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爱心无报,信念未果的世界

与或许会更加长久的生命相比,死亡对他们要仁慈得多。它从这个爱心无报和信念未果的世界上,带走了帕奇的忠贞爱心,也带走了尼洛的纯真信念。——《佛兰德斯的狗(The Dog of Flanders)》英国 奥维达(Ouida 1839~1908)

童话故事会展示一个怎样的世界?

英国女作家奥维达的作品《佛兰德斯的狗》会超出你对一般童话的印象,她说这是个“爱心无报,信念未果”的悲惨世界。她描写了这个悲惨世界当中的一条狗和十五岁少年的悲剧。

如果说“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是悲剧,那么《佛兰德斯的狗》撕碎了这世间上最美好的两样东西:爱心和信念。

老狗帕奇对男孩尼洛的爱与帮助比这个世上所有的人都要多,帕奇拉着小车帮助尼洛和爷爷送牛奶,“帕奇是他们的全部,是他们的粮仓,是他们的金库,是他们的仆从,更是他们唯一的朋友和慰藉。”在爷爷过世之后,帕奇几乎是独自在拉车,尼洛经常挨饿,虚弱单薄的身体根本推不动那辆只装了四罐牛奶的小绿车。食物匮乏,每况愈下。帕奇无论多么饥饿和寒冷,都不离不弃,陪在尼洛的身边,哪怕尼洛已经给它找到了磨坊主家寄居,它依然夺门而出,在圣诞夜的风雪中需找尼洛。但是这一切都无法挽回尼洛渐渐熄灭的生命火光,最后它和尼洛抱在一起,死在了大教堂里。

男孩尼洛和爷爷相依为命。困苦的生活因为尼洛怀抱的梦想而过的不是那么的灰暗。

在尼洛的世界里,画家鲁本斯是他的“上帝”,鲁本斯的画作是他的“圣经”。尼洛没有学习过绘画,他只是拿着炭笔和粉笔,在任何可以涂涂画画的地方,描绘他看到的,他热爱绘画,热爱这个形式的艺术。

城市里正要举办一场十八岁以下的青少年绘画比赛,获胜者可以获得助学金。尼洛为此投入了创作,他的作品是一幅孤单的樵夫坐在砍倒大树边。尼洛把作品在十二月一日交到了市政厅,等待十二月二十四日的结果。可是,就在这短短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尼洛遭遇了众多不幸。爷爷过世。他被怀疑纵火烧了磨房,遭到村民的诽谤和排挤,连送奶的唯一生计都丢失了,房东拿了他们的奶罐和小绿车来抵上次的房租,并且要他在圣诞节之后就搬出租住的小屋。

尼洛一无所有了。

二十四日的早晨,踏着厚厚的积雪,又冷又饿,疲惫不堪,尼洛向唯一的希望走去,到市政厅等待比赛的结果。尽管尼洛的画表达了真挚的情感,把樵夫的疲惫、老迈、伤感和沉默展现的淋漓尽致,但是在技巧上的瑕疵也是很多、很明显,所以他只赢得了三位大画家评委中一位的青睐。现在尼洛失去了最后的希望,但是他的善良秉性并未因为这些打击而丧失。回村里的路上,他在雪地里捡到了磨坊主装了大笔金额的钱包,送还给了磨坊主,并且恳求他们收留了老狗帕奇。风雪的夜晚,恍惚的走向大教堂,看到了鲁本斯的不朽名作《基督受难图》和《基督下十字架》,这是整部作品唯一一次让尼洛实现了他的心愿。在寒冷的冬夜,和他的狗一起冻结在教堂的圣坛边上,进入了永恒的睡眠。

清晨,当那位画家找到尼洛时,一切都已经太晚。画家本想把尼洛带在身边,教他画画,让尼洛的天赋尽情释放。村民们带着悔悟,埋葬了尼洛和帕奇……

奥维达将众多的悲情元素放在一起,就如当年台湾的银幕泪弹《妈妈再爱我一次》一样,读者无不动容,书评人也为之落泪。如果仅仅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悲剧就会缺乏那种特殊的精神力量,悲剧的目的不是要激发我们的同情和眼泪,那种剧顶多只能称为惨剧。既然这只是一部童话,就让它单纯些,不要涉及过多人性的复杂和价值观冲突来增加它的厚度。

《佛兰德斯的狗》也被改编成多部影视作品。其中日本导演黑田昌郎的改编《龙龙和忠狗》,尽管和原著有较大出入,但是那首动听的片尾曲《When I cry》可以让你在悲伤的气氛中解脱出来,它还有一个不怎么搭调的中文名字《愈挫愈勇美梦圆》。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是个爱心无报,信念未果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