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唐烟云

  它,拥有最强盛的国力;它,拥有最强大的军队;它,拥有最清明的政治;它,拥有最久远的盛名。它就是唐朝,一个令华夏子孙魂牵梦绕的朝代。然而,盛名之下,它也曾喋血宫庭,骨肉相残,也曾尔虞我诈,血雨腥风,让我们一起翻开大唐289年的历史,一起领略它的繁荣富强,一起扼腕它的悲伤不幸,你会发现冰凉的历史原来是这么的鲜活,那些逝去的生命原来是那么的有趣……

风雨飘摇(1)

  一生自负的隋炀帝杨广,做梦也没想到东征高句丽成了其一生的梦魇,一度繁荣富强的大隋王朝仅传二世而止,令不少史学家为之扼腕叹息。

  曾几何时,隋朝也是一个繁荣富庶的强大帝国。隋文帝杨坚在位24年,社会稳定,人口增长,民生富庶,国势日隆,史称开元之治。可以说,没有隋朝的制度框架和国家规模,就没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唐朝。然而,就是这样以“百年老店”开局的王朝仅存在三十七年就葬送到了隋炀帝杨广手中,这究竟是怎么了?

  其实杨广并不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二代”,不但从小天赋异禀,拥有很高的文学才华,而且谦恭克己,勤勉自律,在当皇帝之前,道德上也是毫无瑕疵的。成年以后,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表现更是出类拔萃,引人瞩目,所以,在杨坚夫妇眼中,杨广是其最优秀的儿子,也是帝国臣民心中最贤明的皇子。正因为如此,身为次子的杨广才能打破“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逆袭长子杨勇登基称帝。然而,也正是其一手将帝国推向万丈深渊,而自己也被冠名为暴君牢牢的刻在历史的耻辱架上,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杨广无能,而是太自负啦。

  出于这种自负,杨广坚信,在父亲留下的雄厚国力基础上,自己更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缔造一份彪炳千秋的煌煌帝业。为了完成这一份帝业,杨广刚一登基,就开始了大兴土木和盲目扩张的步伐。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起,杨广倾尽国力进行了一系列大兴土木的建设,营造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弛道筑长城盖行宫造龙舟等等。与此同时,杨广又以雷霆万钧之势展开了一连串对外扩张和强势外交动作,宣慰突厥,击破契丹,征服吐谷浑,控制西域,继而经略海外,使真腊(柬埔寨)、琉球(台湾及琉球群岛)、马来半岛诸国、倭国等纷纷承认了隋朝的宗主国地位并谴使入朝和称臣纳贡。到大业七年,随着各项工程的竣工和周围属国的归附,一副名为大业的完美蓝图仿佛展现在杨广的面前。然而,在杨广看来,这副蓝图还不够完美,因为这副蓝图上边还有一个小小的斑点,高句丽,这是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扶余人在西汉末年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它的疆域大抵包括辽宁的东部,吉林的南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一直以来,高句丽表面向隋朝称臣,实则怀叵测之心。开皇十八年,杨坚在位时,就曾经驱兵漠河,进犯辽西并暗中联络突厥,企图共同对抗隋朝。隋文帝闻讯大怒,征召三十万大军水陆并进讨伐高句丽。不料,大军行至中途,陆军遭受洪水和瘟疫,水军也在海上遭遇风暴,船只大量沉没,大军被迫班师。回到长安,伤亡人数竟达到十之八九。从此,高句丽就成了隋朝君臣心中无法忘却的一块心病。

  东征高句丽对于杨广来说已是题中之义,只欠一个导火索。大业三年,隋炀帝北巡,恰好在东突厥启明可汗王庭遇见了高句丽的使者。杨广当即命其使者回国转给高句丽王高元,让其入朝觐见,否则要御驾亲征,整死高元死丫的。可是,高元也是硬骨头,不予理睬。杨广可是要面子有尊严的帝王,闻讯勃然大怒,开始扩充军备,准备讨伐高句丽。而这场战争也最终葬送了大隋的帝业。物极必反,自杨广登基即位进行了一系列大兴土木的建设和对外扩张的动作,极大的损耗了大隋的国力,此时的隋帝国已是民生凋敝,各种社会矛盾迅速积累并可能随时爆发。而隋炀帝杨广却对此视若罔闻,熟视无睹,执意发布了东征高句丽的动员令。于是乎,隋朝灭亡的悲剧就此注定。大业七年,当杨广驾驭着帝国战车不顾一切冲向战争轨道,而等待在前方的将会是一个人亡政息,身死国灭的万丈深渊。

  东征高句丽的战车还没有开赴战场,帝国的后院就先起了火。原因很简单,官逼民反,中国老百姓是世界上最能坚忍的群体,只有能有一口饭吃,谁也不会去“革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是要掉脑袋的。

