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0

                                              我读《美的历程》

        历史是一座山,厚重、深远而沧桑,而那些积淀于历史沃野中的书法、绘画、雕塑……就仿如空水氤氲中的飞红点翠,燕语莺歌。而李泽厚先生,则是那个驻足留连的巡礼者亦或朝夕与共的隐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短短214页的《美的历程》,却俯瞰万年,思接千载。先生从旧石器时代的骨饰、石器、远古图腾活动等起始,历经夏商青铜、先秦理性、楚汉浪漫……最终止步于宋元山水和明清文艺。作者借助克乃夫·贝尔所提出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并进一步完善为“美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观点,以此考量和审视各种艺术形式的审美趣味和内涵外延。据此,作者在把直观的感受还原为历史当时的想像和观念时,始终坚持一个理念:任何有意味的形式的艺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受到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现状的深刻影响,或者换言之,艺术是时代精神与时代发展特征所积淀下的“有意味的形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美的历程》一书,就不仅是一部审美史,更是一部思想史和文化艺术史。

        作为一部美学经典,李泽厚先生确然做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美”。在先生的表达方式里,既充满着西式文字的明快、准确和热烈,又饱含着中国文字的独特意蕴,诗意、凝炼和意犹未尽。如作者在阐述初唐诗时这样写道:“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是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再如“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

       在李泽厚先生的表述方式中,时可见激情的难以自抑,或壮烈,或忧伤,或悲愤……从而自然地以反复排比和欧式长句呈现出来。如作者总结汉文化:“那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人对世界满目琳琅的行动征服中的古拙气势的美”;而在欣赏北魏佛雕时:“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睿智、高超”。

       即便是学术,过度的客观便等同于机械与死亡。作为李先生的《美的历程》,其面对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时,也始终难掩其自豪与深切的爱。譬如作者在写到建筑风格时,是这样描写长城的:“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这字里行间的壮丽感叹,终于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

       当然,如果再加上作者的博引旁征,信手拈来,以及诸如以“儒道互补”思想阐述中国园林之美的此类比比皆是的奇卓观点,那么,任何一个对中国文化有感悟能力的人,都能从阅读中领略到简约而博大的思想和华丽却庄重的文字美感,它可以把人的想像与艺术的美作最大程度的激发与结合,从而获得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欲说还休的意味。

       对于我的阅读过程,我甚至从此书中得到了一种“静思澄虑”的效用。每每心情烦燥,思绪纷乱之时,总能于书中饱透出的历史沧桑感和艺术美感中得到超脱现实、俯视当下的快感,从而使在现世跋涉的碌碌之人,也居然获得一种性格的厚重宽阔与性情的洒脱灵逸,这确是不曾想像到的。

       当然,对于一个潜心的阅读者,更为重要的,是从图文中逐渐领悟到一种对世界与生活的自觉审美意识,以及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在很多人的眼里,中国书法、绘画和建筑仅是新奇与价钱二字。而至于美在何处,不同于什么地方,就不是很多人愿意和能够欣赏的了。而此书恰是一次最为百科式的中国艺术鉴赏教学。若中国雕塑的风格各异:“汉之拙重,六朝之飘扬,唐之圆深,明清则如猫狗般的驯媚”; 若“线的飞沉涩放,墨的枯湿浓淡,点的绸稀纵横,皴的披麻斧劈”,若“风雨归舟”、“云关雪栈”、“寒江独钓”、“柳溪归牧”等中国山水画中蕴含的中国式情趣……但能细致体味,虚心涵泳,则平凡如我们也能够发现一个不平凡的世界与人生!

         最后,仍不可免俗的要发表一点对此书的牢骚。其一是对于清以后的艺术和时代刻画的缺失,所以仍然希望在先生的余年可以补上这一空白。其二则是对于书中这种鸟瞰式的巡礼而导致对于细节美缺失的遗憾,以及于佛禅之学的过度否定。但不管如何,这本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著作,注定会被时间打磨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瑰。


附:《美的历程》,作者李泽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2018-12-20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