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ABC模型
“行动科学管理术”利用“ABC模型”的概念来解释人的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A=Antecedent(前提条件)
B=Behavior(行动)
C=Consequence(结果)
前提条件:指的是引发行动的环境。比如,会议结束了(所以你去休息一下);视力变差(所以你戴眼镜);上司对你说“提交企划报告”(所以你提交报告);朋友对你说“请你吃点心”(所以你吃了点心)……这些都属于前提条件。
行动:“在上司的要求下提交了报告”“在朋友的邀请下吃了点心”则是一种行动。像这样促使人们采取行动的前提条件是必要的,但只是前提条件,无法使行动多次重复。
结果:如果出现了提交报告却没有获得通过、点心很难吃等不好的“结果”,那么人们就不会愿意重复这样的行动。但是,如果出现提交报告后得到赞扬,点心很好吃等结果,那么人们就会自发地重复这样的行动。就像斯金纳说的那样,行动是受其结果影响的。
请准备一张纸,讲整个行动的过程都写出来,不管是好的结果还是坏的结果都写出来。
比如让自己变好的行为,如“跑步”,则或许有“体检时发现身体出了问题”“变胖了裤子穿
不下”“朋友邀请自己一起跑步”等A(前提条件),或许会出现“跑步之后心情舒畅”“变瘦
了”“变得健康了”“感到疲惫”等C(结果)。
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客观地观察自己的状态。
I:理解
任何一个行为的产生,都需要有对应的初始动机。
这个动机可以来自内在向往,也可以来自外界压力,可以是趋利,也可以是弊害,这个初始动机越强烈,那么行动就越可能发生。
初始动机也会受到“执行条件”的影响,比如想去跑步但是天在下雨,我们就倾向于放自己一马;不太愿意做饭,但是发现冰箱里正好有做“红烧鱼头”的全部材料,家里又新买了洗碗机,这个时候我们做饭的意愿就会得到加强。
这个初始动机+执行条件就是Antecedent。
Behavior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执行条件的优化,一种是执行。先优化执行条件,执行过程才会更加顺畅。
行为的持续发生,还需要积极的结果Consequence刺激。
积极的结果可以回过头来进一步强化行为动机,促使我们更加愿意做出行动,而糟糕的结果很有可能会打击我们的积极性。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有些结果很不容易感知到,这就需要我们想办法把隐形的成果显性化,比如减肥的时候,在卧室里放一个电子秤。这样我们更容易发现自己积极的变化,进而激励自己。
A1:过往经验
成功案例:
A:2017年冬天,我想让自己养成早起的习惯,这样可以利用精力最充沛的时间来读书。
B:对执行条件的优化。我在手机里下载了一个懒人闹钟(不吵死你誓不罢休的那种),这样我就肯定不能懒床;提前确定好第二天早上需要做的事:看书2小时,跑步10分钟,这样我就不用起床后纠结做什么事。
然后开始执行。
C:刚开始几天,基本都是靠着毅力坚持的,但是因为马上就能感知到学习效率的提升,所以第一天就很开心;大概1周以后,生物钟也适应了,早起也不再靠毅力。自己很快就找到了心流的感觉。
失败案例:
A:2019年,结婚后过上2人生活,自己又是自由职业,所以工作时间又陷入了换乱状态,于是想再次恢复高效的早起作息。而且此时的动机也比较强烈。
B:对执行条件的优化。本想再次下载懒人闹钟,但是那个APP找不到了,所以就用了一个普通闹钟。提前制定好早起之后要做的事。
然后开始执行。
C:坚持了2天,就因为放弃了。因为早起之后,妻子不知道我的新计划,所以经常来打扰我,我老是会中途中断,结果导致学习效果很低,于是就逐渐失去的坚持的动力。
A2:行动计划
A:针对A1中的失败经历,我打算重新制定计划,恢复规律的作息时间,早上7点起床,进行阅读和晨练。
B:今天重新搜索懒人闹钟,或其他替代闹钟;和妻子说明我的计划,讲清楚需要她配合我的事情。每天向她汇报我的成果,以让他知道我这样做的价值。
然后再执行
C:记录每天阅读书籍的知识点,用拆书法当天即进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