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伯良升职了!

麦伯良终于升职了!

作为中国职业经理人中的常青树,麦伯良在中集集团足足担任了三十年的总经理,8月27日,他在新一届董事会上当选董事长; 而在此前一天,深圳特区成立四十周年之际,他获评深圳特区“最受尊敬的40位企业家”,中集集团也入选“最受尊重的40家上市公司”。 再前一天,深圳资本运营集团通过股权收购成为中集集团第一大股东。 作为中国高端制造业龙头,麦伯良与中集集团开启了新篇章。

麦伯良升职了!_第1张图片

麦伯良


麦伯良升职了!_第2张图片

中集总部办公大楼

“现在全球变化无常,不确定性太高。 在这种态势之下,如何把中集做得更好,正是我们现在主要面对的最大难题,而且也是时代命题。 ”麦伯良对此直言不讳。
中集集团是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中外合资企业,更是中国企业成功走向世界的领军者,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全球化的缩影,中集的每一步都非常值得关注,而焦点就在麦伯良身上。
“面对这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更愿意把它视作历史机遇。 像眼下复杂的环境正是锻炼人才、培养人才的大好时机,能干大事的人都是在风雨中成长起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中集培养出一大批企业家,做出更多的世界冠军产品,把企业练的更健康、更强大,自然更能应对各种各样的变化,未来就可以把握住更多机遇。
震惊世界的动荡局势,居然被这位岭南汉子轻描淡写,讲起这些时,记者分明看到麦伯良眼中有光,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一路走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以梦为马 爱拼才会赢
麦伯良1959年出生于广东省肇庆市,家中有四兄妹,文革时父亲受到冲击,生活颇为困难,母亲就在城里搞养猪,改善生活。 麦伯良说,母亲这种勤劳勇敢的精神影响了他一生。 身为长子,他主动帮忙挑起家庭重担,一边帮妈妈养猪,一边还学会了自己做家具,到11岁时,家中的家具都是出自他的手笔,早早展露了工程师的天赋。
1977年麦伯良如愿以偿地考取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 大学毕业时,有很多机会可以留在省会广州,但那时深圳经济特区刚刚成立,改革开放潮涌珠江,麦伯良主动选择了这片与众不同的新天地,他说因为那里有一群与自己一样不安分、有梦想的人,人生就要以梦为马敢拼敢闯。 这种精神贯穿了他后来的整个职业生涯。
麦伯良至今还清楚记得,1982年春节过后来到蛇口工业区劳动人事部报道的情形,当时的深圳俨然一座大工地,到处是热火朝天的景象。 就在一年前,这里刚刚成立了蛇口第二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有限公司,中方股东是蛇口招商局,外方是丹麦宝隆洋行,此时也正在兴建厂房,已近封顶。
这家公司第一任董事长由蛇口招商局负责人袁庚亲自兼任, 总经理是丹麦人莫斯卡,此际这位国际友人正忙得不可开交,见到有新来的大学生,立即邀请去中集帮忙。 麦伯良没想到就此与中集结下了一世情、不了缘。
麦伯良给记者讲述了他在中集的第一次人生转折点,历经近四十年岁月,依然历历在目,他说那才是年轻该有的样子。
麦伯良最初的工作是给英国工程师雷诺做助理,任公司唯一的集装箱设计师,把老外的设计画成施工图纸,与中方的工人师傅对接做样箱,这也让他成了中国最早的集装箱工程师,每天加班加点指导工人施工。
当时公司生产线上只有一台德国进口的300吨压机,还是二手的。 1982年9月份中集正式投产样箱,但这台关键设备却掉链子了,全部生产都因此卡壳。 电请德国工程师过来修,人家正在休假,说要一周以后再说。 中集当时还有五六个工程师,专业不对口,没人敢上手弄这大家伙。 雷诺就鼓励麦伯良说,你在学校不是学过液压吗? 要不你来试试?

