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笑着往前看,便是生活的艺术

早年间在大学时代读《京华烟云》的时候,我就老觉得林语堂很像一个人。及至最近读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翻到作者小照时我瞬间猛醒:林语堂的颜好像香港演员方中信!

且笑着往前看,便是生活的艺术_第1张图片

或许林语堂不是中国学养最深格调最雅的大师,但论及幽默风趣,同时代的作家恐怕无人能出其右。

生活中的林语堂谈吐诙谐,热衷幽默,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相传有一次林语堂在哥伦比亚大学讲“中国文化”课,对中国文化的称颂可谓不遗余力,一个美国女学生有点生气地发问:“什么东西都是中国的好,难道我们美国就没有一样东西比得上你们中国吗?”林语堂答道:“有的,你们的抽水马桶比中国的好!”

干得漂亮!​这招干脆利索直击心底的“林氏冷酸灵”幽默,没两下子的庸才可真来不了。

且笑着往前看,便是生活的艺术_第2张图片

我们都知道,高品质的幽默需要以大格局的智慧做依托方能不落流俗。而林语堂正是以他独特智慧的视角,幽默风趣的笔调为我们书写演绎了这样一本与众不同的《生活的艺术》。

人生如逆旅,一梦历春秋

林语堂眼中的艺术,什么道貌岸然的说教,什么非黑即白的评判,不存在的。

他认为:一个人有童年、壮年和老年,我想没有一个人会觉得这不美满。一天有上午、中午、日落,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这办法再好也没有。人生没有什么好坏,只有在“那一季里什么东西是好的问题”。

大道至简,就这样遵从自然随遇而安,也便是掌握了关于生活最深奥的艺术与哲学。我们这个时代戾气很重,人们总爱有意无意的攀比争逐,将太多目光和心思都投注在自我缺失和不如意上面,或长吁短叹,或怨天尤人。长此以往,负能量堆积成山坨在心里,人生所见皆为“不好”,各种精神心理疾患也便应运而生。

我们要如何使自己的生活过得从容安然具有美感呢?

林语堂认为:人生如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个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的旅客上船。假如我们不以为人生实是一场梦,或是过路的旅客所走的一段路程,或是一个演员连自己也不知道是在做戏的舞台,那么人生的诗歌连一半也不曾存在了。

我乍一读到这段悠然自得安之若素的文字表达时,内心起了大震动竟至于微湿了眼眶。如林语堂般秉持这种闲适人生观的中国知识分子历来不乏其人,恰如他笔下的奇女子姚木兰一样,他们凡事不强求,乐天知命,平和淡定,拥有“自由的意识和独立的姿态。”我觉得苏东坡、陶渊明还有丰子恺都有着类似的精神气质与人生追求。

纵观林语堂一生,正因了这份“不较劲”的达观释然而活出了优雅睿智的真风骨。相传又帅又有才的林语堂年轻时曾遇见一位一见钟情的佳人,无奈出身低微未能如愿,由佳人的父亲做媒把邻居家的二小姐嫁予林语堂为妻。

情感遭遇滑铁卢后,林语堂并未如我的另一位男神鲁迅一般,差点搞得自己下半生整个儿的婚姻幸福全凉了。林语堂在婚礼现场就一把火烧了婚书,报定此生必不离婚的志愿与妻子廖翠凤相濡以沫恩爱一生。

乖乖~这放火烧结婚证以表心意的壮举,就算放到今天来看也依然是666啊。后人每常戏称林语堂真该出一本《如何哄太太开心》的专著,足可窥见他们夫妻恩爱伉俪贤美之一斑。

且笑着往前看,便是生活的艺术_第3张图片

这也正应了林语堂那句慰藉过万千伤心之人的传世名句:“把目光放远一点,你就不伤心了。”看得淡才能看得开,看开了方能看得远。所谓的人生境界,也正取决于心态的孰优孰劣与眼界的高低局限吧。

返璞归真去,喜怒任逍遥

是否看淡了人生起落变迁就意味着生命将要一清如水全无乐趣可言了呢?

幽默大师林语堂曰:“No !never!”

在《生活的艺术》中,他认为孙悟空好似代表人类的智能,尽管其自大作恶,但终究还是一只可爱的动物。人类应该适当关照和回归动物性的本能,直面自己内心深处最单纯直接的欲望。

比如口腹之欲在不那么“正经”的学者林语堂看来,就是生活艺术里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当他的肚肠填满了的时候,他是多么轻易地会喊出人生是美妙的啊!从这个填满了的肚子里透射出了一种精神上的快乐。”

甚至连中国人不同于西方的独特吃相也被林语堂在书里给予最大限度的理解接纳,正所谓吃东西的礼节虽然有待商榷,可是他们更善于享受盛宴。及至酒足饭饱脑满肠肥,再爬上床小憩一番去黑甜乡里游乐几许,那简直就是人间最极致的享受。

故而林语堂将中国人的快乐观念概括为“温、饱、黑、甜”。并且他还认为,能够滋生伟大艺术的睡姿很重要,也即所谓“安卧眠床”艺术。

我勒个去~这算哪门子文艺理论?简直令古往今来的学院派理论家惊掉下巴和眼镜。这种基于本能的快乐简单粗暴,却令人无从反驳。

其实这番乐趣今天的我们也都不陌生,但恐怕没有几位能如当年的林语堂一般直言不讳地坦陈饕餮之乐,将由吃所引发的巨大满足感记录表达得溢于言表,淋淋尽致。要想玩味此间乐趣,非得是一位爱生活,懂生活,不乏智慧又守得一颗赤子之心的“生活大咖”方可驾驭。

