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从四川去往当时的中国互联网高点——北京的时候,林康没想到自己还会回来。
他清楚地记得,三年后距离北京户口一步之遥,得到第99个“北漂”落户名额,只要去办理手续,他就能成为北京人,房子也已经交了定金,2650元/平方米对于月入过万的他并不不是太大的负担。
但是合伙人的一个电话,他扔掉一切回到成都。
站在“蓉贝”软件人才计划行业领军者的领奖台上,林康介绍自己的公司,然后说“觉得这个选择没有错”。
这是首批成都软件人才榜单发布,为构建成都软件产业高质量的人才生态,全国首批、中西部唯一的综合性“中国软件名城”——成都决定实施“蓉贝”软件人才百千万引育计划。自2019年起,每年分别按“行业领军者”“技术领衔人才”“资深工程师”的层次评聘优秀软件人才,多层次、多维度给予软件人才政策支持,此举标志着成都正式开启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我们制定实施‘蓉贝’软件人才计划,给予软件人才崇高的礼遇、实在的待遇,就是要举天下软件人才,将成都打造为‘程序员之都’。真诚期待大家继续支持、参与成都软件产业发展;真诚期待更多专业人才来到成都、留在成都,与我们携手奋进新时代、新征程,共创世界软件名城的美好未来。”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说。
重点聚焦网络信息安全、数字文创、工业软件、地理信息、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工业APP、5G、人工智能9个产业技术领域,成都出台了多项政策吸引顶尖的领军人才。他们汇聚在一起,成为这个城市万亿产业集群的“最强大脑”。
〓 2019年12月,成都市软件产业发展誓师大会暨“蓉贝”软件人才计划启动大会召开。
“我很羡慕现在的创业者”
林康跟两个合伙人共同创立的科来,萌芽于三人做码农的北京时段。
白天上班,晚上在租的房子里工作,他们做出了一款流量分析产品。“如果把网络比喻成打电话,电话接通后,结果发现语音质量不好,有很多种原因,有可能是双方自身的原因,比如感冒了,说话说不清楚听不见,但网络没问题,也有可能是两人说话没问题,但电话线路出了问题。一般网络分为7层,每一层都有可能出现故障。我们就是通过分析数据,确定故障出在什么地方。”
最开始软件面向海外市场,在一些站点上销售,因为有时差,第二天早晨就会看邮箱,有多少订单。
最终三个人决定辞职创业,是因为订单多到精力无法兼顾。2002年,他们回到成都。“成本肯定是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房租、运营成本、员工工资等等,都很有优势,而且我们都在这里上过学,所以很熟悉。”
困难重重。在那个年代,无论是团队规模的扩大还是开拓国内市场方面都是这样。
“2005年,国内网络逐渐成熟,政府、企业有更多的业务依托网络。网络跟人一样,一定会生病,我们做的事,就是网络医生,诊断疾病,发现故障。当时我们想把海外的模式照搬,发现完全行不通,国内支付体系不成熟、落地成本高等多方面的困难让我们举步维艰。”正是在这段时间,一个巨大的诱惑摆在三人面前。美国的一家公司看中科来的研发实力,以很高的价格和优厚的待遇,提出收购。
“在北京一个月一万五,当时回来一个月给自己开3000元,把所有的积蓄几乎都垫进去,家里还有亲人生了重病,我们为了凑钱欠了一屁股债。如果说OK,我们就可以拿到很大一笔资金,还有股权和美国的绿卡。”林康回忆道。
三个人在屋子里讨论了几天几夜,最后决定拒绝。
“这个公司就像自己的孩子,刚长到5岁,就卖掉,舍不得。”决定后,他们一次也没后悔过,林康说。
登上“蓉贝”计划领奖台时,他说,“后来我们觉得当时的选择没有错,因为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科来现在在中国流量分析领域已经做到了全国第一,在全球获得美国的Gartner魔力象限“远见者”称号。这个称号代表着技术能力很强,我们在中国是第三个进入象限的,前两个是华为和阿里。”
现在他们公司的人员,很大一部分不是成都人或者四川人,“很多外省的人才,从一线城市来到这里,看中这个城市,也看中企业。说到底企业的发展还是人才的竞争。”
“我真的很羡慕他们现在的这些创业者。”他慨叹,“现在无论政策环境还是城市产业布局,比我们那会儿环境好太多了。”
作为全国首批、中西部首个中国软件名城,成都目前软件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超过300家,上市企业近30家。其中软件行业发展的基础软件从业人员超过36万,程序员人才供需居中西部城市第一。
数据显示,2019年1-10月,成都软件产业营业收入3529.5亿元,增长13.9%。到2025年,软件产业营业收入将力争突破8000亿元。
此次实施的“蓉贝”软件人才“百千万”引育计划,旨在建立“蓉贝”软件人才库,开展“蓉贝”软件人才认定。同时,《专项政策措施》提出了软件人才的梯度培养,精准划分,强化了软件企业的高精人才支撑,推动软件企业高质量发展。
政策的扶持,加速成都软件人才的积累,这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智能数据和存储产品线总裁周跃峰此前也曾表示,“我国软件产业变革的动力,一方面来源于自上而下的体制改革,同时也来源于自下而上的软件技术革命。而成都有优秀的人才基础和软件生态基础,成都软件研究所为华为的软件技术革命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力量。”
“从网上了解后,他们把我们从毛坯房带到软件园”
政府的支持来自方方面面,这点,同样上榜软件人才行业领军者的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波深有感触。
他的公司,成立不到6年的时间里,打破了外资品牌长期对中国投影机市场的垄断。2018年极米以57.5万台的出货量位居2018年中国投影机市场出货量第一。这点连钟波自己也没想到。
钟波是四川人,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在成都创业,刚开始是出于故乡情结。
创业初期,团队在成都西郊的毛坯别墅搞研发。“当时别墅一楼是放映体验厅,二楼是软件、硬件测试厅,三楼是高低床宿舍,物质条件相对比较艰苦。”钟波回忆,高新区政府是在网上了解到他们的,“知道还有这样一帮人在做不一样的东西后,软件园区主动邀请我们入驻办公。”