麦伯良升职了!_第3张图片

1982年9月22日,中集公司正式投产


麦伯良升职了!_第4张图片

出席中集破土动工仪式人员合影


麦伯良升职了!_第5张图片

集装箱厂工正式投产典礼


试试就试试,麦伯良讲到这里,情不自禁流露出得意之情:弄好了是一次大机缘;弄不好,对一个新人来说,不是很正常吗?机会来了就要敢于抓住,不能想东想西,怕这怕那!

麦伯良围着设备从早转到晚,停工的师傅们就在外面围着他,像看猴子表演,都说你刚出校门的毛头小子就敢摆弄进口设备,真不知天高地厚。 麦伯良对此浑然不觉,只是想着如何用书本上的知识来一次庖丁解牛。
到了第二天,麦伯良的专注与投入打动了看热闹的工人,看他忙得满头大汗又装又拆,有两个老师傅主动过来帮忙打下手,从清早鼓捣到晚上,连莫斯卡都被他的精神折服了,让自己的秘书一直陪在傍边,每隔一个小时就给小麦送上一杯咖啡,一直弄到晚上12点,麦伯良说自己后来喝咖啡的习惯就是那时养成的。
到第三天,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问题症结,只是坏了一个阀。 接下来就只能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麦伯良到仓库里一翻,运气简直不要再好,居然还有备件,居然换上就大功告成,围观的人们立刻报以掌声。
经此一战,麦伯良得到了总经理的高度重视,当年圣诞party,小麦作为唯一没有职务的嘉宾被特邀参加,正式走进了管理层的视野; 同时,这也让他赢得了工人师傅们的尊重,时不时大家会聚到一起喝上一顿,他们最服有真本事又没架子的人。
老话说,开端良好,成功一半,因缘就是这样妙不可言,到了年底,公司又遇到困难,年终奖发不出来,工人开始罢工,莫斯卡一筹莫展,情急之下又想到了这个神奇的小麦。
在麦伯良眼中,这又是一次成长机会,二话不说就应了下来,当天晚上在大排档点好菜,摆上两瓶洋河大曲,把六个主事的工人请来,还不等麦伯良开口,工人们就说,你啥也不用讲,我们信你服你,你小麦说咋办我们就咋办。 一场让洋经理头疼的工人罢工,就这样被23岁的小麦杯酒释怀。
此后的工作就比较顺利,麦伯良说,这期间自己不仅从外方学到了技术,还有先进的理念,特别是国际化的视野,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是国际惯例,什么是文化差异,这在当时的中国,堪称最早的管理启蒙,为后来的中集国际化发展埋下了良种。

征战海外不服就干
1986年国际航远市场异常萧条,中集产品卖不出去,外方提出撤资,公司濒临破产。 但是作为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袁庚特意嘱托麦伯良: 中集不能倒,你们要办法自谋生路。 麦伯良领命,并成为一生信守的承诺。 他首先承担了裁员任务,忍痛挥泪把朝夕相处的330位同事绝大部分裁掉,最低限度保留了关键岗位59人,维持中集红旗不倒,然后继续留守,任生产部经理。
当时公司要想谋到生路,最大优势就是利用原有设备转产钢结构用品,还真陆续接到了一些零散业务,有制作钢窗钢门,有承接配电箱、法兰盘,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当时香港经济比内地发达,努力了三个月,终于把法兰盘打入香港市场,让公司开始实现赢利,能够活下去了。 这时外部集装箱市场也开始好转,中集的价值被重新认可,1987年7月,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参股中集,同时带来资金与订单,麦伯良与中集迎来了新转机。
重组之后,麦伯良负责市场推销工作,此时他已把目光投向世界,那里才是他心中的星辰大海。
当时外国人完全不信任中国制造,但麦伯良对自己亲手打造的产品却信心十足,于是,他整整用了两年时间,对英国的GEM公司软磨硬泡,说服对方给一次试用的机会,他坚信中集的质量胜过一切广告。 GEM最终被这位中国青年的执着与热诚所感动,同意试用100个箱,麦伯良接单后,亲自带队组织落实设计、生产、质控,直到如期发货,结果大大超出英国人的预期,马上追加了500个。 GEM的同行得知消息后,看到中集产品物美价优,专程请麦伯良过去洽谈,中集的口碑在欧洲市场不胫而走。

