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向标 | 《八佰》最高9分,最低你懂





《八佰》


6.8分
1.独孤岛主 9分 电影文化研究者,选片人
《八佰》之于中国电影类型片工业水准来说意义相对比各种围绕意识形态的争议要来得重要,影片里有一种汹涌的气象,尤其在将观众的视点退到南岸群像的时候,在一场面子游戏里,由无意识闯入者到家国捍卫军及至最后成为个体人格尊严的保卫士,甚至超越了「同仇敌忾」的叙事线性逻辑,更不避讳表现始终懦弱的普通人。
2.桃桃林林 8分 影视自媒体人,微信公众号及微博「桃桃淘电影」运营者、线下活动「桃桃观影团」发起人。
就像片名一样,八佰。还是将核心置于个体,这也是最喜欢的一点。一群普通小人物的个人战争史,以及他们的觉醒。其中的血性,也是由之激发出来的。所以,才会更被郑凯那段感动。
3.刘宇清 8分 电影学者,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八佰》并不完美,但是难能可贵。艺术不可能(也不必要)绝对真实地再现历史。即使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当事人也有不同的记忆。电影(《八佰》和《八百壮士》)讲述「四行仓库」的故事,基本事实并无偏差,目的在于用历史喻世、警世和醒世,塑造英雄、激励国人。
也许,历史上的「四行仓库保卫战」真的只是一场TRUEMEN SHOW ,但是,这场SHOW中的人物,没有一个演员,没有谁在表演,他们都在用真实的生命完成国民战士的职责。何其荒诞!何其屈辱!何其悲怆!何其豪迈!在看电影之前,很多观众并不知道这些。
在苏州河两岸,一边是舍身取义,一边是灯红酒绿,两相对照,殊途同归。银幕内外、过去现在,没有谁愿意成为民族痛史的看客。大个子导演化身小湖北,幻想白马英雄独挡敌军,酣畅淋漓地做了一次艺术家的侠客梦。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抗战故事注定会成为民族神话。神话必须有,神剧必须无。《八佰》之所以成为疫情之后的「救市」之作,根本原因在于它是神话,不是神剧,具有「救心」的抱负和功能。
影向标 | 《八佰》最高9分,最低你懂_第1张图片
4.杨时旸 8分 中国新闻周刊主笔。
《八佰》让人震撼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故意去彰显震撼却收获振聋发聩的效果,它用收束写磅礴,用胆怯写勇敢,用恐惧写悲壮,用不知所措写义无反顾。那些兵里有痞子、混子、油子,但最终他们都成了战士。那群人守护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精神,有关于尊严和意义,其实这早就超越了政治派别,在这样普遍的精神感召之下,守护旗帜的颜色和图案根本就不应该成为讨论的重点,如果说非要讨论旗帜,那他们护的就是人性尊严的旗帜。我们在生死硝烟里看见的是应该是一个一个一个的人,是具体的恐惧与希冀,而不应该把他们抽象成一个派别符号。《八佰》在中国战争片里是绝对重要的,无论技术还是意识,它所引发的电影外的讨论也会成为时间的注脚和底稿。
5.内陆飞鱼 8分 影评人。
《八佰》 二刷。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质感很好,服化道什么,以及整体气场,可能数年内国产战争片超越不了,既然给过《血战钢锯岭》四星,没有理由不给我们自己的历史一样的分数。
6.谭政 8分 电影学者,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策展人。
用近身的镜语呈现一场刻骨铭心的战斗,用诗意的镜语礼赞一群普通而又伟大的战士,更用犀利的镜语刺穿一些丑陋的国民性。
影向标 | 《八佰》最高9分,最低你懂_第2张图片
7.秦婉 7分 凤凰电影策划。
中国电影工业程度的高峰,从技术角度实现了当下能做到的战争片最高水平。五场战斗戏中,前三场都相当精彩,动作逻辑清晰,冲击力强,也没有辜负多个单机位长镜头的拍摄,护旗戏有删减,情绪煽动性弱了很多,冲桥一段由于内在逻辑问题,没有达到剧力高潮。抛开审查,个人认为在历史真实方面,应该允许电影创作者进行加工、修改和表达,本片的剧情改编可以接受,不过比较失望的是,在表达战争荒诞性和体现爱国主义精神方面,还是出现了失衡,令其无法成为一部观念更先进、更深刻的历史战争片,更想看到的是对于事件荒诞性和悲剧性的深刻挖掘,而不是「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的一笔带过。不过这也是在如今创作环境下对中国创作者的一种苛求吧。
8.西帕克 7分 影评人。
以逃兵的视角切入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大历史,真正跳脱出了国内战争片常见的宏大叙事。几位主角各有特点,英雄与凡人共同组成了近些年来国产电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群戏。管虎拍出了这场战争的荒诞感,苏州河两岸天堂地狱两极的人们互相观看,整个战役则是一场更大的「政治秀」。战士以命搭台,守护一个已然逝去的理念,全世界旁观,却并不会真正出手相助。当剧情慢慢从群戏转向谢晋元个人的挣扎时,也走向了一场终极拷问,知道了「明朝是怎么灭亡的」,知道了此战已败,那还能改变现实吗?没有回答,只能留给历史评说。
9.大奇特 7分 老电影研究者,自由撰稿人。
江分两岸,这边隔岸看戏,那边隔岸观火,四行仓库保卫战就是一场供看客们「围观」的战役。战斗场面着实突破,南腔北调的众演员也提供了很好的群戏。但导演迷失在符号堆砌中,马的意向用太多,还加了赵子龙……不及《老炮儿》的鸵鸟有那股灵气劲儿。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视角必然受限,当然还有民众的视角也有缺失(只有观望和觉醒了),与台版《八百壮士》对照观看效果会更佳。
10. U兔 7分 电影书籍译者,电影活动企划。
