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论发源于上世纪初。当时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发明了自动电话,以适应日益繁忙的工商业电话通讯需要。这个新发明带来了一个新问题,即通话线路与电话用户呼叫的数量关系应如何妥善解决,这个问题久久未能解决。1909 年,丹麦的哥本哈根电话公司 A.K. 埃尔浪( ( Erlang) ) 在热力学统计平衡概念的启发下解决了这个问题。
—— M/M/1 , M/D/1 , M/ Ek /1 ;
—— M/M/c, M/M/c/∞ /m ,
—— M/M/c/N/∞
µ: 单位时间服务的顾客数,平均( 期望) 服务率;
λ: 单位时间前来的顾客数。
Ls :队长 ,系统中的顾客数(n)期望值
Lq:排队长 ,系统中排队等待服务的顾客数; 期望值记为Lq
Ws:逗留时间:—— 指一个顾客在系统中的全部停留时间 为 期望值,记为 Ws
Wq: 等待时间: —— 指一个顾客在系统中的排队等待时间为 期望值,记为 Wq
Ws=Wq + E[ 服务时间]
s : 服务台数目
服务强度:ρ = λ/sµ
某医院急诊室同时只能诊治一个病人,诊治时间服从指数分布,每个病人平均需要 15 分钟。病人按泊松分布到达,平均每小时到达3 3 人。试对此排队队系统进行分析。
解: 对此排队队系统分析如下:
% =================================================================需要改的地方
s=1; %服务台个数
mu=4; %单个服务台单个时间内能服务的个数
lambda=3; %单位时间到达的顾客数
% =================================================================需要改的地方
ro=lambda/mu;
ros=ro/s;
sum1=0;
for i=0:(s-1)
sum1=sum1+ro.^i/factorial(i);
end
sum2=ro.^s/factorial(s)/(1-ros);
p0=1/(sum1+sum2);
p=ro.^s.*p0/factorial(s)/(1-ros);
Lq=p.*ros/(1-ros);
L=Lq+ro;
W=L/lambda;
Wq=Lq/lambda;
fprintf('排队等待的平均人数为%5.2f人\n',Lq)
fprintf('系统内的平均人数为%5.2f人\n',L)
fprintf('平均逗留时间为%5.2f分钟\n',W*60)
fprintf('平均等待时间为%5.2f分种\n',Wq*60)
排队等待的平均人数为 2.25人
系统内的平均人数为 3.00人
平均逗留时间为60.00分钟
平均等待时间为45.00分种
此模型与 M/M/1 模型不同之处在于有S 个服务台 ,各服务台的工作相互独立 , 服务率相等 , 如果顾客到达时 ,S 个服务台都忙着 , 则排成一队等待 , 先到先服务的单队模型.
对于例一增加一个服务台就有如下结果:
排队等待的平均人数为 0.12人
系统内的平均人数为 0.87人
平均逗留时间为17.45分钟
平均等待时间为 2.45分种
很明显各个结果都有很大的优化。
某医院挂号室有三个窗口,就诊者的到达服从泊松分布,平均到达率为每分钟 0.9 人,挂号员服务时间服从指数分布,平均服务率每分钟 0.4 人,现假设就诊者到达后排成一队,依次向空闲的窗口挂号,显然系统的容量和顾客源是不限的,属于 M/M/S 型的排队服务模型。求:该系统的运行指标
排队等待的平均人数为 1.70人
系统内的平均人数为 3.95人
平均逗留时间为 4.39分钟
平均等待时间为 1.89分种
clear
clc
%*****************************************
%初始化顾客源
%*****************************************
% =================================================================需要改的变量
%总仿真时间
Total_time = 10;
%队列最大长度
N = 10000000000;
%到达率与服务率
lambda = 10;
mu = 6;
% =================================================================需要改的变量
%平均到达时间与平均服务时间
arr_mean = 1/lambda;
ser_mean = 1/mu;
arr_num = round(Total_time*lambda*2);
events = [];
%按负指数分布产生各顾客达到时间间隔
events(1,:) = exprnd(arr_mean,1,arr_num);
%各顾客的到达时刻等于时间间隔的累积和
events(1,:) = cumsum(events(1,:));
%按负指数分布产生各顾客服务时间
events(2,:) = exprnd(ser_mean,1,arr_num);
%计算仿真顾客个数,即到达时刻在仿真时间内的顾客数
len_sim = sum(events(1,:)<= Total_time);
%*****************************************
%计算第 1个顾客的信息
%*****************************************
%第 1个顾客进入系统后直接接受服务,无需等待
events(3,1) = 0;
%其离开时刻等于其到达时刻与服务时间之和
events(4,1) = events(1,1)+events(2,1);
%其肯定被系统接纳,此时系统内共有
%1个顾客,故标志位置1
events(5,1) = 1;
%其进入系统后,系统内已有成员序号为 1
member = [1];
for i = 2:arr_num
%如果第 i个顾客的到达时间超过了仿真时间,则跳出循环
if events(1,i)>Total_time
break;
else
number = sum(events(4,member) > events(1,i));
%如果系统已满,则系统拒绝第 i个顾客,其标志位置 0
if number >= N+1
events(5,i) = 0;
%如果系统为空,则第 i个顾客直接接受服务
else
if number == 0
%其等待时间为 0
2009.1516
%PROGRAMLANGUAGEPROGRAMLANGUAGE
events(3,i) = 0;
%其离开时刻等于到达时刻与服务时间之和
events(4,i) = events(1,i)+events(2,i);
%其标志位置 1
events(5,i) = 1;
member = [member,i];
%如果系统有顾客正在接受服务,且系统等待队列未满,则 第 i个顾客进入系统
else len_mem = length(member);
%其等待时间等于队列中前一个顾客的离开时刻减去其到 达时刻
events(3,i)=events(4,member(len_mem))-events(1,i);
%其离开时刻等于队列中前一个顾客的离开时刻加上其服
%务时间
events(4,i)=events(4,member(len_mem))+events(2,i);
%标识位表示其进入系统后,系统内共有的顾客数
events(5,i) = number+1;
member = [member,i];
end
end
end
end
%仿真结束时,进入系统的总顾客数
len_mem = length(member);
%*****************************************
%输出结果
%*****************************************
%绘制在仿真时间内,进入系统的所有顾客的到达时刻和离
%开时刻曲线图(stairs:绘制二维阶梯图)
stairs([0 events(1,member)],0:len_mem);
hold on;
stairs([0 events(4,member)],0:len_mem,'.-r');
legend('到达时间 ','离开时间 ');
hold off;
grid on;
%绘制在仿真时间内,进入系统的所有顾客的停留时间和等
%待时间曲线图(plot:绘制二维线性图)
figure;
plot(1:len_mem,events(3,member),'r-*',1: len_mem,events(2,member)+events(3,member),'k-');
legend('等待时间 ','停留时间 ');
gri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