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与终点,千古争论多在此

文化的发展如同江河的驶流一般,流域越长支流越丰,传承越远派别越多。西方文化推崇的自由与理智虽然令人向往,但是尖锐的矛盾也必然伴随其发展,上帝与逻辑、信仰与科学、教皇与国王等冲突乃至血腥从古希腊时代起便在西方文化发展中屡见不鲜。中国文化的发展也经历焚书坑儒、三武灭佛、文字狱乃至文化大革命,但是这些浩劫往往是短时间的事件。很多人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没有西方文化那么自由和民主,如果仅仅从学术上来讲我同意这样的观点,但是我必须指出两点:首先在长达1000年的中世纪里,西方文化也是处于禁锢和压抑的。其次,中国文化的发展很多时候不是缺乏自由,而是一种纯正,纯粹到很多文化争论都是同出一辙,无外乎是“起步”与“终点”的争论。

起步与终点,千古争论多在此_第1张图片

性本善与性本恶

孟子性本善与荀子性本恶之争应该是历时最为悠久的文化争论了,对后世文化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其实我个人一直认为人性的“善恶”之争本是学术上的一个问题,但是后人过分地夸大了。孟子认为性本善,所以人人都可以在礼乐之下得到教化。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提倡用更为严格的礼法来约束众人,这样才可以矫枉过正、导人向善。其实两位夫子的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无非是导人向善,分歧无非在于“学生们”的天赋如何。

荀子两个得意门生韩非子和李斯后来成为了法家思想的代表者,后世儒家虽然一般都支持孟子性本善的观点,但是在修、齐、治、平的过程中也提倡礼法的严明。其实两位夫子的认识都对,只是角度不同。孟子是从人性的根本和教化的目的上来看,人性自然是本善的,正因为人性本善(至少有善的成分),所以人人皆可为尧舜。荀子是从学者起步的角度讲,通往圣贤的道路上我们必然会有邪念、有恶习、有障碍,所以需要用严明礼法来制约。

起步与终点,千古争论多在此_第2张图片

顿悟与渐悟

禅宗“南能北秀”也是汉传佛教史上著名的公案。神秀大师的“北渐宗”提倡静坐观心,惠能大师的“南顿宗”提倡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就境界而言,神秀大师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与六祖惠能大师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高下立判。但是就像《坛经》里记载的,五祖弘忍与六祖惠能大师都说过神秀大师的法门对初机者还是非常适用的。

当年禅宗南北对峙时,其实主要还是两派的门人之间芥蒂较深,而惠能与神秀两位大师心中并没有太多隔阂,甚至是心照不宣,不然神秀大师又怎么会鼓励和派遣他的得意门生来南方向惠能大师学习?

当代佛门大德圣严法师曾经说过:渐悟是顿悟的过程,顿悟是渐悟的结果。以佛家观点而言,六祖惠能大师的“无师智”也是生生世世修行的结果,并不是这一生的因果。神秀的渐悟法门有利于初学者的起步,毕竟世上根基一般的人相对比较多,如果没有长时间静坐观心的功夫,又如何能达到一点就破的境界。惠能大师顿悟法门句句话直指人心,乃是临门一脚。 说穿了,渐悟与顿悟还是“起步”与“终点”之间的分歧。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又是中国文化中儒家很著名的派别:程朱理学主张“穷尽事物之理”、“性即理”,后世将它归于“道问学”。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主张“格物”就是“纠正不正确的言行,使之归于正道”,后世将其归于“尊德性”。程朱理学认为万事万物都离不开一个理,人心也只是理的一种表现,因此要多学习、多读书、多格物,将事物的道理一个个地格,等到一定阶段自然能融会贯通,从万物各具之“理”中推出与“天理同出一源”之“理”,认识和掌握“天理”。陆王心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万物皆有心发,只要将心穷彻本源便能与天地相通,心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自然呈现出来,不必像程朱理学那样麻烦。

其实,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争论无非还是一个“起步”与“终点”,两派的代表人物朱熹、王阳明等都研究过佛家与道家的经典。程朱理学借鉴了佛家“体用合一”的观点,而阳明心学则明显借鉴了佛家“心现识变”的观点,在论证过程中明显采纳了禅宗“直指人心”的方法。程朱理学被当代称为客观唯心主义,因为相对客观所以容易被人接受,适合于起步阶段,而陆王心学被后人称为主观唯心主义,有些道理从初学者角度上讲有些“谈玄说妙”,更适合那些接近“终点”的人。

程朱理学也不是说一定要人把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一个一个地格,而是要有一定“量”的积累,到达一定阶段后便能融会贯通。阳明心学则是从心出发,教人在量变的前提下突破到质变。

朋友观书,多有摘议晦庵者。先生曰:“是有心求异,即不是。吾说与晦庵时有不同者,为入门下手处有毫厘千里之分,不得不辩。然吾之心与晦庵之心未尝异也。若其余文义解得明当处,如何动得一字?        ————《传习录》

可见王阳明自己也认为与朱熹先生之间并没有根本上的矛盾,而是在入手角度上有区别而已。

起步与终点,千古争论多在此_第3张图片

禅宗与净土宗

汉传佛法八大宗派,目前为止最为旺盛的当属“禅宗”与“净土宗”。禅宗以无住为本、无念为宗、无相为体,而净土宗以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目的,两宗之间也有分歧。禅宗认为净土宗念佛法门已经着相,以《坛经》为例,六祖大师曾说过:东方人念佛往生西方,西方人念佛又往生何方?净土宗认为念佛法门是二力法门,六字洪名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念到功夫成片便能往生极乐,等于说禅宗只靠自己的力量,净土宗则能依靠自己和佛的加持两股力量。

当代有一定学问修养的人偏向于研习“禅宗”,而知识水平略低的大众则偏向于“净土宗”,简单易行。禅宗和净土宗的经典非常深奥,笔者无力在此详加分析。六祖在《坛经》里说过往生极乐世界一事在佛门经典中早已言明,不必怀疑。只是净土宗念佛法门也分等级,大众最容易受持的是“持名念佛”法门,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佛号的神威。而念佛法门中最高的是“实相念佛”,所谓“实相无相”,禅宗所倡导的境界其实就是“实相念佛”的境界。

禅宗入手较难,净土宗便于入手。禅宗“直指人心”的法门一开始就从“终点”处着手,净土宗“借假修真”,以一声佛号代替一切念头,是从大众“起步”处入手。就最后结果而言,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一心不乱”其实殊途同归。

起步与终点,千古争论多在此_第4张图片

中国有两个成语:同出一源、殊途同归。文化如同江河一般,源头相通,中间流道各有不同,但是最后又汇入大海。中国文化中很多分歧和争论,细究其源头和归处都是一致的,只是中间各有各的角度和切入口。有些站在“起步”点,接引初机,有些着眼于“终点”,指引方向。佛家说普度众生时要“契机契理”,即要符合真理,又要符合对象的特点。契机不契理是胡说,因为与真理相违背,契理不契机是废话,因为对方接受不了。在如今社会多元化的世界,各派别之间还是应该互相学习、精诚合作,帮助形形色色的大众。

你可能感兴趣的:(起步与终点,千古争论多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