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漫谈

目前区内高校中的学生大多都是“95”后新生代大学生,有的甚至1997、1998年出生的,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常处于核心地位,“家人以孩子为中心画圆”。老人宠溺、家长放纵等使其普遍缺少抗挫折能力,一旦自己的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或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便容易产生挫败感。而缺乏与同龄人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弱,常表现为以个人为中心,不考虑周围人感受,于是当这些个性鲜明的孩子们聚集到大学的大家庭中时便会出现各种摩擦。性格比较内向的人还可能因为缺乏与同学之间有效的沟通而产生些许抑郁的情绪。

“95”后大学生的认知

由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精心呵护关爱中长大,加之现在人们普遍的沟通缺乏有效沟通与交流,使他们缺少与同龄人的直接接触和磨合经历。理想比较自我、多元化、个性化、张扬化。他们从全国各地五湖四海聚到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宿舍时不免产生一些摩擦。而这些摩擦很有可能给一些心理素质较弱的学生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95”后最认同当前互联网流行价值观:宅、发呆、高冷、逗比。性格共性:自信、乐观、执着,敢想、敢做、敢拼。

“95”后大学生的生活

许多新生在入学时是各个学校的佼佼者,但在大学校园里发现自己原来非常普通,这一落差使得他们感到非常失落,进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着清晰明确的规划,兼顾短期与中长期、理想与现实。“95”后一代对于早恋的问题显然更加开放化,超过30%新生承认,自己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其中有接近10%的学生则谈过多次。虽然他们的感情经历看起来更加丰富,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为情所困。感情是其在大学生活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旦出现波动很可能会对其造成不小的伤害。“95”后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因为“95”后终归会成为社会的核心力量,对他们的关注也是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希望在分析他们心理状况的同时,能够得出更好的处理方法与帮助“95”后顺利的度过心理不适应期与危机期,而不是以过多的负面言辞来抨击他们的行为及心理问题。

生活目标多元化

学习成为第一要务,但学习不是大学的全部。“95”后最爱上网聊天、音乐、视频、游戏、旅游,对于新兴的网络多媒体、电子产品比较感兴趣。低年龄热爱虚拟的二次元世界,离三次元的现实生活世界还遥远。大学生们在网上最爱点赞,也爱分享评论吐槽。“95”后粉的明星都是“小鲜肉”。爱看综艺节目,男生爱漂亮花样姐姐,女生爱快乐大本营帅哥小鲜肉。女生更在意身边的社交圈子,男生更在意家庭和恋人。手机微信聊天是最重要的沟通方式,女生沟通方式会使用电话直接联系。他们的信息沟通渠道来自多元,包括QQ空间、电视、同学聊天、微博微信、客户端、搜索引擎和微爱。

了解了“95”后大学生们的想法之后作为高校思政教师的我们要努力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让其大学生活变得更加美满与和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出青春力量。


“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漫谈_第1张图片
“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漫谈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