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个著名脱口秀女王艾伦·德詹尼丝(Ellen DeGeneres)在杜兰大学毕业演讲给大学生们忠告时曾提到:不要去评判他人,你不应该去告诉别人他们哪里有问题、他们应该去如何做之类的话。即使你是好意的,即使你认为你是对的也不应该如此去做。
艾伦·德詹尼丝在杜克大学演讲视频www.kekenet.com/Article/201307/246222.shtml
关于为什么这么做的解释其实有很多,通过一些技巧去达到很好评判效果的例子也很多。乍看来这两方都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无论哪种情况你只要愿意去想都有很多与之相关的切实发生在你身边的例子。比如自己好意的批评得到了坏的反馈,自己在别人的评价中获得了成长之类的例子。
这种做也不对,不做也不对的例子时常会让人感到崩溃,因为你无法找到一把万能钥匙去解决所有的类似问题。也就是我们在这件事上价值观是模糊的。
1、评判的实质
评判他人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也不管是你是否正确,但有一点你是肯定的,“你应该...去做”的句型不管如何委婉的表达,都必然会证明你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原因很简单啊,如果对方哪那里都是对的那么你就没必要去给人家提意见了。
所以评判者必然是会以一个教导者的姿态自居。而别人呢,必然会因此而感到反感或抵触,这是无论怎么做都无法去改变的事实。而只要存在不平等,就会存在不满情绪的积累,这是人际关系中的巨大隐患。
2、评判的利弊
当我们把这件事看清之后,其实是否应该评判他人的两个角度我们也就看明白了。
认为利大于弊的,多半是属于比较注重成长的人,就像桥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创始人雷·达里奥(Ray·Dalio)曾经说过的一样:我们必须渴求真相,要渴求到为了换取真相甚至不惜被侮辱的地步。
这里要注意的是,桥水基金是世界上最大的的对冲基金之一,由于丰厚的奖金制度使得它可以招聘到大量的社会精英,甚至即使在基金行业,桥水的员工能力也在整体行业的97%以上,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面对大多数人的情况,所以精英群体是不具有代表性的。
而反对派则是站在平等交流的角度上去面对的这个问题,如果这件事的出发点本身就有问题,那么我们就完全没必要这么做,因为我们在生活中获得对我们最有利的情况往往是创造共赢,所以如果想去改变他人,肯定有比这更好的方式。
综合来看后者显然是更加符合逻辑的,因为为了得到你能听进去的建议你得在心里储存多少负面情绪啊。而情绪可是被称作第一生产力的东西,你这么不看重它,那它如何能和你好好相处呢,它又如何更好的服务于你呢?
又,即使你认为自己面对的就是精英,而你想要让给一个精英提出一个令他信服、给予他重大帮助的建议,那么显然,你肯定本身就是一个精英中的精英,要么谁会在意你的言辞呢。
3、以身作则
那么如何在避免产生不平等的情况下去起到更好的评判效果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做给他看。
如果有人做事丢三落四,那么你就可以通过自己的细致的工作告诉他如何想的周全;如果有个家伙能力不强,那你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告诉他强者应该是什么样子;如果你想告诉别人如何减肥,那么最好的方法其实是自己先达到一个很好的减肥效果。
如果你做到你想说的,那么你想去评判的人肯定默默努力,向你看齐,甚至主动向你寻求指导性意见了呢。
做到永远都比说道更有说服力,让你所想要表达的信息更加容易说服别人。
毕竟真理永远都明晃晃的摆在那里,而你用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是去评判他人,即使你现在一直按照那个真理去行事,只要你没做到,你就是在耍流氓。因为很多事即使你去做了,也还会有运气因素存在,你未必真的能做到的。
并且我们还没有讨论我们自己本身也有可能对事实有认知偏差,同时我们对他人的判断也不一定是对的,也就是说你本身在去评判他人的同时自身也会承担着很多不确定性的风险。
所以,“评判”这件事不能做就是因为他并不能因此而达到你的初衷,无论是去传递有效的建议或者是去满足你自己内心的高人一等的成就感。
而“做好自己”这件事在传递信息时所体现出的效果显然是远胜于“评论”的,甚至你在“做好自己”的过程中就自动完成了你想表达的一切。
硬思考:
·想清楚一件事并不容易,即使是你认为的想清楚;
·做到甚至教给别人更加困难,但是这个过程正因为困难,收获反而更大;
·那么知道呢?显然并没有任何价值;
·生活中给自己建立更多的原则、有系统的原则十分重要,就像我很多时候宁愿把每周007的上下楼互评写成自己文章的原因,因为如果有不足,而我自己又提不出自己的改进措施,显然是自己无法接受的;
·做到比说到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