看得好累,跟着他们全程紧张,群戏塑造不错,几个主要角色都有记忆点,大场面调度也实现得很好。跳楼那段太催泪了,哭得不行,而且节奏快得让人来不及反应,所以很有效。白马这个特别重要的浪漫元素用得早了,而且多次出现,虽然有递进,但是感觉铺垫还没足时就祭上大招了,以至于关键时刻比较难嗨。从护旗段落开始就觉得有点过分煽情,太努力想要感动观众,节奏和剧情合理性上都有点刻意和可疑,感觉那样的悲壮与事实会有出入,因此反而很难融入。但确实还跟着一直紧张,所以影片做到了吧。该看IMAX,普通影院即便设备不错但亮度还是低。大量快速移动镜头会模糊、丢失信息量,要是120帧(哪怕是64帧呢)效果该有多好。
影向标 | 《八佰》最高9分,最低你懂_第3张图片
11. 闵思嘉 7分 影评人。
需要在华语抗战的坐标系下去看本片,它走出了抗战的那种求胜情绪和对抗式的英雄主义,转向了怯懦者的群传,京剧段落是神来之笔。炼狱般的仓库,真实而充满烟火气的租界,超现实主义的民俗神话幻想,都无缝地融合在它冷静的历史写实和感性的电影写意中。与其说它描写的是一场战争,倒不如说,它描写的是在灾难性的现代国际政治斗争下,以侵略为代表的精神暴力,借由现代战争武器这种身体暴力,对人类文明道德进行的屠杀。战争的性质决定了本片带有某种大屠杀电影式的调性。
12. 电子骑士 7分 影评人,在《科幻世界》开有科幻电影专栏。
影片完全是群戏,或者说,采取了个人化的散点视角来切入故事。这本身,就是对宏大战争题材的一种消解。
在视听语言层面,本片水准很高,摄影打光堪称典范,战斗场面拍得迫力十足,很多画面都颇有诗意,服化道也很考究,音效极具真实感。从感官角度看,影片已经是华语电影的最高水准了。
影片对人物塑造也非常用心,虽然没有主角,但几个小人物都给足了戏,各有各的高光时刻。张译、王千源、姜武是我认为最出彩的三个演员,欧豪表现也很不错,演员们都奉献出了相当有力量的表演。
我不认为影片有美化孙元良或者国军的倾向。然而,《八佰》呈现出的,还是一种简单的且表面化的主题:也就是战争中迸发出的民族气节和无畏精神。导演并没有从这「四百人」的命运角度去讲故事,将故事结束在了八佰壮士进入租界的地方——实际上,后续的历史更耐人寻味(比如真正的护旗故事,比如谢晋元之死)。这四百人,承担了很多他们本不该也不能承担的使命与压力。捆手榴弹以身许国、女童子军送旗、众人护旗,都是催泪的看点,但仅仅有一腔热血的战争片,还是不够的。
13. 风间隼 7分 影评人。
经典题材的新时代翻拍,战斗场面精彩,尤其是「夜袭」和「破阵」两场,「护旗」和「冲桥」反而煽情太过。管虎的野心体现在用小人物的边缘视角来审视这场国府的遮脸之战,剑走偏锋的好处是反映了贪生怕死等人类生物性真实,却打乱了叙事节奏,模糊了战场大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而不见得真实。这是创作思路的问题,未公映版其实也没有做得更好。隔河观战的群像就没有这毛病,个个生动感人,是这一版的亮点。
14.黄文杰 7分 高校教师。
在空间上此片属于微观战争片,更宏大的时空背景一笔带过,而聚焦表现孤岛内的浴血奋战及其渲染的民族情绪。在人物上编导又试图面面俱到,它舍弃了过往同类题材影片对于英雄的精英式刻画(也可说去政治化),将最多的戏份给了几个编外的要么怂要么油的散兵游勇,角色倒是实现了成长,却悄然置换了真正的主角,南岸几个欲语还休不同身份的人物同样面目模糊,甚至因为粗枝大叶的处理而显得做作。在国际形势变化的今时今日,该片的上映自然别有深意,只是不知道它的跑偏是出于刻意求新还是规避风险。结合片中的意象和萧红的诗,「梦中的白马骑不得」,既是片中人物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慨,也是奢求一部合情合理的战争片而难以实现的惆怅。
影向标 | 《八佰》最高9分,最低你懂_第4张图片
15.悉尼卡通 7分 编剧。
题材本身难度巨大,创作环境难上加难,而导演又选择了最难的一条路来做。考虑诸种难度系数加成,单算算苦劳,鼓励也是应该的。无论你当战争类型爽片看,当历史片看,甚至当小剧场话剧看,都能找到自己的点。不过,面面俱到的编排,仍只是给出了一份索引,仿佛浩瀚海中捞螺贝一二。它用了近三小时的篇幅,只想换你一句实诚的「愿闻其详」。
16.耳朵 7分 「奇爱博士讲电影」责任主编,独立戏剧人。
有很强的游戏质感,像是望远镜主观镜头,就很像枪战游戏。这样的一种设置,给了观众一个切入的视角。不仅仅是两岸互相观望,观众作为第三方,也并非是隔岸观火,而是有一种沉浸感。从类型片、电影工业角度来看,也是相当成熟、完整的一部作品。
17.胡续冬 6分 诗人,译者,随笔作家,执教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声效不错,部分场面视效也可圈可点,但是视听语言总体上问题还是不小,主要是战争场面视点混乱、空间关系交代不清。剧情方面,对史实进行虚构处理倒是没问题,但是线头过多、想要整出点寓意的符号过于铺张,导致叙事掌控能力严重滑坡,一些纯为燃爆情绪而衍生的段落可以与史实有出入,但不能与军事常识、与叙述逻辑有出入。
影向标 | 《八佰》最高9分,最低你懂_第5张图片
18.王昕 5分 电影研究者。
由于多重历史和现实的穿透,上海四行仓库的战斗在今天已极难在轻松简明的逻辑里讲述和再现。表演战/景观战;激励战/唤醒战;基于不同理由的建构和出于不同原因的掩埋(即便在两岸各自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团体眼中也差异极大,在以往的改编中也都背负了「讲述神话时代」的债务)。而这种叙事困境在影片中则体现为视点的分裂和混乱。「八百壮士」内部采用了散兵逃兵的震惊、沉浸视角,外部则是租界的隔江看戏、飞艇上遥望的观察团,观众时而处在和自身同构的看戏位置,时而又回到第一人称生存模式,可以用来填充「八百壮士」的主体意志的谢晋元只在和蒋介石特派员的交谈中才有了整块的表达(但仍处于特派员视点和讲述的支配中),并且此时已然是撤退。也就是经历了散兵逃兵转变(《一个和八个》以来的套路),将战争景观化的处理,用抱着炸弹赴死的壮烈调动观众的身体情绪、民族情感、历史记忆后,却收束在「撤退即胜利」的概念中。(套用《敦刻尔克》,却没有诺兰的统一)。另外,最后镜头显现的21世纪的上海/中国,和四行仓库战士们守卫的已经隔着好几重断裂,只有在「人民英雄纪念碑」题文的意义上,两者才能连接,而这需要对更广阔历史的认知和观照。