软件园区有良好的办公环境、员工就餐和活动环境,在初期,他们还享受到了免租金等方面多项优惠政策。“为了方便极米办公,高新区甚至将税务局的办事人员请到我们公司,办理电子发票业务。”看似琐碎的小事背后,是优质的营商环境,这让众多像极米一样的科技型企业受益。“他们以项目为抓手,优化集投资准入、商事登记、跟踪管理一体化的精准政务服务体系,同时构建自贸试验区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这不仅为企业带来资本、信息、技术、人才等富有竞争力的资源,有利于企业自身的飞速发展,更为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助力。”
很快,极米在国内崭露头角,在中国投影机市场首次超越国际巨头爱普生和索尼,终结了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称霸15年的局面。同时他们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权威机构认可,先后获得包括德国iF设计奖、德国红点设计奖、日本Good Design Award、美国CES最佳创新奖在内的25项国际权威大奖,不仅是第一个获得CES最佳创新奖的中国投影品牌,也是获国际权威大奖最多的中国投影品牌。
〓 极米科技产品展厅。
像极米一样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能够实现如此飞速的发展,钟波当然也提到了人才因素。
“除了自上而下的政策扶持,还包括成都多年以来深厚的光学研究的产业积淀。这里有技术基础与人才资源,我的母校电子科技大等高校也持续输送着不可或缺的研发人才。”尤其是近年来,成都尊重人才的氛围空前浓厚,人才聚集效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钟波对此感受越来越明显。
“现在极米有很多产品和研发人来自OPPO、vivo、华为等一线科技公司,很多营销人才来自北上广500强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为极米的快速发展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不断完善极米的人才梯队建设,努力缩短极米与一线科技公司的距离。从极米的人才变化,不难发现成都市政府2017年发布《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给予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扶持、鼓励青年人才来蓉落户等措施颇有成效,人才聚合效应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都也成为继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园之外,最受关注的科技发展基地。”
互联网招聘平台BOSS直聘《2020人力资本趋势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以成都、西安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均将城市发展重心放在数字经济相关行业,成都高质量就业岗位规模能够充分满足当地高学历人才就业需求,人才吸引力强劲。
“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成为新一线城市争夺的焦点,青年高学历人口数量已成为城市发展战略核心。数据显示,成都的本科层次院校达27所,与哈尔滨、长春并列全国第九位,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在此前提下,成都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就业均衡指数高于1,表明成都创造的岗位需求能够满足本地培养的高等教育人才就业。”报告称。
据报道,两年前,成都正式发布了“人才新政”,其中包含了人才落户、安居,高层次人才扶持等一系列重磅政策。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成都全市本科及以上学历青年人才、技能人才的累计落户人数已突破30万,平均每天约500“蓉漂”选择落户成都。
钟波说,随着更多人才的涌入,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企业在成都成立研发中心或者第二总部,比如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企业。这座城市的交通、城市规划、城市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成都已经连续四年成为新一线城市的榜首,而它的创新创业战略,孵化了众多中小型企业和创业团队,‘成都造’的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越来越多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钟波对未来企业的发展很有信心,对成都更有信心。
“很多地方抛出橄榄枝,但我们不会离开”
对成都有信心的不止钟波,还有宋捷。
从2018年开始,不断有其他的城市邀请他和他的企业入驻,上海、深圳,还有江浙一带都曾发出邀请,他都拒绝了,“我们不会动的,未来可能会在全国布局,但是总部一定会落在成都。”
2015年的年初,一直在医疗领域深耕、已经是上市公司高管的宋捷,定准医学大数据,准备在北京创立一家企业。后来在一位人工智能科学家的介绍下,他的团队开始做医学跟影像图像相关的人工智能的研究。“当时很多人还不太理解人工智能,阿尔法狗还没有出来。”
刚开始的两年,他们主要跟北京的几个大医院合作,在做消化内镜图像方面的人工智能的研究。
“2016年末四川省政府在各地做招商引资,我们的项目那时在圈子里面已经有一点知名度了,所以成为省政府的引入项目。”他记得很清楚,2017年的2月28日,他们受邀请到成都,给省政府做汇报。“当时我们就希望能够落在成都,无论是招商的规格、力度,还是政策的配合都非常好,而且税收方面的减免、一些科技扶持计划、资金的支持、土地等等政策都做的很扎实、很落地,这是我们在北京或者其他地方没有看到的。”他坦言。
政策的全面和落地,对于一个初创型企业非常重要。因为企业要发展壮大,需要各方面的配套,要考虑长远一些的因素。
“这个领域不好做,”宋捷介绍,“需要同时具备几个要素。首先是医疗数据资源,图像、图片等数据要足够多,质量足够好,能精准反映临床的情况。这些数据要经过很好的挑选,由很高水平的医生去处理;同时,因为我们企业的研发都是为了形成产品,如果是通过一些不是特别严肃的渠道得到的数据,未来形成商品会出现很大的风险,也就是知识产权方面不完全合法,而当时北京的医院相对保守,这方面问题很难解决。”
到了成都后,一切似乎迎刃而解。
因为这里有在他看来中国最好的两家综合性医院之一——华西医院。
