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蔡元培,教育界祖师都是狠人

孔子和蔡元培,教育界祖师都是狠人_第1张图片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教育家,始终不渝地践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政治信念,奠定了我们民族两千余年的文化血脉。 中国近代也有一位大教育家,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宗旨,引领着他的大学,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和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最前沿阵地。 相信你早已猜出了他们的名字。 在教师节这一天, 《贾行家·文化参考》 的主理人贾行家老师,将为你梳理孔子、蔡元培这两位伟大教育家的人生轨迹,带你领略他们共同的人格魅力和殊途同归的理念光辉。 让我们一起向两位先贤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行动的理想主义者

今天是9月10日 教师节 ,向各位从事教育事业的老师们致敬! 我们「得到」的愿景,是和你一起做终身学习者,一起建设一所大学。我虽然有点惭愧,也沾了这个光,勉强溜个边儿,跟着一起过节。
今天,我想和你聊两位伟大的人民教师,我觉得,他们是中国教育工作者的祖师爷。 远的那位是孔夫子,近的这位是蔡元培先生。为什么把他们放到一起说呢?因为他俩的气质有很多相似,最大的重合度是人生轨迹。 他们都胸怀改变时代的大志向,起初走政治路线,后来又投身教育,为了实现理想,不怕委曲求全,也不惜动用雷霆手段。 在他们的人生里,我们能看到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和行动家,是怎么做事的?


蔡校长的“温”与“厉”

没错,两位老先生都不是好惹的文弱之辈,都既有胆量,又有身手。 在历史记载里,孔子的气质是“温而厉,威而不猛”,也就是既温文尔雅,又威风凛凛。 我们想啊,他周游列国,时常身处险境,性格和体能一定很强悍; 我们知道,孔子有不少本领,驾车和射箭相当好,武功可能也不错。 他在政治上也是狠人,在鲁国掌权时,诛杀大夫少正卯,拆除三家上卿的城墙,都是用强硬手段触碰矛盾。 蔡元培也一样,他本来是个绍兴书生,生于1868年,也就是清同治七年,他23岁中举,26岁中进士,28岁进翰林院做编修,如此少年得志,简直可以写到戏里去。 但他受了甲午战争的刺激,居然辞官还乡,跑去参加革命党了。他秘密创立光复会,加入同盟会,进行军事训练,自己动手制作炸弹,打算刺杀朝廷王公大臣。 蔡元培说,“自36岁以后,我已决意参加革命工作。革命只有两途:一是暴动,一是暗杀。”我对比了一些历史资料,对蔡先生当时的想法有些新理解。他不是热血莽撞,而是认为这种行动代价最小。 他的女儿回忆,蔡元培认为中国当时很虚弱,经不起大的牺牲和折腾,所以他反对用战争手段推动革命。 在革命先行者里,蔡元培一直代表着理性。 当他的革命党同志喊出“杀尽鞑虏”的口号时,他提出,满族人的血统和文化已经和汉族混合,只要清政府能放弃特权,汉族人就没有排满的必要。 后来,蔡元培当北大校长时,学校里出过一次反对收取讲义费的学生风波,几百个学生包围了红楼。蔡元培出面制止,有学生说他倚老卖老。 这位五十多岁的老校长挽起袖子,拉开架势说:“我是从明枪暗箭里历练出来的,你们要是有手枪炸弹,只管拿出来对付我。我跟你们决斗!” 可能有学生知道老校长过去是干什么的,互相拉扯着散了。 林语堂在回忆文章里写到过,他去北大见蔡校长,只见办公室的玻璃柜子里摆着炸弹和手榴弹,把他给吓了一跳。 在孔子的时代,士人就是得文武兼备才能服务好君主, 后来就少有了。 有科举的这1300年里,造反、搞暗杀的翰林,只有蔡元培一人。 凡是改变国运的道路,他都要亲自试一试。 这种理想主义是任何理论都不能替代的

什么是美育?什么叫博爱?

