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之前的171天—120

2018-03-03 120天  想要什么?事实什么?如何行动?

鉴于下周就要强迫自己进行“两件大事”:一是严苛的作息时间表;二是要通过饮食计划控制体重。所以周六周日这两天要提前适应一下新升级的时间感。

我在想时间感最好的状态,衡量标准其实很简单:不无聊。 当人自己感觉不到无聊的时候,那个时间的投入就是值得的,这是最基础的一个标准。

今天整体上控制的还是不错,在一天未出门的情况下(不得不吐槽北京今天又是重度雾霾)通过自己做的三餐、读书、打扫卫生、整理物品的安排,还算打理的不错,值得给自己一个优质评价。

那今天重点要来说的是在看刚买的书《原则》的前几页时,自己做的一些思考:

这本书的作者是Ray Dalio, 他是世界顶级投资家,是对冲基金桥水的创始人,桥水创立至今所赚取的收益是高于其他任何一家对冲基金公司的,所以作为掌门人的他自然而然是自带光环的。

因为我本身的工作也多多少少涉猎到一点投资方面的,而且我的最终职业归宿也想往这个方面靠拢,所以我很清楚,作为一个投资人能在长久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证永续的盈利,是特别特别特别了不起的事情,它需要人所具备的见识、魄力、人格、与时俱进的能力甚至要远高于创立一家伟大的公司。因为投资的标的理论上是包含万物的,那也就意味着作为投资人对商业模式的判断、对标的物的市场价值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判断、甚至于国际政治和经济的走势都保持清醒的认知,才有可能促成最终比较令人满意的结果。

而人的成功虽然有偶然的因素,但是以我现在浅薄的认知,人的层次越高、对事物本质的窥探能力越强。所以对于这些层次的人不应该只关注他们的故事和传奇的经历,更应该去接近他们在达到这样层次的过程中的所感所得,这要远比一些三四十来岁的畅销书作家所虚拟刻画出的一个小说世界,又或是抚慰时下年轻人孤独灵魂的鸡汤共鸣文,来的要有价值的多。从这角度来看,《原则》这本书,不管观点如何,都有精读的价值。

今天我算上开头的序,只看了20多页,但是花费了1个半小时。这么慢的原因,主要是开篇没多久,就翻到了下图的这一页,简单的三个问题之前也听到过。但是今天我决定认真的做答一下。


图书内页

于是,我找到一张白纸,开始写下自己的答案。

当自己准备写的时候,我意识到,有冲动去写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意识是容易的,但是有没有内容来写答案却是举步维艰的。

在我的思维方式中,我极力剔除的是“他人影响”。这个问题其实在很久之前我就发现过,包括我写文字、公开场合说的话其实都是根据“客体”的要求来安排的,久而久之,自己对自己真实的想法却找不到北。我近年来写文章的频率又提高了,终极原因就是这个——我想通过我能接受的方式,来让自己尽快还原“自己与自己走心对话”的能力。

想要什么?事实是什么?如何行动? 这三个简单的问题要求我从根本上去剖析自己内心渴求的东西是什么。

思考的过程有点意思:

一个女友?并不是根本。因为它还牵连者家庭、父母、自己内心世界对物质和人生目标的追求同家庭平衡之间的关系。

一间房子?是我一直挂念的,但是本质上我并不认为我最终会落魄成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只不过我现在想通过买房时间的后置来置换出更值得我在这个年纪做的一些事情。 而这些才是我觉得应该成为“想要什么”的答案。

于是我慎重的思考了一下,把我对我满意自己的刻画罗列了出来


我的答案

这份答案对我来讲,已经不算抽象。因为我知道对我自己来讲,能满足我最终内心归属的从来都不会是简单的物质。也许物质是一个外在的呈现,但是在我内心里,它们只不过是一些等价物可以助力我去置换一些我想要的不可描述的情感满足。

我把这张图上传到了网盘,希望未来某一日自己也能看看自己这个时候的答案是不是显得又一些稚嫩。我希望到时候会略带嘲笑的评价我今天写的东西,那至少是证明那个时候的自己比现在要更出色;我不希望到时候自己会带着崇拜和慨叹来回顾今天留在纸面的东西,那是因为可能自己已经被年龄泯灭了锐气。



写给30岁:

通过这次自己给自己的问答。我发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自己对自己有多了解。

生活中有太多的因素错综复杂的影响来自己,我们可能会被动的跟着外部的发展规律和节奏逐步被带偏了跑道。以至于自己想要回答一些问题时,竟然会觉得无从下手。这种状态,应该就是“迷失”吧。

想要活明白的人是痛苦的,所以才有“难得糊涂”的说法。只不过,人至少要有一份儿动力去探索出真实的自己,止于对万千世界、普罗大众,糊涂也就糊涂吧。我心一片镜,自留青善景。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十岁之前的171天—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