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解读(二)

昨天将起源简短的解读了一下,今天将会把德国古典哲学的线索串一下,因为是第一次系统接触,很多方面不是那么严谨,还望担待。那么开始今天的解读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五人为代表人物。

先从康德讲起,昨天的思维导图最后归集到康德而结束。提到康德出身于理性学派,他为了推翻休谟的怀疑论。休谟的怀疑论成立将会导致的后果是使科学失去了基础。

因此,康德提出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其他尚未了解之事有背后的对象,such as 当时的宇宙。虽然无法认知,但是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就像现代人一直对外星人深信不疑,我们没有亲眼见过,可是却一直相信它的存在。人类依靠主观能动性建立知识体系,此为他提出的第一点,纯粹理性批判

第二点便是实践理性批判,推崇实践论。人是主体,主客观性可达到统一。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二者均能从某一角度证明主客观性的对立,由理论中发生实践

费希特,作为康德的继任者。他将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被称为“行动的哲学”。他与康德不同的是,他认为实践引出认识

费希特理论的弊端是 过于主观主义,将能动性放大,忽略了真正的客观,例如自然等,均视为依靠主体建立的。这也为谢林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谢林,他认为主客观性具有同一性,两者是互相不断催化。主观达到一定高度产生客观性,客观性随之发展,产生主观。最后到最高度是一种只可意会的客观性,将主客观同一。

黑格尔与谢林不太相似的地方是,他把主观能动和客观性视为绝对统一和绝对差异。两者达到一个绝对同一层面,互相包含。

值得肯定的是,黑格尔运用辩证统一的方法,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制约性统一。自此由主观唯心主义变成客观唯心。

费尔巴哈 作为最后一个环节,他提出感性论,抛弃了谢林和黑格尔的绝对论,由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 具体表现为,主体和客观世界一种感性的统一。

费尔巴哈的思想诱导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

综上可以看出来,他们全都在围绕着主观能动性和客体制约性,最后在一个新的阶段、更高的层面达到两者统一。

这一部分有些晦涩难懂。

大致可以归结为,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为唯心主义,康德、费尔巴哈为唯物主义。

其中区别如下

康德和费希特区别:1)前者 理论 到实践,后者 实践到理论(认识)。

                                    2)康德 主客观对立 费希特 主客观统一

费希特和谢林区别:费希特 忽略真正客观性

                                    谢林  重视客观性

谢林和黑格尔:谢林 绝对同一

                          黑格尔 绝对同一和绝对差异互相包含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黑格尔 绝对论 

                                     费尔巴哈 感性论

之后会进入康德的认识论的学习,可能进度会放慢,会自己更精读理解后再写出来。

可能会更些其他的文章,过渡一下。哲学实在太烧脑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解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