后来,孔子和蔡元培的政治抱负也各有失落。他俩的应对方法,都是继续怀抱大的宗旨,变通行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圆内方。 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也”,被鲁迅半开玩笑地翻译成“摩登圣人”,就是能快速地接受现实,调整自己。 得不到施展的机会,他就退而求其次,靠推行教育来影响社会,结果是比他直接搞政治的影响要大得多。 蔡元培是从一开始就打算要从头改造中国的教育。他当初就不看好康有为的变法,认为不从根本上培养人,靠四不像的君主立宪,一定要失败。 之后,为了学西方的科学文化,他自学过七门外语,四十岁去德国做老留学生,前后五次出国,留学12年。 蔡元培一开始主张实业和科技救国,后来改学哲学、心理学、美学和人类学。 这是 他的视野 提升 单纯学科学技术,可能又被 淘汰, 培养 科学精神 就不一样 了。 哲学 、学美学, 正是 吸收现代 文明的内核。 辛亥革命以后,蔡元培做过教育部部长、北大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他的主要精力不在行政,他总能找到干练的帮手为自己打理实际事务,自己负责确立宗旨、制订方针。 很多回忆文章都说,蔡元培平常好像不善言辞,不爱谈论时事政治,但一说到教育、思想和文化,就变得口若悬河。他的学术体系,主要包括伦理学、美学和教育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美育”这个词,是他从德语翻译过来的。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也就是把美学理论运用于教育,“德智体美劳”并列的说法,也是蔡元培提出来的。 他有一个观点叫“以美育代替宗教”,他认为,宗教已经在现代文明中没落了,西方的宗教,是一种惯性,中国没有,也没必要有。他认为宗教是保守的、强制的,而美的教育是现代的、普及的。 他的这个判断,王国维有不同看法,宗教在民间社会有不可替代性。这一点上,我觉得王国维有道理,而蔡元培重视美育的观点,还是正确的。 他在北大开美学课,支持艺术社团,创办国立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不是个人兴趣使然,而是从培养现代民族文化的大宗旨出发。 只要在宗旨框架内,蔡元培就很灵活、很善于妥协。 他主持北大时开了男女同校的先河, 估计 到社 上将会 强烈 反应。 他也 早就 看准 了教育部没有 出台 禁止女 大学 的条款 —— 这个条款,是他当教育总 时拟定的,很可能 自己预留 制度 后门 即便 如此,他也 是让女生旁听,不 去向 教育部报备,免得彼此伤面子。 他崇尚法国大革命中的公民道德纲领“自由、平等、博爱”,为了适应中国文化特点,他把“博爱”翻译成了“友爱”。 和保守派论战时,他的方法是四两拨千斤。 他说,自由是什么?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了,也就是圣贤说的义; 平等是什么? 就是 “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是 说的 恕; 友爱是什么?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 说的 仁。 这下, 对方没招了,你反对 蔡元培 ,就是反对孔子。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说到孔子啊,我们再接着比较一下,孔子和蔡元培的实用主义,有很大不同。 孔子对不同的政治立场,那是杀伐决断,绝不姑息, 而蔡元培呢,我们知道,他最伟大的精神就在于宽容并包。 蔡元培在 1916 年、 49 出任 北大校长 办学 方针 16 字: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学问而学问,让不同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当时 中国有多少党派,北大就有多少 党派; 有多少个学派,北大就有多少学派。 北大 是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新青年》在这 里建立了 编辑部 ,蔡元培也是撰稿人 之一 新青年 论战 的保守 派杂志 国故 ,他 给予 支持 有的学生 不理解,蔡元培崇尚革命新思想,为什么要请 思想 保守的 辜鸿铭、刘师培来 当教授 蔡元培回答, 他们的学问 足以 当你们的老师,我们尊重的是讲学的自由和学术的自由。 我希望你们学辜先生的英文、刘先生的国学,又不是要你们和他们去学复辟。 辜鸿铭这个怪老头儿,一辈子眼高于顶,只佩服蔡元培。他有时候说疯话,说自己拥护皇帝,校长是学校的皇帝,所以他拥护蔡元培。 但他也说过心里话:“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一个是我。蔡元培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张之洞做了前清的官,一直保皇,到现在还是保皇。” 这也算是种让蔡元培苦笑的惺惺相惜。 蔡元培是公认的忠厚长者,被认为是近现代史上罕有的完人,得到了各方的一致尊重。你看他就是气急了,也没动用校长权力,而是亲自和学生决斗,这也是一种真性情。 但是蔡元培的宽容,有绝对不能变通之处。 抗战爆发前,他到南京去表态支持抗战,也规劝过去的老朋友汪精卫改变亲日立场。 有人回忆,蔡元培在那次谈话里说:“中日的事情,我们应该坚定,应该以大无畏的精神抵抗,只要我们抵抗,中国一定有出路。” 话没说完,眼泪脱眶而出,滴进了酒杯里,他端起掺泪的酒一饮而尽。旁观者无不肃然起敬,汪精卫神情尴尬。 从1916年,蔡元培做了十年北大校长,实际在校只有五年半。因为他有七次为了表达抗议和维护人格尊严而辞职。 其中有一份宣言说“小人知进而不知退”,他是君子,自然知道退有时候比进重要 蔡元培的晚年不如孔子,他到最后也没有一处自己的住宅。今天的上海蔡元培故居,是他当年租住的。 1936年,几百位北大的毕业生打算集资为老校长在上海买所房子,作为他七十的寿礼。然而抗战爆发,蔡元培随即流亡香港。 1940年,他在香港病逝,享年也和孔夫子一样,是七十三岁。 孔子以民办教师的身份,塑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而在近代世界,按照大哲学家杜威的说法: “以一个校长身份能对一个民族,对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找不出第二个。” 元培先生,节日快乐! 「得到」新课 《贾行家·文化参考》全新上线!在这门课程里, 贾行家老师为你讲文学、说文化,也会走访艺术界高人,收集文化圈正在发生的新鲜事儿,及时把新知播报给你。快来加入课程,守住你心中那颗文艺的火种。

▽戳此入手


推 荐 阅 读


孔子和蔡元培,教育界祖师都是狠人_第2张图片

孔子和蔡元培,教育界祖师都是狠人_第3张图片

孔子和蔡元培,教育界祖师都是狠人_第4张图片

如果你觉得有收获,点个赞吧!或者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子和蔡元培,教育界祖师都是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