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PLC,到底难在哪

深夜的一封邮件带给我一个稍显意外的消息:
2009-8-24,Emerson工业自动化(CT)解散了在深圳的PLC业务团队,主要人员转到其他职位或者辞退。
如果Emerson这样财力雄厚的公司都放弃了PLC业务,那更多靠滚动式发展的PLC企业该怎么办?
不可否认,作为一家投资公司,EMERSON的董事们当然是看财务报表说话。面对一个投资收益率很低的业务,作为财务投资人没有理由不放弃。
但PLC领域一个一直困扰国人的现象是:技术上并不是高不可攀,可就是无法将其做成一个成功的产品,成为一个支撑企业规模成长的商务模式。
从2000年展会上踩在自己研发的PLC上叫卖的张前苏,到后来的信捷、凯迪恩、全志,再到满腔热情的和利时的王常利,却都鲜有大作为。今天我们看到的仍是SIEMENS/MITSUBISHI/ROCKWELL/OMRON/SCHNEIDER等供应商对市场的绝对控制,前5家供应商的市场份额超过70%,真正大陆本土厂商的市场份额仅约1%左右。这还是已经产品化的PLC后进者,尚有类似南瑞这样已经研发成功尚未产品化的几家SI。
PLC,到底难在哪?
技术?大型PLC有其较高的技术门槛,但小型PLC对国内企业而言技术已不是障碍。材料成本?大的供应商可以整船从TI订购芯片,固然批量带来单位成本降低,但相对PLC的整体成本而言,并不是可以影响利润的要素。制造成本?中国企业的加工制造能力是全球无出其右的啊。
原因不在产品本身,一位资深业内人士道出症结所在:一为规模,二为品牌。
研发PLC(尤其小型PLC)并不难,产品化也不难,难在无法形成规模效应。由此产生的营销、服务成本是国内企业无法承受的,其时间成本也不是国内企业所能坚持的。
现今PLC市场的领导性品牌是历经30-40年积累的国际品牌,这些品牌在用户心中已经近乎为PLC的代名词,而要建立这样的品牌认知度,却非一日之功。
于是国产PLC就在规模、品牌、成本的制约中终成无解。
现今的PLC市场新入者,没有任何一家可以达到EMERSON的投入水平,但幸好企业创始人专业于此,热衷于此,并未执着于规模多大,也未过多从财务健康度上考虑问题,所以市场上还在不断涌现新品牌。
另一类企业则把PLC作为技术予以使用,而放弃了独立产品的商务模式。在自身集成的系统中,这种PLC成为企业保护自身行业KNOWHOW、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利器。
单纯依托民间资本,这一刚过50亿、竞争激烈的市场尚不能保证投资的收益率和安全性,PLC市场若能出现一个全新的领导性品牌,除非国家出于核心竞争力的考虑,以国家投资支持它的发展。
原文见 http://blog.gongkong.com/blog_detail.Asp?Id=293063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控,产品,制造,报表)