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1--万里单骑走西藏(八)

5231--万里单骑走西藏(八)_第1张图片

“格尔木”是蒙古语,意指河流密集的地方。用蒙古语命名一座城市,这种情况在藏区相当罕见。

格尔木建城的历史距今仅有六十多年。

1952年,这片土地还是蛮荒之地,荆棘丛生,戈壁遍地,野兽出没,人迹罕至。1953年10月,地方政府在格尔木设立了转运站,1956年又把转运站扩建为兵站,六万多部队陆续进驻,至今已经发展成现代化的兵城,也是青藏线上规模最大的运输中转站和补给站。

开车的,骑行的,徒步的,大多会选择在格尔木城歇歇脚,补充给养,缓解疲劳。我们也不例外,在格尔木城住了一宿。


5231--万里单骑走西藏(八)_第2张图片

离开格尔木,青藏公路开始与青藏铁路相伴而行,一会并驾齐驱,一会交叉穿梭,如同两条望不到头的巨蟒,在辽阔平坦的高原上,相互纠缠着向天边游去。

1954年5月,青藏公路破土动工,当时担任西藏地区组织工委的慕生忠将军进京请缨,率领1200多名士兵,1200多名民工,100多辆汽车,花费230万元,用了七个多月的时间,在原有泥泞小道的基础上,于同年的12月份,将一条简易的公路修到了拉萨。慕生忠将军被誉为“青藏公路之父”。

公路通车四年之后,青藏铁路开始建设,全部工程分为两期。第一期工程从1958年9月始,一直到1984年5月止,耗时二十五年修建了西宁至格尔木的铁路。第二期工程从2001年6月开始,至2006年7月,用了五年时间将青藏铁路全线贯通,从青海省西宁直通西藏首府拉萨的铁路,全程两千多公里,火车需要跑二十三个小时。


5231--万里单骑走西藏(八)_第3张图片

翻过青藏公路的南山垭口,汽车一头扎进了万山之祖莽莽昆仑的怀抱。

昆仑山是中国神话传说的摇篮,也是仙界大佬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地方。大禹治水、女娲造人、夸父追日、黄帝战蚩尤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神话故事均有昆仑山的背景。据《山海经》记载,昆仑山是天界的玉帝设在地上的都城,西王母娘娘喜欢在昆仑山的瑶池,举行年度蟠桃高层论坛,与众神谈仙论道。


5231--万里单骑走西藏(八)_第4张图片

昆仑山的垭口海拔4767米,上面建有大理石的纪念碑。2001年11月,垭口发生8.1级的地震,纪念碑被拦腰震断。

在纪念碑的旁边立有杰桑.索南达杰的画像,索南达杰是藏族人,曾经担任可可西里保护区第一任书记,被世界自然保护组织称为“藏羚羊的守护神”。1994年1月,在追捕藏羚羊盗猎分子时,索南达杰被歹徒枪杀于这片高原上。


5231--万里单骑走西藏(八)_第5张图片

走下昆仑山垭口,驶过清水河大桥,脚下是著名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在道路的右侧有座红墙白顶的平房,即为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因保护藏羚羊而蜚声中外。

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夹在昆仑山与唐古拉山之间,面积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是一片无人居住的高山平地,为中国境内最大的无人区。

这片土地是藏羚羊生息繁衍的家园,二十世纪的初期,可可西里的藏羚羊达到一百万只,数以千计的藏羚羊集体裸奔在旷野中,铺天盖地,尘土飞扬,是当年颇为常见的群体性事件。

当人类的目光盯上藏羚羊的毛绒,偷猎活动开始猖獗,藏羚羊数量急剧减少,现在仅存四万三千余只。我们穿过可可西里的边界时,几只小藏羚羊正在路边警觉地张望,据说是刚刚出生的小羊回迁故里,车辆路过的动静稍大,小藏羚羊四蹄扬起,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5231--万里单骑走西藏(八)_第6张图片

告别索南达杰保护站,不远处是号称为“鬼门关”的五道梁。

五道梁由五个缓坡的山梁组成,海拔在4665米,空气稀薄,含氧量仅有平原地带的40%。

五道梁的气候阴晴不定,时而狂风暴雨,时而阳光明媚。路面波浪起伏,时上时下,为搓板路和麻坑路的混合体。车在梁上走,上下颠簸,前后摇晃,只能像蜗牛一样缓慢地向前蠕动。

我们爬坡上梁时,还是晴空万里,到了坡梁顶上,已经乌云蔽日,下起了雨,出梁后又云开日出,让人着实摸不透脾气。当地的谚语称:“到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估计骑行或徒步的勇士,会把这句谚语体会得咬牙切齿。