“中国最好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还有一个就是在成都。华西医院已经连续8年是在全国综合医院排名前三名。当时我们就想,如果能跟华西合作,这个资源不得了,结果我们果然成功了。”宋捷介绍,希氏跟华西医院联合成立华西医学人工智能研发中心,一起做知识产权共享的联合研究,研究很有成效。2017年的7月份,“我们在消化内镜方面的研究成果,就被中央电视台一套的《新闻联播》用了90秒的时间进行报道。”
从那以后,双方的合作进展得很快。宋捷说,“到了2017年的11月份,我们跟华西共同推出国际上第一台人工智能消化内镜,也是由中国的一流媒体,包括中信社、新华社、四川卫视深度报道。”
2019年他们和华西医院联合成立了一个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政府投资大约十几亿。据他透露,2020年会由国家正式授牌,上升到国家级的产业创新中心。
与华西医院的深度合作和政府的多方面支持,是宋捷“不走”的原因。他们在成都不断扩大规模,现在连超算中心都落在了成都,已经租用了国家级的机房。据他透露,每年光耗电就要花掉几百万人民币。
不仅如此,他们的合作伙伴—来自日本、欧洲、美国的知名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也被陆续吸引过来。“有一家很大的公司现在在谈合作,2020年一季度可能就会落地四川,跟我们成立合资公司。此外,国际上几个大的CT和超声公司,也准备把一个研发和生产机构的一部分放在成都。”
他笑称,希氏异构是有实实在在的产业带动效应的,“虽然我们还是小公司。”
成都“人才新政”
2017年7月,成都历年来含金量最高、惠及面最广、支持力度最大、针对性最强的人才政策——《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简称“人才新政”)正式实施。
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市经信局针对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分析研究成都重点产业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保障等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成都市实体经济新经济领域人才奖励实施办法》。同时,出台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支持政策,人才是重点领域。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支持政策聚焦骨干人才,提出了设立“蓉漂计划”生物医药专项、支持企业柔性引才、优化人才服务保障、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等具体政策措施。集成电路方面,成都将给予中高端人才奖励、对到成都集成电路企业就业或创业的国际国内知名高校院所集成电路相关紧缺专业应届毕业生给予租房补贴、发放“蓉城人才绿卡”等,吸引多方高端人才来蓉就业。
除了政策层面的支持,成都市经信局还承办了“‘蓉漂’人才荟”天津站、合肥站、上海站活动,走进天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知名高校,组织康弘药业、银隆新能源等100余家知名企业赴外招聘。
此外,为了加强人才建设的内生力量,市经信局举办重点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讨班,提升产业人才素质。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共举办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专题研讨班7期,培训重点企业负责人、科研院所及产业部门负责人360人,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特别是针对高层次人才,成都摸索出一套“订单式”培训模式,联合知名学府举办“北大总裁班”“清华总裁班”,目前在班人数114名,累计培训550人;举办“隐形冠军”培育研修班2期,组织彩虹电器等42户企业负责人赴德国学习工业4.0先进经验。
为了进一步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成都市围绕电子信息重点发展领域,构建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激励和服务体系,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充分发挥“人才新政十二条”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大力引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支持高等院校建设世界一流的电子信息学科,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在蓉设立分校、设立专业学院、联合办学、定向培养、成立联合实验室、重大项目合作落地等多种形式,培养行业骨干人才。支持在蓉“双一流”高校与国际一流大学共建国际校区。大力实施“成都工匠”培育计划,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人才,建立覆盖各层级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提升补贴制度,设立成都电子信息“十大技匠”“十佳软件领军人才”等年度奖项,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奖励。建立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的国际化人才评议机制,为电子信息产业人才提供人才公寓、产业园区配套住房等安居保障,为符合条件的急需紧缺人才提供住房、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园入学、医疗、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等综合服务,给予紧缺人才地方贡献奖励,对中高端领军骨干人才可加大奖励力度。
一大批顶尖领军人才集群,正在这里生成,这里是成都。
作者丨艾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