且笑着往前看,便是生活的艺术_第4张图片

除去食色性也的人之常乐,林语堂占用大量篇幅专门援引了金圣叹有名的“不亦快哉三十三则”,并且极尽赞叹深以为然。

我随便列举几个别有一番槽点在其中的例子,小伙伴们可以随意感受感受。

“十年别友,抵暮忽至。开门一揖毕,不及问其船来路来,并不及命其坐床坐塌, 及问其船来路来,便向疾趋 入内单辞扣内子:“君岂有斗酒如东坡妇乎?” 内子欣然拔金簪相付。计可作三日供也,不亦快哉! ”(这可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二话不说先喝他三天,局气!)

“久欲为比丘,苦不得公然吃肉。若许为比丘,又得公然吃肉,则夏月以热汤快刀,净割头发,不亦快哉!”(果真万变不离其吃,吃货的断舍离实属不易。)

“朝眠初觉,似闻家人叹息之声,言某人夜来已死。急呼而询之,正是——城中第一绝有心计之人。不亦快哉!”(快意恩仇之人足够爽快,这是有仇现场就报了的节奏。)

在林语堂所由衷认同的那些人生真快乐时刻,精神与感官是错综联系着的,他笃信唯有承认现实人生的那种哲学,才能够使我们获得真正的、纯然的快乐,也唯有这种哲学才是合理的、健全的。

与其曲意逢迎世俗间主流价值观的侵袭,深陷在仕宦物质的欲望里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不知满足的追逐那些普世价值所认同的成功与利禄,一生奉行享乐主义的林语堂宁愿选择返璞归真,沉醉在这些简单稚拙得有些“二”的真快乐时刻里。

貌似直男面,但存绅士心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对女性的价值与家庭观念的评判在今天仍有很大争议,也是我难以苟同认可的。

在论及独身主义一篇中,林语堂不赞成独身主义,甚至直言不讳地称独身主义是“文明的畸形产物”。他还认为结婚生子是必须的,女性的天职就是当母亲。不婚嫁、无子息,“拟从事业和个人成熟中寻求充足满意生活的替代物,是很蠢笨可笑的。”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林语堂曾在美国一女子学校做演讲时说:“我劝你们不要选文学为职业。在中国有一个著名的女词人,叫李清照。她就是嫁了丈夫,解决了吃饭问题,才能做出好词来的。假如李清照靠卖词为生,她的《漱玉词》怕是换不到三碗绿豆汤。而赵明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功,就是养活了一位女词人。所以,我相信你们最好的职业是婚嫁。”

艾玛厉害了word 堂!这番言论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衡量,那绝对是妥妥的一顶“直男癌”大帽稳砸头上,还要被一众女权主义者口诛笔伐围攻上几天几夜。究其原因,许多学者认为林语堂毕竟处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虽然新文化运动开文明平等之先河,但几十年耳熟目染因袭下来的陈旧观念未必可以一下子转变。

我这里有个不太一样的猜想。

林公的婚姻家庭早已传为一段人人称道的文坛佳话。尽管廖翠凤不是林语堂的最爱,但却是一生最适合。尽管林语堂给不了廖翠凤最好的东西,但却给了廖翠凤一生的快乐。正如他在《家庭之乐》一章中写道的:“婚姻并不是以善变的爱情为基础的”,他深谙婚姻里面混杂着的责任与情义,还有种种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百味砥砺。

故而林语堂认为女子于茫茫人海中觅得可以相托共度一生的男子组织家庭,生儿育女,他或许不是最心动的那个人,亦非灵魂激烈碰撞的知己,但只要两个人胼手砥足蹒跚扶持着走完这一生共同的路,便是她最好的归宿和事业。

林语堂自己也正是如此这般呵护经营婚姻与家庭的,他与廖翠凤的婚姻没有始乱终弃半途而废,也从不曾冷淡嫌厌名存实亡。他以智慧给予妻子最大的自由与尊重,以幽默包容化解夫妻生活间的种种龃龉摩擦,就这样相看两不厌,逗比过一生。

我猜恰正是因了自己的婚姻家庭和乐美满,促使林语堂情难自禁地萌生了一种极大的幸福自信心,想当然地以为天下间的丈夫都能够如他一般,扎扎实实给予一个女子一生的幸福。

且笑着往前看,便是生活的艺术_第5张图片

相较于那些头顶新文学光环,贱唆唆吟咏着“女神啊女神~”,却从心底里轻慢玩弄女性的所谓民主学者,你敢说细腻幽默,专一又浪漫的林语堂不是一位绅士吗?

追随着这位文坛幽默大咖的脚步不舍昼夜好几天,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了这本怪味哲学《生活的艺术》。忍不住又翻回开头看林语堂先生的照片,黑白相片里的先生手执茶杯,笑得别有一番风骨,眼镜片后面的双眸满含戏谑顽皮,仿佛一位忘年老友与我隔空对望,分享着他崎岖一生的阅历与智慧。

且笑着往前看,便是生活的艺术_第6张图片

诚如《生活的艺术》里面写到的读书之乐:“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

读书是为了不被眼前的世界所禁锢,且让我们聆听林语堂先生的教诲,提高生活情调,远离低级趣味,于俗世喧嚣中静下心来默守一方文字,在书香文墨里突破局限,成就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且笑着往前看,便是生活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