  烽火首先起于今山东滨州邹平。东征高句丽,山东就成了主要的战备后勤基地。首先,杨广从大业六年就令当地居民饲养战马,以供军用,地方要供应军粮、铠甲和兵器,这些都无疑加深了老百姓的负担。其次,频繁的徭役征调大批民夫入伍运送粮食远赴辽东前线,路途遥远,一旦遭受恶劣天气或瘟疫,人畜就会大量死亡。最要命的是,当地农田因为缺乏劳动力无人耕种,造成大批荒芜,根据市场的供需关系,就会造成粮食价格暴涨,一斗米卖上百钱。再加上天灾不断,黄河泛滥,洪涝成灾,老百姓的生存底线被突破,只能造反。

(历史)大唐烟云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风雨飘摇(2)

天下皆反,窦建德啸聚山林反隋朝

亘古未有,隋炀帝百万大军征高丽

  邹平人王薄,自称“知世郎”,对外宣传自己能够预知世间万物前生后世,为了更好的团结一切可利用的同志,王薄还自创了一首响誉山东半岛的流行歌曲,“无向辽东浪死歌”,特别是那句“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更是直接触动劳苦大众内心敏感脆弱的神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点资本,有点想法的富家士绅,绿林好汉等纷纷揭竿而起,四处烧杀劫掠,对抗官府,过着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斤的快活日子。

  乱世出英雄,捷足先登者未必能有善终,一些人终究会成为历史的炮灰,但这些炮灰中也有流传青史者,比如窦建德。

  窦建德,河北人,从小勇武过人,爱打抱不平,少有侠名。大业七年,朝廷东征高句丽,招募兵士,窦建德以其骁勇之名入伍,并被提拔为二百人长。看似前途似锦,却因为同乡孙安祖事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孙安祖和窦建德是同乡发小。后来,朝廷征兵,而孙安祖家乡遭遇洪灾,妻儿皆饿死,不肯入伍,县令大怒,就把他逮捕入狱并施以鞭刑。孙安祖逃出狱后,刺杀了县令,带领一些兄弟落草为寇,打家劫舍。窦建德一边当着朝廷的二百人长,一边暗地资助孙安祖。但朝廷也不是傻子,对此朝廷早有警觉。每次孙安祖下山打劫,总是避过窦建德所在的街上,朝廷认为窦建德和贼寇暗中勾结,下令将其全家捕杀。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从此,窦建德彻底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自己身上的潜能也被彻底激发出来。乱世出英雄,几年以后,他将成为割据一方,叱咤风云的诸侯。

  咱们返回来再来说下隋炀帝大业八年的第一次东征高句丽。这次远征高句丽,杨广投入百万军队,征调两百万民夫,在杨广看来,踏平高句丽弹丸之地易如反掌。然而,结果却让人大跌眼睛。陆军,围困高句丽的辽阳城长达三月仍固若金汤,后绕道直取平壤,又因战线太长,粮草不济,只能撤军,被紧随其后的高句丽军队突袭,伤亡十之八九;水军在来护儿的率领下一度攻入平壤,却遭到城中埋伏的精兵伏击,四万精锐尽失,只剩数千残兵出逃。

  第一次远征高句丽就这样以惨淡的结局收场,自负的杨广遭受了生平最大的打击,心灰意冷,心里落差为什么会这么大呢?就比如一个小孩从小衣食无忧,吃香喝辣,穿金戴银,在家长无限溺爱和无限宠爱中长大,一旦受到别人白眼或冷嘲热讽,这孩子马上受不了了,从极度自负到极度自卑,仿佛就在那一瞬间,所以小孩成长中必须有受挫折教育,只有受了挫折,人生才能更加成熟起来。

  然而,出乎帝国臣民的意料,第一次远征高句丽失败的杨广仅仅在半年之后就宣布要拔山填海准备二征高句丽。不久,一道征召天下军队齐聚涿郡的诏书立即传遍天下。老百姓炸了锅了,特别是身处远征高句丽的后备基地山东的臣民,越来越多的加入到了叛乱的队伍。但杨广不在乎,他始终认为泥腿子成不了气候,隋朝帝国是靠门阀贵族撑起来的。只要有他们的支持,帝国就会安稳如山。可就在杨广率领东征大军与高句丽酣战之时,国内传来了杨玄感的叛乱。杨广如遭电击,因为杨玄感非同寻常,他是隋朝开国元勋杨素之子,是贵族,在帝国的高层中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杨玄感叛乱势必会造成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可怕效应,也无疑会引起巨大的政治离心力,使更多的门阀贵族伸出谋求天下的野心来。杨广下令火速退兵,仓促之间,堆积如山的军资、机械、粮食来不及运走,让高句丽人捡了大便宜。

 

 

你可能感兴趣的:((历史)大唐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