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中攀比

浅谈家庭教育中攀比_第1张图片

教育中经常上演攀比的风波,隔壁的,别人家孩子,经常是挫伤一个孩子的原因。

经常在比较中压下去的孩子,他们会渐渐认同自己某一方面没有能力,或自己完全是失败者,最后,他们认定自己不行,彻底放弃自己,成为一个自卑、胆怯、猥琐的人。

比较的本质是黑白二分法,要么,你行;要么你不行!这种分法是有问题的,他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一个人不是在翘翘板上,或高或低,其实,更像爬坡,可能现在位置低点或者高点,但是下一刻就会改变。

比较的另一个真相是静态看问题,锁定了你是好或是不好,看不见,一切都是动态的,随时会改变,时间的动态,空间的动态,人发展的动态。

比较的另一个是物化看人,没有从人的角度去考虑人的问题,而是选择简单粗暴的物品的比较测量量化的形式,忽略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多样性,以及,动态性。

比较是扁平化,单个面的比较。人是立体的人,有很多面,但是,比较一般就是选择自己看见的那一面比较。一般是劣势对优势比较,看得见的地方比较,很多隐性的、潜在的都优势都被忽略。

人是动态的人,比较是静态的比较,显出比较的不公正性,偏差性。

为什么会比较?

人性的急功近利,贪婪,想赢怕输,虚荣心。

看见别人的好,自己受不了,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要那么好,这是出发点之一。但是,这个希望是以打击形式出现的,当然,事与愿违。你打击一个人,伤害的形式,只能激起一个人的羞耻心,以及对打击者的愤怒和怨恨,很少能够真正激发一个人的上进心!所以,这种良好动机,只能以必败收场。

比较者,一般之所以比较是因为他的虚荣心,爱面子,希望自己孩子能够压倒对方,为自己争口气,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够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看不见问题真相,从我想要的角度出发。孩子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个体差异性,但是,他只想要一个漂漂亮亮的表面形式,安抚现世的虚荣心而已!

看得到孩子的好,但是贪婪的驱使想要更多,拿孩子的弱势和他人强势比较,希望孩子完美。希望孩子完美,其实是自己内心不完美的映射,希望孩子来补上自己内心的空洞缺口。一旦不能达成愿望,内心的空洞还在,甚至更大,因为希望落空对他们就是伤害,就是新的孔洞,这样,他们觉得自己受了伤,谁都对不起他,他就是个受害者,孩子就是个不能够体谅他的不孝子,辛辛苦苦养大的白眼狼!

这样逻辑背后,是一个人人格的不完整。他是不能对自己负责,他需要别人帮助他完整,别人成为他完整的工具,他是无法把他人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对待。他对人的方式是物化的,他无法理解他人的痛苦。因为,他自己都无法从痛苦中解脱,他自己正被痛苦围剿,抽不开身,没有能力去,没有空间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他也不会认同别人的感受,因为,他的痛苦才是真实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家庭教育中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