长短,片段话语启迪深遽。

    诗太过工整而节奏平坦, 久看意冷;词又格式框人不够爽快, 阔佬懒理。小品则几体兼顾, 宽严自在, 随笔发挥。如诗似词象散文,抒情说理在其中。文章之起伏跌宕一波三折, 绷紧神经, 好不生动!细心揣摸,就会发现他们喜用意思对仗的结构。如"处富贵之地, 要知贫贱的痛痒。当少壮之时,须念衰老的辛酸".  这简直就是一副长联,但又没有楹联那样严肃。

    在小品中,也有喜用偶散相间的结构。即先对仗句型, 后陈散文式短语, 混沌使人不察。请看:"伏久者飞必高, 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如此写法,又似宋词了。这一文学现象确也有趣。

      雅俗共赏, 文在网络城。正合时宜,小品该继承。  看似长联更洒脱, 她善抒情、长说理, 可作文章之结尾语。既有法度又优雅,凭此鲜味, 足以趣口。

你可能感兴趣的:(且看明末小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