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赋能!券商探索重要业务数字化转型,痛点咋解决?



金融科技打造债市新场景

券商探索固收数字化转型

中国基金报记者张莉

伴随金融科技在证券行业的应用与渗透,券商机构在新业务场景的智能化打造与升级方面动作颇多。尤其在固定收益业务领域,创新更为多元化,这也让券商传统业务与数字化探索更加深度融合起来。

在券商人士看来,金融科技未来仍将更广泛应用在固收业务升级和运营模式改造之上,固定收益业务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也将为传统商业模式转型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金融科技渗透传统业务

券商摸索固收数字化转型

对于不少券商而言,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虽然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但真正渗透入传统业务、并创造出适合的业务场景,其实并非易事。不过,经历近几年的摸索,无论是证券公司、科技公司还是第三方机构,在固收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却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早在2016年初,第一创业证券便着手打造完全自主可控的债券业务平台,也就是支持债券商城的eBOND系统。据悉,该平台有效提升了业务效率,显著降低了运营成本,使数字化探索与传统业务优势并行,目前正着力实现让“买债像逛淘宝一样简单”的业务远景。

东方证券则以固定收益债券报价交易需求出发,通过采取NLP技术,识别设计工具总的报价文字,自动转化为交易指令,交易员复核后自动下单。据悉,上述报价系统不仅让交易员得到解放,也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作为科技龙头,腾讯公司在债券业务领域也推出了QTrade系统服务对接各个债券市场参与主体,比如针对一级债券的发行、二级债券的交易包括资金的交易、包括在管理的很多系统进行了模块化开发等服务。

第一创业证券固定收益部总监向筱表示:“债券线上投标并不是新鲜事物,但是我们发现债券一级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对线上投标业务形态没有形成共识,相关的服务不到位,过程也很复杂,而且还有可能存在潜在的合规风险。这也让我们意识到,需要开发类似债券商城的系统,来解决这些痛点。”

平安证券首席信息官张朝晖认为,参考国外投行,固收交易系统的升级转型,意味着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数据了解以及精确的分析能力,同时能够借助机器帮助交易员自动下单、自动抓住交易机会;此外还需要借助技术手段构建强大的风险管控能力,从而帮助平台做好产品和产品组合的风险评估、评价。

“平安把excel打造成一个交易系统,所有核心交易功能全部搭在后台,通过excel用户可以通过统一的领航科技平台在上面拿到所有实时仓位数据,然后再调用平安的量化分析库做分析,进一步形成策略,跟着直接通过excel下单。这样一个结构,非常有效地把业务上的科技人员的能力调用起来。”张朝晖表示。

中债金融估值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牛玉锐表示,金融科技在金融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将成为固收业务生态的重要一环,这既对金融信息服务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据了解,从行业情况看,目前大型综合证券公司通过打造全面的数字化固收业务模式,可以借此机会向中小型证券公司输出平台和技术能力,创造新的赢利点;而中小型证券公司则正在凭借人员精炼的特点,聚焦某一个领域或者环节的数字化建设,建立有特色的的数字化转型模式,在市场中以点破面,形成突围。

在业内人士看来,要实现固定收益业务数字化的成功转型,不仅需要依靠IT技术的支持,也要加强业务和服务能力的改造,实现多层级、多方面的融合创新,才能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的基础、以价值链为建设方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发展路径,从而整体提高固定收益业务的质量和效率。

向筱指出,数字化转型不能单纯的依靠顶层决心,也不能简单指望基层力量,必须自上而下由顶层推动变革。同时,团队需要创建敏捷文化,快速试错并及时止损的文化。此外,搭建产品经理核心制,将科技团队前置,有效的减少沟通成本,提升开发效率和实施水平。

行业痛点仍待解决

赋能固收+业务生态

不过,从目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阶段来看,券商也普遍面临着不少发展的痛点。

日前,中证协发布关于推进证券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报告指出,和银行、保险以及国际投行相比,证券行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稍显不足,用于科技创造的投入捉襟见肘,证券行业对数字化的综合运用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深度和广度方面有待提升,固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进度较慢。

