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毛猫书房#《战争论》笔记01:尝试理解克劳塞维茨

#短毛猫书房#《战争论》笔记01:尝试理解克劳塞维茨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阅读计划

原本早读打算阅读《符号学基础》或者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原理》。但是最近晚上睡前一直在读《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想想干脆白天和晚上的阅读都进入到同一个范畴当中:军事战略。

除了之前入手的《战争论》,上周到手富勒《战争指导》和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想一口气顺下来读。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和凯撒的《高卢战记》翻出来,一并在这个时期阅读。

最开始的《理解媒介》、《普通语言学教程》、《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是媒介环境学和语音学的内容,近期《符号学》的阅读就放在日常吧。

战争或战略理论著作之前只读过《孙子兵法》和《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这是中国的体系,特别精彩。与《孙子兵法》齐名的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格外值得期待。

作者简历

克劳塞维茨生于1780年6月,普鲁士。

12岁在步兵团充当士官生。

1793年,也就是13岁的时候,参与对法国的作战。

1795年,15岁的时候,升为少尉。

1801年秋天,21岁的克劳塞维茨,就读柏林军官学校。

1803年春天,从该校毕业。

1806年10月同法国作战时被俘。

1807年10月,释放回国。

1809年回到柏林,进总参谋部。

1810年30岁的克劳塞维茨升为少校,同年任柏林军官学校教官。

1812年4月,克劳塞维茨反对与法国的同盟,去俄国准备参加反拿破仑战争。其后参加了斯摩棱斯克争夺战和博罗季诺会战。

1814年回到普鲁士军队。

1815年35岁的克劳塞维茨为军级参谋长。

1818年,38岁的克劳塞维茨,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同年晋升为将军,开始撰写军事理论著作。

1831年11月中旬患霍乱逝世。

《战争论》由克劳塞维茨的妻子玛丽整理出版。

从以上生平可以看出,克劳塞维茨年纪轻轻就成为战争的一份子,并且进入到军事院校深造,一路做到了将军,和同时代伟大的战争天才拿破仑甚至有过交手的机会。

理论和实战都有,当过学生也当过老师,还是王子殿下的老师,更与天才交手过,一个字:硬!

初版序言

序言由克劳塞维茨的遗孀玛丽撰写。

大概那个时代女性撰写军事理论著作的序言是不多见的。

我还是希望像那些不认识我的人简单地说明一下我这样做的原因,以免认为我自不量力。

一开始克劳塞维茨撰写的是一篇篇格言式的文章,随着研究的继续,才把自己的著作系统化起来。他的目的不是要写一部两三年后就会被人遗忘的著作,而是对此有兴趣的人能够经常翻阅的书。

当然他实现了。

因为工作的关系,1830年克劳塞维茨只能把自己的手稿,分别打包封起来,贴上标签,但是一直就没有机会进行修订,直至因为霍乱逝世。

生前克劳塞维茨就对自己的妻子说,应该由你来出版。想不到一语成谶。

玛丽女士将《战争论》完全按照原来的样子出版,不增减一个字。

修订过的文本在逻辑上和内容上会更加的干净直接,但可能也会减少探索的乐趣,毕竟理论非常干脆地呈现。

克劳塞维茨的说明

这是克劳塞维茨对本书的立论、章节之间的关系的说明。

说明中克劳塞维茨定义了两种不同的战争:以打垮敌人为目的的战争;仅仅以占领敌国边境一些地区为目的的战争。

前者杀人,后者夺地。

毛泽东曾经说过,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抓住的是人地关系的主要矛盾: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谈不拢,或没法谈,打!这个观点贯穿整本书,但一直到第八篇才正式提出来。

说明中克劳塞维茨说到,如果过早去世,那么现有的一切东西只能叫做一堆不像样子的思想材料。

其中第六篇他准备进行彻底改写并另找论述的方法。全书第一篇第一章是唯一完成的一章。

以下这一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克劳塞维茨为什么写这本书:

所有伟大的统帅就是这样行动的,他们的伟大和天才,一部分也就表现为他们的判断总是正确的。因此,在行动中人们将永远依靠判断,而且单靠判断也就足够了。但是,如果不是亲自行动,而是在讨论中说服别人,那就必须有明确的观念并指出事物的内在联系,由于人们还很缺乏这方面的素养,所以大部分的讨论只是一些没有根据的争执,结果,不是每个人都各持己见,就是为了顾全对方而和解,走向毫无价值的折衷的道路。

一个人单独决策和判断是容易的,或者当你有绝对的决策权,而且无需担心与你合作的人因为不服气所以给你下绊子,事情就容易多了。

但是当你需要说服别人的时候,压倒性的学术优势就很有必要了。

说明的最后克劳塞维茨列举了一些基本的战略原则,都将在正文中论述,此处略。

明天进入正文。

明天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短毛猫书房#《战争论》笔记01:尝试理解克劳塞维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