麦伯良升职了!_第6张图片

中集生产的第一台集装箱

麦伯良还讲了他打开日本市场的传奇故事,极具麦氏风格,可以想见他当年纵横海外市场的霸气侧漏。
当时日本购买铁路箱,韩国现代集团做500个,中集做500个,日本当地企业也做500个。但在验收时,日本人的免检,韩国的50抽1,中国的一个一个查,明显对中国制造不信任,麦伯良反复对比三国产品,自信中集不逊于人。 当天晚上,日本当地的企业家请吃饭,席间麦伯良故意露出不快之色,主人见问,麦就直言白天检验带有歧视,不够公平,顺势提出三家应该同台竞技公平对待。 在座有日本经济联合会的会长,表示愿意协调,麦伯良就提议做个游戏,三家随机各抽一个产品,隐去标识,然后请日方组织专家来打分,如果中集最低,接受原来的检验方式,如果中集不是最低的,就应该无差别对待。 现场众人被他说服。
第二天验收现场,请来了23位日本专家,对三个蒙住标识的产品进行了七八十项检查,然后逐一打分,揭晓过程还请来了电视台现场直播。 最低分为68分,众人都以为肯定是中国货,现场的中集同事都捏了一把汗,万一演砸了,更加有损品牌形象,麦伯良却云淡风轻。 在镜头前揭晓的那一刻,现场一片惊呼,居然是韩国的。
后面两个分别是87分与86分,专家们等了很长时间不敢揭晓,幸好,最后的结果是日本第一,保住了东道主的面子,而中集产品虽然第二,但也仅仅一分之差,赢得了里子,从此中集产品在日本一举成名。
讲到激动处,麦伯良习惯性地拿起桌上的烟,看到在座有女性,又很快放下,足见其率性当中更具理性。

放弃高薪 此生最正确的选择
1990年,三十一岁的麦伯良以优异表现被推上了代总经理之位,到1992年,中集不仅活了下来,并且在业内找到了立足之地,此时公司管理层调整,但大股东中远集团要求中集总经理必须是独立的职业经理人; 此时,他又迎来了人生中又一次艰难决择。
如果保留招商局编制,作为正处级干部外派香港,月薪是上万港元,而当时中集的总经理也只有480元人民币,那时的港元比人民币还值钱,相当于降薪95%啊。
麦伯良说,最终让我下定决心选择中集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不能辜负老领导袁庚的重托,以及中集伙伴的信任; 其二是我那时就相信,中集能做成世界级的企业,这才是我的梦想。
执掌中集以后,尽管有过很多诱惑,麦伯良从未想过离开,有人说中集像他的孩子一样,他为此倾注了全付心力,几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他个人的命运与中集的发展几乎完全融为一体。
1994年,麦伯良带领中集先后登陆B股和A股,从此以后,中集发展安上了资本翅膀,如虎添翼。
那时集装箱行业产能分散,过度竞争,效率较低,有了资本市场资本支撑,麦伯良立马沿着中国海岸线挥师北上,攻城拔寨,对国内市场进行整合。 先后收购了大连货柜、南通顺达、广东新会大利等三家企业,实现集装箱产品在地生产,不仅扩大规模,也提高了利润空间,到1996年,总产量超过当时的集装箱冠军韩国现代和进道,一跃成为全球第一。
麦伯良说,这时的中集虽然规模上来了,但核心技术以及综合实力与国际对手相比还是大而不强,为此,1997年专程从香港请来业内资深专家,并于1998年正式建立中集技术中心,从产品源头开始全流程提升品质,并着手打造标准化管理流程,到2002年时,终于把产品质量提到了世界级领先水平,公司又全面推进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集团统一认证 , 建立起了集团主营业务——集装箱制造业务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成为行业领导者,麦伯良自豪地说,到这时中集才算得上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