张朝晖认为,中国的固收业务在过去几年有一个飞跃的发展。在交易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实际我们的债券尤其债券交易流动性是不强的。美国它的国债实际每年的换手率将近十倍,而在中国换手率非常低。同时,不光是债券,衍生品方面,中国离国际上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第一创业总裁王芳表示,固收业务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长,随着业务品种和业务量的不断增加,为满足不同业务而开发或采购的系统越来越多,然而问题也接踵而至。比如众多系统互成壁垒、数据孤岛难以整合、人工操作的低效率和操作风险等,这也触发业务思考如何通过金融科技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些痛点。

华南某券商固收业务相关人士分析,尽管部分证券公司都已经意识到固收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还面临着种种的问题:比如数据支撑认知不足、部分机构不重视数据的开发,只聚焦于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改造;资源投入能力不足,无法支撑长时间的数字化转型投入。


“部分证券公司容易为了跟风而提出转型,盲目仿照别的行业模式进行系统设计,不仅无法利用数字化系统改造业务,还造成投入产出转化率极低,造成公司层面的负担。不基于业务流程、不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化转型是空中楼阁,无法实际提升证券公司固定收益业务的质量和效率。”上述券商人士表示。

在业内人士看来,行业需要应用金融科技手段来解决固收业务的现实问题。借助科技赋能固收+,不仅能够帮助业务条线升级服务、降低运营成本,同时也能帮助创新固收业务的应用场景,搭建系统化的生态平台。

腾讯QTrade总裁刘芳菲指出,中国的债券市场正在从几万亿的市场发展成为上百亿存量规模的市场,而在这个过程中,债券市场需要人与人、机构与机构、人与信息的连接,这也对金融赋能业务提出了现实需求。

向筱表示,未来第一创业的债券业务平台也正在对接更多机构,为全市场用户提供全天候不间断地服务。从而寻求行业生态的共建。

“除了线上投标业务之外,未来我们债券业务平台还会通过技术的手段真正实现将清算、交割、托管整合到全业务信息里,真正实现业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留痕、可控。”向筱表示。


固收业务数字化处于起步阶段

赋能色彩重于引领


中国基金报记者章子林

对于当下的券商来说,数字化转型早已成为共识,但是,就具体业务而言,转型进度却大不相同。相较于权益市场,固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进度较慢,仍处于起步阶段,不论是在应用场景还是功能上,都要稍逊一筹。尽管对于固收业务的参与者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现阶段,科技在固收业务中的赋能作用仍要远大于引领作用。


通过科技手段来解决固收业务的实际问题已是各家必争之地,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光在固收领域,在券商的其他业务领域,科技的赋能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显然,在市场竞争加剧之下,金融科技已经成为左右券业竞争格局的关键性因素。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在券商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关于券商机构的定位问题也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有业内人士表示,不论是金融赋能科技,还是科技引领业务,不论是金融公司科技化还是科技公司金融化,归根到底,最终目的还是希望金融和科技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固收业务数字化仍处起步阶段

赋能作用大于引领


尽管在固收领域,金融科技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权益市场,固收业务数字化刚刚起步,不论在应用场景还是功能上都要稍逊一筹。


日前,中国证券业协会在官网发布了关于推进证券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与银行、保险以及国际投行相比,证券行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稍显不足,用于科技创造的投入捉襟见肘,证券行业对数字化的综合运用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深度和广度方面有待提升,固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进度较慢。


在平安证券首席信息官张朝晖看来,中国的固收业务在过去几年有一个飞跃的发展,在交易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债券尤其债券的交易流动性是不强的,相较于国内发展比较好的股票交易来讲,固收产品无论是定价、估值还有实时风险管控等方面都是非常复杂的。


