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大爆炸
娱乐圈的一股独流
关注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电影派(dyp833)有个现象,很多人应该察觉到了。
论卡司,啥电影电视剧金曲奖,都抵不上综艺阵容强大。
新立项综艺《不服啊!我的哥》。
拟邀名单集齐了上下三十年最红的一批人。
陈坤、林志颖、秦昊、费翔、井柏然.......
往前看,《偶像来了》请到了隐退多年的林青霞。
《歌手》出现了林忆莲。
不用说《乘风破浪的姐姐们》。
宁静、张雨绮、万茜.....
貌似咖位越大,综艺目测热度越高,观众更爱看。
可,真是这样么。
今天,从一个翻车的开车综艺说起,这种谁红谁上的制作论,是怎么给明星招黑,让国综扑街的——
《新手驾到》(2020)
综艺能成就艺人,也能反噬艺人。
有靠综艺翻身的。
如《爸爸去哪儿》张亮,《浪姐》郑希怡。
之前都属于娱乐圈“无名的”。
有上综艺圈黑粉的。
还是《爸爸去哪儿》,杨烁“诈尸式育儿”成功唤起了广大网友对父亲的恨意。
《新手驾到》同样,卡司一看就是精心调配。
年轻流量,有选秀出身的吴宣仪、小鬼。
氛围担当,有周深、孟鹤堂。
戚薇、霍尊,是综艺咖位担当。
都是好汤料,没有一颗老鼠屎。
但一期播完,非粉丝看客观感是,攒了一窝老鼠。
点赞量最高的一条,这么说的。
“暴露了我国艺人的平均智商水平和自以为幽默水平”。
节目形式简单。
记录艺人们通过考试拿到驾照的全过程。
以“考验”为中心的综艺,无脑操作却很多。
有女星穿厚底松糕鞋试车。
其次,是驾考氛围的失真。
我们熟悉的驾校教练,脾气差不好惹,个个是骂街鬼才。
这里的,温柔贤惠,夸夸群资深成员。
贴心准备护袖、防晒霜。
明星学员只是坐在副驾驶体验踩刹车。
就能得到“学车天才”的称赞。
普通市民派,实在代入不了。
翻翻小册子就能过的科目一,却整出了高考的紧张氛围。
一行7人,一半没过。
最后,是节目宗旨的不明朗。
以科普驾考知识为主线,没营养的插科打诨,却抢了戏。
上车前,需要女明星摆性感动作。
男明星得拿出站上格莱美舞台的兴奋劲。
确认过眼神,是想用五倍速跳过的无聊表演。
挡不住头顶问号越来越多。
“立意是什么?”、“鼓励学车?”、“强调行车安全?”
还是只是给明星赚钱学车两不误的机会?
内容坍塌,第一个砸中的就是明星。
小鬼戚薇被烦,“话太多”,“咋咋呼呼”。
看得出来,被骂的嘉宾,其实在很努力的“凹”综艺氛围。
因为综艺流程,真的,全依托明星意外反应。
整一期最能算作有趣的地方,是戚薇试拍多次依然翻白眼的登记照。
“明星学车”的创意,是《浪姐》创意提供商豆瓣鹅组出品。
拿过来了,却完全没想好这事,看点是啥。
典型的抄作业抄一半,答案还都抄错位了。
原创意点中的“明星受虐”,没了。
直接结果是,对于驾考是否通过,嘉宾们觉得,“没有紧张感”。
考生对考试不上心。
拿什么让排名有悬念,让后续有期待呢?
选一群真心想考驾照的素人,都比这好看吧。
而类似拿来都没拿对,内容被明星阵容压垮的,不在少数。
最古早的,是《偶像来了》系列。
山寨自韩综《英雄豪杰》,十二位女艺人到各地体验生活,比拼人气。
重点是,当时人气正高的,寥寥几个。
有人出场,甚至没几人认识。
是真正的竞赛,好看在过气女艺人怎么为了“混脸熟”“长排名”互相打架。
有多狠呢,整容、绯闻都拿来在游戏中diss。
互为对手,也互为战友。
通过冲突培养彼此默契情谊,强调“团魂”。
山寨版的,不是大咖,就是正热小花。
林青霞、朱茵、宁静、蔡少芬、赵丽颖、古力娜扎......
