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摘记《李贺诗选》||(018)《大堤曲》

文/书山花开

❂原诗

妾家住横塘,红纱满桂香。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

莲风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郎食鲤鱼尾,妾食猩猩唇。

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

❂注释

【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三册,p4】

①大堤:在襄阳。大堤曲:乐府清商曲辞。《乐府诗集》卷九四引《古今乐录》:“清商西曲《襄阳乐》云:‘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梁简文帝由是有《大堤曲》。”②横塘:地名,在襄阳附近。③青云:指黑发。绾:盘绕成结。④明月:明月珠。珰:耳铛,妇女耳垂上的装饰品。⑤猩猩唇:珍贵的食品。《吕氏春秋•本味》:“肉之美者猩猩之唇。”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不易开花,逢其花开,人以为吉祥。

❂翻译

【徐传武《李贺诗集译注》,p38】

我的家乡在横塘,红纱衣衫沾满桂花的芳香。

青云高髻,学着盘头顶,明月珠耳环,挂在脸两旁。 

荷风飒飒吹起,江畔意浓似春。

我站大堤上,挽留北归的情人:

郎啊郎,相处一起多次欣,共食鲤鱼尾,又尝猩猩唇。

您不要盼望北归指点襄阳道,君不见江上的白帆回还的少。

别看今天菖蒲花开挺美好,转眼间像老枫树变得丑怪枯槁!

❂解释

【陈允吉/吴海勇《李贺诗选评》,p176】

《大堤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将此列入清商曲辞,长吉此诗沿袭南朝乐府古题,借用大堤女子的抒情口吻,倍写其与行客的炽烈恋情,通过一系列幻想性形象的着意描摹,宣泄了藏匿在长吉内心深处的潜愿。诗歌通篇以五言句式为主,中间夹杂一组三言诗句,形成音节错落之美,生动朴素的比喻,相近的句法、复叠的歌咏,使此篇洋溢着民间歌谣的风调,无怪乎黄陶安赞此“真乐府音节”(转引自陈弘治《校释》)诗歌前四句写大堤女子的乡里及装束。起首“妾家住横塘”绝非闲笔,这不仅照应诗题的“大堤”二字,而且还调动了西曲艳辞的摹饰伎俩,为所咏女子贴上了特定的标签。由此红纱、桂香、乌云髻、明月铛方始找到了恰当的位置。其中三、 四两句明写其头饰,长吉于此采用拟人手法,“青云教绾”、“明月与作”云云,措语生动,揣摩入新,巧妙地烘托出女子绰约妩媚的风姿。接着,“莲风起”领起四句三言诗,既交待这是热恋的节令,又让人自然联想起“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的那种地域风情;所谓“江畔春”更侧重表现的是大堤女与北来客邂逅相值所共同感受的良辰美景。就在前者殷勤挽留的情意里,诗歌渲染的气氛也一下子被推到极至。若着眼于诗意,“郎食鲤鱼尾”两句实为承上启下,它勾画了男女欢会的一个模糊场景,是对“留北人”之后故事的具体 展开。所谓“鲤鱼尾”、“猩猩唇”,乍一看去好像是写二人欢宴时的愉快情景,而实际上却被赋予两性交合的隐蔽寓意。李贺《恼公》一诗中的性描写,早在1979年就已经由周观武先生加以指出。寖至上世纪末,韩国学者金学主教授所撰《唐诗与巫教试论——以李贺为中心》一文,又从长吉的乐府歌辞中罗举五例诗句,断定它们都是在暗示男女的性行为,而其中之一例即是《大堤曲》的这两句诗。正如该文作者所说,李贺此类描写“基于他自己奔放不羁的幻想”,“所以又有淫亵的倾向” (邝健行主编《中国诗歌与宗教》,香港中华书局,1999年9 月)。

襄阳周边古代经济繁华,成为南朝乐府艳歌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歌辞里面所涉及的女主人公,其身份大抵都属妓女。本诗末尾传写女方挽留行客,极言良辰不再,青春易老,就非常切合她们特定的口吻。尽管如是话语未免俗套,但在长吉笔下却得到了强劲的表现。特别是诗的最后四句,把难得一见的菖蒲花与礓珂多节的老枫树相对待,曰美曰丑殊异何可以道里计,缱绻爱意与生命的飘逝感打并在一起,颇能取得令人心灵震颤的艺术效果。