在采访中,多位受访者表示,在当下的固收领域,金融科技赋能的作用还是要远大于引领的作用。


“至少在债券市场领域,赋能的色彩目前要重于引领”,腾讯QTrade总裁刘芳菲表示,债券市场是一个带有比较重的授信文化转化过来的市场,近几年,包括券商在内的机构都在逐步将债券市场向着交易文化进行转换,在这个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决策者仍然是人,科技只是提供各种各样的辅助工具和数据帮助。在其看来,从二级来讲说,债券市场还较为年轻,在交易文化初见端倪之时,科技更多的还是赋能作用,一级市场亦然。“现在脑机接口都已经开始出现了,可能会有那么一天科,技或者说机器带着我们这些曾经的债券从业者一起往前走,我觉得那可能是下一阶段的事情”。


在万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周立看来,现阶段赋能的比例确实更重一些。“固收市场的投资是相当复杂的,因为它有很大的场外交易市场的因素,所以真正一个机构几百亿的组合里面各种各样的产品都有,有些产品可能完全就是场外的,所以过去用excel处理的比例是非常大的,微软这几年做了一个资产管理系统,但是我觉得整个系统要做的这些东西的思想还都在人脑里面,所以机器、程序、大数据更好的帮助了投资机构和做市商,把效率提升,因此赋能的因素更重一些”,在其看来,某些阶段可能会有一定的引领,“有些时候行业里你先创造出某个东西,引领也有”。

金融科技助力券商业务转型

机构定位成热议话题


毫无疑问,在当下,整个金融行业都处于金融科技全面爆发的时代,谁能率先一步完成金融科技赋能业务转型,谁就能获得核心竞争力。就券商而言,也为金融科技的发力铆足了劲。


东方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金融科技与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才能改造或者催生出新的业务场景。公司从高管层推动金融科技部门与业务部门深度合作,让技术人员熟悉甚至精通业务,让业务人员了解科技能做什么,从而孵化出新的应用重构原有业务场景。


“以固定收益债券报价交易为例,传统的做法是业务人员通过社交工具交流,达成一致后再去交易系统手工下单。我们采取NLP技术,识别设计工具总的报价文字,自动转化为交易指令,交易员复核后自动下单,让交易员得到的解放,也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我们还将机器学习、图像识别、语音识别、RPA等AI技术运用到异常交易监控、运营操作等领域,大幅提升监控识别的精准度,解放繁琐的人力劳动等。”


兴业证券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公司已制定了金融科技战略规划,明确金融科技战略布局和金融科技发展路径,目前正在制定最新一期金融科技战略规划,目标是利用金融科技赋能加快公司数字化转型进程,将金融科技融入业务全领域、管理全流程,充分挖掘金融科技应用潜力,赋能业务和管理创新。


毋容置疑,现阶段,不光在固收领域,在券商的其他业务领域,科技的赋能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而在这其中,关于券商机构的定位问题也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


北京乐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煜表示,从本源上说,金融解决的是社会的资金融通,科技解决的是数字,解决的是一些非人力因素的问题,本质上这两个是不同的领域,现在来看科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扩展到可以体现出完美解决人的问题。“金融为本,科技是一个工具或者辅助,这个角度可能在这个阶段更加妥帖,作为偏传统一点的金融机构,可能一家公司的立足点尤其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的立足点,还是以金融为会稳妥一点。”


“金融本身有非常高的专业性,很多人经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觉得既然东西做的这么好是不是可以运用到所有地方,尤其是科技公司,希望把东西全部运用到金融上,但如果他对金融没有深刻理解的话是没有办法真正跟业务结合在一起来做这个事情”,张朝晖表示,在其看来,不论是金融公司科技化还是科技公司金融化,最终的目的是希望金融和科技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未来科技将有可能从券商的一项投入转变为一项产出,是否会发展成为科技公司取决于各家券商的内外部驱动力,但毫无疑问的是,金融科技将成为券商社会价值和业务价值的重要核心构成”,兴业证券相关人士表示。


金融科技落地模式引热议

IT投入性质待明确


中国基金报记者李迪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不断推进,金融科技的具体落地模式也逐步多样化,在IT团队治理和科技平台采购等方面的路径选择受到了广泛讨论。除具体模式外,金融科技投入的定性问题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发展金融科技成共识