……


5231--万里单骑走西藏(八)_第7张图片

我们进藏走青藏线,出藏选择了川藏线,在这两条公路线上,我们翻越的高山,山形各有不同的特点,道路状况因而区别较大。

青藏公路沿途翻越的群山,山顶的海拔都在五千米左右,但山脚的高度也在四千米之上,相对的高度实际只有几百米,从山脚往山顶望去,五千米的高山没有想象得高大挺拔。由于山体坡度平缓,青藏公路的建设难度其实并不大,整条青藏线显得宽敞平坦,翻山越岭如履平地。


5231--万里单骑走西藏(八)_第8张图片

青藏公路最大的危害是冻土层。

自昆仑山入口到藏北的安多县,其间五百多公里的道路海拔均在四千米以上,路面全部是厚达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冻土层,遇到气候转暖的季节,部分冻土的路基开始解冻,柏油路的表面上依然坚硬,里面却软若稀泥,开车如同在波浪中行船。

在这么厚的冻土层上夯实地基,目前还是令人头痛的科技难题,这也是为什么青藏公路的修建只用七个月,而建造同样长度的铁路却费时半个世纪。

五道梁一带的路况因为冻土层的影响,路面一直凹凸坑洼,听说该路段的保养频率非常高,但路基下的冻土层较厚,随气温变化一会儿结冻,一会儿软化,路面在汽车的碾压下,不停地变形,养不胜养,修不胜修。虽然在一些路段埋了一排排散热管,为冻土层排放地热,也只能减缓路基软化的程度。


5231--万里单骑走西藏(八)_第9张图片

与青藏公路不同,川藏南线沿途的高山,山顶的海拔基本在五千米以下,但山脚起点低,相对落差往往超过千米,翻越一座海拔四千来米的山体,至少在山腰间盘旋半天,常常翻过一个坡,以为登顶了,抬眼一瞧,还有一个坡静静地候在前面。

站在川藏线的垭口回望山下,山腰间的盘山公路,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密密麻麻布满了整个山体。

由于川藏线上的山形陡峭险峻,道路建设难度高,路面一般显得较为狭窄,公路内侧紧贴山体,外侧是断崖峭壁。每逢七月开始的雨季,山体被雨水浸泡变得疏松,山石不时从高处跌落,路基的护坡也时常塌陷,阻断路面的交通。


5231--万里单骑走西藏(八)_第10张图片

川藏南线最为恐怖的通麦路段,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一边是碎石翻滚的陡坡,路面狭窄,泥泞不堪,遇有180度的转弯,交会的车辆贴在一起,令人紧张得头皮发麻,过往的司机称其为“通麦天险”。

我们经过通麦天险时,一辆载重卡车扭断了传动轴,停在道路的内侧,来往车辆堵在两边排成了长龙,有人搬来一根长木板垫在道路的外侧,几辆小车在路人的引导下,贴着大车的车身而过,会车的最狭窄处,小车的外侧轮胎距离悬崖边仅有半个拳头。

……


5231--万里单骑走西藏(八)_第11张图片

翻过五道梁,越过青藏线上第二高的垭口,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沱沱河静静地躺在不远处。

沱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的主峰格拉丹冬山,与当曲河、楚玛尔河共同构成了长江的源头。河水流经当曲县又名通天河,《西游记》的唐僧师徒取经途中,曾在通天河里大战妖魔。河水流到四川境内改称金沙江,后过境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地,一路向东狂奔,形成了6380公里的长江,为世界第三大淡水河。

沱沱河上建有一座铁路大桥,称为“长江源头第一桥”,青藏铁路从这座大桥上通过,武警常年值守在桥的两端,不让游人登桥拍照。


5231--万里单骑走西藏(八)_第12张图片

离开长江源头,唐古拉山尽收眼底。

唐古拉山垭口海拔5231米,是青藏线上最高的垭口,驴友简称为“5231”。

四个普通的数字,组合成一枚耀眼的勋章,被行走藏区的驴友们,视为最值得炫耀的纪念品。走在两千公里的青藏线上,感觉只有将5231别在胸前,才算拿到合格的毕业证,才敢自诩为一头称职的高原驴。

站在唐古拉山的垭口,望着远处连绵雪山,劲风掠过,一种清凉的快感抹在脸上,旅行的疲惫一扫而光,原先担忧能否通过海拔的考验,迈过“高反”的门槛,现在,所有的不自信,被唐古拉山的凉风吹得烟消云散,心里美的直想对着群山高喊:哥们,我5231了!


5231--万里单骑走西藏(八)_第13张图片

(图文均为原创)

你可能感兴趣的:(5231--万里单骑走西藏(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