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出炉的2020年证券行业分类评价结果中,中信证券毫无悬念再获AA类评级。但其中也有很多细节可深究,比如中信证券今年信息技术投入相关指标未能获得加分,这令业内颇为惊讶。那么,作为十多年来蝉联综合实力第一的行业龙头,中信证券在信息技术建设方面有何布局,在追赶国际顶级投行的路上都有何规划,都备受各界关注。
带着行业的诸多好奇与疑问,券商中国记者于近期独家专访了中信证券总工程师、首席信息官宋群力,在这场持续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中,宋群力畅谈中信证券信息系统建设的情况以及投入适当性,龙头券商与国际投行在技术路线图和内涵方面的异同,并直面行业存在的一些质疑与误解。
关于信息技术投入的适当性,宋群力认为,信息系统的优劣和投入金额相关,但并不一定是线性相关,反而应该发挥边际效应,行业需要用更务实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未来的行业竞争一定是综合竞争,除了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外,成本竞争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项。
可以预见,IT成本未来会成为金融机构的刚性成本,意味着趋势性可增不可减,而且占比会越来越高。这表示随着公司营收波动性变化,信息技术的低效投入可能在公司发展中形成包袱。
关于券商在自研和“外包”的分配比例上,宋群力的观点是,个性化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的领域要坚决自研,同质化领域可以借助外力,但是公司的IT机制、IT能力建设是核心关键。
业内有评价称,机构业务强大的中信证券不需要重视零售客户。宋群力回应称,中信证券15000名员工,其中将近10000名员工都在经纪业务条线,怎么会不在乎?中信证券在APP上对机构客户和零售客户无差别地开放了很多专业服务,并且以满足机构客户需求的业务质量提供给零售客户。
不过宋群力坦言,在零售客户的开拓、服务方面,中信证券确实需要持续加强线上开拓、线上营销、线上服务,多吸纳一些年轻化的客户。
去年末以来,打造航母券商成为头部内资券商的首要使命。“133家券商的体量等于一个高盛”、“摩根大通一年的信息投入是我国证券全行业信息技术投入的3.34倍”……在对标国际投行的过程中,纵使有鸿沟般的差距横亘在内资券商面前,但一丝丝的闪光点或许都足以形成强大的力量以搅动格局。
中信证券虽然在业务规模、市场覆盖、客户覆盖等多方面,较国际顶级投行尚有明显差距,但多年来始终坚持的对标国际大型投行,也对其国际化进程有潜移默化的促进影响。
宋群力透露,去年,中信证券在和中信里昂证券对接过程中,倒推出国际大型投行的信息系统情况,发现双方在信息技术架构和路线图方面基本相同,这成为中信证券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意外收获。未来,中信证券要在内涵方面继续追赶国际投行,并提高投研、交易以及风险管控等能力,也要进一步提升自研份额。
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对证券行业的影响愈加深入,信息技术投入成为行业非常关注的一个量化指标。过去两年,信息技术投入金额、信息技术人员薪酬等因素被纳入券商分类评价考核指标,绝对值指标利好大型券商;但是在2020年最新修订的分类监管规定中,考核指标转变为信息技术投入占营收的比例,该指标引导行业思索另一个问题,到底如何的投入比例才是适当的。
券商中国记者:近期,证券业协会公布的全行业2019年经营指标排名中,中信证券以11.39亿元的信息技术投入规模排名行业前3;但该指标占2018年营收的比重为5.47%,行业排名第23。这也就意味着,2020年券商分类评价中,中信证券信息技术相关指标未能获得加分。您如何看待中信证券信息技术投入规模占营收比例较低的现状?
宋群力:中信证券的信息系统投入始终居于行业前列,历史上由于诸多原因,公司也曾因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缺乏业务和技术的有效融合,盲目追求所谓的先进,大量重复建设,走过一些弯路。2016年,公司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信息系统目标、架构和实施路径进行了全面、统一的规划设计。经过艰苦的努力,公司在实现全新的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信息系统综合成本的优化。
例如,公司以前有近20套以外购为主的数据系统,通过全面数据治理,公司自主开发建成了一个统一数据大平台,不仅获得了高效的数据资产,并且实现了数据成本的大幅降低。
目前,中信证券不仅业务线非常丰富,而且各业务线都具有良好的产品深度和客户深度,各项业务指标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毋庸置疑公司信息系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而公司的信息技术投入并没有因此而大幅超过市场整体水平,因此,公司在信息技术投入方面也取得了相对成本优势。
券商中国记者:信息技术投入绝对值与信息技术达到的成效并不一定绝对相关,对吗?
