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项目架构思考(一)

大数据概念到今天,炒作的最高风口已经过去了,根据Gartent发布的HypeCycle曲线,大数据已经处于炒作顶点之后的衰退期。


大数据项目架构思考(一)_第1张图片
HypeCycle曲线

而从HypeCycle曲线定义的阶段来看,越过炒作顶点的技术,通常被认为已经满足了技术可行性,进入了可实用的阶段。

所以,对于大数据项目来说,技术上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了,无论从软件还是从人员来说,该填的空也都填得差不多了,剩下就是看整体项目建设中该考虑如何落地的问题。

项目如何实施,第一步应该怎样走?为什么这样走?怎么样才算成功?

大数据不缺情怀,汗牛充栋的大数据情怀之作,让大家打足鸡血,甚至产生宗教崇拜情节——不用大数据的都是邪教,应该绑起来烧死:
大数据项目架构思考(一)_第2张图片


技术上也不缺:各种Hadoox权威指南,Sparx权威指南……啥的书,也能够垒成书山了,但是恰恰漏掉了大数据整个项目应该如何实施的?

安装软件工程的模式,最重要的就是三个字“里程碑”。(说起这三个字,想到虾神才毕业时候做项目的经历,动辄就是里程碑发版本,加班加得头发一把把的掉……差点就聪明绝顶了)。

在一个单位内部,如何实施一个大数据项目?如何确定这个项目是成功还是失败了,业界有个主流的观点,认为大数据项目的里程碑,应该在下面三个关键点上面:

大数据项目架构思考(一)_第3张图片

第一个节点称之为:系统轻载,通俗说起来,就是轻装上阵:
大数据项目架构思考(一)_第4张图片


众所周知,当一个系统运行到一定时候,系统中会存储大量的历史数据,而数据库在访问由1万条记录组成的表的效率,和访问由1亿条记录组成的表的效率,那是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的。

历史数据的存放一直是个很大的问题,特别是电商、银行这种,需要进行永久性存储业务数据的企业来说,代价一直是很高昂的。

所以这个节点,是很多企业的“刚需”,而对于我们空间信息技术相关的企业来说,暂时还没有那么大的“痛楚”,那么这个阶段的刚需,就是“数据化石”的激活了。

地理信息相关的企业(或者应用单位)通常会收集很多很多的数据,而且还会做很多数据的处理——这样导致了一个问题,在收集过程中,或者处理过程中,会生成非常多的过程数据(比如我见过的一个单位,在对矢量数据进行处理的时候,一天甚至能发出100多个版本)。

这些数据,要么因为存储空间不够或者认为意义不大,而直接丢弃了,要么就存储在了磁带机或者冷备硬盘上仅用于历史存档。而这些历史存档数据又因为技术上的“不可(不方便、不能快速)”访问,变成了所谓的数据化石。

这些数据化石里面,保留了无数的有价值的数据,举个简单的例子:

某领导突然过来问:我记得当年(五年前),xx在做xx区域的时候,曾经出过一个专题图,谁那还有?然后大家一阵鸡飞狗跳,(几小时 or 几天后)好容易在哪个灰尘20cm厚的仓库废品堆里面把那个专题挂图给找出来了。领导看过之后,嗯,不错,这几个地方重新改一下,再做一版拿给我……

这种情况,大家的表情肯定是:
大数据项目架构思考(一)_第5张图片


五年前昙花一现的专题图成果(已经打印成了挂图),我去哪找原始数据啊?

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在第一阶段,就应该是解决这样的一些问题。

那么第二个阶段是什么呢?

第二个关键点,就是形成应用的闭环。
大数据项目架构思考(一)_第6张图片


软件企业开发软件(或者项目),业务单位使用这些软件(或者应用),那么在使用的过程中,自然会生成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有的是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业务数据、工作记录……),也有可能是软件运行产生的(操作日志、系统日志、维护日志……),这些数据,一旦收集起来,对软件厂商下一步软件开发提供建议。

如果能够对整个软件运行进行监控,那么很容易的获取所有功能模块的用户操作信息,包络使用习惯、操作步骤,使用频率等等,后期就能够针对这些内容进行更精准的优化。

那么对于政府或者所谓公共服务性质的单位呢?比如国土部门可以通过对某些查询的频率(比如那些表格的哪些字段,何种查询方式,需要何种结果),来决定数据库的优化策略;或者针对兄弟部门服务需求或者上级领导提出的要求(汇总数据、制作专题图等其他业务需求),来优化整个系统的功能设计。

说到这里,其实很多的实际应用场景与产品经理的设计是有冲突的。下面可以给大家举个小例子:

程序员在做汇总查询功能的时候,通常会按照数据计算引擎的模式,给出极高精确度的结果,比如要统计某个区域内的地块类别汇总,程序员设计的方式是鼠标在地图上一拉框,系统就会自动去计算这个区域内所有地块信息的累加和,最后给出的来的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面6位数……

但是随着数据体的变大,这种操作可能会非常非常慢……比如要统计整个长江流域的非农业用地面积,可能就需要几个小时设置几天的时间。

如果有一天,领导过来问你:从xx路到xx河,一共有多少亩农用土地?如果你花1小时后告诉领导,一共有44万3652.173亩……和你花三分钟就直接告诉领导,有44万3千多亩,甚至1分钟之后,就告诉领导,一共有40多万亩。那么你觉得领导会对哪个结果更满意?

因为领导并不是要你给出一个精确到小数点后N位的答案,他问你的时候,可能只需要一个大概的数字,与他现在正在进行考虑的某件事,形成一个决策数据链,所以,40多万这个答案,和小数点后3位这个精度,完全没有区别,而对响应时间要求非常高……一个小时以后,你的答案说不定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那么这种牺牲精度提高响应速度的场景,在实际的应用中多不多?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最后一个关键点,就是所谓的数据变现,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这东西能卖钱么?”

大数据项目架构思考(一)_第7张图片

数据变现做为一个远景目标,也是很多决策者和架构师们在考虑的问题。

目前数据变现不一定指的是盈利,因为空间大数据有大量的用户是政府部门,所以变现就分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部分。

经济价值就不说了,目前因为国内特殊情况,有些还处于探索阶段,比如数据的交换(买卖)。

根据国外的一些发展,未来数据变现在经济上可能有如下的发展:

1、资源买卖。通过原始数据的买卖产生经济价值。目前国内处于有钱没地方买,但是如果未来能够放开,那么数据交易的市场将非常庞大。从科研到教学,从社会生产生活,到宏观趋势研究,如果能够通过合理的价格来获取数据,那么对提供方和需求方都是一个重大的利好。

2、数据产品。通过数据来生产各种产品,比如医务工作者,对大医院病例与治疗方案的需求,相应的组织就可以针对医疗数据进行产品化(去除掉各种隐私、敏感等相关的信息)之后,可以对相应的机构提供。

3、专业分析服务。通过数据建模,可以提供各种专业的服务,比如投资、旅游、购物等。

4、软件和人才,这个就不用说了。

而政府相关的部门,可能更在乎变现的社会价值。

比如交通管理部门,通过对LBS数据的分析,能够对城市的交通管理决策更加优化。

在单位内部,大数据部门(极其使用者)可以变成行业(单位)的顶级智囊:能够对行业内(外)若干年发生的任何事情、资料、数据了如指掌,能够对任意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建议,能够快速的针对业务制作各种专业的报表和专题图,能够成为所有“标准答案”的出口……像这样的数据专家,哪个单位不想要?

那么,做为大数据的从业者,或者想从业者,你准备好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