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诗集(草稿)自序

旅行诗草

                  自序

我是教理工科的,没想到居然写起古体诗来,而且一发不可收,八年来写了九百多首。

2004年从青岛大学退休后,应邀到广东江门五邑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工作之余,经常和妻子到校园或公园散步。岭南侨乡的葱郁秀美深深吸引了我,奇花异树目不暇接,令我陶醉,以前对花草从不感兴趣的我不由得关注起每棵树、每枝花来。渐渐地,兴趣也膨胀起来,一次散步时,匪夷所思地竟冒出一首诗来,共82句的五言诗,是沿途所见所想,这就是收录在书中的处女作《游校园有感》。

我奇怪怎么能一下子写出这么长的东西,肚里仅存的也就是中小学课本里残留的那几首唐诗。后来才慢慢悟出,要想写出点东西,一是要有闲,二是要有景,三是要有些阅历和感悟。自己虽愚钝,但凑巧三个条件都沾一点,不免就要写一点附庸风雅的东西。

本来纯属好玩,按着对记忆中的那些唐诗格式的理解,试着用五言、七言写,每一、三、四句尽量押韵。写到二、三百首慢慢有了些感觉,就去找文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了解格律规律,大体知道了平仄、对偶和押韵,发现自己的诗大都不够规范,只能划归古风一类,这才又改来改去,改成现在这个样子。

在朋友鼓励下,渐渐有了出书的想法。这些诗主要写旅游的感受,自己又喜欢摄影,很多都是归来后对着照片浮想联翩有感而发的。照片成了思绪发散的内核,与诗融为一体,也就对照着附在集子里。古人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这书里配的画既是难以割舍,也算是对这种意境的效颦吧。

有的学生说,这有点像用诗写的游记,这倒启发了我,是不是可以写成游记诗。当代微博开创了超简约文体,区区几十或一百多字就要把尽可能多的意思表达出来。既然诗歌更精炼,我看也可以成为微博的一种选项,试着用诗记录山水和文化风情,是不是可算作微博诗,也算是适应现代快节奏的一种尝试。

里面还有一部分是我对人生的感悟。到了这个年纪,总免不了体味生活和思考一点点哲理,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言志诗了。特别有幸能到五邑大学这么优美的书香环境中,又有热情的同事和学生,生活充满了情趣,才能写出这本集子。

白居易的诗浅切平易而富有内涵,应该是当时的白话诗了。现代人已远离古人的语境,我想即使写古体诗自己也应该以当代浅白之句寄托遐想、感悟和情怀,也就是要有时代感,是不是有点儿古瓶装新酒的味道。

许多典故已离我们远去,如果不是耳熟能详的,现代人大都不知道也无很大兴趣查阅这些典故了。倒是可以转向当代大家关注的事件,将现代流行故事和语汇穿插于诗中,这应该算做横向用典吧——从广义上讲,哪怕过了一天,故事就变成典故了。学生们鼓励我做些尝试。

既然是搞理工的,就总忍不住将理工科的概念术语塞进诗里。其实文理相通,都可用更为简单的哲理来领悟和诠释,殊途同归但思维方式不同,也各具特色。这也算是一种尝试,意在煮一锅汤,文理交融之浓汤,不知会不会有别样的味道。

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研究经历中,我已习惯于发散思维,写诗也摆脱不了这种惯性。令我吃惊的是,往往一个命题竟能发散出十几首甚至几十首诗,我戏称之为“诗簇”,也就是一团团的视角不同却相互关联的诗组,自己戏称是主题膨胀之团簇。这大概与我的兴趣较广有关,我从小喜欢绘画、音乐、摄影、雕塑、文学以及历史和建筑等等形象思维的东西,长期的积累都成了发散的载体,感受到音画协同之诗情。

有些另类的是,组成这些诗簇的各部分大都难分主次、各行其是,呈诸侯争霸之态,按照传统看法恐怕有主次不分之嫌。其实细想一下也不奇怪,发散思维本身就是一种立体思维,像一种漫散的气体,一旦注入诗的主题之中就会膨胀成立体的团簇,翱翔于想象之中,这应该是因果的必然吧。

再者,既然我们已经习惯于多个诗人对同一事物抒发不同看法和情感,那么同一个人以多角度、多立场地表达事物的不同也应该被接受,这种自唱自和也应该是唱和的一种形式,戏称为自唱自和之诗簇。况且,囿于我平时的理工科环境,也没有人可以唱和,自唱自和也是吐出诗簇的无奈之举。

几百首诗写下来自有酸甜苦辣,最后以我的打油诗结束序言吧:

你法他法都有法,边学边试来涂鸦。

      我中看似有各家,各家不是我这家。

  谨以此诗集献给我的妻子,感谢她长期不懈地支持和鼓励,使我决心出这本集子。还要感谢青岛大学和五邑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们,他们的鼓励给了我灵感和信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诗集(草稿)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