宋群力:我觉得IT首先是智力游戏。资金很重要,但思想同等重要,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是首要之义。因此,信息系统的优劣和投入相关,但不一定是线性相关,反而应该发挥边际效应。并不是花钱就能买到最好的,只靠“买装备”是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公司需要用更务实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例如,公司某业务线的系统,经过历次推倒重来似的建设之后,不仅花费了大量资金,而且形成了由10套外购的异构系统低效协同,勉强维持工作的局面。2016年,公司通过统一规划、设计,由一套自主开发的系统替代了原有的10套外购系统。不仅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而且形成了丰富的个性化能力。
券商中国记者:中信证券在信息技术前瞻性投入方面有何计划?
宋群力:公司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前瞻性研究,在金融科技领域逐年加大投入。例如,自主开发的数据大平台就是基于全新的大数据架构,采用了大量的先进数据技术;公司自主开发的量化交易平台,为公司各业务线和客户提供量化策略服务,年股票基金交易量超过2万亿;公司自主开发的人工智能云平台,在智能投研、智能投资、智能投顾、智能风控、智能客服、智能质检、智能营销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实现核心业务系统的技术架构迭代,也已纳入公司信息化发展规划。
券商中国记者:您认为中信证券目前信息技术投入占营收的比例是适当的吗?
宋群力:可以预判到,IT成本未来会成为金融机构的刚性成本,刚性成本就意味着趋势性可增不可减,而且占比会越来越高。这意味着,随着公司营收波动性的变化,信息技术投入可能在公司发展中形成包袱。
举个很直观的例子,一家证券公司在后台1块钱的投入,需要由3至4块钱的前台收入覆盖。当后台投入仅1、2个亿时,看起来很容易,但随着系统投入规模的加大,需要前台收入覆盖的成本会非常大,可能会给公司的经营带来较大压力或风险。
我和一些境外以及境内公司的财务负责人沟通时,能感觉到IT成本正对这些公司的财务负责人构成困扰。公司也能看到一些同行的信息技术投入慢慢进入比较难控制的状态。
未来的行业竞争一定是综合竞争,除了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外,成本竞争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项。公司的成本管理,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不浪费钱。就以中信证券当前的情况来看,公司信息技术的投入是比较适当的。
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产品和流程的高度标准化,许多券商都会将一些系统开发工作交付第三方平台来完成,因此大幅节省成本,但也产生了一些诟病,比如业务同质化现象是否与普遍外包购入系统相关。龙头券商在资金实力和研发能力方面都占据优势,那么如何看待自研的必要性呢?
券商中国记者:近几年来,业务办理转向“线上化”正在成为行业趋势,但“同质化”也如影随形。加大自研投入被视为各大券商构建“护城河”的重要路径。作为综合实力翘楚的中信证券,自研比例有多大,如何分配自研与“外包”的资源呢?
宋群力:公司2016年就定了一个原则,非个性化、不能给公司带来核心竞争力的领域,不投入自研力量。原因主要在于内地市场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券商若将这些标准化领域的系统全部纳入自研,能做到的最好效果就是和其他券商一样,但自研就意味着系统bug由自家来承担,由此带来的系统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对于个性化业务,公司更倾向于投入自研力量。比如投行、场外衍生品、数据等非标程度很大的领域,还有一些即便是同质化,但可以提升系统性能、容量、可靠性的领域,公司更愿意投入自己的力量去研发。公司持续加大自研投入,2016年至2019年,公司获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近5000万元。
另外,补充一点,并不是说标准化的领域,公司就完全放手让开发商来做,比如经纪业务交易系统,公司会主导设计,之后再交付开发商开发,并且测试也是由公司主导。
在投入比例上,中信证券信息技术人员自研和非自研的分配大约为4:1;在人员配置上,中信证券信息技术人员和外包人员的比例大约是4:1。
券商中国记者:有些同行在探索金融科技的过程中,会选择直接“拥抱”互联网公司,比如近期中金公司和腾讯子公司腾讯数码成立了金腾科技,您如何看待同业借力发展金融科技的现象?
宋群力:国际投行曾经也都采取过和互联网公司或科技公司合作的形式,但这条路不容易走通。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券商纷纷和互联网科技公司合作,是出于商业目的还是出于技术目标?
如果是技术目的的话,我不看好,因为IT能力已经成为一家券商的核心竞争力,外力能帮到公司的作用越来越小,不像以前业务和客户相对简单时,券商买一套系统就能显著提升竞争力。现在,券商要提升IT能力,首先要加强自身IT能力,靠“雇佣军”是不能替代自身IT能力的,最终考验的是公司信息化水平。
但如果这种合作是出于商业目的的话我很看好,类似摩根士丹利收购了折扣经纪商Etrade,其本质是流量诉求,这也是适应新的行业趋势的做法。
所以,券商一方面要加强自研能力,尤其是个性化的业务要坚决自研;另一方面,同质化业务可以借助外力,但是公司的IT机制、IT能力建设是核心关键,在此基础上,提高自身设计能力,才能更好借助外力去落实设计,增强风险价值。
近几年来,行业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势头如火如荼,抓住长尾客户拓展业务是很多券商的重要着力点,但是机构业务强大的中信证券似乎对互金业务着力不多,事实果真如此吗?