具体落地模式引热议

金融科技不断赋能证券行业的同时,市场关于金融科技的具体落地模式也产生了不少争议。

在科技团队治理方面,“分散化模式”和“集中化模式”便是需要慎重考量的问题。证券公司到底是应该是将科技团队集中到总部,还是应该在各个部门均设立独立的IT团队?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张朝晖表示,“我在美国这么多投行工作过,各种模式都见过,一开始是分散在不同的业务团队,业务团队觉得IT没办法反应快,所以在业务本身就有IT团队帮他们自己做。”

但分散化的模式也会导致沟通不畅、资源浪费等难题。张朝晖称,“最大的问题是跟IT的基础设施、架构完全分离,做的东西搭了很多各种各样的烟囱,这些烟囱之间没办法沟通,他们就抱怨说IT支持不到位,实际上IT跟他们打造的东西没太大关系。”

而中国证券从业机构与美国机构在发展历史、应用经验经验方面存在诸多不同,照搬照抄并不可取。第一创业首席信息官何江表示,“到底是分散化还是集中化,我记得像三国演义里面说到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IT发展也是类似的,IT团队初期规模也是很小的,不可能分到业务团队里面去,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根据业务的需要是有必要分散的,我们公司这边固收条线里就已经有自己的IT团队了。”

何江还提到,高盛、摩根等机构的前台业务团队里面往往也有自己的IT团队。但何江认为,“这也不是绝对的,到了一定时期的时候也有可能会把在业务团队里的同事聚在一起,这个是根据具体的情况而言。”

除IT团队治理外,科技平台采购方面也存在着模式选择的问题,自主研发和系统采购作为两种路线,在实践中往往存在着不少争议。

固收这一领域的具体业务十分复杂,涉及到一系列的场外OTC市场产品的定价、交易问题,IT系统还需要能对衍生品的交易、组合、管理进行辅助,系统化采购往往难以解决证券公司固收部门的所有需求。但从科技投入的角度上讲,采取自主研发的路线又将耗费更多的成本。

何江认为,“其实这个问题也不绝对,第一创业的自主研发的比例不多,采购的比例高一些,我们现阶段更倾向于采购一些底层的平台在上面自己再做一些研发,相对综合的形式来实施。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不能绝对化,还是和公司发展的阶段有非常大的关系。”

IT投入性质待明确

成本中心还是创新中心?

随着各家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投入增多,为这部分真金白银的投入定性便成了十分重要的话题。

在前期投入达到一定程度后,金融科技系统将为具体业务提供切实的效率提升,并成为公司的宝贵资产。若将这部分投入完全视为成本,则忽略了金融科技系统的长期价值。

但若将金融科技完全视为创新中心,又有可能使机构进入的“盲目创新”、“过度创新”的怪圈,从而导致一部分没必要的资源消耗。

森浦Sumscope执行董事庞冠楠认为,“金融科技这块支出到底算成本中心还是算创新中心,这是一个可能对于金融机构来讲和对于科技公司来讲,其实是完全两种不太一样的定义,其实大家的立场不太一样,位置不太一样,会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理解。”

庞冠楠称,“站在科技公司的角度上来说,金融机构不停地有需求,业务在不停发展的时候,必然科技的投入要跟上,科技的力量要跟上。”

但庞冠楠也提示,“不能纯粹为了创新而创新,这可能就脱离了整个市场的本源,脱离了整个市场的需求。”

腾讯QTrade总裁刘芳菲称,“从金融机构角度来讲,采购一个系统或者跟第三方科技公司进行合作,无论是在产品层、应用层还是接口层,可能在短期之内都会被看作一个成本,因为我要去采购,我要去招标,要比价甚至市场上到底内部外部有没有其他的机构能够提供这样的能力,其实是一个相对来讲比较像成本中心的事情。”

但刘芳菲认为,放长远来看,科技能力的提升包括信息化的提升、包括数据质量的提升、还有交易整个工作效率的提升、分析工具的增强,应该是算作生产资料,“万得也提到数字信息是金融行业的水电煤,属于生产资料范畴的事情”

编辑:舰长


中国基金报:报道基金关注的一切

Chinafundnews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中国基金报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万水千山总是情,点个 “在看” 行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融科技赋能!券商探索重要业务数字化转型,痛点咋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