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鸡汤没营养?

没有主题主旨的作品是没有灵魂的,言之无物,信息量小。

一切真知灼见、生活哲理、励志鸡汤凡此种种,平时看看就行,千万不要过分陷入。

这类文章的一大特点是篇幅短、配插图,讲道理、打鸡血。看的时候让人感觉热血沸腾、豁然开朗,但缺点也很明显:来得快,去得快,一不小心就被下一篇“美文”所覆盖,脑海中没留下一丝痕迹,所以才会出现“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读者共鸣。

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在作祟,蕴含着怎样的底层逻辑?

1948年信息之父仙农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信息量

信息量是有用信息的定量描述,好比重量的度量衡单位是克,电流是安培一样。

信息量的出现是人类前进的一大步,标志着人类终于可以对最大的不确定性(信息)进行有效度量。信息量等于接收方消除不确定性的多少。

下面就是问题症结所在:

这类文章没能有效消除接收方(读者)的不定度,没有降低信息熵,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来解答读者关切。

有人会说“没有啊,我感觉信息量很大啊”。那是因为你忽略了很多你虽懂但却调用较少的生活哲理,当这类文章集中抛出“人生哲理50条”后,大脑将开始不断调用深处沉睡的知识,每一条都是警世名言,每一条都是大道至简,是你觉得信息量很大,但其实只是炒概念、炒冷饭,真正对你有用的真知少之又少。

类推至标题党文章,当看到文章标题后,你的脑海中会围绕这个主旨形成一个预期熵,这个熵的消解需要后文给出答案,但恰恰跟着的是一篇空洞、跑题的文章,无法及时、有效解答读者所闻,消解不了信息熵,所以才会产生一种无以言状的空洞感,就好比一个公式本该给出等号右边的答案,却给出了问号一般,答非所问、浪费时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说鸡汤没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