麦伯良升职了!_第7张图片

集装箱智能制造工厂

在此期间,中集陆续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打造了十几个集装箱生产企业,渐次整合了集装箱的国际市场,中集成为全球唯一能够提供三大系列、一百多种产品、并且对所有品种可以全流程设计制造与维护的企业,是当之无愧的行业王者。
但这仍然不是麦伯良的终极目标,他又据此确立了全球市场整合战略: 以中集在物流运输业的品牌优势为基础,利用对制造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国际化运营平台,以海外并购为手段,组建国际化营运的跨国企业架构。 在2002年的央视《对话》节目上,麦伯良提出了那个梦想多年的心愿: 给我15年时间,还你一个世界级企业。
如今,记者看到中集办公大楼的很多房间都标有世界各地的地名,间中还有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国际员工,一一对应着世界各地业务。 但他扬鞭欧美、饮马亚非时的个中艰辛却不足为外人道。

乘风破浪 还你一个世界级企业
1996后起,中集在集装箱就一直占据着世界第一的位置,但遗憾的是集装箱行业容量相对有限,已经无法承载麦伯良更大的梦想,当中集取得全球40%以上市场份额,就开始撞到天花板,未来要更上层楼,中集必须多元化。但路在何方?很长时间,这个问题让麦伯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麦伯良说,最初的灵感来自那次送儿子去澳大利亚,看到当地街上跑的半挂车,车箱部分与集装箱颇为相近,他心中立即为中集的业务走向画出了延长线---既能发挥中集既有专业优势,又能开发新领域。于是,2002年,中集在国内率先开启半挂车业务,有了集装箱领域的成熟经验,新品拓展节奏要快得多,中集一边在国内打造多家生产基地,一边于2003年收购了北美排名第8的半挂车制造厂商,同步拓展国际市场,到2006年中集做到北美市场销量名列前茅,出口半挂车超过4万辆,2014年以后,连续保持半挂车销量全球第一。2019年中集车辆在香港交易所上市,2020年申请回归A股创业板。 与此同时,麦伯良采用同一模式相继把业务拓展到登机桥等空港设备、天然气存储运输等能源化工设备、酒类储运等食品加工装备、消防装备、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随着每个品类做大做强,这些业务以中集安瑞科、中集天达为主体也在香港拥有独立上市平台,借力资本市场,继续加力。
麦伯良说,这中间的故事几天几夜也讲不完,成功背后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在记者的一再请求下,他讲述了最惊心动魄的蓝鲸一号的故事,最能体验麦伯良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

麦伯良升职了!_第8张图片

中集蓝鲸1号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

那是2017年夏天,中集的海工平台蓝鲸1号承担起了号称世界难题的南海可燃冰试采,这台由中集自主研发建造的平台,到底行不行? 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件事。
考验很快就来了,试采没多久就遇到了非常猛烈的海上风暴,最大风力12级。 以往平台经受考验的最大风力为10级,这回12级正面袭击,撤还是不撤?
艰难的决择又一次摆在了麦伯良面前 ,撤,可燃冰试采宣告失败,自己可以不担风险; 不撤,万一出了问题,自己责无旁贷,难辞其咎。
此刻的决策,既需要科学也需要勇气,论前者作为专业工程师出身,麦伯良对中集产品的质量绝对有信心,那么,真正的考验是人性是勇气是担当,麦伯良想通这些,毅然决定担起自己的责任,不撤!
看着12级飓风咆哮着掀起滔天巨浪,肆无忌惮地拍打着蓝鲸1号,即使透过屏幕,所有人的心都揪了起来,麦伯良说自己当时也很紧张,不是怀疑产品质量,只是担心万一操作过程中某些细节出点问题,后果同样难以预料。 幸好,蓝鲸1号顶住了12级台风,中集集团也经受住了考验,举国欢呼,世界瞩目,不但让中国可燃冰试采取得世界性突破,同时也让世界再一次见证了中集产品的上乘质量,一举打破国际纪录,被誉为大国重器。
麦伯良轻拍了一桌面,骄傲地说,中集的世界冠军产品就是这样炼成的。 截止到目前,中集已经做到了24个世界冠军产品,集团营收接近1000亿,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地区有业务,在60多个发达国家、地区有投资。

