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看了那么多干货,仍写不出好文章

谈写作:看了那么多干货,仍写不出好文章_第1张图片
“干货”未必有益

关于写作,我们接受的最系统的训练大概是在中学时期。原因很简单,高考要考语文,而写作的分值还不小。语文老师就想尽办法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对于很多人而言一生中写作水平的最高峰停留在高考语文交卷那一瞬。

出来工作后发现自己专业不精以外还一无所长,这时恰逢自媒体行业的红利期,知识型网红大咖层出不穷,看着别人随便一篇文章都有10W+,全职写作收入不菲好不羡慕,于是心血来潮下载了知乎豆瓣百家号开了微信公众号,看了无数微信公众号无数大咖的写作干货分享还加入了付费写作训练营,干劲十足的开启自己的写作之路,看起来非常的鸡极向上勤恳好学,然而

一旦自己面对键盘的时候,要么写不出自己满意的文章,要么文章反映平平,千篇一律。

(此时此刻,你的心里一定是崩溃的!为啥看了那么多“三天速成10W+的秘籍”“XXX不会告诉你的写作要点”“只要做到这几点,不想爆款都很难”)

你也许会安慰自己,“我还是个新手”,“写作经验需要积累”“坚持还是要有的,万一哪天成了10W+呢”来安慰自己,你知道学习写作除了贵在坚持还要刻意练习,你每天抽时间来练习写作,追求日更。。。

然而,你写了那么多文字,除了个位数增长的阅读数和喜欢,什么都没有。

你开始焦虑,迷茫,同时又安慰自己“写作贵在坚持,一鸣惊人的毕竟是少数。”你开始更加如饥似渴的搜罗写作干货,参加更多达人分享和付费讲座,写出更多人气寥寥的文章。。。。。

你有没有想过,大咖们训练的方式跟你的不一样?

这样训练的结果相当于同样的成神之路,大咖坐的是越野车,而你骑的是自行车。

“干货”告诉你具体的写作技巧和迅速提升写作的途径,但不能代替你进行思考。

作者本人的思考,恰恰是一篇文章的核心与灵魂。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训练自己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1.保持旺盛的好奇心


好奇心很重要,它能够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同的领域,探索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角度。为我们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如果没有旺盛的好奇心,工科男大概不会去看《魔鬼经济学》和《苏菲的世界》,文科女大概不愿意去翻《未来简史》和《七堂极简物理课》。

旺盛的好奇心利于我们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为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题材。

近年来“跨界”成为炙手可热的的潮流,我们看到了搞互联网的回乡下养猪,读化学的玩起了摇滚,读师范的干起了自媒体,其实对于写作而言,拥有跨界思维是最大的财富。

路遥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曾经给自己列出了一张巨大的清单,书目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等十几个学科。都市情感轻喜剧《欢乐颂》的作家阿耐是个财经作家,曾经出版过《大江东去》等一系列反映中国经济发展历史进程的鸿篇巨著。


谈写作:看了那么多干货,仍写不出好文章_第2张图片

2.多读文史哲,多品文学艺术,培养对美好事物的发掘能力

在阅读爆款文章的时候我们常常惊叹于大咖特立独行,角度新奇的观点,这样的观点朴素直白,通俗易懂,可是自己为啥就想不到呢?

答案很简单,无数文人墨客游览过杭州西湖,写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只有苏东坡一个。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大量阅读严肃文学,经典名著,注意,这里是要求我们阅读原版(简版)而不是后人后人对其的注释与解读。

因为经过后人解读的文学名著,往往浸透了他人的思考和感悟,对于提高我们的文学领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其实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我们看到像《菜根谭》《论语》《三十六计》《智慧书》这样经典经过后人的解析变得跟鸡汤文没啥区别,而真正的原版需要你自己通过文字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细细体会和感悟。这一层是最重要的,但是阅读通俗版的解析往往会帮我们省掉这一部分。

自己看看不懂怎么办?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第一次看不懂的放一边过一段时间再看,第二次看还是看不懂,就可以去看看后人的文字解析了。这个时候再去看解析版,印象一定比第一次去看解析的人印象来得深刻。

这道理跟我们高中时候解答数学题类似,遇到不会做的题目第一时间去看答案或听老师讲解的同学,学习效果往往不如经过自己苦心思考之后再去听讲解的同学学的扎实。

3.阅读名家作品


互联网时代以前哪有那么多写作干货,那么鲁迅矛盾巴金老舍朱自清徐志摩沈从文等大咖跟谁学写作呢?

答案还是坚持十年如一日的阅读诗词歌赋经典名著。

精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如果能做到熟读成诵脱口而出,那是再好不过了。

例如一篇描述质朴又不失雅趣的闲适生活小品文,引用一段苏子的“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逼格是不是瞬间提高了几个level?

最后,祝大家在写作的路上越走越出色,写出具有自己独到见解的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写作:看了那么多干货,仍写不出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