本诗同“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的《襄阳乐》乐府古辞比较,无疑增添了不少情文形文之美,同时依然保持着语言清新、修辞生动的民歌特色。我们观察李贺该类篇什创作的诸种动因,务必注意以下两个基本事实:一是诗人的精神意念确实深受南朝艳歌的沾溉;二是他由于心耽欲乐而时常激起“奔放不羁的幻想”。

【徐传武《李贺诗集译注》,p38】

南朝宋随王刘诞《襄阳曲》曰:“朝发襄阳来,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据此首创《大堤曲》,后来仿作者颇多,内容多写男女相爱,李贺这一篇最为出色。这首诗以少女挽留情人的口吻,表现了爱情的甜蜜和将要分别的伤感,表现了作者对青春生活的热爱和岁月难留、红颜易老的感叹。这首诗情致缠绵、色彩浓艳、音调铿锵有力,富有民歌的风味。刘衍认为:“此诗为南游入楚之作。”“李白游襄阳亦写有《大堤曲》。贺诗旨在拟古。首写少女,继写其留北人而劝其及时行乐。”或其然耳。

【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p1947】

《李长吉集》:黎简:新颖可爱(“青云教绾”二句下)。真乐府音节。媚之也(“郎食”二句下)。 劝之也(“莫指”二句下)。 警之也(“今曰”二句下)。“鲤鱼”之下只是留之之意,故种之、媚之、劝之、警之。结二句言景物之速,当及时行乐,故曰警之。

《昌谷集注》:此怀楚游之友,而寄此以讽之也。楚姬妖丽,其居与饰俱极华美。菡萏风薰,倍加留恋。鲤尾猩唇,极味之珍美也。……故北人南游,每多流连忘返,不觉春秋云迈,日夕暗移。菖蒲生于百草之先,忽忽枫寒叶落,即谓佳人难觏,亦知芳色易凋耶!

《李长吉歌诗汇解》:莫指襄阳道,而兴远去之思。盖一去不能即来,不见绿浦之中,归帆之少可验耶?况日月如驰,盛年难驻,朝暮之间,而红颜已更矣。深宫当及时行乐之意。菖蒲花不易开,开则人以为祥,故《乌夜啼》古曲云:“菖蒲花,可怜闻名不曾识”是也。枫树之老者,磘珂多节,以喻老丑之状(末 四句下〉。

【中华大典文学典《唐文学部三》,p1251】

《大堤曲》《吳劉箋注評點李長吉歌詩》卷一劉辰翁評:甚言時景之不留,而有願見之思,有微憾之意。「郞食鯉魚尾,妾食猩猩唇」,自狀癡騃。《昌谷集》卷一曾益評:此言當壚者之情意。初述己所居,次述居之景,三四述粧飾之麗,五六述時之良,七八述所留之人,九十言魚熊味美而尾與脣爲尤美,述相得之歡。末四句述留意,言莫指襄陽,往則不易歸耳。今日相聚,辟菖蒲之花,最難得見,第人容顏易老,倏忽之間,如楓樹之易衰颯,可遽別哉。甚言欲留之意,所以致繾綣之情也。《黎二樵批點黄陶庵評本李長吉集》黄淳耀評:此二句(指結句)似纔夏忽秋意。黎簡批:鯉魚以下,只是留之之意,故種種媚之、勸之、警之。結二句言景物之速,當及時行樂,故曰警之。明于嘉刻本《李長吉詩集》無名氏批語:「敎與」二字,寫盡嬌小。別多會少,難見易老, 四語盡之,不忍多讀。《昌谷集註》卷一姚文燮評:此懷楚游之友,而寄此以諷之也。楚姬妖麗,其居與飾俱極華麗,菡萏風薰,倍加留戀,鯉尾猩唇,極味之珍美也。段成式詩云:「三十六鱗充使時,數番猶得裹相思」也。孫卿子 曰:猩猩能言笑。《淮南子》曰:歸終知來,猩猩知往。則食此二味,愈足以喩綢繆也。故北人南遊,每多流連忘返,不覺春秋云邁,日夕暗移。菖蒲生于百草之先,忽忽楓寒葉落,即謂佳人難覯,亦知芳色易凋耶。

漫读摘记《李贺诗选》||(017)《雁门太守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漫读摘记《李贺诗选》||(018)《大堤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