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欢
公元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十一月的北京天空湛蓝。太阳照在正式告竣的紫禁城内,遍洒金辉,一如皇帝此刻的心情。
缓步迈向至高无上的奉天殿(今太和殿)。重檐庑殿顶垂脊上,十只琉璃脊兽各自正襟危坐,排列肃穆,在阳光的照耀下流光溢彩,直欲迷人双眼。他俯视大殿之上跪拜行礼的一众臣工,满意地宣旨道:“北京宫殿,今已告成。”
这座宫殿,就是栉风沐雨600年,至今仍屹立于世人面前的故宫博物院。而永乐帝的一句话背后,凝结着千千万万中华匠人一生的智慧与努力。
仅是木材和石料的选取、伐凿与运输,就耗时11年:明代用来营造宫殿的主材为上好的楠木,多生长于人迹罕至的深山巨壑中,所谓“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无数人为此长途跋涉,历尽千难万险;保和殿后重达300吨的丹陛石采自北京房山,2万名民夫在道路两侧每隔一里掘井一口,专等冬日汲水成冰,历时盈月,由千余头骡马将石料缓缓滑行运送至宫里……
故此,在后世看来,无论是被他亲呼为“蒯鲁班”的蒯祥、“石匠侍郎”陆祥,抑或被他御赐名字的瓦工杨青,还是无数默默无闻的民众,正是他们共同完成了这次伟大的“集体创作”,令这座中国古代传统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成为当世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宫木结构建筑群以及世界级的博物院。
从营造之初,紫禁城古建筑群就严格遵循《周礼·考工记》中古代都城的空间格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在这样的宫城规划、建筑布局和景观排布原则之下,小到每个建筑细部、装饰纹样以及构件数量,都是宫廷中秩序与等级的映射。
以故宫无处不在的“瑞兽”为例,它们“漫步”于各种彩绘斗拱、石刻门鼓、宫墙屋脊之上,也见诸于雕像、檩枋、牌匾之端:或呈现为本身的形态和色彩,或以谐音、形声等手法构成象征性的装饰,或意在传递其表象背后蕴含的文化理念。所谓“物必有意,意必吉祥”,正如是。
可见,并非每种动物都能在宫中谋得一席之地。除了肩负镇宅驱邪、迎祥纳瑞的使命,乃至它们的形态、数量、次序以及摆放方位都绝非任意为之。
比如,宿卫宫城等级最高的太和殿者,除了殿内上万之多的龙纹、龙雕,以及殿顶垂脊之上“十样俱全”的脊兽排列:龙、凤、狮子、海马、天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正殿之前,百兽之王狮子是不可撼动的第一“前朝护卫”,既堪消灾解难之大任,亦当守家护国之重职。与之辉映者,乃分立于殿前丹墀之上的铜鹤与铜龟,共同祈祝皇祚绵延。
其中,“宫狮”的“发型”尤为醒目,引人遐想。因为它们不仅“烫”了卷发,与现实中长发飘逸的形象大相径庭。更特别的是,只有“宫狮”头上才能饰以最高制式的45个旋鬓(俗称“疙瘩卷”),以此象征九五至尊。
有鉴于此,民间狮子的“发型”同样彰显着严格的等级划分:以古代一品官员为例,其衙府门前的石狮头上“标配”有13个旋鬓,人称“十三太保”。而旋鬓数量依官阶逐级递减,直至七品以下官员,衙府门前则不允许摆放石狮。
与前殿相辅值守后宫者,凤居其一,鹿、鹤、麒麟等祥禽瑞兽亦在其列,正是取其幸福吉祥、益寿延年之美好寓意。
比如,一对铸造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的铜鹿,驻足静立于储秀宫门前。作为幸福与美丽的化身,其眼神柔顺,嘴唇微张,加上高耸的梅花形犄角,既予人以驯服、祥和之感,也凸显丽人般的气质,将储秀宫周边的建筑氛围渲染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怀。
而如上种种被寄托了美好向往的祥禽瑞兽,都曾与那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先人同行,历经岁月洗礼和文明的传承。既为人们构建起信仰和审美的图腾,也为600年的历史注入一丝丝温度,成为雕刻在时光里的另一种传奇。
从外来物种“出道”逆袭而成中国精神的极致表达,狮子只用了不到200年。
早在公元87年,作为月氏、安息、波斯等西域诸国的进献之礼现身于《后汉书·西域传》中,狮子的出现就自带光环,被国人厚爱有加:“(汉)章帝章和元年,(安息国)遣使献师(狮)子、符拔。”