券商中国记者:有业内人士曾如此评价中信证券,“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来看,中信证券机构业务足够强大,吃这块蛋糕已经活得很好了,所以不需要重视经纪业务和零售客户。”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宋群力:这实际上是不了解公司的。一家公司之所以是好公司,肯定不会放弃任何市场机遇。公司整个公司员工有18000人,境内员工大约15000人,经纪业务线将近10000人,公司怎么可能不重视经纪业务?公司的整个IT投入里,其实很大部分是用于经纪业务。
中信证券机构业务的竞争力确实比较强,其实机构客户对系统的挑剔更严,无论是性能、功能、产品等,机构客户的交易给系统带来的压力占比超过50%。公司的系统在努力满足机构客户需求的同时,在符合适当性合规要求的前提下,公司尽量为零售客户提供几乎与机构客户无差别的系统服务。
就拿公司的APP来举例,很多企业推出的APP还区分机构版和个人版,但中信证券是不区分的。公司将所有的能力露出在APP上推给所有客户,努力保证不同资产的客户体验一致,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逐渐得到零售客户的认可。
再比如,公司的投顾报告、研究报告都露出在APP前端展示给客户;智能算法、一些小的量化策略等机构客户使用的模块,公司都无差别地提供给所有客户,其中算法交易每年有超过2万亿的交易量,非常受投资者的喜爱;再比如,一些定价服务也会向零售客户开放,这背后都是公司的高性能计算和智能算法在支撑,客户想做一个非标产品的定价、债券产品的定价等,公司都可以支持。
当然,有些客户的业务简单的时候,不一定需要这些功能,但公司尽量把对专业客户的能力都搬上去,希望将公司服务专业客户的能力都展示给所有能服务到的客户,只要他有业务需要。公司也希望市场越来越专业化,这对公司来讲也是尽一份义务,所以就多做点。
中信证券零售客户总数超过1000万,客户质量很好,今年这一轮行情整个系统压力创新高,委托单数达到将近1400万的量,超出2015年高峰时期一倍。
不过必须承认,在零售客户的开拓、服务方面,公司确实应该加强线上开拓、线上营销、线上服务,多吸纳一些年轻化的客户。
在打造航母券商过程中,内资券商都需要细分自己各板块竞争力逐一对标国际投行并迎头赶上,那么,在信息系统方面,中信证券和国际大型投行的差距有多大呢?
券商中国记者:去年末,中国监管层提出要推动打造航母级券商,中信证券作为行业龙头自然首先担当起这个重任。近年来,中信证券被称为“麦子店高盛”,虽然在规模和业务发展上,内资券商和国际投行差距很大,但是从信息技术实现上,中信证券和国际大型投行的差距大吗?
宋群力:公司内部真的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在全球市场上,内资券商不论在市场覆盖、产品覆盖还是客户覆盖等各方面,都和国际大型投行有非常大的差距。
但若从纯技术的角度,尤其是公司去年启动全球一体化之后,通过和CLSA(中信里昂证券)的全面对接,初步实现了系统看穿、业务看穿。由此,也能倒推出国际大型投行的信息系统情况,发现双方在架构和路线图上都很像。这可能是因为公司一直对标国际大型投行,在潜意识中学习了国际大型投行,这也成为公司国际化进程中的意外收获。
券商中国记者:您所说的技术架构和路线图与国际大型投行很像,具体指的什么?
宋群力:就是技术发展的整体规划、技术架构,包括建设规划和管理规划,大概是一个套路。中信里昂证券的整个管理层都有国际投行的工作经历,而双方的融合让公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深入对标国际大型投行,公司发现,双方在系统建设的思路、架构、路线图上非常相近。
券商中国记者:与国际投行相比,中信证券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宋群力:一方面 ,公司在技术路线和技术架构上基本相同,但业务内涵差异比较大。公司需要进一步丰富信息技术的业务内涵。
另一方面,中信证券也好,很多国际大型投行也好,都是传统投行的模式,都面临数字化转型,他们的转型成本比公司更大。从这点来看,大家也在同一起跑线上,依托的信息化基础也类似。
第三,在一些重要的点上,中信证券是具备特色优势的。比如公司的大数据技术使用比较深入,数据规模也很大,数据治理也做得比较好,整体数据策略做的有特色。但是在数据应用层面还要继续追赶,例如,风险管控、投研体系等还要多向国际大型投行学习。
券商中国记者:未来,中信证券信息系统在对标国际投行方面还有什么战略规划?
