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节|“后疫情”时代的三重喜忧,中外顶尖电影人给出了破局法


2020年8月27日|总第2245期

对于中国影视行业来说,这两天最令人兴奋的消息无疑来自于8月25日的七夕档。

根据猫眼专业版的数据显示,七夕节当天,全国总票房收入近5.23亿元,创下了影院复工以来的单日票房新纪录,为七夕档历史第二高票房。

北影节|“后疫情”时代的三重喜忧,中外顶尖电影人给出了破局法_第1张图片

而这一数字背后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在全国影院仅开放50%座位的前提下,这一票房达到了去年同期(5.69亿元)的90%以上。

观众回来了,影院复苏了,但疫情对电影行业带来的影响显然也不会就此消逝。

无论是疫情带来的减工减产,还是流媒体对传统影院带来的冲击,都让电影业的形势悄然发生着变化,如何在新形势下迎接挑战、发现机遇,仍是每个电影人需要正视的课题。

8月26日,北京国际电影节“探寻电影之美高峰论坛——当下电影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约举办。通过线下论坛与云上连线结合的方式,中外电影人齐聚一堂,就电影人如何面对困境与未来电影产业的发展展开讨论。

北影节|“后疫情”时代的三重喜忧,中外顶尖电影人给出了破局法_第2张图片

出席论坛的嘉宾包括: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演员姚晨、导演陈国辉、美国电影协会大中华区总裁冯伟、猫眼娱乐CEO郑志昊以及来自海外的《绝杀慕尼黑》导演安东·梅格尔季切夫、《死侍》导演蒂姆·米勒、动画电影《狮子王》导演罗伯·明可夫以及美国电影艺术科学学院副主席希德·甘尼斯。

“后疫情”时代的担忧

“后疫情”时代,传统电影业面临着冲击和挑战。一面是疫情带来的减工减产,一面是VOD视频点播下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在疫情防控方面,中国已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为电影业的复工复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复工之后票房的稳步增长也为人们提振了信心。

然而,对于海外的电影人来说,他们仍然有两个担忧。

其一,复工面临挑战。

曾执导过《绝杀慕尼黑》等影片的导演安东·梅格尔季切夫在线上连线中表示,今年2月,由他执导的一部展现俄罗斯历史的献礼片刚刚杀青。疫情的侵袭让剧组不得不开始居家工作。不过,正因如此,他能够以比以往更平静的心态投入剪辑和调色工作。

北影节|“后疫情”时代的三重喜忧,中外顶尖电影人给出了破局法_第3张图片 安东·梅格尔季切夫

《死侍》的导演蒂姆·米勒也有着类似烦恼。他在演讲中谈到,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流极为重要,尤其对那些内心脆弱的人来说,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互。

北影节|“后疫情”时代的三重喜忧,中外顶尖电影人给出了破局法_第4张图片

蒂姆·米勒

因此,导演和演员往往需要在一起工作才能将作品做得更好。这是视频聊天、网络会议和邮件交流所不能取代的。对目前正在拍摄《爱,死亡与机器人》的第二季的他来说,迫切地希望重返工作常态。

其二,影片还能不能上映?

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影片能否如期上映,以何种方式上映,是他们目前最为关心的问题。

由于俄罗斯的大量影院尚未开放,人们对观影依然很谨慎,安东·梅格尔季切夫的新片在俄罗斯前途未卜。

同时,他更担心的是,传统影院的观影方式正在被逐步瓦解,“现在在俄罗斯的多数家庭都拥有相当不错的家庭影院,因此制作公司可能为了确保收回投资而选择在线上映。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希望电影能够进入影院,因为没有任何家庭影院可以与有卓越音效、优质画面、舒适影厅的电影院相提并论。”

希德·甘尼斯则表示今后人们看电影的方式会有所拓宽,但他们还是会去电影院。因为坐在电影院看电影时那种激动人心的感觉是其他渠道所不能替代的。不管是爆米花的香味还是同陌生人一起观影的氛围,都是电影院所独有的。

北影节|“后疫情”时代的三重喜忧,中外顶尖电影人给出了破局法_第5张图片 希德·甘尼斯 罗伯·明可夫与现场观众分享了他在疫情期间的工作方式,他说,“说实话我们从来没有想过疫情会持续这么久,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但我们现在必须面对这个新的现实,这就是现在的一个新常态,每个电影人都不能失去希望。”

相对于海外影人,国内影人认为,在复工复产之后,最需要提振的是投资者的信心。

北影节|“后疫情”时代的三重喜忧,中外顶尖电影人给出了破局法_第6张图片

陈国辉和姚晨作为到场的导演和演员代表,他们今年最大的感受是项目提案的大幅度减少,接到的电影剧本也十分有限。

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认为,后疫情时代,最是需要电影导演和企业家们克服重重困难,创作高质量的影片,恢复电影创作源头。让更多好电影走进电影市场,才是电影行业复苏的源头活水。

“疫情已经导致了一些小影院的关店潮,如果复工之后的片源跟不上,这一形势还可能恶化。由于国外的疫情形势更加严峻,好莱坞的进口片源也会在接下来面临断档。这个时候更需要中国的电影企业家们有效地调配资金,靠内生增长和国内市场的内循环,才能让中国电影市场重新焕发生机。”