安息国正是现如今的伊朗附近。待到汉末、魏晋之时,随同西域各国一起远道而来的崇狮习俗也深入人心,狮子逐渐成为佛教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腾——其名称遂由狮子的梵文首音“师”,被后人贯以“犭”旁,意为兽类,演化为今日之“狮”。
及至唐代,狮子更是成为“猛”、“仁”兼具的瑞兽象征。唐代书法家虞世南就曾于《狮子赋》中描绘其:“筋骨纤维,殊恣异制,阔臆修尾,劲豪柔毛。钗爪锯牙,藏锋蓄锐,弥耳宛足,伺间借势……遂感德以仁。”
此后,狮子的形象渐次出现于唐青瓷、长沙窑等器物之上,并于五代时期,开后世“狮戏”类纹饰之先河。“狮球纹(狮子戏绣球纹)”、“双狮戏球”、“三狮戏球”等构图先后盛行于宋、明、清三代。
特别是明清两朝,历任帝王尤其钟爱狮子所彰显的尊贵、威猛之感,往往将之昭示于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建筑、家具、器物到丝织品等,狮子的雕刻或吉祥纹样比比皆是。
我国现存体量最大的一对铜狮据推测为明代铸造,就端坐于故宫太和殿前 “金砖”铺就的广场上,堪称中国“第一狮团”——铜狮与铜座整体通高达3米,同样头身浑圆,顶饰旋鬓,颈悬銮铃,肩挂缨穗,后负缎锦盘花结,肢爪强劲有力,蹲伏于方形的须弥座上,寓意“天圆地方”。
所异之处在于,东侧雄狮昂首挺胸,右前爪下一个绶带缠绕的绣球,象征着统一寰宇;西侧雌狮则垂目低视,左前爪下逗弄仰面朝天、口含爪尖的幼狮,寓意子嗣昌盛。
《日下旧闻考》对此著曰:“太和门,九间三门,重檐,崇基,石阑,前后陛各出三,左右陛各出一,门前列铜狮二。”
同款造型的铜狮在内廷还有5对,分别镇守于乾清门、宁寿门、养性门、养心门和长春门等重要的宫门前,以示“吉祥安泰”之意。不同的是,其铸造于清乾隆年间,身躯主干部分采用湿蜡法铸造而成,外覆鎏金涂层以防止铜氧化,并辅以锻铜法将耳、眉、绣球、小狮等构件镶嵌其上,令整体色泽金灿夺目,造型更显轻盈,但又不失皇家威严。
既然承载着避邪纳吉的寓意,同时也是身份尊崇的象征,宫廷中的印章、佩饰等器物中自然不乏狮子形象的出现。
经典题材如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太狮少狮”:因“狮”与“师”谐音,中国古代官位中最高品级有太师、少师、太傅等,皆为辅弼天子的高官。故而取其世代高官厚禄,又子嗣昌盛、事事如意的美好愿景。例如,在明代御窑瓷器、明清掐丝珐琅器、清代寿山石狮钮等作品以及明清二品武官服饰中,“太狮少狮”即主要纹饰之一,图案写实,线条流畅,极具艺术美感。
不止于此,传世至今,囊括不同时代、材质、用途之“狮”文化器物,已然走向民间,活跃在普通人身边。在寄托纳福招瑞的吉祥寓意之时,也成为中华大地上不可割裂的文化属性之一。
有别于西域“进口”继而打入中华文化圈的狮子,中国在宫苑御囿中养鹿并将其视为瑞兽的历史可上溯至商周时代。
《诗经·小雅》有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在周文王的灵台中,水草肥美,鹿在空旷的原野上,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悦耳动听。在古人看来,如仁爱的德音回响于大地,此为太平盛世之兆。
与此同时,鹿也是长寿的象征。《述异记》有载:“鹿一千年为苍鹿,又五百年化为白鹿,又五百年化为玄鹿。”
不仅如此,白鹿还被古人称为“仙鹿”或“天禄”,喻示君主贤明,天下太平。一如《符瑞志》所载:“鹿为纯善禄兽,王者孝则白鹿见,王者明,惠及下,亦见。”加之,鹿与“禄”谐音,后者乃多福、多俸禄之意。因此,“福、禄、寿”合体,常被赋予各种幸福吉祥的美好寓意,自古以来深受王公贵胄所重视。
于是,在传世的器物或文艺作品中,以鹿为题材者不胜枚举。譬如,鹿与南极仙翁同现,为益龄遐寿;与松树为伍,为松鹿延年;与鹤相伴,为鹤鹿同春。《诗经·卷阿》中所写:“尔受命长矣,茀禄尔康矣。”同样是表达天赐福禄,仁寿安康之祝愿。
及至近代,鹿更是紫禁城的“故友”。清代故宫的鹿苑设于御花园西南角,用于观赏梅花鹿的高台取名“观鹿台”,今台下尚存一道半圆形的鹿圈围栏地基遗址。而在御花园东南角,则有鹤圈与鹿苑遥遥相对,相得益彰。这般“鹤鹿(六合)同春”的景观立意,可以说极尽中华文化之含蓄和典雅。
当然,作为马背上的民族,清朝皇室自然少不了习练骑射,整饬武备。比如每年夏末秋初,“哨鹿”就是木兰围场“秋狝大典”的重要环节。于是,鹿角椅从此成为了清代宫廷特有的家具品种。
