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院遗址

    郧阳区安阳镇北方,层峦叠障。发端于该镇大峪沟村的细峪河,汇聚道道清流,蜿蜒穿行于群山之间,在乔家山一带冲破重重阻碍,汩汩欢歌,一路向南,直入汉江。

    细峪河谷的东部是一道典型的河谷台地,这里背山面水,地势平坦开阔,气候温润,土地丰腴肥沃。鄂西北地区发现的第一个新石器时期环壕聚落——郭家院遗址就坐落在这里。

    郭家院遗址位于郧阳区安阳镇西堰村委会东部约300米的郭家院北,隶属西堰村四组。遗址东靠植被丰茂的三里庙梁子,西临流水潺潺的细峪河,南距滔滔汉江1.5千米,为典型的宽谷台地地貌。郭家院遗址面积约15000平方米。

    1982年,湖北省文物普查时发现郭家院遗址,后于1986年、1994年、2004年多次复查。2006—2008年,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了3次抢救性发掘。

    2006年11月—2007年1月,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东部布5×5探方24个,扩方50平方米,共发掘650平方米。2007年11月,在遗址西部布10×10探方18个,5×5探方2个,扩方18平方米,共发掘1868平方米。2008年4月,在遗址的西端和北部布10米×10米探方18个,5米×5米探方6个,共发掘1950平方米。3次共计发掘4468平方米。发掘显示,该遗址主要以新石器时代遗存为主,属屈家岭文化青龙泉类型。

    郭家院遗址地层堆积比较简单,共分为4层。遗址第一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田改造时期,全部被平整。第二层发现少量现代塑料袋和几块瓷片,多为新石器晚期陶片。该遗址遗迹大部分出现在第二层以下。第三层为新石器文化层,房址多开口于此层之下。第四层属新石器地层,为屈家岭文化遗存。

    郭家院遗址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抢救性发掘过程中发现的一处重要史前聚落遗址。遗址形状近似三角形,西北面剖面暴露有文化层,由于直接受到细峪河的冲刷,可能被破坏的部分较多。

    2006年和2007年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大量密集分布的新石器时代圆形和方形房屋建筑以及数量较多的灰坑和瓮棺。2008年,为理清遗址之间的叠压和组合关系,廓清郭家院聚落的布局与结构,进一步认识其聚落形态的演变,科考队在先前两次发掘的基础上,又对该遗址剩余部分作了全面揭露。3次共清理遗迹有:房基27座、灰沟(也可能是院墙)5条、灰坑76个、瓮棺葬11个,壕沟1条,另外还有不明形状和用途的灰烬层遗迹和红烧土遗迹。

    发掘和勘探发现,该遗址东部有1条壕沟自东南向西北将遗址所在的台地与东部山体分割。壕沟宽12米,深4.8米左右,这个壕沟与细峪河贯通,刚好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壕体系。遗址西北部有被洪水破坏的部分,整个环壕聚落大致呈圆角方形。在居住区的周围有壕堑环绕,这种设施既可以防御洪水猛兽,又兼有排放雨水的功能。环壕跨堑可能架有木桥,以方便居住区内外交通。

    郭家院遗址房屋建筑分布于环壕内,分布有明显的规律。总体上看,方形屋基要早于圆形屋基。方形屋基从叠压关系看,至少可以分为两期,晚期分布规律非常明显,组成至少两组各自围合成中心广场的建筑群。其中1个中心广场以红烧土铺砌。圆形房基的分布规律非常明显,一般为2个1组,也有3个或4个1组,所有圆形建筑围合成1个大中心广场。从房屋之间的布局关系看,尚末发现哪个建筑具有特殊的中心位置,看不出明显的等级差异。

    郭家院遗址坐东朝西,依山傍水,遗址建在河谷台地接近水源的地方,生活和生产用水都非常便利,选址相当合理。对郭家院遗址居住区的整体揭露,为进一步分析古代聚落结构和布局,研究鄂西北地区史前聚落形态的演变和通过聚落探讨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一个非常理想的个案。

    郭家院遗址出土的文物,共修复整理有693件,主要为石器、陶器、骨器。其中石器数量最多,有369件,属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石器有332件。其中有:砍伐工具、农耕工具、狩猎工具(兵器)、纺织工具、谷物加工工具、渔业工具、手工艺工具及其它石制品等,种类多样。

    石制工具中以砍伐工具为最多,有260件。分为磨制石斧和磨制石锛两种类型。其中石斧有184件,分双面刃和单面刃两种。双面刃石斧有93件,其中62件品相完整。单面刃石斧有23件,保存完整的16件。这些石斧多呈不规则四边形、不规则梯形、不规则长方形等3种形状。石锛共76件,保存完整的46件,均为磨制。其中不规则梯形23件,不规则四边形22件,不规则长方形1件。这些砍砸工具横剖面和纵剖面均为不规则四边形,柄部和刃部平面形状均为凸刃状,侧视形状均为直刃状。加工方式为打制和磨制,石器上均有明显的使用痕迹。

    手工工具有54件,主要是磨制小石斧、磨制锛形凿和磨制圭形凿。磨制小石斧25件,其中保存完整18件。磨制锛形凿15件,保存完整6件。磨制圭形凿14件,保存完整10件。

    农耕工具75件,分为石锄、石铲、石刀、石镰和石钺等。其中磨制石锄2件。石刀8件:有钻孔磨制石刀1件,无孔磨制石刀7件。均保存完整,平面形状为不规则半月形,横剖面和纵剖面均为不规则四边形。均有使用痕迹。发现狩猎工具(兵器)2件,为磨制箭镞,有铤箭镞和无铤箭镞各1件。渔业工具1件,是保存完整的打制网坠,平面形状呈不规则亚腰形,有使用痕迹。谷物加工工具1件,为磨棒。打制石制品2件、砾石3件、断片3件、石钻芯3件和装饰品26件。石器大多通体磨光,十分精致。

    郭家院遗址的石器多选择砂岩类,如细砂岩、玢岩、含砾砂岩、闪长岩、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等,岩性以沉积岩为主,其它变质岩和火成岩岩性较少选用。郭家院遗址石制工具以砍伐工具为主,磨制石斧和石锛数量较多,其它类型的石器则比较少。这表明,郭家院遗址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的生产活动以砍伐为主,其它农耕、渔猎活动相对较少。

    在郭家院遗址采集的陶器标本主要有泥质红陶钵、红陶盆及夹砂陶罐碎片等。从器型看,有罐、钵、盆、杯、鼎足、器盖、纺轮环等,数量均不是太多。陶器以灰陶居多,红陶次之,以素面为主,弦纹、兰版、绳纹次之。此外,该遗址还有零星周代遗存。在该遗址西部表面,新石器晚期陶片较多,附身随手拾起一片,轻轻敲击,先民们在劳动中创造的古老乐章,穿越时空扑面而来。

    考古研究发现,郭家院遗址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属屈家岭文化时期,大致在5500~4200年之间。该遗址位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交界的汉江流域,对于研究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化以及文化交流,比如屈家岭文化和庙底沟二期文化以及仰韶文化的相互交流及影响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你可能感兴趣的:(郭家院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