麦伯良升职了!_第9张图片

麦伯良说,这一切都要感恩老领导袁庚当年的信任,虽然斯人已逝,小麦不负厚望。
同时也要特别感恩改革开放的大时代、深圳经济特区大环境,感恩共同打拼的事业伙伴,才让他实现了当初的诺言与心中的梦想。 谈及未来,麦伯良说,还是会沿着受人尊重的全球化跨国企业集团的目标继续努力,最大的心愿就是把世界冠军产品从目前的24个做到40个,能够在全世界更多的地方看到中集的产品,让大家喜欢中集,喜欢中国。
麦伯良脚下的路依然山高水长。 对话麦伯良 企业家是如何炼成的


适值深圳特区成立四十周年,中集集团董事长兼CEO麦伯良被评为深圳特区四十周年最受尊敬的40位企业家,中集集团也被评为最受尊敬的上市公司,作为特区建设的全程参与者,其杰出贡献书写了深圳的辉煌,其传奇经历印证了特区的成长,本报记者为此做了特别专访,听麦伯良讲述了四十年的精彩瞬间,同时也请他传授了练成世界级企业家的内功心法,对于今天的投资人与创业者,堪称一笔宝贵财富,值得您细细品味。

记者: 您是中国职业经理人中的长青树,三十多年一直得到大股东支持,稳定掌舵中集,您是如何做到的?
麦伯良: 首先,自己要坚定方向。我自己从未想过离开,中间有很多机会,比如赚钱或升官,都被我放弃了。其次,人要自强,我全心全意做好这家企业,给股东添光彩,让投资人少操心,这样其实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和选择权。其三,机制很重要,中集有科学规范的股权结构和治理机制,董事会和股东大会进行重大决策,股东既不缺位也不搞一言堂,所以也不会轻易换掉能干的经营管理者。再者,真有经营问题,我会主动承担责任,不用等董事会追究,我自罚一百万。
记者: 您认为一个年轻人要想成为企业家应该具备那些素质? 麦伯良: 要志存高远,要有做世界第一的雄心壮志,不是口号;要脚踏实地,就是要务实肯干,要亲力亲为,别太务虚;要真诚做人,对待所有人都是一个真诚的心,不论上级领导,还是普通工人,都真诚对他们好,不要害人;我自己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
记者: 作为企业家,把中集做到多项世界冠军,您觉着自己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特质? 麦伯良: 我比较喜欢挑战,不怕艰苦,不怕没钱;我对自己要求很高对别人要宽容得多,宁负自己,不负伙伴,不负客户,不负朋友;我又是一个感恩的人,很重感情、恩情,别人信任我,我就不忍心让老领导失望、让股东失望、让员工同事失望,大家一起经历风雨,也要一起享受阳光。
记者: 当下的国际形势、市场环境风云变幻,您认为企业家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大变局? 麦伯良: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要变,有些不能变。初心不能改变、价值观不能改变。像中集自强不息的价值观不能改变,勇往直前的企业精神不能变,真诚做人的人生观不变。此外,因应市场变化,企业也必须跟着应变。但今天的变也不等于明天的变,比如我们应对疫情的紧急安排,过一段时间好起来,又变回来了。一个企业的应变能力很重要,没有应变能力的企业,连生存都做不到,那还谈什么发展。