曾让乾隆皇帝爱不释手的鹿角椅,现为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椅背刻有隶书乾隆御制诗。从题诗中可以得知,此椅系用康熙皇帝亲猎之鹿制成,其妙处在于20余支鹿角的拼接根根到位,具有奇特的点穴功能。整个座椅的造型巧妙揉合鹿的自然形态,椅子圈背、四足皆为鹿角。座面之下,前后为两只鹿的回支角,角叉对称向里恰巧形成托角枨,角根部分向外又形成外翻马蹄,足见当时匠师大胆的设计和高超的技艺。
相较于此,形象优美、富有灵性的“瑞鹿”形象则更多为宫廷画家、艺术家所青睐。从画作、服饰到雕刻作品等,“瑞鹿”的形象俯拾可见。
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广绣鹤鹿同春图》、清郎世宁所著《弘历哨鹿图轴》、清沈铨所作《双鹿图 》,以及“鹤鹿同春” 百宝嵌座屏、手炉等。在他们的笔端、手下,轻灵俊美的鹿或活跃于林莽草地、或徜徉于山间溪涧,呈现一派气定神闲、亲和致祥的画面。
600年来,似这般亲善、古老的精灵,始终跃动在紫禁城的金秋里,守望这方重檐、屋宇、殿堂,守望这方草木、文物和生民。呦呦有鹿鸣,倩倩梅花影。
文化永远是精神的原乡。就如同宫中所用所藏,是岁月赠予今人的文化遗产,亦是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所有与之相关的深邃与广大皆被镌刻其中,等待被“看见”、被“品读”。
亦如同2020年9月10日至11月15日,在中国建设银行的鼎力支持下,“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600年展”将于故宫隆重举办。通过600年来紫禁城的营缮、改造和保护等关键性主题,阐释紫禁城作为宫殿建筑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最高境界。
与此同时,中国建设银行携手故宫博物院,特从故宫营造与建筑文化中汲取吉祥元素,联合开发“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600年”限量版“故宫瑞兽”系列黄金手绳/吊坠,分别以故宫瑞兽之喜狮、故宫瑞兽之瑞鹿、故宫瑞兽之一鹿平安等形象,演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善永固”的美好寓意。
于是,当来自故宫太和门最正统的守护铜狮,以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青玉衔灵芝卧鹿》及《缂丝紫天鹿》为蓝本的宫廷卧鹿和仙界玄鹿,与独具艺术魅力的仿珐琅工艺、传统手工绳艺相遇,承载着故宫600年福祉,演绎时尚精美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600年”限量版“故宫瑞兽”系列黄金手绳/吊坠,立刻让人感受到其中厚重的文化底蕴。激励人们通过努力拼搏赢得属于自己的幸运,并传递千年祝福。
守护狮搭配“紫气东来”手绳,项缀金铃铛招财辟邪,守护平安,符合多年龄层审美。
宫廷卧鹿搭配“五行相生”手绳,头顶如意祥云纹,象征平安如意,于温婉静谧间寓意当头好彩。
仙界玄鹿配以不锈钢金色链,头佩吉祥纹饰,口纳灵芝,送来平安康泰,寓意生活美满,幸福吉祥。同时,其鹿背有鞍,还象征一路平安。
此外,其外包装皆以故宫太和殿尊贵的“三交六椀菱花”纹为原型演绎,内部为浩瀚的紫微星垣,寓意吉祥富贵。整体结构精巧,细腻唯美,还能用作存放小物件的收纳盒。毕竟在紫禁城的殿宇中,凡是用“三交六椀菱花”图案的门窗,均属最高等级的宫殿,寓示天地之交而生万物。
更具奇思妙想的是,由于皆采用“结绳记”专属定制手绳,金饰、绳结可拆卸。以上“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600年”限量版“故宫瑞兽”系列黄金手绳,还可与2019年“故宫瑞兽”系列黄金手绳相兼容,自由DIY“一世有财”、“一路吉祥”等主题,让好运成双。
对于瑞兽而言,紫禁城赋予它们守护的本能,这份本能源于对这座宫城、家国的热爱和眷恋。而中国建设银行携手故宫博物院,共同守护故宫这颗文化明珠,亦是源于对故宫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故宫建筑的修缮与维护,从而让这份文化记忆和文化信仰因守护、传递而永固,也因致敬、焕活而更加传奇。
部分图片来自
「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微故宫」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