都是不愁认知度的。
对排名互相谦让,一派祥和。
让大前辈抱一团打群架,借上一百个胆子,也是不敢的。
删减主看点,就成了《林青霞的粉丝见面会》。
一见面就是拥抱流泪,互认姐妹。
对林青霞的捧和夸,占近半内容。
煽情过于突然和密集。
明明也没做什么,对女明星的观感也成了“各怀心机”、“虚情假意”。
“求cut版”
“虚无缥缈的夸赞,虚情假意的拥抱”。
同样步“明星>内容”后尘,为明星招黑不断的。
还有《七十二层奇楼》《挑战者联盟》《高能少年团》......
最有噱头的,请出了“我们”CP第一次出演。
最吸女粉的,王俊凯+刘昊然+王大陆。
最费钱的,有吴亦凡+陈伟霆+吴磊+梁家辉+任达华等。
咖位粉丝基数猛于虎,一看评分4.5。
一星,那也是没少过。
有条评论戳中了此类综艺的命运。
“惊人的卡司,尴尬的内容,长草与拔草,只需5分钟”。
明星咖位越大,人数越多,综艺创意,看起来越“穷”。
《七十二层奇楼》主打“烧脑探秘”。
但费脑程度,实在对不起嘉宾穿那么隆重。
天上降下气泡球,考考小学知识九大行星位。
柱子上浮现一个“冷”字。
哦,原来是要合力抱柱给它温暖。
咋说呢,就这难度,解开了都不好意思表现得有点高兴。
制作组似乎觉得,哪怕是臭皮匠,时间长了,就能自动变成诸葛亮。
翻翻这些节目,共同点很明显。
没有结构性主题,靠关联不大的小游戏堆凑,反反复复也就几招。
最可怕的是啥呢。
就是郭德纲这种浑身带梗的,被制作组强行凑了“好兄弟”。
也能变得无聊尴尬了。
有趣的人变无趣。
为了宣传考虑,就得挑几个存在感不强的,背上骂名。
《花样男团》第四期,信发飙,掀起一波热度,但问号更多。
过程是这样的。
明星嘉宾临时想出“出逃计划”,仅带着跟拍摄像师。
一点没有台词痕迹的重复,“真人秀史上第一次”。
节目组第二天行程安排泡了汤。
就有了摄像组和明星的难看对峙。
不管剧本可能,信有几句话道出了这类综艺的尴尬——
“你不是要真人,要自我发挥么”。
“摄像机放这,不就是要我们演么”。
内容刻板无聊,全依赖于明星的“演”。
担当热场功能的,像假嗨假笑。
表现与预期不符的,成了众矢之的。
如科目一考没过的吴宣仪被骂“智商不行”,如《亲爱的客栈》表现积极的吴磊被评“有心机”,如《花样男团》不适应节奏的贾乃亮。
“流量站那大家就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有趣的内容前,流量必须成为辅佐。
如无流量无明星的《非正式会谈》。
“十一位外国人用中文搞事情(siao)的文化访谈类节目”。
素人打架,却火花四溅。
关于“社会时钟”、买房、“该不该交美貌税”的论点鞭辟入里。
手机APP偷听谈话,扫地机器人涉及摄像头数据贩卖的问题,也听得人脊背一凉。
季季9分+。
明星偶有加入,也大多时间旁听。
喜怒哀乐,是体验之上的自然流露,不是为了综艺的牵强伪装。
真实反应,就很好笑。
用对明星,比绑架消耗明星人气,更重要。
综艺综艺,看的不是能否把爆款元素综合一起。
而是能否把生活整理成艺术。
该通过敲击心灵换取会心一笑或哈哈大笑。
不是把观众当傻子,觉得明星咖位够高,我们就该无条件舔屏。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