记者: 您认为企业应该如何处理短期利益与长期战略的关系? 麦伯良:我觉得赚钱要讲时点。今天不赚钱不等于明天不赚钱。我不认为有一个产品是永远赚钱的,我认为首先要干成事,这很重要。挣不挣钱,要用更长的维度去看。比方说像海工,我觉得海洋占地球面积70%,海洋的开发和利用人类才刚刚开始,还有90%的空间要开发,像深海养殖、海上风电,可燃冰开采等等,中国要做海洋强国,过硬的装备就是必须的条件。 但目前疫情期间,我们的短期目标是企业健康,越来越有质量,团队平平安安的,精神头十足,就可以了。
记者: 中集多元化之路非常成功,开发了多项世界冠军级产品,您认为企业家应该如何拓展赛道?
麦伯良:我们有三个标准:首先中集有优势的,其次,未来需求趋势比较明确的;其三国家目前又是短板的。自身优势是前提,然后才能整合全球资源,开发中国及世界市场。像中集做模块化建筑,现在不赚钱的,但它对人类的贡献很大,中集原有的技术优势可以用上,市场也比较大,我们已建了不少酒店、几所模块化学校,反响很好,这个项目就值得做下去,将来就会赚钱的。
记者: 中集既是高端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同时也是资本运营高手,请讲讲企业应该如何通过资本手段推动产业发展?
麦伯良: 资本运营在中集是手段,我们以产业发展为目标。收购兼并肯定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肯定要坚持做下去。但是怎么做好,我认为一定要先看购并的这个企业,你能给他带来什么,要想清楚这件事情。如果你有能力给他带去未来更好的发展,你能注入更多的资源给他,这个收购就比较容易成功。像中集并购德国消防车公司的例子,人家卖给我们,马上就不愁订单,买的材料也比原来便宜一点,他就愿意交给中集。你能够真诚的带给对方东西,他也感觉到价值,这种收购就比较有意义,也是成功的。相反,你收了以后不能帮助对方发展,还阻碍了人家,能不出问题吗?
记者: 作为一家成功的全球化企业,中集在国际化进程中如何进行世界性的文化整合?
麦伯良: 最重要的就是相互尊重,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没有高低,像德国人有到点休假的习惯,就要尊重。我们中国人处在不同发展阶段,有工作任务了就可能取消休假,所以必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然后相互影响,慢慢这些人也变了。然后我们把业绩导向文化慢慢引入,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其次要充分沟通,我们有什么新政要推行之前是要充分沟通的,不能直接下命令然后让对方执行,西方人特别在乎这个。再有,总经理都尽量选当地人,当地人知道这个企业怎么管。我们叫全球运营、地方智慧,目前中集海外企业90%都是盈利的。

记者: 您如何看待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
麦伯良: 我认为企业家还是要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世界发展、人类进步贡献价值,也可以说这是企业家的使命。但与其他领域不同,企业家要通过做好产品的方式来实现价值,担当责任。比如集装箱当中会用到地板,二十年前,都是进口木材,产自马来西亚和印尼热带雨林,价格也很贵。后来中集研发出竹木混合地板,并且这个木也是人工种植的速成杨木、桉木,主体是竹子。经过中集这样改良升级,这个产品就体现了多重社会责任,第一是保护热带雨林,对人类做出贡献,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第二,供应链移回中国,扶持国内产业;第三,竹子主要产在落后山区,又支持了贫困地区发展。第四,现在的价格是20年前的一半,对全行业降低成本贡献巨大。这体现了我的使命,帮了世界,帮了人类,帮了中国,帮了贫困地区,帮了行业,同时也帮了自己,通过企业发展为这个世界做出点实实在在的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麦伯良升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