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木匠读《周易》(12):周公将功补过

苕木匠读《周易》(12):周公将功补过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十六、将功补过

周公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领袖。所以当他一时糊涂的大梦做醒,回到洛阳后,就明智地做了许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成王,有益于周王室,也有益于自己的事。其中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担任成王的太师进行东征。《周本纪》载: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

这是成王唯一亲自参与的一场战争。这场没有任何悬念的战争有没有必要由成王亲征是一个问题,但成王选择了亲征,而且是以周公为太师。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它向全体民众宣告了两条信息:一是成王已经具备主政的能力;二是王权得到了周朝整个权力集团的支持,从而结束了成王和周公东西分治的局面。这也是周公将功补过,辅佐成王的一个最好的实际行动。这次东征是周公最后的一次参政活动。也是他开始为统一全国政治思想工作所做的第一件事。

晚年的周公开始写书。

他要把周族的历史写出来。

他要把自己的从政经验写出来。

他要把自己的委曲写出来。

他要把江山一统后的规矩写出来。

……

他写的和编的书形成了一系列属于周朝自己的礼乐文化,彻底改变了建国十年来依然遵循殷礼的做法。《周本纪》载:

“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正是在周公的大力辅佐下,也只有在周公的真心帮助下,周室的秩序才得以很快恢复,成王的权力才得以迅速加强,并由此开始使周朝结束内争,获得了数十年之久的繁荣昌盛的政治局面,也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成康之治。

为了表彰周公晚年的贡献,为了加强内部的团结,也可能是为了兑现曾经的协议,成王特许周公的封地鲁国世代享有天子之礼乐,并将周公葬于周文王附近。

不论如何,周公可谓是善终。当然,周公也有着太多的遗憾。其中最大的遗憾就是不知道如何完全保证自己的名声不被毁坏。为了保护自己的名声,他曾经做过很多努力:在《周书》及周公其它著作中,他一再强调唯德是用,有德则王的思想,实质上是在对知情者为自己的摄政行为辩护。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有德有才的王者之才。他还编撰了一些诸如曾经求神代武王及成王受过的虚假故事向不知情的人辩护,以堵百姓之嘴……大幕将落之际,周公念念不忘的也是他自己的名誉问题,《诗经·豳风·狼跋》正是其心情的写照﹕

狼前行踩上了自己的胡须,

后退又绊上了自己的尾巴。

周公的忠诚有如赤子,

仿佛新生的喜鹊。

狼后退绊上了自己的尾巴,

前行又踩上了自己的胡须。

周公的忠诚有如赤子,

名声道德洁白无瑕。

一代伟人周公,就是在这种悔恨中,在这种担忧中死去了。

他晚年的工作没有白做。因为五百年后,又一位伟人孔子理解周公,欣赏周公。周公他老人家从周文王手中继承的那面道德的旗帜,又被孔子接了过来代代相传,一直就高高地飘扬在中国的大地和天空,直到如今,直到永远。

关于周族开国前后的小故事,我们就讲到这里为止了。

我们为什么只讲到这里,而不接着讲成王、康王的故事了呢?因为我们不是仅仅为讲故事而来。当然,更是因为周公开始写书了。因为我们发现他的书桌上,有一卷刚刚完成的书的封面上,契刻有两个我们想见的大字:《周易》。因为我们要入正题了。我们来看他怎么写,又写了些什么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苕木匠读《周易》(12):周公将功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