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叔说】名校硕博去街道办:旧闻戳中社会舆论哪根神经?

如果一则旧闻火了,那它一定是戳中了当下痛点。


杭州市余杭区一张两年前的招聘公示,这几天引发网友热议。名单上金光闪闪,清一色的北大清华毕业生,不是硕士就是博士。而这些学生的报考单位中出现了多个“街道办”,让观者咋舌。


“清北”硕博任职余杭街道,真的是地方“高攀”、人才“低就”吗?

【岛叔说】名校硕博去街道办:旧闻戳中社会舆论哪根神经?_第1张图片

2018年余杭区面向应往届高校毕业生招聘名单(图源:网络)


围绕这事,网友们的质疑有如下几点:


第一,这么“高”的学位,去了那么“低”的岗位。

第二,这么“深”的专业,去干那么“浅”的职业。

第三,这么“专”的所学,去做那么“泛”的所为。


今年疫情给就业造成很大压力,找工作难,找好工作更难。这个旧闻迎合并加深了一种焦虑:你看,连清华北大的硕士、博士都去街道办干了,足见毕业生就业之难


表面看,确实如此。一个北大地球物理学博士,怎么着也得去中科院、中科大之类的单位吧?去街道办能干啥?


但仔细想想,又并非如此。当前的就业市场,多元选择与双向选择并存。学历越高,学校越好,就业选择面就越广。况且职业和专业不是强关联,岗位和学位没有固定搭配,所干非所学的,比比皆是。


而具体到杭州余杭,那里的环境、待遇绝非西部市县可比,是当之无愧的就业高地


先说环境:据余杭区政府工作人员介绍,余杭现在被称为“浙江第一区”,拥有像阿里巴巴这样的明星企业,2019年全区生产总值超过2800亿元,经济增速达8.6%,财政总收入逾700亿元,在杭州各区县中遥遥领先。


再说待遇:据余杭区政府公开信息,该区录用的“清北”博士研究生年薪约38万元,硕士研究生年薪约35万元,还可分别领取8万元、6万元的生活安家补贴,未来也可申请20万元、10万元的购房补助。


最后是个人发展:这些“清北”人才虽是在街道办工作,但余杭是中国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若在这里干上几年,与最优秀的服务对象打交道,视野、格局、思维将大不一样


岛叔前几年去唐山调研钢铁行业,接触到了市、区工作人员,感觉他们的思维都很活跃,说起行业情况头头是道,谈到市场前景颇有见地。


为啥?他们自己说了,我们天天跟顶尖的钢铁企业经营者打交道,看到的听到的就算不是至理名言,起码也是真知灼见,耳濡目染之间,近朱者赤了。谁都愿意和优秀的人共事。传统企业扎堆的地区尚且如此,遑论电子商务巨头所在的余杭?


所以,余杭这种地方,基层工作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不低,反而挺高。2017年起,余杭区走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进行专场招聘,目前已有上百名“清北”硕博毕业生来余杭工作——这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和应聘者的个人选择决定的


并不是什么“大材小用”的问题。


【岛叔说】名校硕博去街道办:旧闻戳中社会舆论哪根神经?_第2张图片

清华大学二校门、北京大学校门(图源:网络)


尊重高学历人才的就业选择,这本身没啥好说的。


不过,这则旧闻也提醒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当下的科研环境很好,待遇又高,那么高学历人群还会选择“降维打击”吗?把所学和所为无缝对接,岂不是能让劳动力资源得到更高效的配置?


昨天岛上文章《从北大毕业去街道办工作是什么感觉?》发表后,有网友留言说,大家讨论得这么热闹,是担心最需要高质量人才资源的高精尖科技行业招不到人才。学地球物理、材料工程的学生,明明搞科研对国家的贡献更大,却偏要进街道办,未免太“浪费”。


尤其是当前中国的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面临“卡脖子”局面,在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下,方方面面的科技竞争不能有丝毫怠慢,这时候科研领域怎么能招不到人才、开不足马力?


具体到个人选择,不好说,如果人家就不喜欢搞科研呢?强扭的瓜不甜。但是放到整个社会层面考虑,这一问题就值得深思,国内科研行业待遇普遍还不高,工作强度大,从业稳定性差,与余杭这类地方的基层公务工作相比,确实缺乏吸引力


怎么去培养更多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提高科技产出效率,需要不断探索、提供实打实的政策支持。


像网友说的,今天国家应该加强对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保障科研人员待遇,让人们对科研保持向往和羡慕,淡化“学而优则仕”“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之类的想法


“清北”毕业生在余杭一地的就业,虽然不是就业市场的主流,却可一窥当下人才流动的部分趋向。现有人才的就业选择值得尊重,但核心科技行业的“就业吸睛力”更需长线加强。


毕竟,这些国家发展急需的“人才营养”,既要供给到基层土地,更需在关键时刻撑住“命门”


如此,方是真正的才尽其用。

文/田获三狐

编辑/点苍居士

你可能感兴趣的:(【岛叔说】名校硕博去街道办:旧闻戳中社会舆论哪根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