猫眼娱乐CEO郑志昊也表达了相似看法,他认为“电影院要敢开门,观众要敢回来,新片要敢回来,行业要敢投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行业的复苏。

北影节|“后疫情”时代的三重喜忧,中外顶尖电影人给出了破局法_第7张图片 郑志昊

影院何以留存观众

在投资者信心不足的情况下,首先发生的可能就是电影供给侧的结构性变革。

去年,一部《我和我的祖国》让人们看到了集体创作的优势和潜力。今年,这一创作模式不仅被继续运用于电影,也在剧集生产中生根发芽。

于冬认为,中国电影目前处于存量时代,在制作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集中优秀人才,打造精品力作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而不是继续追求年产量1000部以上的目标。

也就是说,头部作品将会占据更多的资源,以此将观众拉回影院。

除此之外,他还提到,电影公司可能会将省下来的一部分资金和力量,来拍摄线上播放的内容,比如剧集内容等。

他透露,博纳影业将在明年推出3部献礼片,都会在今年内开拍,它们分别是抗疫题材电影《中国医生》、抗美援朝重大题材战争片《冰雪长津湖》和谍战题材电影《无名》。

北影节|“后疫情”时代的三重喜忧,中外顶尖电影人给出了破局法_第8张图片

于冬

其中,《中国医生》由刘伟强导演,启用了《中国机长》的班底,目前正在紧张筹备中,预计将于9月中旬开拍。《冰雪长津湖》由于疫情原因停拍,预计将在10月底重新启动拍摄。

除此之外,于冬在电影节接受每日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三部电影在明年的档期大概率为“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和“十一国庆节”三个献礼节点。

而关于集中优势兵力拍摄头部片,陈思诚在此前“电影行业应对疫情影响”专题网络会议上也有着相同的观点,“集中优势资源,包括宣传资源、档期资源甚至实打实的票补资源,用于支持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大片,把观众的热情拉回到电影院。这不是一部影片或者两部影片的事,而是整个行业要面临的问题。”

北影节|“后疫情”时代的三重喜忧,中外顶尖电影人给出了破局法_第9张图片

郑志昊也认为,中国电影市场能够走多远,取决于我们有没有长期的信心和做事的耐心。“有多少影院、多少块屏幕早已不是中国电影真正的瓶颈,而在于我们有多少头部作品。”

不过,将目光放在头部电影,是为了纾解中国电影业困境的同时,将蛋糕做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为此放弃中小影片。事实上,随着越来越多的院线电影将阵地转移至网络,反而为更加多元的中小影片,培养了更多观众。

中小影片何去何从

作为美国电影协会亚太区兼大中华区总裁,冯伟在论坛上分享了传统的好莱坞公司在疫情之下的变化,和流媒体对电影行业的冲击与改变。

他认为,疫情对电影行业带来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

尤其是作为全球电影大国的美国,目前面临的疫情形势还相当严峻。除了一大批电影被迫撤档或延期,新的电影项目也迟迟不能上马。正因如此,好莱坞电影的片荒将在今年和明年对全球范围内的影院经营,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北影节|“后疫情”时代的三重喜忧,中外顶尖电影人给出了破局法_第10张图片 冯伟

而另一方面,近年来流媒体的崛起给传统电影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冠疫情某种程度上充当了好莱坞传统电影公司进入VOD大战的催化剂,客观上加快了他们在公司业务上的战略调整。

在他看来,大场面、高质量的视听大作依然是观众去影院的观影首选。但不可否认的是,流媒体平台正在以多元化的内容和用户体验上的先天优势,培养分众电影受众群。

从这点来说, VOD视频点播反而会进一步促进电影的多元发展。

姚晨同样认为,电影多元化是必行之路。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就只拍一种类型的电影。

北影节|“后疫情”时代的三重喜忧,中外顶尖电影人给出了破局法_第11张图片 姚晨

比如,艺术电影的价值在商业层面不一定能够得到体现,但可能会对制片公司的未来开拓蓄力。电影行业越是在最艰难的时候,越应该保护这种独特的价值,因为它是电影里最真的东西。

这种宝贵的东西并不限于中小影片和艺术电影,还有正在成长的年轻人才。

陈国辉表示,后疫情时代电影行业的困难可能在那些未成名的人才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

北影节|“后疫情”时代的三重喜忧,中外顶尖电影人给出了破局法_第12张图片

他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帮助一些没有机会的年轻导演,帮他们把故事拍出来。更要去关心那些普通的从业者,因为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都没有放弃电影。

北影节|“后疫情”时代的三重喜忧,中外顶尖电影人给出了破局法_第13张图片

尹鸿

“我们台上的这些嘉宾,不但自己是身处一线的创作者,同时也在帮助不同的青年电影人成长。帮助他们渡过生活的难关,也是帮他们实现艺术上的成长,更是在帮助中国电影成长。这就是电影人的传承,也是电影节存在的意义。”尹鸿总结道。

【文/午言绝】

责编|久酒 主编|铁皮小鼓 监制|李星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影节|“后疫情”时代的三重喜忧,中外顶尖电影人给出了破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