宋群力:许多国际大型投行有上万名自研人员,整体信息化程度非常高,当然这也和国外交易规则给与券商更大自由度相关,国外投行很多领域的自研是必须的,并且也能带来非常大的商业利益。
公司虽然能够背靠第三方开发商的平台,同质化的业务不用花太大的资源和成本,但是长远来看,公司未来要进一步加大自研份额。
中信证券现在已经开始将一些自研的平台输出到公司境外机构,今后公司还会通过这样的输出去学习更多的境外经验。
券商中国记者:您刚才提到,内资券商和国际投行信息技术在内涵上差距比较大,中信证券如何去弥补内涵上的差距?
宋群力:内涵上的差距需要伴随着业务去追赶,信息系统不能独立于业务凭空去发展。国际大型投行的市场、产品和客户丰富程度很高,公司需要一步步去追赶。
公司相信,未来中信证券通过国际业务延伸,可以实现这样的追赶。但是,信息系统和业务运营的看穿,将是实现国际业务延伸的前提保障。
去年开始,数字化转型成为券商行业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日前,证券业协会发布的《关于推进证券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研究报告》也提到,要促进信息技术与证券业务深度融合,推动业务及管理模式数字化应用水平提升,评估数字技术在证券业务领域的应用成果,推广证券行业数字化最佳实践引领行业转型。那么,中信证券数字化转型的探索有哪些,有哪些优势?
券商中国记者:现在券商都在做数字化转型,中信证券关于数字化的探索有哪些?
宋群力:公司也在做数字化探索,公司内部称之为信息化,目标是实现数据驱动、系统执行、过程管理。2018年底,公司已经实现了信息化1.0目标,公司还是具有一定的特色优势的。
首先,公司自主开发了行业领先的投行业务系统、PE投资管理系统、场外衍生品交易系统、量化策略交易系统、人工智能云平台、做市交易系统、客户营销服务系统、财富管理系统、产品管理系统、事务管理系统、定价系统、数据大平台、CRM系统、综合营销管理系统、绩效考核系统等为公司业务个性化塑造、核心竞争力提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同质化领域,依托公司的业务优势,通过强化自主设计,使得信息系统在市场覆盖、产品覆盖、客户覆盖、功能、性能以及安全、可靠、高效等方面保持领先。
第三,通过数据治理,初步实现了企业主数据的建模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了公司数据资产的全面、真实、可靠、高效。公司已经拥有了高质量的行业领先的数据资产,在业务管理、客户服务、产品营销、绩效考核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公司在量化投资、量化交易、量化投顾、智能投资、智能交易、智能投顾、智能风控、智能客服、智能营销、智能质检、RPA等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第五,信息化成本优势,公司达到目前的信息化水平,主要是靠公司自己研发做到的,成本优势非常明显,而且发展比较良性,公司没有出现爆炸性的成本增长,都是循序渐进的增长。
第六,APP在功能和客户体验等方面我觉得也有优势。APP是公司综合能力的客户端送达,目前,如上所述,公司建立了强大的后台服务能力,公司将后台的服务能力整合后无差别地通过APP提供给客户。
券商中国记者:谈到航母级券商的目标,十四五期间,中信证券关于信息技术的一些规划是什么呢?
宋群力:首先是现有系统的精细化、自动化、智能化,这个目标的实现是永无止境的。比如公司的运营体系中,结算环节有99%都是自动化的,现在要将自动化往各种业务运营上延伸;再比如在现有系统的交易性能,公司现在能做到微秒级,未来要在性能、时延以及安全可靠等方面持续提升。
第二是技术架构的迭代,实现信息系统2.0的目标。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实现核心业务系统的技术架构迭代。
第三是转型,可以称为数字化转型或者信息化转型,公司的业务模式、管理模式都可以通过信息化实现流程再造,实现模式创新,这有很大的市场价值和商业价值。
第四个是国际化发展,结合公司国际化战略,实现公司全球信息系统一体化。
周末刷屏!乐歌董事长怒怼平安资管基金经理!股价4个月暴涨340%,看双方回应!竞争对手竟出来"挖墙脚"?
又崩了!股市竟连续5天被攻击,交易被迫中断,发生了什么?安全机构已介入,11年大牛市还能持续吗?
大鳄来了!50万亿资管巨头大动作,拿下首家外资100%控股公募!首任总经理是他,其他外资机构有何举动?
发生了什么?11万亿巨头突然暴拉,48小时内收购TIKTOK?美联储也有重磅,这一表态有何深意?
连续6年亏损,股价却4天翻倍!这只妖股缘何涨成龙头?创业板更有16股涨停,敢死队还能疯多久?
券商中国是证券市场权威媒体《证券时报》旗下新媒体,券商中国对该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ID:quanshangcn Tips:在券商中国微信号页面输入证券代码、简称即可查看个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输入基金代码、简称即可查看基金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