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质量属性之可用性

  • 当系统不再提供与其规范一致的服务时,故障就发生了,可用性就是指系统修复故障的能力,它关注的方面包括如何检测系统故障,系统故障发生的频度,出现故障发生什么情况,允许系统有多长时间非正常运行,什么时候可以安全地出现故障等。

  • 衡量系统的可用性可以用公式 MTBF/(MTBF+MTTR),其中MTBF为系统出错的时间间隔也就是平均正常工作时间,而MTTR表示系统修复错误用的时间。当然上面的公式计算出的结果越大表示系统的可用性越好。

  • 故障和错误的区别是:如果不对错误采取解决措施,错误最终就会变成系统故障。

  • 可用性的一般场景

    • 系统内部,系统外部:人,硬件,软件,物理架构,物理环境

    • 刺激(触发事件)

      错误:疏忽,崩溃,时间,响应

    • 制品

      系统的处理器,通信通道,持久存储器,进程

    • 环境

      正常操作,启动,关闭,修复模式,降级操作,过载操作

    • 响应

      • 在错误变成故障之前,检测出错误
        • 记录错误
        • 通知相关的人和系统
      • 从故障中进行修复
        • 禁止导致故障的事件源
        • 在一段预先制定的时间间隔内不可用,在这段时间内对系统进行检修
        • 对错误或者故障进行修复,或者就用鸵鸟策略让它处于故障不做处理当作故障没有发生
        • 进行降级操作
    • 响应度量

      • 系统必须可用的时间间隔
      • 可用性(以百分比的形式)
      • 检测故障的时间
      • 修复故障的时间
      • 系统可以在降级模式下运行的时间
      • 系统不用当机就可以从错误中恢复的比例
  • 可用性战术

    • 就像上面说的,错误可能会导致故障的发生,而可用性战术将会阻止错误发展成为故障,至少能把错误的影响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使修复成为可能。

      错误->控制可用性的战术->所屏蔽的错误或所做的修复

      下面主要就是讨论的可用性战术就主要针对错误的检测,错误的恢复和错误的预防

    • 错误的检测

      • Ping/echo

        通过系统监视器发出Ping请求来探测服务的通信路径是不是通的,某个组件是不是还在工作。

      • 监视(Monitor)

        通过使用一个监视器的组件来检测其他组件的健康状况。

      • 心跳(Heartbeat)

        通过组建定区发出一个心跳信息,来主动的告诉系统它正在工作。

      • 时间戳(Time stamp)

        这个策略是用来探测事件到达的顺序

      • 健康检测(sanity checking)

        检测组件的某一个操作或者输出的有效性

      • 条件监视(Condition monitoring)

        对特定条件进行检测,比如检验和。

      • 投票(Voting)

        使用冗余的组件做同一件事情,以相同的输入,如果产生不同的输出,则忽略少数,采纳多数的结果。

      • 异常检测(Exception detection)

        对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条件的检测

      • 自检(Self-test)

        对自身资源,依赖库和硬件的检测

    • 从错误中恢复

      有的时候不一定从一开始就检测到有错误发生,那就需要在错误发生后有恢复机制,恢复机制包括以下两种形式。

      • 准备和修复策略(Preparation and repair tactics)

        • 在运行过程中同时处理所有备份和主模块(Active redundancy)

          虽然只是把主模块展示给客户,但备份的组件也在运行,和主模块保持同步

        • 定期对备份进行更新(Passive redundancy)

          主模块在运行的过程中,不要求备份的数据实时和主模块保持一致,而是定期对备份的数据进行更新

        • 冷处理(Spare)

          表示不会对备份进行更新,只是在主模块当掉的时候,启用备份,意味着从头开始,因为备份没有任何同步的数据

        • 异常处理

          当检测到有异常发生时,针对这个异常有一定的措施,不至于异常导致错误使整个系统都不能正常工作

        • 回滚(rollback)

          就是让系统回滚到之前好的版本运行

        • 软件升级(software upgrade)

          不停止服务的对软件进行升级,来满足对新特性和可用性的支持

        • 重试(Retry)

        • 忽略错误的行为(ignore faulty behavior)

        • 退化操作(degradation)

          只保持重要功能部分,这样保证出现的只是部分功能性问题,不会影响整个系统

        • 重新配置(Reconfiguration)

      • 在从错误中恢复后进行重启(Reintroduction)

        • shadow

          在正式加入系统前,先尝试运行,并对这段时间的运行过程进行监控和修正

        • 状态重新同步

          适用于前面讲的active redundancy 和 passive redundancy

        • 逐步重启(Escalation)

        • Non-stop-forwarding

          就是在不停止对外服务的情况下,对部分功能进行重启

    • 错误的预防

      相比于检测系统发生的错误和发生错误后对系统的恢复来说,也可以从一开始就禁止错误的发生

      • 直接从服务中将某个部件移除

      • 事务

        参考数据库出错的恢复机制,就是记录系统的一系列的步骤,出错了可以有序的撤销

      • 预测模型

        通过监控系统的健康状况来保证系统正在正常的方向上运行,一旦出错,立即停止

      • 阻止异常

        使用try-catch,这样即使发生了异常,系统自动执行catch中的操作,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 增加系统的能力

        增强系统处理各种错误异常的能力,确保在不报错和异常的情况下坚强的运行下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五章 质量属性之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