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报告:野生动物种群46年间减少68%

WWF报告:野生动物种群46年间减少68%_第1张图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高佳

编辑 | 翟瑞民



备受欢迎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在一份灭绝风险评估中被列为濒危,并被预测其自然种群规模在2088年会缩减一半。



2020年9月10日,国际非营利性环境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简称《报告》)显示,世界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1970至2016年间平均减少了68%。

世界自然基金会每两年发布一次地球生命力报告,其中的地球生命力指数(LPI)是报告的重要内容。LPI由伦敦动物学学会(ZSL)提出,目前追踪近21000个种群的物种丰度,包括全球范围的哺乳类、鸟类、鱼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数据,用于衡量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此前,世界自然基金会在2016年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指数表明,2012年,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相较1970年平均减少了58%。2018年发布地球生命力指数表明,截至2014年,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平均减少60%。今年的地球生命力指数中新增了近400个物种、4870个种群,监测显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则在1970年到2016年间平均减少了68%。

WWF报告:野生动物种群46年间减少68%_第2张图片

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则在1970年到2016年间平均减少了68%。

《报告》中还提到,地球生命力指数仅是显示近几十年物种种群严重下滑的众多指标之一,除此之外,物种栖息地指数、基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红色名录指数、生物多样性完整性指数均指向过去几十年间地球生物多样性呈现净减少的趋势。

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项目主任李楠告诉界面新闻,“我们认为造成这种趋势的主要驱动力还是人。WWF不反对发展,人口在增加,国际贸易在蓬勃发展,这些是非常好的成就,但人们也要认识到,这些成就也许建立在比较脆弱的基础上,是以过度消耗自然为代价的。”

《报告》重点指出,气候变化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即便人类做出巨大努力来减缓气候变化,单单气候变化一项仍将造成最高五分之一的野生物种在本世纪面临灭绝的风险,且最高丧失率将出现在某些“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澳大利亚的荆棘礁裸尾鼠是人们已知的第一个由于直接受气候变化影响而灭绝的哺乳类动物,在2016年已被宣布灭绝。

与海洋或森林相比,淡水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更快。《报告》显示,淡水地球生命力指数监测了944个物种、3741个种群,其数量平均下降了84%,相当于自1970年起每年下降4%。

除了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也严重下降。《报告》中提到,在对全球不同植物分类群和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数以千计的样本物种评估之后发现,五分之一(22%)的植物有灭绝风险,且大多数处于热带地区。备受欢迎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在一份灭绝风险评估中被列为濒危,并被预测其自然种群规模在2088年会缩减一半。

自2017年开始,世界自然基金会和40多所大学、环保组织以及政府间组织组成的联合体——“扭转曲线倡议”(Bending the Curve Initiative)开始研究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各种路径并进行模型推演。这项研究及其成果是《报告》中的重要内容,它聚焦于生态保护与现代粮食系统转型,通过模型证明,人类可以遏制并且扭转因土地利用改变而造成的陆地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

李楠介绍,2019年5月份,联合国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中总结了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首要因素就是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例如把原始的森林、湿地变为农业用地,其他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还包括过度开发,例如过度捕捞造成渔业枯竭,以及气候变化、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

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马可·兰博蒂尼表示, “在冠状病毒(COVID-2019)全球大流行期间,采取前所未有、协调一致的全球行动,遏制和扭转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数量在全球范围内的丧失,保护我们未来的健康和生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扭转曲线倡议”认为,加大保护力度是扭转生物多样性下降曲线的关键。“我国近年来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规定最重要的保护区域,以最严格的方式进行监管,就是一项很好的创新。”李楠说,“公益机构开展的项目,包括蚂蚁森林之类互联网产品,把公众和环境保护联系在一起,也能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参与度。”

消费者同样能够为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贡献自己的力量,李楠提到,“消费者可以更多地选择本地产品,消耗能源更少的产品,经过认证的产品。”她说,“例如有些泡面会使用棕榈油,但对棕榈油的生产如果不经规范管理,很容易造成毁林。如果消费者对这类信息多加了解和关心,消费侧的改变可以带动上游生产供应链的调整,进而达到保护的目的。”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WWF报告:野生动物种群46年间减少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