19.路西法尔 5分

文艺学博士。


半部好片,后半截毁于过度煽情和史观混乱。第一天国军与日军水中厮杀居然有一种反战人道主义的感觉,在当下承认日军也是人无疑需要相当的勇气。然而第三天护旗丧失理智与常识,已经无限接近抗日神剧。第四天抽空了八百壮士抗战的意义是史观错乱。观众第一天就能读懂「给外国人看」的信息却作为压轴抛出未免大惊小怪,自以为读懂了政治却暴露了自己是政治门外汉的事实。第一天建立起来的毁灭感并没有指向人性与战争的矛盾,而是指向了国民党政府,换一面强大的旗帜就可以填补毁灭带来的信仰危机。影片自以为是切片,但逻辑的断裂却使之成为了困在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之间进退两难的当代中国右翼的切片。


影向标 | 《八佰》最高9分,最低你懂_第6张图片


20.LOOK 4分

影评人,电影研究者。


2020年看一部大陆导演拍的硬核深蓝宣传片很难不产生穿越时光的幻觉。也不用扯上《光荣之路》《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之类,一部现代战争片,最终的落脚点、高潮位,就是一面旗,就不多说啥了。唯一有点意思的人物是零星闪过几个镜头的余皑磊,造型气场有点《老无所依》里哈维尔·巴登的味道,是人在战争处境下不知所措的荒诞变态感。其他人物都是一个模式塑造出来的。


21.赛人 4分

影评人。


工业化的水准是有的,但人与国家的唇亡齿寒,牺牲与救赎的此起彼伏,看客与践行者的互动互通,都相当的浮面。而多余的象征,咆哮式的表演,说变就变的人物群像,都徒留情绪的耸动,而无情感的顿挫。说穿了,这就是部具生理意义的电影。在我看来,完整版和公映版,在最终的表达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无损人是国家一份子,这一再崇高再简单不过的命题。


影向标 | 《八佰》最高9分,最低你懂_第7张图片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hongmomgs

高度期待的韩国年度大片被差评,仅仅是因为激怒了中国观众?

从前两集看,这部新剧至少不比9.3分的前作弱

如果观众只关心道德审判,那国产剧也很难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影向标 | 《八佰》最高9分,最低你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